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唐诗三首 《石壕吏》复习课件(共6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4 唐诗三首 《石壕吏》复习课件(共68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69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13 09:35:00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68张PPT)
《石壕吏》
考点详解
【原文再现】
【文题解读】
【作家作品】
【背景信息】
【诗歌大意】
【诗歌解读】
【结构图解】
【主旨点睛】
【写作特色】
【考点梳理】
考点一:文学常识
考点二:名句积累
考点三:重要词语
考点四:文本品析
【中考传真】
【模拟演练】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原文再现】
【文题解读】
《石壕吏》选自《杜诗详注》。石壕,即石壕村,在今河南三门峡东南。吏,小官。这里指差役。
【作家作品】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小李杜”(李商隐与杜牧)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而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背景信息】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为平定安(安禄山)史(史思明)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20万围攻安庆绪(安禄山的儿子)所占的邺郡(今河南安阳),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逆转,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今河南孟州),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公元759年(乾元二年)春,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他离开洛阳,历经新安、石壕、潼关,夜宿晓行,风尘仆仆,赶往华州任所。所经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引起诗人感情上的强烈震动。他在由新安县西行途中,投宿石壕村,遇到吏卒深夜捉人,于是就其所见所闻,写成这篇不朽的诗作。
古体诗
亦称“古诗”“古风”。诗体名,为近体诗形成以前,除楚辞体外各种诗体的通称。产生较早。每篇句数不拘。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后世使用五、七言者较多。不求对仗,平仄和用韵也比较自由。常用歌、行、吟等体裁。
【知识链接】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
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我)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夜里来强征兵。老头翻过墙头逃走了,老妇人赶忙出门来应付。
差役吼叫得多么凶狠啊!老妇人啼哭得多么凄苦啊!
【诗歌大意】
听妇前致词:
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
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
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
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
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
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
犹得备晨炊。
(我)听见老妇人走上前去(对差役)说:我的三个儿子(都已去)防守邺城。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另外)两个儿子新近战死了。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我)家里再也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个(还在)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在,(所以)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他母亲)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老妇我虽然年老力衰,请让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服役,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饭。
夜久语声绝,
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
独与老翁别。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消失了,好像听到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声。天亮后,(我)登程赶路的时候,只同那个老头一人告别。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
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内容:写差役乘夜捉人——故事的开端。“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有吏夜捉人”是全篇的提纲,揭露了兵役制度的黑暗,批判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炼字:“夜捉人”意丰意深。“夜”说明百姓怕抓壮丁,故差役要在夜间抓人;“捉”字既隐含了百姓的抵触,又隐含了差役的凶暴。
写法:对比。官吏的残暴、老妇的悲苦形成鲜明的对比。“苦”是全诗的诗眼。
【诗歌解读】
听妇前致词:
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
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
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
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
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
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
犹得备晨炊。
内容:老妇哀诉悲苦——战争惨烈、家中困境、自请服役。这是故事的发展和高潮。
写法:藏问于答。老妇的“致词”,全都是“吏”步步紧逼出来的。
通过老妇人自述的方式表现全诗的主要内容。这种自述的方式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残酷压迫劳动人民的罪行;这种自述的方式,可以收到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效果。
详略结合。详写老妇人,略写小吏。用老妇人的直接控诉,更能集中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战争政策给劳动人民带来的灾难,更形象地表达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炼字:“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这三句诗分别用一个数字简练直白地表明了家中男丁全都被迫从军的状况,其中两个刚刚战死。一个“新”字既写出了战争的频繁,又写出了统治阶层的残暴,表现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极大灾难和痛苦。
夜久语声绝,
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
独与老翁别。
内容:诗人独别老翁——故事的结局。
炼字:“夜久”照应“暮”字,表明老妇一再哭诉,官吏百般威逼的漫长过程。“如闻”一方面表现了儿媳因丈夫战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声,一方面显示了诗人以关切之心倾耳细听,通夜未能入睡。“独”,暗示老妇已被抓走,凄苦、悲愤,尽在不言中。
【结构图解】
揭露统治者的残暴和兵役制度的黑暗,对时局的忧虑和对人民的同情
(1)差役乘夜捉人——开端
(2、3)老妇哀诉悲苦
(发展和高潮)
(4)诗人独别老翁——结局
战争惨烈
石壕吏
家中困境
自请服役
【主旨点晴】
这首五言古诗描写了石壕吏乘夜捉人,连年老力衰的老妇也被抓去服役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和兵役制度的黑暗,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写作特色】
1.精炼是这首诗最突出的特点。全篇句句叙事,无抒情,也无议论语句;但实际上,作者却巧妙地通过叙事来抒情、议论,爱憎十分强烈,倾向性也很鲜明。寓褒贬于叙事,既节省了笔墨,又毫无概念化的感觉。
2.诗作运用了藏问于答的表现手法。“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概括了双方的矛盾之后,便集中写“妇”,不再写“吏”,而“吏”的蛮悍横暴,却于老妇“致词”的转折和事件的结局中暗示出来。
3.诗人又善于剪裁,叙事中藏有不尽之意。文章开头,只用一句写投宿,立刻转入“有吏夜捉人”的主题。又如只写了“老翁逾墙走”,未写他何时归来;只写了“如闻泣幽咽”,未写泣者是谁;只写老妇“请从吏夜归”,未写她是否被带走,却用照应开头、结束全篇、既叙事又抒情的“独与老翁别”一句告诉读者:老翁已经归家,老妇已被捉走;那么,那位吞声饮泣、不敢放声痛哭的,自然是给孩子喂奶的年轻寡妇了。正由于诗人笔墨简洁、洗炼,用了较短的篇幅,就在惊人的广度与深度上反映了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
《石壕吏》的作者_____,字_____,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_____代伟大的_________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______”,而他的诗被称为“______”,代表作有“三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别”(《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子美
杜甫

