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上海高考语文冲刺强化复习 诗歌鉴赏专题训练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届上海高考语文冲刺强化复习 诗歌鉴赏专题训练 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12 21:52: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上海高考语文诗歌鉴赏
专题复习
目录
上海高考语文诗歌鉴赏
专题复习
1
一、
诗歌的基础知识
1
(一)
诗歌的题材(诗歌的内容)
1
(二)诗歌的体裁(诗歌的样式)
1
二、
诗歌鉴赏常见的几种题型
2
(一)分析意境题(相当于记叙文中的环境描写题)
2
(二)
如何确定一首词的词牌名
3
(三)诗歌之分析技巧题
4
(四)
诗歌的语言风格
6
(五)炼字型题型
【解题思路】
7
(六)诗眼型
9
诗歌的基础知识
诗歌的题材(诗歌的内容)
咏物诗
2.山水田园诗
3.送别诗
4.羁旅怀乡诗
5.边塞诗
6.怀古咏史诗
7.咏怀诗
8.闺怨诗
(二)诗歌的体裁(诗歌的样式)
1.诗:
(1)古体诗(唐中期以前,但有些仿古体诗的唐中后的时也会是古体诗,例如李白的《将进酒》):诗经、楚辞、乐府诗
(2)近体诗:
①律诗:八句+对仗(第二三联必须对仗)+押韵(最多押5韵,二四六八句必须押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超过八句叫做排律)
②绝句
③歌行体
2.词(兴起于唐末)
兴起于唐末,但那时候是歌姬唱的,不是文人抒发志向的,到宋朝开始才登上大雅之堂。词又叫长短句,诗余、曲子、曲子词等
(1)分类
①按字数分:长调(大于等于91)、中调(59—90)、小令
②按篇幅:单调(只有一阕)、双调(上下阙)
(2)词牌名
破阵子、诉衷情、蝶恋花......
3.曲(词余、乐府)
(1)分类
杂剧
散曲:分为套曲(有很多连续的)和小令(就一个)
宫调:一首曲子只能有一个宫调。分为:宫、商、角、徵、羽。
诗歌鉴赏常见的几种题型
(一)分析意境题(相当于记叙文中的环境描写题)
1.一首诗中最重要的三点:情感、意象、主旨
2.解题思路:
①结合诗句(翻译诗句)描绘了________的画面
②渲染了___________氛围(萧瑟凄凉、恬静优美、温馨静谧、肃穆凝重、孤寂冷清、明净绚丽、雄浑壮阔)
③烘托了作者_____________情感态度
④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形象性格
21嘉定二模
(三)阅读下面作品,完成第12—14题。(8分)
秋怀(其二)
(唐代)孟郊
秋月颜色冰,老客志气单。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
席上印病文,肠中转愁盘。疑怀无所凭,虚听多无端。
梧桐枯峥嵘,声响如哀弹。
[注]孟郊老年居住洛阳,在河南尹幕中充当下属僚吏,贫病交加,愁苦不堪。
12.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1分)
A.本诗是一首五言古体叙事诗。
B.本诗着重写诗人秋夜的感受。
C.本诗虚实相生摹写老病情怀。
D.本诗情景交融意象新颖独特。
13.以下评价最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2分)
A.沉郁峭拔??????????B.清新流畅??????????C.深沉刚劲??????????D.含蓄委婉
14.“老客”主观感受融入全诗景物,请结合具体诗句对此加以赏析。(5分)
【答案】?12.(1分)C
13.(2分)A
14.(5分)答案示例:本诗开篇描写秋夜月色凄冷、交代“老客”志气单弱,情感基调贯穿全诗景物。起句写月色,将视觉化为触觉“颜色冰”,月色幽冷森寒使老而漂泊的“老客”越发感到意气单弱,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互相渗透;三四两句写秋夜的风和露,露冷得寒意侵人,轻微的露滴声惊破诗人梦境,以梳齿梳骨喻寒风冷冽、锋利,程度深重,意象、动词、喻体的选择带有老客苦寂难眠、冷上加冷独特强烈的个体体验。结尾两句转写屋外梧桐叶落之状和声音,梧叶已枯枝干不失峥嵘,秋风掠过发出悲声,梧桐枯萎不失刚硬,含有老客自悲自失但并不颓丧绝望的心态。全诗将“老客”衰老、病痛、寒冷等精神失意、生理不适的主观感受与景物融合,营造了孤寂、冷峻、峭拔的意境氛围。
如何确定一首词的词牌名
根据课内已学过的词的句式、格式确定。
21普陀二模
(三)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14题(8分)
□□□□
[宋]司马光
红日迟迟,虚郎转影,槐阴迤逦西斜。彩笔工夫,难状晚景烟霞。蝶尚不知春去,谩绕幽砌寻花。奈猛风过后,纵有残红,飞向谁家。
始知青鬓无价,叹飘零官路,荏苒年华。今日笙歌业里,特地咨嗟。席上青衫湿透,算感旧、何止琵琶。怎不教人易老,多少离愁,散在天涯。
【注】此词为宋神宗变法后,司马光退居洛阳时所作。
12.从格式看,这首词的词牌是(??
)。(1分)
?
A.苏幕遮???
B.水龙吟???
C.
雨霖铃??
D.
