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同步练习+单元检测(全新权威精品资料)

文档属性

名称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同步练习+单元检测(全新权威精品资料)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4.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3-18 10:31:26

文档简介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同步精典精炼
郑重声明
本系列资料系原创之作,版权归作者所有,现授权21世纪教育网运营,仅供21世纪教育网的用户下载。未经本人书面授权,严禁任何个人、公司(或网站)对该系列资料进行转载或镜像。其它网站转载该试题亦属盗版行为,本人有权追求其法律责任!
下载其他辑资料可以点击此链接http://news.21cnjy.com/A/130/106/V43134.shtml
下载本作者的其他精品资料可以点击我的主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检测题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1.(2分)下列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傅说(yuè ) 蹴尔(cù ) 麇鹿(mí) 忍性(xìng)
B.敝舆(yú ) 曾益(zhēng) 衣褐(hè ) 不屑(xiè)
C.畎亩( quǎn) 拂士(bì) 濠梁(háo) 箪食(dān)
D.醴泉(lǐ) 木牒(dié) 所恶( wù) 相梁(xiàng)
2.(8分)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吾义固不杀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寡助之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人恒过然后能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妻妾之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欲代子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请循其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分)下列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B.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C.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D.曾益其所不能
4.(2分)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不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
A. 是亦不可以已乎(停止) 吾既已言之王矣(已经)
B.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国防) 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国家)
C. 故不为苟得也(得到)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德”,感激)
D.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此、这)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判断动词“是”)
5.(3分)下列句子翻译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国有余。
译文:公输盘的攻城器械都用尽了,墨子的守城办法还绰绰有余。
B.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译文:内心忧困,思虑周全,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C.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译文:不仅贤人有心思,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D.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译文:你说“你哪里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6.(2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B.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C.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D.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7.(3分)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 ( )
A.《墨子》一书,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辑录。墨子,名翟,是春秋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B.《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是儒家经典之一。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
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孟子·公孙丑下》,这一章着重阐述了孟子关于统治者要施仁政,行王道的思想。
D.《庄子》是道家经典之一,庄子,名庄周,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8.(8分)(2009年,黔东南)“岁月如歌”,三年的初中时光匆匆而过。相聚犹在昨天,分别即在眼前。回首逝去的日子,数不清校园里留下多少欢乐与惆怅, 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念。毕业在即的你,请参与以下活动,并按要求完成相应的活动任务。
(1)(3分)【成长的日记】请你列举自己在三年学习生活中的一次典型的成功事例,并对取得成功的原因作简要的自我点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分)【挥不去的记忆】在三年的时光里,你不仅见证了自己的成长足迹,更见证了整个中华民族在自然灾害面前所展现的勇敢、坚强、自强不息的精神。在纪念四川“汶川大地震”一周年之际,某校九班同学自发组织了一次“支援灾区重建家园,”的捐赠活动,假如你是这次活动的主持人,请你认真完成以下两项任务:
①(3分)在本次捐赠活动开始前,请你在班级黑板上写一句有鼓动性的宣传标语。
你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2分)作为活动的主持人,请你把全班的2198元捐款以大写方式填入汇款单的汇款款栏内,汇往灾区。
人民币(大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整
二、阅读能力提高(40分)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
东施①效颦
西施②病心③而颦④其里⑤。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选自《庄子·天运》)
【注释】 ①东施:越国的丑女。②西施:越国的美女。③病心:心口疼。④颦:皱眉。⑤里:乡里。
【相关链接】
邯郸学步
寿陵馀子学行于邯郸,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