现实
诗圣
考点一:文学常识
【考点梳理】
诗史
新安吏
石壕吏
潼关吏
新婚别
垂老别
无家别
(1)诗中集中而又形象地反映“吏”与“妇”的尖锐矛盾的诗句是: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2)描写兵役之苛酷的句子是:
三男邺城戍。
(3)描写战争之惨烈的句子是:
二男新战死。
(4)表明“老妇”一家生活极度贫困的句子是:
出入无完。
(5)暗示“老妇”被抓走的句子是:
如闻泣幽咽;独与老翁。
考点二:名句积累
(6)最能概括本诗中心事件的句子是:
有吏夜捉人。
(7)文中用对比手法写出官吏凶暴,老妇凄苦无奈的诗句是: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8)表现老妇丧子的悲痛和含悲度日的句子是: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9)《石壕吏》中渲染出官吏如狼似虎的蛮横气势,也表现了老妇人的凄苦、可怜的诗句是: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10)写老妇为保家庭,自请应役的诗句是: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考点三:重要词语
1.古今异义
(1)老翁逾墙走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听妇前致词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男附书至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男附书至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跑,逃跑

对……说话
在举行某种仪式时说勉励、感谢、祝贺、悼念的话
捎,寄
附加
书信
书籍
(5)室中更无人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有孙母未去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出入无完裙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如闻泣幽咽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天明登前途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更加;更改
离开,指改嫁
到,往
泛指衣服
指裙子和类似裙子的东西
听到
用鼻子嗅
前行的路
前方的光景
2.词类活用
暮投石壕村(
)
有吏夜捉人(
)
听妇前致词(
)
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傍晚
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名词活用作动词,上前
3.其他重要词语
老翁逾墙走(逾:___________)
三男邺城戍(戍:___________)
二男新战死(新:___________)
死者长已矣(已:__________________)
老妪力虽衰(衰:___________)
急应河阳役(应:___________)
犹得备晨炊(得:___________)
夜久语声绝(绝:___________)
如闻泣幽咽(幽咽:_____________________)
独与老翁别(独:___________)
最近,刚刚
停止,引申为完结
越过
防守
应征

能够
消失
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

1.“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渲染出战祸连年,人民睡得不安宁的恐怖气氛。
考点四:文本品析
2.“有吏夜捉人”一句如何理解?
此句是全文的提纲,起总领作用,揭露了兵役制度的黑暗,批判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3.从炼字的角度赏析“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捉”字暗示当时的百姓不愿意去当兵,但是官吏不顾百姓的意愿,采取“捉”的方式,强迫人们当兵;
“捉”刻画了官吏们的凶残和霸道,在如实描绘中,体现了作者对官吏残暴手段的揭露和批判。
4.“有吏夜捉人”中“夜”字有什么含义?为什么把“征兵”说成“捉人”?
(1)“夜”字有两个含义:
①表明官府“捉人”之事常有发生,百姓白天躲藏起来,无法“捉到”;
②表明官吏“捉人”手段狠毒,在人们入睡的时候来个突然袭击。
(2)用“捉人”来表现揭露批判之意。
5.表现官吏的横暴和老妇的悲苦,对比鲜明的两个字是______、______。


