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阅读通关09
名著阅读(一)
一、阅读《朝花夕拾》节选,完成练习。
二十四孝图
我所收得的最先的画图本子,是一位长辈的赠品:《二十四孝图》。这虽然不过薄薄的一本书,但是下图上说,鬼少人多,又为我一人所独有,使我高兴极了。那里面的故事,似乎是谁都知道的;便是不识字的人,例如阿长,也只要一看图画便能够滔滔地讲出这一段的事迹。但是,我于高兴之余,接着就是扫兴,因为我请人讲完了二十四个故事之后,才知道“孝”有如此之难,对于先前痴心妄想,想做孝子的计划,完全绝望了。
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于发生反感的,是“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件事。
我至今还记得,一个躺在父母跟前的老头子,一个抱在母亲手上的小孩子,是怎样地使我发生不同的感想呵。他们一手都拿着“摇咕咚”。这玩意儿确是可爱的,北京称为小鼓,然而这东西是不该拿在老莱子手里的,他应该扶一枝拐杖。现在这模样,简直是装佯,侮辱了孩子。我没有再看第二回,一到这一叶,便急速地翻过去了。
那时的《二十四孝图》,早已不知去向了,目下所有的只是一本日本小田海儇所画的本子,叙老莱子事云:“行年七十,言不称老,常著五色斑斓之衣,为婴儿戏于亲侧。又常取水上堂,诈跌仆地,作婴儿啼,以娱亲意。”大约旧本也差不多,而招我反感的便是“诈跌”。无论忤逆,无论孝顺,小孩子多不愿意“诈”作,听故事也不喜欢是谣言,这是凡有稍稍留心儿童心理的都知道的。
然而在较古的书上一查,却还不至于如此虚伪。师觉授《孝子传》云,“老莱子……常衣斑斓之衣,为亲取饮,上堂脚跌,恐伤父母之心,僵仆为婴儿啼。”(《太平御览》四百十三引)较之今说,似稍近于人情。不知怎地,后之君子却一定要改得他“诈”起来,心里才能舒服。邓伯道弃子救侄,想来也不过“弃”而已矣,昏妄人也必须说他将儿子捆在树上,使他追不上来才肯歇手。正如将“肉麻当作有趣”一般,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老莱子即是一例,道学先生以为他白璧无瑕时,他却已在孩子的心中死掉了。
至于玩着“摇咕咚”的郭巨的儿子,却实在值得同情。他被抱在他母亲的臂膊上,高高兴兴地笑着;他的父亲却正在掘窟窿,要将他埋掉了。说明云,“汉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尝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但是刘向《孝子传》所说,却又有些不同:巨家是富的,他都给了两弟;孩子是才生的,并没有到三岁。结末又大略相象了,“及掘坑二尺,得黄金一釜,上云: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我最初实在替这孩子捏一把汗,待到掘出黄金一釜,这才觉得轻松。然而我已经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我父亲去做孝子了。家境正在坏下去,常听到父母愁柴米;祖母又老了,倘使我的父亲竟学了郭巨,那么,该埋的不正是我么?如果一丝不走样,也掘出一釜黄金来,那自然是如天之福,但是,那时我虽然年纪小,似乎也明白天下未必有这样的巧事。
现在想起来,实在很觉得傻气。这是因为现在已经知道了这些老玩意,本来谁也不实行。整饬伦纪的文电是常有的,却很少见绅士赤条条地躺在冰上面,将军跳下汽车去负米。何况现在早长大了,看过几部古书,买过几本新书,什么《太平御览》咧,《古孝子传》咧,《人口问题》咧,《节制生育》咧,《二十世纪是儿童的世界》咧,可以抵抗被埋的理由多得很。不过彼一时,此一时,彼时我委实有点害怕:掘好深坑,不见黄金,连“摇咕咚”一同埋下去,盖上土,踏得实实的,又有什么法子可想呢。我想,事情虽然未必实现,但我从此总怕听到我的父母愁穷,怕看见我的白发的祖母,总觉得她是和我不两立,至少,也是一个和我的生命有些妨碍的人。后来这印象日见其淡了,但总有一些留遗,一直到她去世——这大概是送给《二十四孝图》的儒者所万料不到的罢。
(节选自《二十四孝图》)
1.下列对文章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主要通过批判“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件事来揭露封建卫道士的丑恶行径和险恶用心。
B.“老莱娱亲”之所以让作者不想看第二回,是因为编者让“老莱”变得扭捏作态,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很虚假。
C.《二十四孝图》让作者倍觉行“孝”之难,产生了心理阴影,可见不要提倡“孝”。
D.《二十四孝图》让不识字的阿长可以滔滔不绝的讲述其中故事,可见影响之深,封建遗毒之重。
【答案】C
【解析】C.有误。文中并没有“不要提倡‘孝’”的观点,作者表达的意思是不要提倡封建的愚孝。
2.如何理解“这大概是送给《二十四孝图》的儒者所万料不到的罢”?
【答案】①没想到《二十四孝图》让我“已经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我父亲去做孝子了”;
②《二十四孝图》让我心里有阴影,适得其反:从此总怕听到我的父母愁穷,怕看见我的白发的祖母,总觉得她是和我不两立,至少,也是一个和我的生命有些妨碍的人。后来这印象日见其淡了,但总有一些留遗。③时过境迁,“二十四孝图”中倡导的本来谁也不实行。整饬伦纪的文电是常有的,却很少见“绅士”们身体力行。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结合关键句子分析原因。因为“郭巨埋儿”的故事,“我已经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我父亲去做孝子了。”“从此总怕听到我的父母愁穷,怕看见我的白发的祖母,总觉得她是和我不两立,至少,也是一个和我的生命有些妨碍的人。后来这印象日见其淡了,但总有一些留遗”;“整饬伦纪的文电是常有的,却很少见绅士赤条条地躺在冰上面,将军跳下汽车去负米”,可见,时过境迁,“二十四孝图”中倡导的本来谁也不实行。
3.请结合文本谈一谈你对“孝”的认识。并结合现实谈谈在生活中应如何践行“孝”
【答案】①认识:封建社会的愚孝不可取,新时代的孝亲不可废。②结合文本进行阐发。③结合具体现象谈。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能力。一问,对“孝”的认识要结合本文来谈。“老莱娱亲”给作者的印象是“简直是装佯,侮辱了孩子”,“郭巨埋儿”则使作者认为“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我父亲去做孝子了”。这些都是属于虚伪的孝,属于愚孝。因此可从封建社会的愚孝不可取的角度来谈,转而再谈如何践行新时代的孝亲。如,新时代的孝亲必须建立在独立的人格基础之上,建立在没有道德绑架、没有心理控制,不是利用孩子尚未成熟的内心灌输自己的观点,而是双方都有健全的人格、心理的基础上形成的新的家庭关系。二问,考查学生的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分条列项具体回答中学生该从哪些方面去孝敬父母即可。比如:首先,搞好学习,不让父母为学习的事情操心;其次,平时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比如做饭、打扫卫生、洗衣等,减轻父母的负担;最后,多与父母沟通交流,把个人真实的想法告诉他们,以得到理解、支持,从而有效解决问题,化解矛盾。
二、阅读《西游记》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一路西来,约行有四十里远近,渐渐酷热蒸人。沙僧只叫:“脚底烙得慌!”八戒又道:“爪子烫得痛!”马比寻常又快。只因地热难停,十分难进。行者道:“师父且请下马。兄弟们莫走,等我扇息了火,待风雨之后,地土冷些,再过山去。”行者果举扇,径至火边,尽力一扇,那山上火光烘烘腾起,再一扇,更着百倍,又一扇,那火足有千丈之高,渐渐烧着身体。行者急回,已将两股毫毛烧净,径跑至唐僧面前叫:“快回去,快回去!火来了,火来了!”
②那师父爬上马,与八戒、沙僧,复东来有二十余里,方才歇下道:“悟空,如何了呀!”行者丢下扇子道:“不停当!不停当!被那厮哄了!”三藏听说,愁促眉尖,闷添心上,止不住两泪交流,只道:“怎生是好!”八戒道:“哥哥,你急急忙忙叫回去是怎么说?”行者道:“我将扇子扇了一下,火光烘烘;第二扇,火气愈盛;第三扇,火头飞有千丈之高。若是跑得不快,把毫毛都烧尽矣!”八戒笑道:“你常说雷打不伤,火烧不损,如今何又怕火?”行者道:“你这呆子,全不知事!那时节用心防备,故此不伤;今日只为扇息火光,不曾捻避火诀,又未使护身法,所以把两股毫毛烧了。”沙僧道:“似这般火盛,无路通西,怎生是好?”八戒道:“只拣无火处走便罢。”三藏道:“那方无火?”八戒道:“东方、南方、北方,俱无火。”又问:“那方有经?”八戒道:“西方有经。”三藏道:“我只欲往有经处去哩!”沙僧道:“有经处有火,无火处无经,诚是进退两难!”