(选自《庄子·秋水》)
选文大意:有个寿陵人,听说邯郸人走路的样子很好看,就赶去邯郸学习人家的步法。可是,他不仅没有学到邯郸人走路的技巧,反而连自己原来走路的方法也忘记了,结果只好爬着回家。
9.(4分)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挈妻子而去之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3分)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3分)阅读上文及链接材料,请针对东施和寿陵人失败的原因,给其中一位提一点建议。
__________,我想对你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问题。(8分)
【甲】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①以为养②。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③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④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
(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释】 ①廪丘:地名。②养:供养之地。③未之行:没有采纳我的主张。④丘:孔子,名丘。
12.(2分)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万钟于我何加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2分)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1)是亦不可以已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之谓失其本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2分)【甲】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2分)孔子为什么不肯接受景公赐给他的供养之地呢?请用文段【甲】中的语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2009年,广东)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12分)
淳熙中,张说①颇用事,为都承旨②。一日,奏欲置酒延众侍从。上许之,且曰:“当致酒肴为汝助。”说拜谢退而约客客至期毕集独兵部侍郎陈良祐不至说殊不平。已而,中使以上樽珍膳至,说为表谢,因附奏:“臣尝奉旨而后敢集客,陈良秸独不至,是违圣意也。”既奏,上忽顾小黄门言:“张说会未散否?”对曰:“彼既取旨召客,当必卜夜。”乃命再赐。说大喜,复附奏:“臣再三速良祐,迄不肯来。”夜漏将止,忽报中批陈良祐除谏议大夫。坐客方尽欢,闻之,怃然③而罢。
(选自周密《齐东野语》)
【注释】①张说(yuè):人名。②都承旨:官名。 ③怃然:怅然失意的样子。
16.(3分)解释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奏欲置酒延众侍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臣再三速良祐,迄不肯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3分)文中画线句子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
说 拜 谢 退 而 约 客 客 至 期 毕 集 独 兵 部 侍 郎 陈 良 祐 不 至 说 殊 不平。
18.(3分)张说“附奏”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3分)结合本文内容说说张说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
余尝游于京师侯家①富人之园,见其所蓄②,自绝徼③海外奇花石无所不致,而所不能致者惟竹。吾江南人斩竹而薪之,其为园④,弈必购求海外奇花石,或千钱一石,百钱买一花而不自惜。然有竹据其间,或芟⑤而去焉,曰:“毋以是占我花石地!”而京城人苟可致一竹,辄不惜数千钱。然才遇霜雪,又槁⑥以死。以其难致而又多槁死,则人益贵之。而江南人笑之曰:“京师人乃宝吾之所薪!”
(节选自《任光禄竹溪记》)
【注释】 ①侯家:王侯之家。②蓄:蓄养,收藏。③绝徼:极远的边地。④其为园:他们建造园子。⑤芟(shān ):割。⑥槁:干枯。
20.(4分)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而所不能致惟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有竹据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或芟而去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毋以是占我花石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3分)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吾江南人斩竹而薪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3分)这段文字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创新写作(3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说,古往今来,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三种境界:第一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这是宋人晏珠《蝶恋花》中的名句。第二种境界是宋代词人柳永《蝾恋花》中的名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种境界是爱国词人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词中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认真体会王国维所说的三种境界,以其中的某一种境界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 ④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
1.B【点拨】曾应读“zēng”。
2.(1)善良坚持道义(2)巧妙的方式(3)限制(4)极点 (5)犯错误(6)侍奉(7)你(8)依照,遵循
3.B【点拨】A项中的“辩”通“辨”,辨别。C项中的“得”通“德”,感激;“与”通“欤”,语气助词。D项中的“曾”通“增”,增加。
4.B 【点拨】“搜于国中三日三夜”中的“国”应为“国都”之意。
5.A【点拨】B项中的“衡”是堵塞的意思;C项中的“是心”应解释为“这种思想”;D项中“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应翻译为“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却还要问我”。
6.D【点拨】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7.D【点拨】庄子不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而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8.(1)略【点拨】所述内容必须是初中三年里出现的,而且是一件积极的、有益的事例。
(2)①示例:地震无情,人间有爱;情系四川,我为灾区重建尽一份力。②贰仟壹佰玖拾捌圆
9.(1)认为……美(2)离开
10.她(丑女)只知道(西施)皱眉很美,却不知道(西施)皱眉显得美的原因。
11.示例:东施建议从实际出发,取人之长,不可盲目效仿
12.(1)有什么益处(带来什么好处)(2)感激
13.(1)这种做法不也可以停止了吗?