6.“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这两句诗的用词具有怎样的表现力?体现诗人怎样的感情?这两句在结构上起着怎样的作用?
一“怒”一“苦”形成鲜明的对照;
两个“一何”加强了感彩;
既表现出“吏呼”的咆哮如雷,“妇啼”的悲苦凄惨,又表现了诗人强烈的爱憎;
在结构上起着统领后文的作用。
7.“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从诗人的听觉和感觉来描写“吏呼”和“妇啼”;
表现了诗人对差役的强烈憎恶和对老妇的深切同情。
8.“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对比写法,官吏的残暴与老妇的悲苦形成鲜明的对比;
表现了诗人对差役的强烈憎恶和对老妇的深切同情。
9.“妇人”致词的内容可分为三层,这三层的意思分别是什么?
①三男戍边,二男战死;
②家中现状;
③老妇自请服役。
10.老妇人哀诉了哪些方面的悲苦?
①兵役之苛酷——“三男邺城戍”“室中更无人”“有孙母未去”
②战争之惨烈——“二男新战死”
③生活之贫苦——“出入无完裙”
④百姓之绝望——“存才且偷生”
11.有人读完文章说显然老妇人致辞的三层意思是一口气表达出来的,你怎么认为?
不是,是官吏再三逼问的。
12.老妇人催人泪下的一席话,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兵役苛酷,战争惨烈,人民生活困苦不堪,战争破坏严重。
13.“急应河阳役”中的“急”字该怎么理解?
战事紧;
担心孙子和儿媳。
14.自请服役时老妇人心里的真实想法是什么?
暗示了老妇人掩饰老翁和儿媳的心理。
15.老妇人说“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这句话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担心家人;
支持平息安史之乱。
16.把老妇最终“急应河阳役”改成老翁被抓走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
一个年老力衰的老妇,竟然也难以逃脱“急应河阳役”的结局,这一意外的结果大大深化了主题,是对封建统治者苛酷统治的强烈控诉。
17.“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的结尾反映了什么?
老妇被抓走了,这个已经残破的家庭又遭到进一步的摧残。这个结尾反映了当时兵役苛酷,兵源枯竭的社会现实。
18.结尾以“独与老翁别”含蓄地写出了诗人的
____,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独”字暗示了_____________。 
他对这灾难深重的一家人的同情
老妇已被带走
感受
19.“独与老翁别”换成“挥手别老翁”好不好?请简要分析。
不好,原诗“独”暗示老妇已被带走。诗人日暮投宿,老翁与老妇共同接待,一夜之间,只剩老翁,“独”表现了凄苦、悲愤之情。改后的诗句表现不出这种意思和情感。
20.诗人“暮投石壕村”时“翁”与“妇”均在家中,“天明登前途”时竟“独与老翁别”。请根据自己的理解谈谈:
①老翁此时是怎样的心情?
“恨”战乱带来的灾难,“疼”死去的儿子,“忧”被捉走的老妇,“怜”未成年的孙子。
 