③师徒们正自胡谈乱讲,只听得有人叫道:“大圣不须烦恼,且来吃些斋饭再议。”四众回看时,见一老人,身披飘风氅,头顶偃月冠,手持龙头杖,足踏铁靿(读yào)靴,后带着一个雕嘴鱼腮鬼,鬼头上顶着一个铜盆,盆内有些蒸饼糕糜,黄粮米饭,在于西路下躬身道:“我本是火焰山土地。知大圣保护圣僧,不能前进,特献一斋。”行者道:“吃斋小可,这火光几时灭得,让我师父过去?”土地道:“要灭火光,须求罗刹女借芭蕉扇。”行者去路旁拾起扇子道:“这不是?那火光越扇越着,何也?”土地看了,笑道:“此扇不是真的,被他哄了。”行者道:“如何方得真的?”那土地又控背躬身,微微笑道:“若还要借真蕉扇,须是寻求大力王。”
4.下列关于《西游记》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西游记》中牛魔王、铁扇公主和红孩儿是一家人,牛魔王和镇元大仙是亲兄弟。
B.在阅读名著《西游记》的时候,可以综合运用精读和跳读。
C.猪八戒好吃懒做,见识短浅,爱搬弄是非;但憨厚淳朴,知错就改,不失忠勇和善良。
D.《西游记》启示我们:人生就要有所追求,为了实现理想而披荆斩棘,不畏任何艰难险阻,以超强的韧劲和斗志战胜一切困难,直至达到胜利的终点。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镇元大仙是地仙之祖,道号镇元子,又名与世同君。于西牛贺洲万寿山五庄观修行,曾与金蝉子有旧,故而对唐僧也表以尊敬。他种的人参果,九千年成熟一次,闻一闻人参果,就能活三百六十岁;吃一颗,就能活四万七千年。镇元大仙在与孙悟空打斗中施展袖里乾坤的法术,把唐僧师徒连人带马装进袖子里,本领厉害。孙悟空请来观音菩萨救活人参果树后,他与孙悟空结拜为兄弟。牛魔王是妖王,性格大胆,豪迈。翠云山和积雷山的主人,妻子是铁扇公主,儿子是红孩儿。首次出现于孙悟空得到如意金箍棒后,和孙悟空结拜为兄弟,在书中称他为西方大力王,自号平天大圣,是七大圣之首。牛魔王和镇元大仙不是亲兄弟,A错误,选A。
5.仔细品味,说说选段中八戒的“笑”和土地的“笑”的不同含义。
【答案】八戒的“笑”是因为行者毫毛被烧,略带有调侃、幸灾乐祸的意味。土地的“笑”是识得假扇、知晓真情的“笑”,是懂得借扇方法、胸有成竹的笑。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分析。(1)结合第二段“行者道:‘我将扇子扇了一下,火光烘烘;第二扇,火气愈盛;第三扇,火头飞有千丈之高。若是跑得不快,把毫毛都烧尽矣!’八戒笑道:‘你常说雷打不伤,火烧不损,如今何又怕火?’”可知,八戒笑是因为听到悟空说自己毫毛被烧,这个笑是对孙悟空毫毛被烧的嘲笑,是幸灾乐祸的笑。故八戒的“笑”是因为行者毫毛被烧,略带有调侃、幸灾乐祸的意味。(2)结合“土地道:‘灭火光,须求罗刹女借芭蕉扇。’行者去路旁拾起扇子道:‘这不是?那火光越扇越着,何也?’土地看了,笑道:‘此扇不是真的,被他哄了。’”可知,土地笑是因为看到孙悟空拿起假扇子说它是罗刹女的芭蕉扇,这个笑里有识得假扇、知晓真情的自得。结合“行者道:‘如何方得真的?’那土地又控背躬身,微微笑道:‘若还要借真蕉扇,须是寻求大力王。’”可知,土地此次前来不仅是送饭,更是告诉孙悟空如何借扇,故前面的“笑”还包含着懂得借扇方法、胸有成竹的意味。
6.选段选自《西游记》中的哪个故事情节?选段中“若还要借真蕉扇,须是寻求大力王”的“大力王”是谁?此后又发生了怎样的故事?请联系《西游记》相关内容简要回答。
【答案】孙行者一调芭蕉扇(或:一调芭蕉扇:一借芭蕉扇被骗:唐三藏路阻火焰山,孙行者一调芭燕扇)(答出“借芭蕉扇”或“过火焰山”即可);牛魔王。悟空到摩云洞找牛魔王借扇,牛魔王与悟空大战百余回合。后悟空趁牛魔王去龙宫赴宴时,变作牛魔王从铁扇公主处骗得芭蕉扇。但在半路上,又被牛魔王变的猪八戒骗回去。后在众神的帮助下,制服牛魔王,夺得芭蕉扇,扇灭了火焰。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1)结合“土地道:‘灭火光,须求罗刹女借芭蕉扇。’行者去路旁拾起扇子道:‘这不是?那火光越扇越着,何也?’土地看了,笑道:‘此扇不是真的,被他哄了。’”可知,孙悟空从罗刹女那里借来了假扇子,这是孙行者一调芭蕉扇的情节。或者可概括:一调芭蕉扇;一借芭蕉扇被骗;唐三藏路阻火焰山,孙行者一调芭燕扇等。(2)牛魔王是妖王,性格大胆,豪迈。翠云山和积雷山的主人,妻子是铁扇公主,儿子是红孩儿。首次出现于孙悟空得到如意金箍棒后,和孙悟空结拜为兄弟,在书中称他为西方大力王,自号平天大圣,是七大圣之首。故可知大力王是牛魔王。(3)《西游记》第59回——第61回:三借芭蕉扇。(1)第五十九回,唐三藏路阻火焰山,孙行者一调芭蕉扇。
前方火焰山挡路,悟空向牛魔王妻罗刹女借扇,罗刹女因其子红孩儿被悟空降伏,不肯借予,悟空变成小虫飞到茶水中,被罗刹女饮下,在腹内翻腾。罗刹女却将假扇借给悟空。(2)第六十回,牛魔王罢战赴华筵,孙行者二调芭蕉扇。
悟空到积雷山摩云洞找到入赘玉面公主的牛魔王借扇;牛魔王不肯,二人大战一场,后牛魔王被请走赴宴。悟空偷了牛魔王座骑金睛兽,变成牛魔王到芭蕉洞,骗得真扇,依罗刹女所教之法将扇变大,却不会变小。(3)第六十一回,猪八戒助力败魔王,孙行者三调芭蕉扇。
牛魔王变成八戒,骗取扇子,现出真身与悟空相斗。在众人帮助下,牛魔王败走。诸金诸刚与天兵天将,将牛魔王收伏。悟空用罗刹女交出的宝扇扇息山火,师徒翻越火焰山。
故可概括:悟空到摩云洞找牛魔王借扇,牛魔王与悟空大战百余回合。后悟空趁牛魔王去龙宫赴宴时,变作牛魔王从铁扇公主处骗得芭蕉扇。但在半路上,又被牛魔王变的猪八戒骗回去。后在众神的帮助下,制服牛魔王,夺得芭蕉扇,扇灭了火焰。
三、阅读《骆驼祥子》节选,完成练习。
①整整的三年,他凑足了一百块钱!
②他不能再等了。原来的计划是买辆最完全最新式最可心的车,现在只好按着一百块钱说了。不能再等:万一出点什么事再丢失几块呢!恰巧有辆刚打好的车(定作而没钱取货的)跟他所期望的车差不甚多;本来值一百多,可是因为定钱放弃了,车铺愿意少要一点。祥子的脸通红,手哆嗦着,拍出九十六块钱来:“我要这辆车!”铺主打算挤到个整数,说了不知多少话,把他的车拉出去又拉进来,支开棚子,又放下,按按喇叭,每一个动作都伴着一大串最好的形容词:最后还在钢轮条上踢了两脚。“听开声儿吧,铃铛似的!拉去吧,你就是把车拉碎了。要是钢条软了一根,你拿回来,把它摔在我脸上!一百块,少一分咱们吹!”祥子把钱又数了一遍:“我要这辆车,九十六!”铺主知道是遇见了一个死心眼的人,看看钱,看看祥子,叹了口气:“交个朋友,车算你了;保:除非你把大箱碰碎,我都白给修理。保单,拿着!”
③祥子的手哆嗦得更厉害了,揣起保单,拉起车,几乎要哭出来。拉到个僻静地方,细细端详自己的车,在漆板上试着照照自己的脸!越看越可爱,就是那不尽合自己的理想的地方也都可以原谅了,因为已经是自己的车了。把车看得似乎暂时可以休息会儿了,他坐在了水簸箕的新脚垫儿上,看着车把上的发亮的黄铜喇叭。他忽然想起来,今年是二十二岁。因为父母死得早,他忘了生日是在哪一天。自从到城里来,他没过一次生日。好吧,今天买上了新车,就算是生日吧,人的也是车的,好记,而且车既是自己的心血,简直没什么不可以把人与车算在一块的地方。
④怎样过这个“双寿”呢?祥子有主意:头一个买卖必须拉个穿得体面的人,绝对不能是个女的。最好是拉到前门,其次是东安市场。拉到了,他应当在最好的饭摊上吃顿饭,如热烧饼夹爆羊肉之类的东西。吃完,有好买卖呢就再拉一两个:没有呢,就收车;这是生日!