(2)这就叫做丧失了自己的本性。
14.对比论证。强调了人不能失去“本心”(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
15.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此之谓失其本心)。
16.(1)邀请 (2)邀请
17.说拜谢|退而约客|客至期毕集|独兵部侍郎陈良祐不至|说殊不平。
18.略【点拨】“用事”并非褒义(权贵而耍性子);张说这个人两次上奏,是因为陈良祐未到,“用事”的张说内心不快,想皇帝惩罚他。
19.看不惯陈良祐“用事”,不畏权势。
20.(1)得到(2)但是、然而(3)除掉、去除(4)这(或“它”),代指竹子
21.我们江南人砍掉竹子把它们当柴烧。
22.示例:“物以稀为贵”、“不同地方的人对同一事物可以有不同的看法”或“事物的好坏贵贱是相对的”。
23.写作指津:第一种境界表现了对远方亲人的苦思和眷恋,心情真切,信念专一,千古流芳。今人常用它赞扬勇于探索真理、敢于攀登高峰的人。他们有远大志向,有为事业励精图治、百折不回的雄心壮志。这是做人的规范,更是成大事业的首要条件。第二种境界是执著追求理想达到忘我境地的一种写照。成大气候大学问者,无不“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无不具有勤奋、吃苦、务实、坚持之精神;那些清闲舒适、温情安逸者,永远不会有所作为。第三种境界是最高境界,是人生精神的凝结和升华。这里比喻研究学问、追求真理经过下苦功夫和千百次的寻求探讨,突然有所成、有所得,狂喜之情,自是不言而喻。它告诉我们:历经千辛万苦,必然会取得成果。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同步精典精炼
郑重声明
本系列资料系原创之作,版权归作者所有,现授权21世纪教育网运营,仅供21世纪教育网的用户下载。未经本人书面授权,严禁任何个人、公司(或网站)对该系列资料进行转载或镜像。其它网站转载该试题亦属盗版行为,本人有权追求其法律责任!
下载其他辑资料可以点击此链接http://news.21cnjy.com/A/130/106/V43134.shtml
下载本作者的其他精品资料可以点击我的主页
第17课 公输
一、积累与运用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文(xuān)____短(hè)____ 敝(yú) ____ (liáng) ____ 肉
( kāng) _____糟 犀(sì) _____ (mí) _____鹿 (fù) _____ 鱼
(zhì) _____兔 鼋(tuó)____
2.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公输盘( ) 不说( )
胡不见( )我于王 臣之弟子禽滑( )厘
3.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1)起于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献十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吾义固不杀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胡不见我于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公输盘不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墨子九距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子墨子之守圉有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公输盘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翻译下列句子。
(1)夫子何命焉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宋何罪之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胡不见我于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此为何若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填空。
(1)《公输》选自《____________》,墨子名_______,相传原为________国人,后长期住在_______国,是___________之际________学派的创始人,墨子重要的政治主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本文中就有明显体现。
(2)课文中作者用“文轩”“锦绣”“粱肉”比楚国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________” “_______”“_______ ”比宋国贫穷弱小,资源匮乏。
7.墨子与公输盘、楚王的这场斗争给予我们什么样的启示?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内精品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
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
公输盘曰:“诺。”
8.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愿借子杀之 愿:希望
B.公输盘不说 说:通“悦”,高兴
C.吾义固不杀人 固:坚决
D.然胡不已乎 已:停止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将以攻宋 扶苏以数谏故
B.子墨子闻之 辍耕之垄上
C.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D.知而不争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0.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墨子热心救世,反对战争。在得知楚将攻宋的消息后,为阻止战争爆发,昼夜兼程,不辞辛劳,赶到楚国进行劝说。