②诗人此时的感想是怎样的?
痛恨石壕吏的凶暴无情,忧虑国家的命运,同情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
21.结尾一段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同情、凄苦、悲愤的思想感情。
(诗歌以浓厚的悲剧气氛作结,悲愤之情绵绵无尽。)
22.品析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⑴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⑵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加重感彩,渲染出差吏横蛮气势,并为老妇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
含蓄地表现了老妇被捉,百姓灾难深重。
23.这是一首流传千古的著名叙事诗,请用自己的话简述其主要内容。
叙述差吏乘夜捉人,连衰年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
24.用诗中的词简括老妇人一家各个人的遭遇。
三男戍,二男死;
孙方乳,媳无裙;
翁逾墙,妇夜往。
25.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这首叙事诗,叙述差吏乘夜捉人,连一个老妇也不放过的故事,描绘出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的同情。
或:这首叙事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描绘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了官吏的残暴,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抨击石壕吏的凶暴及冷酷,表达诗人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苦难的深切同情。
或:作者通过这首诗描写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巨大伤痛,表达了诗人对时局、对国家的担忧,对饱受战乱之苦的人民的深切同情。 
26.结合时代背景,说说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或:这首诗是体现杜甫现实主义的重要诗篇之一,此诗反映的社会状况是什么?)
反映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战争苦难的社会现实,揭露了官吏的横暴,表达出对苦难人民的深切同情。
27.全诗构思巧妙,从诗题来看,主要人物应是差吏,但诗人对他用了______,对老妇则用______,差吏的______________贯穿在老妇陈情的全过程中,其凶横残暴不言而喻。诗人明写老妇,暗写差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思想的矛盾。
暗写
明写
“怒”“呼”
28.本诗的题目是“石壕吏”,但对诗起决定作用的小吏却是略写,详写的是老妇人,这是为什么?
详写老妇人,用老妇人的直接控诉,更能集中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战争政策给劳动人民带来的灾难,更形象地表达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29.这首诗是以什么方式来表现全诗的主要内容的?试分析使用这种方式的好处。
方式:通过老妇人自述的方式表现全诗的主要内容的。
好处:①这种自述的方式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残酷压迫劳动人民的罪行;
②这种自述的方式,可以收到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效果。 
30.根据诗歌的描述,你觉得诗中的“老妇”是怎样的一个人?
善良、凄苦、长于应付、机智有胆略、强忍悲痛、保护家人。
31.《石壕吏》既是一首________诗,又是一首______诗,全诗叙述了“_____________”这一中心事件,表达了作者对___________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表示____________。
古体
叙事
有吏夜捉人
安史之乱
深切同情
32.通过对诗文的理解,我们能够看出:差役是___________的,老妇是_______的,战争是_______的,作者对老妇一家是______的,作者对战争是______的。
蛮横残暴
可怜
残酷
同情
憎恶
33.有人说唐军镇压“安史之乱”是正义的,老翁逃走是不爱国的表现。你是怎么看的?请谈谈你的理由。
应从人民遭受苦难之深重的角度,体谅老翁的行为。
34.下面这首律诗是杜甫的《蜀相》,读后回答问题。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⑴诗文中的“两朝”指蜀帝刘备和_____(人名)的两朝。
⑵“三顾”指刘备三次去请_________出山帮助自己的事,后来演化为一个成语是__________。
刘禅
诸葛亮
三顾茅庐
⑶试分析《石壕吏》与《蜀相》这两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或愿望。
《石壕吏》着重写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流露作者对人民群众的同情;
《蜀相》中作者仰望诸侯(诸葛亮),决心以身许国,同时也希望唐朝也能有当世的良相之才出现。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模拟演练】
1.“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中“独”字的作用主要是(
)
A.暗示老妇已被抓走。
B.点明儿媳未来送行。
C.暗示老翁家无人过问。
D.交代路上再无行人。

2.下列句中的“夜”字,各说明了什么?
①有吏夜捉人(
)
②请从吏夜归(
)
③夜久语声绝(
)
A.人在断肠时,倍觉夜难熬。  
B.深夜堵门捉,更见吏凶恶。
C.心有爱国志,白发自请缨。 
D.肝肠已寸断,此身何足惜。
B
D
A
3.《石壕吏》中流露出的诗人感情是(
)
A.诗人对老妇一家的同情。
B.诗人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和关注。
C.诗人对老妇一家的痛苦感到悲哀。
D.诗人对官吏暴虐的愤怒。
B
4.对这首诗开头前四句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1句写捉人的差役乘着夜色向石壕村急奔而来。
B.第2句交代故事的发生,预示将有一场灾难降临。
C.第3、4句,写老翁逃跑避难,老妇出门周旋。
D.第3、4句反映了人民长期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的情景。
A
5.
诗中写“夜色”有什么作用?
烘托兵荒马乱,家破人亡的悲惨气氛。
6.《石壕吏》从内容上看是一首_______诗,以_____为顺序。中心人物是______,事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事发生在唐代著名的_________这一历史事件中。
叙事
时间
老妇
官吏夜捉人,老妇应兵役(或:差役乘夜捉人,年迈的老妇被抓服役)
安史之乱
7.诗中有几个人物?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人物:老妪,石壕吏。老妇是主要人物。
性格特点:
老妇:在危急之下,挺身而出,主动从军,有敢于承担苦难的精神。
石壕吏:开头出现,中间便隐入幕后,从“捉人”“吏呼一何怒”可以看出石壕吏态度蛮横,凶暴无比。
8.杜甫反映“安史之乱”的著名诗篇“三吏“三别”分别是_______。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