⑤自从有了这辆车,他的生活过得越来越起劲了。拉包月也好,拉散座也好,他天天用不着为“车份儿”着急,拉多少钱全是自己的。心里舒服,对人就更和气,买卖也就更顺心。拉了半年,他的希望更大了:照这样下去,干上两年,至多两年,他就又可以买辆车,一辆,两辆……他也可以开车厂子了!
⑥可是,希望多半落空,祥子的也非例外。
7.“整整的三年,他凑足了一百块钱!”这句话独立成段有什么作用?
【答案】强调祥子为了买车而存钱的艰辛,为下文突出祥子买车时的激动作铺垫。
【解析】本题考查段落作用。独句成段和“整整的三年”,强调祥子这一百块钱的来之不易,表现祥子为了买车而存钱的艰辛;为下文第②段“祥子的脸通红,手哆嗦着”突出祥子买车时的激动作铺垫。
8.文中画线句子体现了祥子怎样的心情?
【答案】体现了祥子买车时悲喜交加的激动心情。
【解析】本题考查人物情感分析。“手哆嗦得更厉害了”“揣起保单”“拉起车”是对祥子的动作描写,“几乎要哭出来”是神态描写,具体生动地表现了祥子终于拥有一辆自己梦寐以求的车时悲喜交加的激动心情。一是喜悦,为终于拥有自己的车而激动;二是伤心,为自己三年的艰辛而难过。
9.祥子把买车的日子当作自己的生日,表明了什么?
【答案】表明这个日子有纪念意义,提醒自己不要忘记;也昭示着他新生活(生命)的开始。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结合第③段的“因为父母死得早,他忘了生日是在哪一天”,和生日就是一个人获得生命的日子可知,祥子通过苦干奋斗终于拥有了自己的车子,这也正是他新人生的开始,以“生日”表现他的新生,赋予了买车日子以特殊的含义,表现自己幸福生活的开始。表现了他对有车后的幸福生活的向往之情。
10.第⑥段中的“希望”是指什么?(用选文中原文回答)“祥子的也非例外”在小说中是指哪一件事情?
【答案】“希望”指“照这样下去,干上两年,至多两年,他就又可以买辆车,一辆,两辆……他也可以开车厂子了!”
“祥子的也非例外”在小说中指祥子的车被大兵拉走。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与名著内容了解。第一问:从第⑤段的“拉了半年,他的希望更大了:照这样下去,干上两年,至多两年,他就又可以买辆车,一辆,两辆……他也可以开车厂子了!”可以找到答案。第二问:从选文中可以看出这是祥子的“一起”:来到北平当人力车夫,苦干三年,凑足一百块钱,买了辆新车。接下来应该是“一落”:有一次连人带车被宪兵抓去当壮丁。理想第一次破灭。因此“祥子的也非例外”是指祥子的车被大兵拉走。
四、阅读《傅雷家书》节选,完成练习。
傅雷家书(节选)
亲爱的孩子:昨天整理你的信,又有些感想。
关于莫扎特的话,例如说他天真、可爱、清新等,似乎很多人懂得;但弹起来还是没有那天真、可爱、清新的味儿。这道理,我觉得是“理性认识”与“感情深入”的分别。感性认识固然是初步印象,是大概的认识;理性认识是深入一步,了解到本质。但是艺术的领会,还不能以此为限。必须再深入进去,把理性所认识的,用心灵去体会,才能使原作者的悲欢喜怒化为你自己的悲欢喜怒,使原作者每一根神经的震颤都在你的神经上引起反响。否则即使道理说了一大堆,仍然是隔了一层。一般艺术家偏于intellectual(理智),偏于cold[冷静],就因为他们停留在理性认识的阶段上。比如你自己,过去你未尝不知道莫扎特的特色,但你对他并没发生真正的共鸣;感之不深,自然爱之不切了;爱之不切,弹出来当然也不够味儿;而越是不够味儿,越是引不起你兴趣。如此循环下去,你对一个作家当然无从深入。
这一回可不然,你的确和莫扎特起了共鸣,你的脉搏跟他的脉搏一致了,你的心跳和他的同一节奏了;你活在他的身上,他也活在你身上;你自己与他的共同点被你找出来了,抓住了,所以你才会这样欣赏他,理解他。
由此得到一个结论:艺术不但不能限于感性认识,还不能限于理性认识,必须要进行第三步的感情深入。换言之,艺术家最需要的,除了理智以外,还有一个“爱”字!所谓赤子之心,不但指纯洁无邪,指清新,而且还指爱!法文里有句话叫做“伟大的心”,意思就是“爱”。这“伟大的心”几个字,真有意义。而且这个爱绝不是庸俗的婆婆妈妈的感情,而是热烈的、真诚的、洁白的、高尚的、如火如荼的、忘我的爱。
从这个理论出发,许多人弹不好东西的原因都可以明白了。光有理性而没有感情,固然不能表达音乐;有了一般的感情而不是那种火热的同时又是高尚、精练的感情,还是要流于庸俗;所谓sentimental(滥情,伤感),我觉得就是指这种庸俗的感情。
一切伟大的艺求家(不论是作曲家,是文学家,是画家……)必然兼有独特的个性与普遍的人间性。我们只要能发掘自己心中的人间性,就找到了与艺术家沟通的桥梁。若再能细心揣摩,把他独特的个性也体味出来,那就能把一件艺术品整个儿了解了。——当然不可能和原作者的理解与感受完全一样,了解的多少、深浅、广狭,还是大有出入;而我们自己的个性也在中间发生不小的作用。
11.文中傅雷多次提到莫扎特,对此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莫扎特是音乐家,傅聪从事音乐工作,与傅聪谈莫扎特容易产生共同语言。
B.谈论莫扎特的艺术特色,引导傅聪用心灵去体会作者的创作,与作者产生共鸣。
C.肯定傅聪对莫扎特的了解,对傅聪的弹奏水平与莫扎特一致感到高兴。
D.教育傅聪对艺术既要有感性认识,又要有理性认识,还要有感情深入。
【答案】C
【解析】C。对傅聪的弹奏水平与莫扎特一致,说法过分。
12.联系全文,请说说“共鸣”的含义。
【答案】自己与别人的某种思想感情引起相同的思想感情,是一种心灵的沟通。
【解析】共鸣,原指物体因共振而发声的现象,文中指的是自己与别人的某种思想感情引起相同的思想感情,是一种心灵的沟通。
13.本文是洋溢着父子深情的家书,耐人寻味,深切感人。和一般的讲道理的文章相比,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答案】亲切自然,娓娓道来,循循善诱,语重心长。
【解析】《傅雷家书》是一位父亲写给自己孩子的信,表现了一位父亲关心孩子成长发展的慈爱,语言情感真挚,循循善诱,语重心长。
14.读了本文,你觉得傅雷是一位怎样的父亲?