B.墨子辩术高明。他先言其他,诱使公输盘落入圈套,然后一针见血,从几个方面批驳了公输盘的行为,让公输盘理屈词穷,无话可说。
C.公输盘在墨子的劝说下,明白了攻宋将使自己陷入不义的境地,于是听从了劝说,主动带墨子去劝说楚王。
D.这段文字以对话为主,语气时缓时急,语言长短交错,富于表现力,从中可以感受到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
三、课外阅览室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①,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趋利者蹶上将②,五十里而趋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③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
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中申以归。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节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到传》)
【注释】①三晋之兵:这里专指魏军。②百里而趋利者蹶上将:用急行军走百里去争取胜利,会使上将遭到失败(因与后续部队脱节)。③白:使……露出白木。
1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齐使田忌将而往 将:率兵
B.士卒亡者过半矣 亡:死亡
C.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 期:约定
D.乃钻火烛之 烛:照亮
1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孙膑为取得战斗的胜利,采取了哪些好的做法?请归纳回答,并写出相
应的依据。(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孝公①既用卫鞅②,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民怪之,莫敢徒。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③黥④,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注释】 ①孝公:秦孝公。②卫鞅:人名,即商鞅。③虔:人名。④黥:古代的一种肉刑。
14.与文中“将法太子”的“将”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咏雪》)
B.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木兰诗》)
C.晓雾将歇,猿鸟乱鸣(《答谢中书书》)
D.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15.给文中画曲线的句子用“/”断句。
太 子 君 嗣 也 不 可 施 刑 刑 其 傅 公 子 虔 黥 其 师 公 孙 贾
16.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直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从本文看,卫鞅变法成功的原因之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轩 褐 舆 粱 糠 兕 麇 鲋 雉 鼍
2.bān yuè xiàn gǔ
3.(1)出发,动身(2)请允许我(3)善良坚持道义(4)胡,为什么;见,引见(5)明白事理。
4.(1)说,通“悦”,喜悦,高兴。(2)距,通“拒”,抵御,阻挡。(3)圉,通“御”,抵挡,(4)诎,通“屈”,理屈。
5.(1)先生有什么见教呢?
(2)宋国有什么罪呢?
(3)为什么不把我引见给楚王呢?
(4)这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6.(1)墨子·公输 翟 宋 鲁 春秋战国 墨家 非攻
(2)地大物博 敝舆 短褐 糠糟
7.这场斗争表明,面对大国的不义之战,要敢于斗争。
一方面要从道义上揭露其不义,使他们在舆论上威风扫地;另一方面,要从实力上做好充分准备,使他们的侵略野心无法得逞。这个道理,不仅被无数的历史事实证明,而且在今天也不无借鉴意义。国弱被人欺,落后就要挨打。在强权肆虐横行的国际环境下,我们只有壮大自己的实力,才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8.C【点拨】固:应解释为“本来”。
9.D【点拨】D项都是表转折,解释为“但”“却”;A项前句“以”解释为“拿”“用”,后句“以”解释为“因为”;B项前句“之”解释为“这件事”,后句“之”解释为“到”“往”;C项前句“于”解释为“在”,后句“于”解释为“对”。
10.C【点拨】公输盘并没有“主动带墨子去劝说楚王”。
11.B【点拨】亡:逃亡。
12.(1)善于作战的人会顺应(或“顺着”)事物发展的趋势并向(对我们)有利的方面来引导它。
(2)孙膑估计(或“揣测”“计算”)庞涓的行程,晚上应该到达马陵。
13.抓住魏军轻敌的弱点,用减灶的计策诱敌深入。依据: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2)选择有利的地形进行伏击。依据: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
14.C【点拨】“将法太子”的“将”字的意思与“晓雾将歇”的“将”字的意思都是“将要”。
15.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16.百姓认为(觉得)这件事很奇怪,没有人敢移动(它)。
17.取信于民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同步精典精炼
郑重声明
本系列资料系原创之作,版权归作者所有,现授权21世纪教育网运营,仅供21世纪教育网的用户下载。未经本人书面授权,严禁任何个人、公司(或网站)对该系列资料进行转载或镜像。其它网站转载该试题亦属盗版行为,本人有权追求其法律责任!