【答案】严谨、认真、一丝不苟,对亲人无私的热爱,有良知,为人坦荡,禀性刚毅。
【解析】傅雷以自己深厚的学养、真挚的父爱,倾听着万里之外儿子的每一次心跳,预想着儿子前进道路上可能出现的各种困难,传颂着自己的惦念和祖国的声音。
五、阅读《水浒传》节选,完成练习。
那对过众军汉见了,心内痒起来,都待要吃。数中一个看着老都管道:“老爷爷,与我们说一声!那卖枣子的客人买他一桶吃了,我们胡乱也买他这桶吃,润一润喉也好,其实热渴了,没奈何,这里冈子上又没讨水吃处。老爷方便!”老都管见众军所说,自心里也要吃得些,竞来对杨志说:“那贩枣子客人已买了他一桶吃,只有这一桶,胡乱教他们买吃了避署气。冈子上端的没处讨水吃。”杨志寻思道:“俺在远远处望,这厮们都买他的酒吃了;那桶里当面也见吃了半瓢,想是好的。打了他们半日,胡乱容他买碗吃罢。”杨志道:“既然老都管说了,教这厮们买吃了,便起身。”众军健听了这话,凑了五贯足钱,来买酒吃。那卖酒的汉子道:“不卖了!不卖了!这酒里有蒙汗药在里头!”众军陪着笑,说道:“大哥,值得便还言语?”那汉道:“不卖了!休缠!”这贩枣子的客人劝道:“你这个汉子!他也说得差了,你也忒认真,连累我们也吃你说了几声。须不关他众人之事,胡乱卖与他众人吃些。”那汉道:“没事讨别人疑心做甚么?”这贩枣子客人把那卖酒的汉子推开一边,只顾将这桶酒提与众军去吃。那军汉开了桶盖,无甚舀吃,陪个小心,问客人借这椰瓢用一用。众客人道:“就送这几个枣子与你们过酒。”众军谢道:“甚么道理!”客人道:“休要相谢。都是一般客人。何争在这百十个枣子上?”众军谢了,先兜两瓢,叫老都管吃一瓢,杨提辖吃一瓢。杨志那里肯吃?老都管自先吃了一瓢,两个虞候各吃一瓢。众军汉一发上,那桶酒登时吃尽了。杨志见众人吃了无事,自本不吃,一者天气甚热,二乃口渴难熬,拿起来,只吃了一半,枣子分几个吃了。那卖酒的汉子说道:“这桶酒被那客人饶了一瓢吃了,少了你些酒,我今饶了你众人半贯钱罢。”众军汉凑出钱来还他。那汉子收了钱,挑了空桶,依然唱着山歌,自下冈子去了。
那七个贩枣子的客人立在松树旁边,指着这一十五人,说道:“倒也!倒也!”只见这十五个人,头重脚轻,一个个面面厮觑,都软倒了。那七个客人从松树林里推出这七辆江州车儿,把车子上枣子都丢在地上,将这十一担金珠宝贝都装在车子内,遮盖好了,叫声“聒噪!”一直望黄泥冈下推去了。杨志口里只叫苦,软了身体,挣扎不起;十五个人眼睁睁地看着那七个人把这金宝装了去,只是起不来,挣不动,说不得。
15.本文有两条线索,请概括。
【答案】一是押送生辰纲,一是智取生展纲。
【解析】本题考查文字线索。这一段情节是《水浒传》中“智取生辰纲”的情节,这一情节有两方主人公,一方是杨志,写他押送生辰纲,明写。另一方是吴用、晁盖等人意图劫取生辰纲,是暗写。双方都是《水浒传》中的重要人物,生辰纲的被劫让两方人物的命运都有了重要转变,故这段故事有两条线上,一是押送生辰纲,是明线;一是智取生展纲,是暗线。
16.从选文看,为什么要反复描写天气炎热?
【答案】起到渲染气氛,描写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烘托人物,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分析。(1)结合“数中一个看着老都管道:‘老爷爷,与我们说一声!那卖枣子的客人买他一桶吃了,我们胡乱也买他这桶吃,润一润喉也好,其实热渴了,没奈何,这里冈子上又没讨水吃处。老爷方便!’”可知,正是天气炎热,众人才特别想要吃酒解渴,杨志才会同意众人买酒,最终被药倒,生辰纲被劫,故对天气炎热的反复描写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2)反复写天气炎热,营造了一种非常焦躁的氛围,起到渲染气氛的作用。(3)整个智取生辰纲的故事发生在一个非常炎热的天气里,这些关于天气炎热的描写设置了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4)天气炎热,吴用设计的劫走生辰纲的计策才能奏效,突出了吴用的聪明,故关于天气炎热的描写烘托了人物。
17.请赏析下面两段文字。
(1)杨志寻思道:“俺在远远处望,这厮们都买他的酒吃了;那桶里当面也见吃了半瓢,想是好的。打了他们半日,胡乱容他买碗吃罢。”(从人物描写角度)
(2)那七个客人从松树林里推出这七辆江州车儿,把车子上枣子都丢在地上,将这十一担金珠宝贝都装在车子内,遮盖好了,叫声“聒噪!”一直望黄泥冈下推去了。(从词语运用的角度)
【答案】(1)心理描写,突出杨志精细、蛮横的性格特点。
(2)运用一连串动词,突出了几位好汉计谋实现后动作麻利及喜悦、兴奋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赏析。(1)答题思路:描写方法判断——作用分析。描写方法判断。结合“寻思道”可知,这里运用了心理描写。作用分析。结合“俺在远远处望,这厮们都买他的酒吃了;那桶里当面也见吃了半瓢,想是好的。打了他们半日,胡乱容他买碗吃罢”可知,杨志看到那些卖枣子的人都吃了酒,没有什么事情,才同意自己的手下买酒吃,表现出杨志的精细。结合前文即“打了他们半日,胡乱容他买碗吃罢”可知,杨志之前不同意手下买酒吃,强硬反对,不顾手下人的辛苦、闷热,并且使用武力,看出他蛮横的性格特点。(2)答题思路:词语的词性——作用分析。
手法判断。“推出”“丢”“装”“推去”都是动词,可判断这一处运用了动作描写。作用分析。“推出”“丢”“装”“推去”等一系列动词,具体而准确地描写了几位好汉药倒杨志等人后带走生辰纲的过程,动作流畅而有序,并且速度快,“丢”等词语写出了对枣子的不在意,对生辰纲的渴望,进而写出了计谋实现后那种喜悦,兴奋。
18.结合原著,说说八条好汉智取生辰纲,究竟智在什么地方?
【答案】(1)扮成枣贩,麻痹和稳住押送队伍;(2)挑酒故意不卖,激化押送队内矛盾,增强诱感力;(3)贩枣人买下一桶,当面吃尽,显示酒中无药;(4)故意抢吃另一桶酒,清除杨志疑虑;(5)白胜再装赌气不卖,贩枣人调解,卖与众军吃,使杨志的思想没有反复的余地。(答出3点即可,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分析。(1)结合前文可知,杨志押送生辰纲的一路非常的谨慎小心,故八条好汉扮成枣贩,麻痹和稳住押送队伍,让杨志不起疑心,这是第一智。(2)结合“那卖酒的汉子道:‘不卖了!不卖了!这酒里有蒙汗药在里头!’”可知,卖酒的汉子故意不卖,表示自己的清白,同时激化押送队内矛盾,增强诱感力,让杨志放心,这是第二智。(3)结合“俺在远远处望,这厮们都买他的酒吃了;那桶里当面也见吃了半瓢,想是好的。打了他们半日,胡乱容他买碗吃罢”可知,贩枣人买下一桶,当面吃尽,显示酒中无药,打消了杨志的戒心,同时也激起了杨志手下的不满,迫使杨志答应手下买酒吃,这是第三智。(4)结合前文可知,贩卖枣子的人买下一桶酒吃后,还故意抢吃另一桶酒,清除杨志疑虑,同时激起杨志手下的不满,这是第四智。(5)结合“那汉道:‘不卖了!休缠!’这贩枣子的客人劝道:‘你这个汉子!他也说得差了,你也忒认真,连累我们也吃你说了几声。须不关他众人之事,胡乱卖与他众人吃些。’”可知,白胜再装赌气不卖,贩枣人调解,卖与众军吃,使杨志的思想没有反复的余地,这是第五智。
19.《水浒传》刻画了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有“善于射箭”的
,有“善于行走”的
,“善于盗窃”的
。(填姓名
【答案】花荣
戴宗
时迁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1)结合“善于射箭”可知是花荣。花荣为中国著名小说《水浒传》中的108将之一,有“百步穿杨”的功夫。在梁山好汉英雄中排行第九,为马军八虎骑兼先锋使之首,上应天英星。原是清风寨副知寨,使一杆银枪,一张弓射遍天下无敌手,生得一双俊目,齿白唇红,眉飞入鬓,细腰乍臂,银盔银甲,善骑烈马,能开硬弓,被比作西汉“飞将军”李广,人称“小李广”,因善使银枪,又称“银枪手”。(2)结合“善于行走”可知是戴宗。戴宗是中国古典小说《水浒传》中的人物,绰号神行太保,原是江州两院押牢节级,能日行八百里。他曾与梁山好汉合谋,伪造蔡京书信以营救宋江,却被识破,判处斩刑,被梁山好汉救出,因此上梁山入伙。(3)结合“善于盗窃”可知是时迁。时迁是《水浒传》中的人物,绰号鼓上蚤,高唐州人氏,出身盗贼,在与杨雄、石秀投奔梁山途中,因偷鸡被祝家庄活捉,引出梁山三打祝家庄。他曾到东京盗取雁翎金圈甲,赚取徐宁上梁山,并在梁山攻破大名府、曾头市的战役中立下大功。梁山大聚义时,一百零八将之一,排第一百零七位,上应“地贼星”,担任走报机密步军头领。征方腊后病死于杭州,追封义节郎。
六、阅读《红楼梦》(节选),完成小题。
刘姥姥进大观园
①凤姐听说,便回身同了李纨、探春、鸳鸯、琥珀带着端饭的人等,抄着近路到了秋爽斋,就在晓翠堂上调开桌案。鸳鸯笑道:“天天咱们说外头老爷们:吃酒吃饭,都有一个凑趣儿的,拿他取笑儿。咱们今儿也得了一个女清客了。”李纨是个厚道人,倒不理会;凤姐儿却听着是说刘姥姥,便笑道:“咱们今儿就拿他取个笑儿。”二人便如此这般商议。李纨笑劝道:“你们一点好事不做!又不是个小孩儿,还这么淘气。仔细老太太说!”鸳鸯笑道:“很不与大奶奶相干,有我呢。”
②正说着,只见贾母等来了,各自随便坐下,先有丫鬟挨人递了茶,大家吃毕,凤姐手里拿着西洋布手巾,裹着一把乌木三镶银箸,按席摆下。贾母因说:“把那一张小楠木桌子抬过来,让刘亲家挨着我这边坐。”众人听说,忙抬过来。凤姐一面递眼色与鸳鸯,鸳鸯便忙拉刘姥姥出去,悄悄地嘱咐了刘姥姥一席话,又说:“这是我们家的规矩,要错了,我们就笑话呢。”
③调停已毕,然后归坐。薛姨妈是吃过饭来的,不吃了,只坐在一边吃茶。贾母带着宝玉、湘云、黛玉、宝钗一桌,王夫人带着迎春姐妹三人一桌,刘姥姥挨着贾母一桌。贾母素日吃饭,皆有小丫鬟在旁边拿着漱盂、麈尾、巾帕之物,如今鸳鸯是不当这差的了,今日偏接过麈尾来拂着。丫鬟们知道他要捉弄刘姥姥,便躲开让他。鸳鸯一面侍立,一面递眼色。刘姥姥道:“姑娘放心。”
④那刘姥姥入了坐,拿起箸来,沉甸甸的不伏手,——原是凤姐和鸳鸯商议定了,单拿了一双老年四楞象牙镶金的筷子与刘姥姥。刘姥姥见了,说道:“这个叉巴子,比我们那里铁掀还沉,哪里拿的动他?”说的众人都笑起来。只见一个媳妇端了一个盒子站在当地,一个丫鬟上来揭去盒盖,里面盛着两碗菜,李纨端了一碗放在贾母桌上,凤姐儿偏拣了一碗鸽子蛋放在刘姥姥桌上。
⑤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自己却鼓着腮帮子,两眼直视,一声不语。众人先还发怔,后来一想,上上下下都哈哈大笑起来。史湘云掌不住,一口茶都喷出来。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只叫“嗳哟!”宝玉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只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掌不住,口里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的茶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坐位,拉着他奶母,叫“揉揉肠子”。地下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姐妹换衣裳的。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掌着,还只管让刘姥姥。
⑥刘姥姥拿起箸来,只觉不听使,又说道:“这里的鸡儿也俊,下的这蛋也小巧,怪俊的。我且得一个儿!”众人方住了笑,听见这话,又笑起来。贾母笑的眼泪出来,只忍不住;琥珀在后捶着。贾母笑道:“这定是凤丫头促狭鬼儿闹的!快别信他的话了。”
⑦那刘姥姥正夸鸡蛋小巧,凤姐儿笑道:“一两银子一个呢!你快尝尝罢,冷了就不好吃了。”刘姥姥便伸筷子要夹,哪里夹的起来?满碗里闹了一阵,好容易撮起一个来,才伸着脖子要吃,偏又滑下来,滚在地下。忙放下筷子要亲自去拣,早有地下的人拣出去了。刘姥姥叹道:“一两银子,也没听见响声儿就没了!”
⑧众人已没心吃饭,都看着他取笑。贾母又说:“谁这会子又把那个筷子拿了出来,又不请客摆大筵席!都是凤丫头支使的!还不换了呢。”地下的人原不曾预备这牙箸,本是凤姐和鸳鸯拿了来的,听如此说,忙收了过去,也照样换上一双乌木镶银的。刘姥姥道:“去了金的,又是银的,到底不及俺们那个伏手。”?凤姐儿道:“菜里若有毒,这银子下去了就试的出来。”刘姥姥道:“这个菜里若有毒,俺们那菜都成了砒霜了!?那怕毒死了,也要吃尽了。”贾母见他如此有趣,吃的又香甜,把自己的菜也端过来给他吃。又命一个老嬷嬷来,将各样的菜给板儿夹在碗上。
⑨一时吃毕,贾母等都往探春卧室中去说闲话,这里收拾过残桌,又放了一桌。刘姥姥看着李纨与凤姐儿对坐着吃饭,叹道:“别的罢了,我只爱你们家这行事!怪道说‘礼出大家’。”凤姐儿忙笑道:“你可别多心,才刚不过大家取乐儿。”一言未了,鸳鸯也进来笑道:“姥姥别恼,我给你老人家赔个不是儿罢。”刘姥姥忙笑道:“姑娘说哪里的话,咱们哄着老太太开个心儿,有什么可恼的!你先嘱咐我,我就明白了,不过大家取笑儿。我要恼,也就不说了。”鸳鸯便骂人:“为什么不倒茶给姥姥吃!”刘姥姥忙道:“才刚那个嫂子倒了茶来,我吃过了,姑娘也该用饭了。”凤姐儿便拉鸳鸯:“你坐下和我们吃罢,省的回来又闹。”鸳鸯便坐下了,婆子们添上碗箸来,三人吃毕。
20.选文的体裁是__________,作者是清代的__________。选文的主要情节是“拿刘姥姥取笑”,这场笑剧的“导演”是__________和________。
【答案】小说
曹雪芹
凤姐
鸳鸯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1)结合“贾母”“刘姥姥”“鸳鸯”等人可知,文章选自小说《红楼梦》。《红楼梦》,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一般认为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富贵公子贾宝玉为视角,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描绘了一批举止见识出于须眉之上的闺阁佳人的人生百态,展现了真正的人性美和悲剧美,可以说是一部从各个角度展现女性美以及中国古代社会世态百相的史诗性著作。(2)结合第一段“鸯笑道:‘天天咱们说外头老爷们:吃酒吃饭,都有一个凑趣儿的,拿他取笑儿。咱们今儿也得了一个女清客了。’”“凤姐儿却听着是说刘姥姥,便笑道:‘咱们今儿就拿他取个笑儿。’二人便如此这般商议”可知,是凤姐和鸳鸯想要拿刘姥姥来凑个趣,导演了后面的笑剧。
21.“取笑”故事完整,有预谋、有配合、有效果。故事的叙述,前后有照应,有提示。请回答:和第⑨段中“你先嘱咐我”照应的句子是哪一段中的哪句?“也就不说了”中的“说”的内容指的是哪一段中的哪句?
【答案】第②段中的“悄悄地嘱咐了刘姥姥一席话”
第⑤段中的
“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
【解析】本题考查照应和内容分析。(1)结合第九段“鸳鸯也进来笑道:‘姥姥别恼,我给你老人家赔个不是儿罢。’刘姥姥忙笑道:‘姑娘说哪里的话,咱们哄着老太太开个心儿,有什么可恼的!你先嘱咐我,我就明白了,不过大家取笑儿。我要恼,也就不说了。’”可知,刘姥姥说的“你先嘱咐我”指的是拿刘姥姥来取笑是之前鸳鸯就和刘姥姥暗示过的,结合第二段“鸳鸯便忙拉刘姥姥出去,悄悄地嘱咐了刘姥姥一席话,又说:‘这是我们家的规矩,要错了,我们就笑话呢。’”可知,这里写出鸳鸯嘱咐刘姥姥,刘姥姥此时知道贾家的规矩大,弄不好就要闹笑话,后面发现大家拿规矩来取笑她,她就已经明白鸳鸯的话了,故可判断,第二段的“悄悄地嘱咐了刘姥姥一席话”与第九段的内容照应。(2)结合第九段“你先嘱咐我,我就明白了,不过大家取笑儿。我要恼,也就不说了”可知,这里的“也就不说了”指的是之前故意用自己的粗鄙、不识礼仪来逗大家笑的话,结合“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自己却鼓着腮帮子,两眼直视,一声不语。众人先还发怔,后来一想,上上下下都哈哈大笑起来”可知,这里是众人笑的最开心的地方,这里显然是刘姥姥故意在拿自己在逗大家乐,是故意的行为,故“也就不说了”指的是“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这句话。
22.《孔乙己》中,多次笑到“笑”,比如“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看着他笑。”“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本文也多次写到“笑”,这两种“笑”有什么不同?