下载其他辑资料可以点击此链接http://news.21cnjy.com/A/130/106/V43134.shtml
下载本作者的其他精品资料可以点击我的主页
第18课 《孟子》两章
一、积累与运用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米( sù )____ (quǎn )_____亩 甲(zhòu) ____ (guǐ) _____助
2.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1)环而攻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委而去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恒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天下顺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域民不以封疆之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人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划分下面句子的节奏。
(1)域 民 不 以 封 疆 之 界,固 国 不 以 山 溪 之 险,威 天 下 不 以 兵 革 之利。
(2)得 道 者 多 助,失 道 者 寡 助。寡 助 之 至,亲 戚 畔 之。多 助 之 至,天下 顺 之。
(3)舜 发 于 畎 亩 之 中,傅 说 举 于 版 筑 之 间,胶 鬲 举 于 鱼 盐 之 中,管 夷 吾 举 于 士,孙 叔 敖 举 于 海,百 里 奚 举 于 市。
5.翻译下列句子。
(1)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内精品屋
(一)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②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③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多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⑤故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固国不以山溪之险,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⑦寡助之至,亲戚畔之。⑧多助之至,天下顺之。⑨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得道者多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委而去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兵革非不坚利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天下顺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翻译下列句子。
(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环而攻之而不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对这段文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第①句提出论点,指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B.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意图不是论战争,而是借论战争来说明实行“王道”的必要性。
C.本文②~④句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得人和”则“战必胜”。
D.本文是讲民心向背的:民心所向,作战就会取得胜利,否则就会失败。
9.填空。
(1)在文中空缺处填上课文原句。
(2)作者在文中提出的著名论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0.给下边句子中加点的字注音。
(1)曾益其所不能( )
(2)入则无法家拂士( )
11.选出下边对加点字的解释有错误的两项 ( )
A.必先苦其心志(痛苦) 何苦而不平(愁)
B.曾益其所不能(增加) 斟酌损益(利益)
C.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在国外) 殚其地之出(出产的东西)
D.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一鼓作气(振作)
12.文中缺漏了一处文字,把缺漏的文字补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文章第一段写舜、傅说等六人的经历,是为了证明这一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写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外阅览室
(2009年,山东济宁)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②织。孟子辍然③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④也,呼而问之曰:“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⑤刀裂其织,以此诚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选自《韩诗外传》卷九)
【注释】 ①诵:背诵。②方:正在。③辍然:突然中止的样子。辍,停止,废止。④喧:遗忘。⑤引:拿来。
1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人恒过然后能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母引刀裂其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翻译下列句子。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甲】【乙】两文在表达方面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你认为【乙】文中孟母教子的方法有什么独特的地方?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粟 畎 胄 寡
2.(1)围(2)放弃(3)常常(4)归顺,服从(5)这里是限制的意思
3.(1)畔,通“叛”,背叛,叛乱。
(2)曾,通“增”,增加。
(3)衡,通“横”,梗塞,不顺。
(4)拂,通“弼”,辅佐。
4.(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3)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5.(1)可是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天然的时运比不上地理的优势啊。
(2)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3)困扰他的内心,让他的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6.(1)施行“仁政”(2)放弃(3)兵器(4)归顺、服从
7.(1)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兄弟骨肉也背叛他。
(2)(一座城)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8.C
9.(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10.(l)zēng (2)bì
11.AB
12.人恒过然后能改
13.生于忧患
14.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得以生存发展,而享受安乐使人萎靡死亡。
15.(1)常常犯错误(2)割断
16.(1)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2)从此以后,孟子不再因为分心而遗忘书中的内容了。
17.【甲】文以议论为主,语言精练,分析透辟;【乙】文以叙述为主,用“引刀裂织”的方法明理,自然巧妙。
18.孟母是用实际行动来教育孩子。说明了做任何事情都要全神贯注,不能分心的道理。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同步精典精炼
郑重声明
本系列资料系原创之作,版权归作者所有,现授权21世纪教育网运营,仅供21世纪教育网的用户下载。未经本人书面授权,严禁任何个人、公司(或网站)对该系列资料进行转载或镜像。其它网站转载该试题亦属盗版行为,本人有权追求其法律责任!