【答案】《孔乙己》的“笑”是嘲笑,是讥笑,是透过笑声折射出人之冷漠和麻木。而本文的“笑”,更多的展示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不同的情感世界。虽然取笑是为了逗,逗笑的人有“居高临下”的优越感,但是他们并没有恶意。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分析。(1)结合《孔乙己》原文可知,孔乙己是被众人嘲笑的,嘲笑他的多余,是被众人讥笑的,即使是在孔乙己失去了双腿,极其痛苦落魄的时候,众人依然是嘲笑,笑声中折射出人之冷漠和麻木。(2)结合“凤姐儿忙笑道:‘你可别多心,才刚不过大家取乐儿。’一言未了,鸳鸯也进来笑道:‘姥姥别恼,我给你老人家赔个不是儿罢。’”可知,凤姐和鸳鸯向刘姥姥解释、道歉,表现出对刘姥姥的友善,故本文的“笑”,更多的展示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不同的情感世界。虽然取笑是为了逗,逗笑的人有“居高临下”的优越感,但是他们并没有恶意。
23.以下歇后语,不符合节选内容的是(
)。
A.刘姥姥进大观园——眼花缭乱
B.刘姥姥进大观园——洋相百出
C.刘姥姥进大观园——看花了眼
D.刘姥姥进大观园——大开眼界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分析。“刘姥姥进大观园——眼花缭乱”“刘姥姥进大观园——大开眼界”“刘姥姥进大观园——看花了眼”三项内容都是表现刘姥姥来到大观园时,看到没见过的富贵景象,眼花缭乱、大开眼界、看花了眼,而“刘姥姥进大观园——洋相百出”表现出对刘姥姥的贬低和嘲讽,不符合文章的思想,故B错误,选B。
24.对作品评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观园里的一场进餐,闹出了笑话,刘姥姥是主角,贾母等人是配角兼观众。
B.作者通过雅与俗、庄与谐的对比,营造出强烈的喜剧效果。
C.刘姥姥虽然不是《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但塑造得很成功。选文通过对其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的描写,展现了她的性格特点。
D.刘姥姥是一个农家老妇,进了大观园少见多怪,影视剧里的演员相貌被有意打扮得很丑。作品里,她来到京城贵族之家,在饭桌上拿粗筷夹小蛋,掉在了地上,但这些都没有引人生厌。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分析。结合“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自己却鼓着腮帮子,两眼直视,一声不语”等语句可知,文章中有对刘姥姥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但是没有心理描写,故C错误,选C。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阅读通关09
名著阅读(一)
一、阅读《朝花夕拾》节选,完成练习。
二十四孝图
我所收得的最先的画图本子,是一位长辈的赠品:《二十四孝图》。这虽然不过薄薄的一本书,但是下图上说,鬼少人多,又为我一人所独有,使我高兴极了。那里面的故事,似乎是谁都知道的;便是不识字的人,例如阿长,也只要一看图画便能够滔滔地讲出这一段的事迹。但是,我于高兴之余,接着就是扫兴,因为我请人讲完了二十四个故事之后,才知道“孝”有如此之难,对于先前痴心妄想,想做孝子的计划,完全绝望了。
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于发生反感的,是“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件事。
我至今还记得,一个躺在父母跟前的老头子,一个抱在母亲手上的小孩子,是怎样地使我发生不同的感想呵。他们一手都拿着“摇咕咚”。这玩意儿确是可爱的,北京称为小鼓,然而这东西是不该拿在老莱子手里的,他应该扶一枝拐杖。现在这模样,简直是装佯,侮辱了孩子。我没有再看第二回,一到这一叶,便急速地翻过去了。
那时的《二十四孝图》,早已不知去向了,目下所有的只是一本日本小田海儇所画的本子,叙老莱子事云:“行年七十,言不称老,常著五色斑斓之衣,为婴儿戏于亲侧。又常取水上堂,诈跌仆地,作婴儿啼,以娱亲意。”大约旧本也差不多,而招我反感的便是“诈跌”。无论忤逆,无论孝顺,小孩子多不愿意“诈”作,听故事也不喜欢是谣言,这是凡有稍稍留心儿童心理的都知道的。
然而在较古的书上一查,却还不至于如此虚伪。师觉授《孝子传》云,“老莱子……常衣斑斓之衣,为亲取饮,上堂脚跌,恐伤父母之心,僵仆为婴儿啼。”(《太平御览》四百十三引)较之今说,似稍近于人情。不知怎地,后之君子却一定要改得他“诈”起来,心里才能舒服。邓伯道弃子救侄,想来也不过“弃”而已矣,昏妄人也必须说他将儿子捆在树上,使他追不上来才肯歇手。正如将“肉麻当作有趣”一般,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老莱子即是一例,道学先生以为他白璧无瑕时,他却已在孩子的心中死掉了。
至于玩着“摇咕咚”的郭巨的儿子,却实在值得同情。他被抱在他母亲的臂膊上,高高兴兴地笑着;他的父亲却正在掘窟窿,要将他埋掉了。说明云,“汉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尝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但是刘向《孝子传》所说,却又有些不同:巨家是富的,他都给了两弟;孩子是才生的,并没有到三岁。结末又大略相象了,“及掘坑二尺,得黄金一釜,上云: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我最初实在替这孩子捏一把汗,待到掘出黄金一釜,这才觉得轻松。然而我已经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我父亲去做孝子了。家境正在坏下去,常听到父母愁柴米;祖母又老了,倘使我的父亲竟学了郭巨,那么,该埋的不正是我么?如果一丝不走样,也掘出一釜黄金来,那自然是如天之福,但是,那时我虽然年纪小,似乎也明白天下未必有这样的巧事。
现在想起来,实在很觉得傻气。这是因为现在已经知道了这些老玩意,本来谁也不实行。整饬伦纪的文电是常有的,却很少见绅士赤条条地躺在冰上面,将军跳下汽车去负米。何况现在早长大了,看过几部古书,买过几本新书,什么《太平御览》咧,《古孝子传》咧,《人口问题》咧,《节制生育》咧,《二十世纪是儿童的世界》咧,可以抵抗被埋的理由多得很。不过彼一时,此一时,彼时我委实有点害怕:掘好深坑,不见黄金,连“摇咕咚”一同埋下去,盖上土,踏得实实的,又有什么法子可想呢。我想,事情虽然未必实现,但我从此总怕听到我的父母愁穷,怕看见我的白发的祖母,总觉得她是和我不两立,至少,也是一个和我的生命有些妨碍的人。后来这印象日见其淡了,但总有一些留遗,一直到她去世——这大概是送给《二十四孝图》的儒者所万料不到的罢。
(节选自《二十四孝图》)
1.下列对文章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主要通过批判“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件事来揭露封建卫道士的丑恶行径和险恶用心。
B.“老莱娱亲”之所以让作者不想看第二回,是因为编者让“老莱”变得扭捏作态,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很虚假。
C.《二十四孝图》让作者倍觉行“孝”之难,产生了心理阴影,可见不要提倡“孝”。
D.《二十四孝图》让不识字的阿长可以滔滔不绝的讲述其中故事,可见影响之深,封建遗毒之重。
2.如何理解“这大概是送给《二十四孝图》的儒者所万料不到的罢”?
3.请结合文本谈一谈你对“孝”的认识。并结合现实谈谈在生活中应如何践行“孝”
二、阅读《西游记》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一路西来,约行有四十里远近,渐渐酷热蒸人。沙僧只叫:“脚底烙得慌!”八戒又道:“爪子烫得痛!”马比寻常又快。只因地热难停,十分难进。行者道:“师父且请下马。兄弟们莫走,等我扇息了火,待风雨之后,地土冷些,再过山去。”行者果举扇,径至火边,尽力一扇,那山上火光烘烘腾起,再一扇,更着百倍,又一扇,那火足有千丈之高,渐渐烧着身体。行者急回,已将两股毫毛烧净,径跑至唐僧面前叫:“快回去,快回去!火来了,火来了!”
②那师父爬上马,与八戒、沙僧,复东来有二十余里,方才歇下道:“悟空,如何了呀!”行者丢下扇子道:“不停当!不停当!被那厮哄了!”三藏听说,愁促眉尖,闷添心上,止不住两泪交流,只道:“怎生是好!”八戒道:“哥哥,你急急忙忙叫回去是怎么说?”行者道:“我将扇子扇了一下,火光烘烘;第二扇,火气愈盛;第三扇,火头飞有千丈之高。若是跑得不快,把毫毛都烧尽矣!”八戒笑道:“你常说雷打不伤,火烧不损,如今何又怕火?”行者道:“你这呆子,全不知事!那时节用心防备,故此不伤;今日只为扇息火光,不曾捻避火诀,又未使护身法,所以把两股毫毛烧了。”沙僧道:“似这般火盛,无路通西,怎生是好?”八戒道:“只拣无火处走便罢。”三藏道:“那方无火?”八戒道:“东方、南方、北方,俱无火。”又问:“那方有经?”八戒道:“西方有经。”三藏道:“我只欲往有经处去哩!”沙僧道:“有经处有火,无火处无经,诚是进退两难!”
③师徒们正自胡谈乱讲,只听得有人叫道:“大圣不须烦恼,且来吃些斋饭再议。”四众回看时,见一老人,身披飘风氅,头顶偃月冠,手持龙头杖,足踏铁靿(读yào)靴,后带着一个雕嘴鱼腮鬼,鬼头上顶着一个铜盆,盆内有些蒸饼糕糜,黄粮米饭,在于西路下躬身道:“我本是火焰山土地。知大圣保护圣僧,不能前进,特献一斋。”行者道:“吃斋小可,这火光几时灭得,让我师父过去?”土地道:“要灭火光,须求罗刹女借芭蕉扇。”行者去路旁拾起扇子道:“这不是?那火光越扇越着,何也?”土地看了,笑道:“此扇不是真的,被他哄了。”行者道:“如何方得真的?”那土地又控背躬身,微微笑道:“若还要借真蕉扇,须是寻求大力王。”
4.下列关于《西游记》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西游记》中牛魔王、铁扇公主和红孩儿是一家人,牛魔王和镇元大仙是亲兄弟。
B.在阅读名著《西游记》的时候,可以综合运用精读和跳读。
C.猪八戒好吃懒做,见识短浅,爱搬弄是非;但憨厚淳朴,知错就改,不失忠勇和善良。
D.《西游记》启示我们:人生就要有所追求,为了实现理想而披荆斩棘,不畏任何艰难险阻,以超强的韧劲和斗志战胜一切困难,直至达到胜利的终点。
5.仔细品味,说说选段中八戒的“笑”和土地的“笑”的不同含义。
6.选段选自《西游记》中的哪个故事情节?选段中“若还要借真蕉扇,须是寻求大力王”的“大力王”是谁?此后又发生了怎样的故事?请联系《西游记》相关内容简要回答。
三、阅读《骆驼祥子》节选,完成练习。
①整整的三年,他凑足了一百块钱!
②他不能再等了。原来的计划是买辆最完全最新式最可心的车,现在只好按着一百块钱说了。不能再等:万一出点什么事再丢失几块呢!恰巧有辆刚打好的车(定作而没钱取货的)跟他所期望的车差不甚多;本来值一百多,可是因为定钱放弃了,车铺愿意少要一点。祥子的脸通红,手哆嗦着,拍出九十六块钱来:“我要这辆车!”铺主打算挤到个整数,说了不知多少话,把他的车拉出去又拉进来,支开棚子,又放下,按按喇叭,每一个动作都伴着一大串最好的形容词:最后还在钢轮条上踢了两脚。“听开声儿吧,铃铛似的!拉去吧,你就是把车拉碎了。要是钢条软了一根,你拿回来,把它摔在我脸上!一百块,少一分咱们吹!”祥子把钱又数了一遍:“我要这辆车,九十六!”铺主知道是遇见了一个死心眼的人,看看钱,看看祥子,叹了口气:“交个朋友,车算你了;保:除非你把大箱碰碎,我都白给修理。保单,拿着!”
③祥子的手哆嗦得更厉害了,揣起保单,拉起车,几乎要哭出来。拉到个僻静地方,细细端详自己的车,在漆板上试着照照自己的脸!越看越可爱,就是那不尽合自己的理想的地方也都可以原谅了,因为已经是自己的车了。把车看得似乎暂时可以休息会儿了,他坐在了水簸箕的新脚垫儿上,看着车把上的发亮的黄铜喇叭。他忽然想起来,今年是二十二岁。因为父母死得早,他忘了生日是在哪一天。自从到城里来,他没过一次生日。好吧,今天买上了新车,就算是生日吧,人的也是车的,好记,而且车既是自己的心血,简直没什么不可以把人与车算在一块的地方。
④怎样过这个“双寿”呢?祥子有主意:头一个买卖必须拉个穿得体面的人,绝对不能是个女的。最好是拉到前门,其次是东安市场。拉到了,他应当在最好的饭摊上吃顿饭,如热烧饼夹爆羊肉之类的东西。吃完,有好买卖呢就再拉一两个:没有呢,就收车;这是生日!
⑤自从有了这辆车,他的生活过得越来越起劲了。拉包月也好,拉散座也好,他天天用不着为“车份儿”着急,拉多少钱全是自己的。心里舒服,对人就更和气,买卖也就更顺心。拉了半年,他的希望更大了:照这样下去,干上两年,至多两年,他就又可以买辆车,一辆,两辆……他也可以开车厂子了!
⑥可是,希望多半落空,祥子的也非例外。
7.“整整的三年,他凑足了一百块钱!”这句话独立成段有什么作用?
8.文中画线句子体现了祥子怎样的心情?
9.祥子把买车的日子当作自己的生日,表明了什么?
10.第⑥段中的“希望”是指什么?(用选文中原文回答)“祥子的也非例外”在小说中是指哪一件事情?
四、阅读《傅雷家书》节选,完成练习。
傅雷家书(节选)
亲爱的孩子:昨天整理你的信,又有些感想。
关于莫扎特的话,例如说他天真、可爱、清新等,似乎很多人懂得;但弹起来还是没有那天真、可爱、清新的味儿。这道理,我觉得是“理性认识”与“感情深入”的分别。感性认识固然是初步印象,是大概的认识;理性认识是深入一步,了解到本质。但是艺术的领会,还不能以此为限。必须再深入进去,把理性所认识的,用心灵去体会,才能使原作者的悲欢喜怒化为你自己的悲欢喜怒,使原作者每一根神经的震颤都在你的神经上引起反响。否则即使道理说了一大堆,仍然是隔了一层。一般艺术家偏于intellectual(理智),偏于cold[冷静],就因为他们停留在理性认识的阶段上。比如你自己,过去你未尝不知道莫扎特的特色,但你对他并没发生真正的共鸣;感之不深,自然爱之不切了;爱之不切,弹出来当然也不够味儿;而越是不够味儿,越是引不起你兴趣。如此循环下去,你对一个作家当然无从深入。
这一回可不然,你的确和莫扎特起了共鸣,你的脉搏跟他的脉搏一致了,你的心跳和他的同一节奏了;你活在他的身上,他也活在你身上;你自己与他的共同点被你找出来了,抓住了,所以你才会这样欣赏他,理解他。
由此得到一个结论:艺术不但不能限于感性认识,还不能限于理性认识,必须要进行第三步的感情深入。换言之,艺术家最需要的,除了理智以外,还有一个“爱”字!所谓赤子之心,不但指纯洁无邪,指清新,而且还指爱!法文里有句话叫做“伟大的心”,意思就是“爱”。这“伟大的心”几个字,真有意义。而且这个爱绝不是庸俗的婆婆妈妈的感情,而是热烈的、真诚的、洁白的、高尚的、如火如荼的、忘我的爱。
从这个理论出发,许多人弹不好东西的原因都可以明白了。光有理性而没有感情,固然不能表达音乐;有了一般的感情而不是那种火热的同时又是高尚、精练的感情,还是要流于庸俗;所谓sentimental(滥情,伤感),我觉得就是指这种庸俗的感情。
一切伟大的艺求家(不论是作曲家,是文学家,是画家……)必然兼有独特的个性与普遍的人间性。我们只要能发掘自己心中的人间性,就找到了与艺术家沟通的桥梁。若再能细心揣摩,把他独特的个性也体味出来,那就能把一件艺术品整个儿了解了。——当然不可能和原作者的理解与感受完全一样,了解的多少、深浅、广狭,还是大有出入;而我们自己的个性也在中间发生不小的作用。
11.文中傅雷多次提到莫扎特,对此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莫扎特是音乐家,傅聪从事音乐工作,与傅聪谈莫扎特容易产生共同语言。
B.谈论莫扎特的艺术特色,引导傅聪用心灵去体会作者的创作,与作者产生共鸣。
C.肯定傅聪对莫扎特的了解,对傅聪的弹奏水平与莫扎特一致感到高兴。
D.教育傅聪对艺术既要有感性认识,又要有理性认识,还要有感情深入。
12.联系全文,请说说“共鸣”的含义。
13.本文是洋溢着父子深情的家书,耐人寻味,深切感人。和一般的讲道理的文章相比,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14.读了本文,你觉得傅雷是一位怎样的父亲?
五、阅读《水浒传》节选,完成练习。
那对过众军汉见了,心内痒起来,都待要吃。数中一个看着老都管道:“老爷爷,与我们说一声!那卖枣子的客人买他一桶吃了,我们胡乱也买他这桶吃,润一润喉也好,其实热渴了,没奈何,这里冈子上又没讨水吃处。老爷方便!”老都管见众军所说,自心里也要吃得些,竞来对杨志说:“那贩枣子客人已买了他一桶吃,只有这一桶,胡乱教他们买吃了避署气。冈子上端的没处讨水吃。”杨志寻思道:“俺在远远处望,这厮们都买他的酒吃了;那桶里当面也见吃了半瓢,想是好的。打了他们半日,胡乱容他买碗吃罢。”杨志道:“既然老都管说了,教这厮们买吃了,便起身。”众军健听了这话,凑了五贯足钱,来买酒吃。那卖酒的汉子道:“不卖了!不卖了!这酒里有蒙汗药在里头!”众军陪着笑,说道:“大哥,值得便还言语?”那汉道:“不卖了!休缠!”这贩枣子的客人劝道:“你这个汉子!他也说得差了,你也忒认真,连累我们也吃你说了几声。须不关他众人之事,胡乱卖与他众人吃些。”那汉道:“没事讨别人疑心做甚么?”这贩枣子客人把那卖酒的汉子推开一边,只顾将这桶酒提与众军去吃。那军汉开了桶盖,无甚舀吃,陪个小心,问客人借这椰瓢用一用。众客人道:“就送这几个枣子与你们过酒。”众军谢道:“甚么道理!”客人道:“休要相谢。都是一般客人。何争在这百十个枣子上?”众军谢了,先兜两瓢,叫老都管吃一瓢,杨提辖吃一瓢。杨志那里肯吃?老都管自先吃了一瓢,两个虞候各吃一瓢。众军汉一发上,那桶酒登时吃尽了。杨志见众人吃了无事,自本不吃,一者天气甚热,二乃口渴难熬,拿起来,只吃了一半,枣子分几个吃了。那卖酒的汉子说道:“这桶酒被那客人饶了一瓢吃了,少了你些酒,我今饶了你众人半贯钱罢。”众军汉凑出钱来还他。那汉子收了钱,挑了空桶,依然唱着山歌,自下冈子去了。
那七个贩枣子的客人立在松树旁边,指着这一十五人,说道:“倒也!倒也!”只见这十五个人,头重脚轻,一个个面面厮觑,都软倒了。那七个客人从松树林里推出这七辆江州车儿,把车子上枣子都丢在地上,将这十一担金珠宝贝都装在车子内,遮盖好了,叫声“聒噪!”一直望黄泥冈下推去了。杨志口里只叫苦,软了身体,挣扎不起;十五个人眼睁睁地看着那七个人把这金宝装了去,只是起不来,挣不动,说不得。
15.本文有两条线索,请概括。
16.从选文看,为什么要反复描写天气炎热?