下载其他辑资料可以点击此链接http://news.21cnjy.com/A/130/106/V43134.shtml
下载本作者的其他精品资料可以点击我的主页
第19课 鱼我所欲也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所恶( ) 箪( )食 一豆羹( )
蹴( ) 苟( )得 不屑( )
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说明其词义。
(1)乡为身死而不受
__________通__________ 词义:__________________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__________通__________ 词义: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通__________ 词义:__________________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__________通__________ 词义:__________________
(4)故患有所不辟也
__________通__________ 词义: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1)二者不可得兼:__________________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__________________
(3)此之谓失其本心:__________________
(4)贤者能勿丧耳:__________________
(5)故患有所不辟也:__________________
(6)呼尔而与之:__________________
4.请用“/”为下列各句做适当的朗读停顿。
(1)所 欲 有 甚 于 生 者。
(2)如 使 人 之 所 欲 莫 甚 于 生。
(3)人 之 所 恶 莫 甚 于 死 者。
(4)乡 为 身 死 而 不 受,今 为 官 室 之 美 为 之。
(5)是 亦 不 可 以 已 乎。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为官室之美 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B.故不为苟得也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C.非独贤者有是心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D.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呼尔而与之
6.翻译句子。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万钟于我何加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内精品屋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7.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亦不可以已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人皆有之/属予作文以记之
B.舍身而取义者也/环而攻之而不胜
C.故不为苟得也/既克,公问其故
D.贤者能勿丧耳/陈胜者,阳城人也
10.简答。
(1)孟子在文中阐明了怎样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挺身而出?(请用原文回答)
三、课外阅览室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燕昭王招贤
燕昭王于破燕之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谓郭隗曰:“齐因孤之国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诚得贤士以共国①,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先生视可者,得身事之。”郭隗曰:“王必欲致②士,先从隗始。况贤于隗者,岂远千里哉!”于是昭王为隗改筑宫而师事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趋③燕。燕王吊死问孤,与百姓同甘苦。
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轶轻战,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湣王出亡于外。燕兵独追北④,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
【注释】①共国:共同治理国家。②致:招致,引来。③趋:奔赴。④追北:追击败北的敌人。
11.解释下列文言语句中加点的词语。
(1)卑身厚币以招贤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孤之愿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燕国殷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燕王吊死问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郭隗曰:“王必欲致士,先从隗始。况贤于隗者,岂远千里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从文中看,燕昭王最终能击败强齐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你觉得阅读本文在当今有什么现实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鱼我所欲也(节选)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5.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故不为苟得也:
(2)所恶有甚于死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留取丹心照汗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翻译下列句子。
(1)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诵读下列句子时,每句至少应有一处停顿,请用“/”把这一处停顿标示出来。
(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2)山河破碎风飘絮
18.请摘录原文中的语句,填写下表。
篇目
体现中心(或主旨)的句子
共同的追求
《鱼我所欲也》
《过零丁洋》
参考答案
1.wù dān gēng cù gǒu xiè
2.(1)乡 向从前。(2)得 德 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与欤语气助词。(3)辩 辨辨别。(4)辟 避 躲避。
3.(1)同时占有 (2)假如,假使(3)天性,天良(4)遗失,丢掉(5)祸患,灾难(6)助词
4.(1)所欲/有甚于生者。(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3)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4)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5)是/亦不可以已乎。
5.C【点拨】C项中“非独贤者有是心”的“是”与“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的“是”均为“这样”的意思。
6.(1)不仅仅贤能的人有这样的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是贤能的人能不丧失罢了。(2)万钟这样的丰厚俸禄,对于我有什么益处呢!