17.请赏析下面两段文字。
(1)杨志寻思道:“俺在远远处望,这厮们都买他的酒吃了;那桶里当面也见吃了半瓢,想是好的。打了他们半日,胡乱容他买碗吃罢。”(从人物描写角度)
(2)那七个客人从松树林里推出这七辆江州车儿,把车子上枣子都丢在地上,将这十一担金珠宝贝都装在车子内,遮盖好了,叫声“聒噪!”一直望黄泥冈下推去了。(从词语运用的角度)
18.结合原著,说说八条好汉智取生辰纲,究竟智在什么地方?
19.《水浒传》刻画了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有“善于射箭”的
,有“善于行走”的
,“善于盗窃”的
。(填姓名
六、阅读《红楼梦》(节选),完成小题。
刘姥姥进大观园
①凤姐听说,便回身同了李纨、探春、鸳鸯、琥珀带着端饭的人等,抄着近路到了秋爽斋,就在晓翠堂上调开桌案。鸳鸯笑道:“天天咱们说外头老爷们:吃酒吃饭,都有一个凑趣儿的,拿他取笑儿。咱们今儿也得了一个女清客了。”李纨是个厚道人,倒不理会;凤姐儿却听着是说刘姥姥,便笑道:“咱们今儿就拿他取个笑儿。”二人便如此这般商议。李纨笑劝道:“你们一点好事不做!又不是个小孩儿,还这么淘气。仔细老太太说!”鸳鸯笑道:“很不与大奶奶相干,有我呢。”
②正说着,只见贾母等来了,各自随便坐下,先有丫鬟挨人递了茶,大家吃毕,凤姐手里拿着西洋布手巾,裹着一把乌木三镶银箸,按席摆下。贾母因说:“把那一张小楠木桌子抬过来,让刘亲家挨着我这边坐。”众人听说,忙抬过来。凤姐一面递眼色与鸳鸯,鸳鸯便忙拉刘姥姥出去,悄悄地嘱咐了刘姥姥一席话,又说:“这是我们家的规矩,要错了,我们就笑话呢。”
③调停已毕,然后归坐。薛姨妈是吃过饭来的,不吃了,只坐在一边吃茶。贾母带着宝玉、湘云、黛玉、宝钗一桌,王夫人带着迎春姐妹三人一桌,刘姥姥挨着贾母一桌。贾母素日吃饭,皆有小丫鬟在旁边拿着漱盂、麈尾、巾帕之物,如今鸳鸯是不当这差的了,今日偏接过麈尾来拂着。丫鬟们知道他要捉弄刘姥姥,便躲开让他。鸳鸯一面侍立,一面递眼色。刘姥姥道:“姑娘放心。”
④那刘姥姥入了坐,拿起箸来,沉甸甸的不伏手,——原是凤姐和鸳鸯商议定了,单拿了一双老年四楞象牙镶金的筷子与刘姥姥。刘姥姥见了,说道:“这个叉巴子,比我们那里铁掀还沉,哪里拿的动他?”说的众人都笑起来。只见一个媳妇端了一个盒子站在当地,一个丫鬟上来揭去盒盖,里面盛着两碗菜,李纨端了一碗放在贾母桌上,凤姐儿偏拣了一碗鸽子蛋放在刘姥姥桌上。
⑤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自己却鼓着腮帮子,两眼直视,一声不语。众人先还发怔,后来一想,上上下下都哈哈大笑起来。史湘云掌不住,一口茶都喷出来。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只叫“嗳哟!”宝玉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只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掌不住,口里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的茶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坐位,拉着他奶母,叫“揉揉肠子”。地下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姐妹换衣裳的。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掌着,还只管让刘姥姥。
⑥刘姥姥拿起箸来,只觉不听使,又说道:“这里的鸡儿也俊,下的这蛋也小巧,怪俊的。我且得一个儿!”众人方住了笑,听见这话,又笑起来。贾母笑的眼泪出来,只忍不住;琥珀在后捶着。贾母笑道:“这定是凤丫头促狭鬼儿闹的!快别信他的话了。”
⑦那刘姥姥正夸鸡蛋小巧,凤姐儿笑道:“一两银子一个呢!你快尝尝罢,冷了就不好吃了。”刘姥姥便伸筷子要夹,哪里夹的起来?满碗里闹了一阵,好容易撮起一个来,才伸着脖子要吃,偏又滑下来,滚在地下。忙放下筷子要亲自去拣,早有地下的人拣出去了。刘姥姥叹道:“一两银子,也没听见响声儿就没了!”
⑧众人已没心吃饭,都看着他取笑。贾母又说:“谁这会子又把那个筷子拿了出来,又不请客摆大筵席!都是凤丫头支使的!还不换了呢。”地下的人原不曾预备这牙箸,本是凤姐和鸳鸯拿了来的,听如此说,忙收了过去,也照样换上一双乌木镶银的。刘姥姥道:“去了金的,又是银的,到底不及俺们那个伏手。”?凤姐儿道:“菜里若有毒,这银子下去了就试的出来。”刘姥姥道:“这个菜里若有毒,俺们那菜都成了砒霜了!?那怕毒死了,也要吃尽了。”贾母见他如此有趣,吃的又香甜,把自己的菜也端过来给他吃。又命一个老嬷嬷来,将各样的菜给板儿夹在碗上。
⑨一时吃毕,贾母等都往探春卧室中去说闲话,这里收拾过残桌,又放了一桌。刘姥姥看着李纨与凤姐儿对坐着吃饭,叹道:“别的罢了,我只爱你们家这行事!怪道说‘礼出大家’。”凤姐儿忙笑道:“你可别多心,才刚不过大家取乐儿。”一言未了,鸳鸯也进来笑道:“姥姥别恼,我给你老人家赔个不是儿罢。”刘姥姥忙笑道:“姑娘说哪里的话,咱们哄着老太太开个心儿,有什么可恼的!你先嘱咐我,我就明白了,不过大家取笑儿。我要恼,也就不说了。”鸳鸯便骂人:“为什么不倒茶给姥姥吃!”刘姥姥忙道:“才刚那个嫂子倒了茶来,我吃过了,姑娘也该用饭了。”凤姐儿便拉鸳鸯:“你坐下和我们吃罢,省的回来又闹。”鸳鸯便坐下了,婆子们添上碗箸来,三人吃毕。
20.选文的体裁是__________,作者是清代的__________。选文的主要情节是“拿刘姥姥取笑”,这场笑剧的“导演”是__________和________。
21.“取笑”故事完整,有预谋、有配合、有效果。故事的叙述,前后有照应,有提示。请回答:和第⑨段中“你先嘱咐我”照应的句子是哪一段中的哪句?“也就不说了”中的“说”的内容指的是哪一段中的哪句?
22.《孔乙己》中,多次笑到“笑”,比如“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看着他笑。”“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本文也多次写到“笑”,这两种“笑”有什么不同?
23.以下歇后语,不符合节选内容的是(
)。
A.刘姥姥进大观园——眼花缭乱
B.刘姥姥进大观园——洋相百出
C.刘姥姥进大观园——看花了眼
D.刘姥姥进大观园——大开眼界
24.对作品评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观园里的一场进餐,闹出了笑话,刘姥姥是主角,贾母等人是配角兼观众。
B.作者通过雅与俗、庄与谐的对比,营造出强烈的喜剧效果。
C.刘姥姥虽然不是《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但塑造得很成功。选文通过对其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的描写,展现了她的性格特点。
D.刘姥姥是一个农家老妇,进了大观园少见多怪,影视剧里的演员相貌被有意打扮得很丑。作品里,她来到京城贵族之家,在饭桌上拿粗筷夹小蛋,掉在了地上,但这些都没有引人生厌。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