7.(1)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2)停止,放弃
8.(1)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
(2)用脚踢着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3)(有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
9.A
10.(1)舍生取义。
(2)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11.(1)降低身份,指谦卑(2)愿望(3)殷实富足(4)慰问
12.郭隗说:“大王如果真的要招纳有才能的人,那就从(敬重)我开始,(我这样才能不高的人都受到礼遇)何况是比我有才能的人呢?他们又怎么会因为与燕国很远而不来投奔您呢!”
13.①招纳贤士。②与百姓同甘共苦。
14.示例:人才是取得胜利的法宝,我们必须尊重人才,用好人才,这样才能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才能促进我们社会的和谐稳定。
15.(1)苟且(2)厌恶(3)史册
16.(如果)二者不可同时得到,(那么就)舍弃鱼而取得熊掌。(2)不仅仅是贤人有这样的心。
17.(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2)山河破碎/风飘絮。
18.
篇目
体现中心(或主旨)的句子
共同的追求
《鱼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舍生取义
《过零丁洋》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同步精典精炼
郑重声明
本系列资料系原创之作,版权归作者所有,现授权21世纪教育网运营,仅供21世纪教育网的用户下载。未经本人书面授权,严禁任何个人、公司(或网站)对该系列资料进行转载或镜像。其它网站转载该试题亦属盗版行为,本人有权追求其法律责任!
下载其他辑资料可以点击此链接http://news.21cnjy.com/A/130/106/V43134.shtml
下载本作者的其他精品资料可以点击我的主页
第20课 《庄子》故事两则
一、积累与运用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lǐ)______泉 相( )梁 梧桐( ) 鯈( )鱼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1)非梧桐不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练实不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非醴泉不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循其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安知鱼之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惠子相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搜于国中三日三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下面句子。
(1)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循其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非练实不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B.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C.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D.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5.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儒家思想,它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为“四书”。
B.《庄子》是庄子及后学的著作集,道家经典之一;庄子,名庄周,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C.《惠子相梁》中比喻较为巧妙贴切,“鸩鶵”比喻志向高洁之士,“鸱”比喻醉心功名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腐鼠”比喻功名利禄。
D.在《鱼我所欲也》一文中,孟子以《礼记·檀弓》中“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生动地说明了人们把“义”看得比“生”更为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就舍生取义。
二、课内精品屋
(一)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__________,子知之乎?夫__________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________泉不饮。于是得腐鼠,_________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6.按课文内容将文段补充完整,并给其注音。
7.庄子是战国时的_________国人,____家,是_________家代表人物。
8.庄子讲奇鸟故事的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翻译下列句子。
(1)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文后的问题。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1)鯈鱼出游从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鱼之乐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固不知子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翻译下列句子。
(1)我非子,固不知子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庄子为什么感到鱼儿很快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这则故事中庄子和惠子的辩论谁是胜者?试作分析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外阅览室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大瓠之种①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②。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③。”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洸为事④。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⑤。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洸,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选自《庄子·逍遥游》)
【注释】 ①大瓠之种:标题是编者加的。大瓠( hù)之种,大葫芦的种子。②瓠落无所容:又平又浅的,装不了什么东西。③非不呺( xiāo)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pǒu)之:葫芦并非不大,我因为它无用而砸碎它。然,空空的样子。掊,击碎。④世世以洴澼(píngpì)洸(kuàng)为事:世世代代以漂絮为业。洴澼,漂洗。洸,絮、丝绵。⑤裂地而封之:指吴王划定一块土地封给他。
14.解释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越有难,吴王使之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讲湃鱿,则所用之异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运用对话描写刻画人物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试结合文中人物语言说说惠子和庄子在文中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惠子和庄子在对话时,各自引用了“大瓠之种”和“不龟手之药”的事例,都有什么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文章的结尾是耐人寻味的,你能想象一下,在庄子说完“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一句后惠子会有什么表现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涣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节选自《秋水》)
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望洋向若而叹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今我睹子之难穷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野语有之曰(之:代词,指代这种说法或这样的说法。)
B.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至于”与现代汉语“至于”用法相同。)
C.“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与“黑质而白章”两句中的“而”用法相同。
D.“河伯始旋其面目”中的“始”与“始吾弗信”中的“始”意思不一样。
21.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河伯对自己的认识前后发生的变化,给我们哪些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醴 xiàng wú tóng tiáo
2.(1)栖息(2)吃(3)甘泉,甜美的泉水(4)依照,遵循(5)完全,确定是(6)怎么(7)这里用作动词,做宰相(8)国都,京城
3.(1)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2)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
(3)你说“你哪里知道鱼快乐”如此的话。
(4)不是竹子所结的子不吃。
4.B【点拨】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5.B【点拨】庄子不是道家创始人,是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6.鹓鶵(yuān chú)(第二、五空同) 醴(lǐ ) 鸱(chī )
7.宋 哲学 道
8.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又极其辛辣地讽刺了惠子醉心于功名利禄且无端猜忌别人的丑态。
9.(1)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了三天三夜。
(2)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所结的子不吃。
(3)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吧?
10.(1)悠闲自得(2)这(3)本来(4)已经
11.(1)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了。
(2)白鯈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
12.认为鱼“乐”,其实也就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庄子还推崇“自然”,反对“人为”,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嬉游,这是符合庄子的理想的,由此,他断定鱼儿“乐”是理所当然的事了。
13.示例:(1)从故事本身来看,庄子占了上风。结尾处,在惠子巧妙地援引庄子的反驳建立起符合逻辑的推理后,庄子似乎应该无言以对而就此认输了,可是他却又返回争论的起始,借偷换概念而避重就轻地将惠子的发难化解了。所谓偷换概念,指他把惠子说的“安知”,解释成“哪里知道”或“怎样知道”,而惠子的本意却是“怎么(能)知道”。(2)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者。前面说过,庄子是靠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才在争论上得以维持自己最初的判断,而这种做法是有悖于逻辑判断规则的,所以说,惠子才是胜者。(3)从逻辑上看,庄子其实并不应该输,只是他没找准方向,以至于给惠子留下了可乘之机。惠子最初的发问是这样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这里暗含着这样的判断:惠子能够知道庄子“非鱼”,因此,庄子完全可以回敬惠子:“你既然可以知道我不是鱼,我当然也可以知道鱼陕乐。”其实,惠子好辩,对于事物更多是的认知态度,而缺乏美学意义上的欣赏与关照。
14.(1)种植(2)实在(3)率领军队(4)龟,同“皲”,皮肤冻裂
15.(1)同样能够使手不冻裂,有人靠这个得到封地,有人却不免于漂絮,则是由于对药方的使用不同。
(2)(如此那么)先生你还是心窍不通啊1
16.惠子:愚笨庄子:有大智慧善辩
17.惠子用“大瓠之种”的事例,意在讥讽庄子的学说大而无用;庄子用“不龟手之药”的事例意在证明自己的学说大有用处,只是惠子不能通晓领悟。
18.示例:惠子面有惭色,缄默不语。
19.(1)望洋:抬头仰望的样子。(2)闻:见闻,见识。(3)穷:穷尽。
20.B
21.(1)听到上百条道理,就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这就是说我呀。
(2)我永远被得大道(学识渊博或见识广博)的人耻笑(取笑、笑话)。
22.大与小是相对的,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任何时候都不要骄傲自满。 【点拨】答出不要妄自尊大,不要骄傲自满的意思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