锦堂春
13.对上片景物描写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刻画庭院中光影变化,体物入微。
B.以工笔细腻描绘烟霭,色彩鲜明。
C.虚写蝴蝶绕阶寻花,衬托春色之美。
D.实写残红风中飘舞,笔调婉约动人。
14.画线部分运用典故深化了情感,请结合上下文加以赏析。(5分)
?【答案】12.D
13.A
14.评分角度:评分角度:运用什么典故1分;结合文本分析如何深化情感3分:赏析用典效
果1分。
答案示例:上片写院中春暮,引出对年华流逝、它路飘零的感慨;用典后进一步拓展意境,
由“叹”到泪“湿透”,情感更加深沉浓厚。《琵琶行》所述故事和场景画面引发多重联想,“算感旧,何止琵琶”暗含由兴盛转向冷落、命运无常的凄凉,“席上青衫湿透”流露出纵退隐欢歌也难消忧愁暗恨的悲叹,还由个体到群体,寄寓了对诸多同道中人怀才不遇、天涯沦落、“多少离愁,散在天涯”的感伤、言简意丰,含蓄蕴藉。
(三)诗歌之分析技巧题
1.思考方向:
①修辞
②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抑扬、动静、虚实……
【区别】对比:要有两个物体,而且两者是同等重要的
衬托:有主次之分,不一定都要出现
③抒情手法
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借事抒情、借事抒情、借古抒情、托物抒情)
【区分】借景抒情:写景更多,是一种抒情方式,情景交融是最后的目的,不是抒情方式
解题思路:
①判定是哪种技巧
②翻译诗句来分析这种技巧
③这种技巧、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形象性格。
21黄浦二模
(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2-14题。(8分)
??????????????????????????????????????????????
夜听捣衣?①??????????????????????????月下听砧
??????????????????[东晋]曹毗?????????????????????????[唐]刘长卿
寒兴御纨素,佳人理衣衿。????????????夜静掩寒城,清砧发何处。
冬夜清且永,皎月照堂阴。????????????声声捣秋月,肠断卢龙戍③。
纤手叠轻素,朗杵叩鸣砧。????????????未得寄征人,愁霜复愁露。
清风流繁节②,回飙洒微吟。
嗟此往运速,悼彼幽滞心。
二物感余怀,岂但声与音。?
?
【注】①捣衣:衣料放在石砧上用棒槌捶击,使衣料绵软以便裁缝。②繁节:繁密的节奏。③卢龙戍:即卢龙塞,边防军事驻守之地。
?
12.选出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两诗描绘的场景都与思妇怀人相关。B.两诗都从旁观者角度描摹女性心理。
C.两诗都以秋夜月光的朦胧烘托气氛。D.两诗都采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13.“声声捣秋月”在语序安排上独具匠心,赏析这样写的表达效果。(2分)
14.两首诗都围绕“听捣衣”声展开,表达的思想情感却有差异,对此加以分析。(4分)
?12.(2分)C
13.(2分)正常语序是在秋月下捣衣之声连绵不绝,诗中把“声声”提前,强调声音的冲破夜空的震撼力,而“捣秋月”又产生视觉的错位,把捣衣时对戍守边关亲人的思念引向了无边的夜空,增强画面感。
14.(4分)答案示例:两首诗都围绕听捣衣声展开,但不同的是曹毗在想象佳人,体会佳人内心孤寂愁苦心绪之外,最终落脚在“二物感余怀”,转向对自身境遇的思考;刘长卿将重点放在捣衣砧声的渲染上,家家户户的捣衣声,声震天外,让人为之动容,末句捣衣辛勤与寄衣愁思相结合,将生活片段加以浓缩,落脚于“征戍”的主题,扩展“捣衣”的内涵。
诗歌的语言风格
(1)豪迈奔放:
情感:一般是关呼家国天下的,宏大的、积极向上的
意象:一般是山河日月,神话中的一些意象
1.解题思路
①判定语言风格(2-3个)
②结合诗句(解释诗句),分析为什么是这种语言风格
③这种语言风格表达了诗人_________的情感态度,表现了诗人________的形象性格
2.如何分析文章语言风格
(1)分析文章形式(修辞、句式):判断是新丽还是自然
(2)分析文章情感:一种是宏达的积极的;一种是细腻、愁苦的
(3)分析文章意象:①宏达、神话
②自然、质朴
(2)沉郁顿挫
情感:忧国忧民、有有爱国情感、含蓄的表露,间接的表达,郁集在心中
(3)慷慨悲壮、慷慨悲凉
情感:慷慨指的是有雄心壮志的,悲凉指的是报国无门,已经失败;悲壮是还没写到自己失败
(4)朴素自然
朴素指的是语言,自然指的是文章中有自然环境
(4)婉约细腻
情感细腻,用的意象也小。
代表诗人:柳永(含蓄的表达自己的情感,借女子来表现自己的人生的追求)、李清照(闺怨诗、少女诗较多,写的是琐碎的事情)
(5)含蓄委婉
藏而不露,把一个事或情感含蓄委婉的说出去
(6)清新明丽
新:指情感新、表现手法新、题材新、修辞新
丽:语言美(使用修辞)
(7)幽默讽刺
多见讽喻诗,多用夸张、反语等修辞
21闵行二模
(三)阅读下面作品,完成第12—14题。(8分)
水调歌头
宋??葛长庚
江上春山远,山下暮云长。相留相送,时见双燕语风樯。满目飞花万点,回首故人千里,把酒沃愁肠。回雁峰前路,烟树正苍苍。
漏声残,灯焰短,马蹄□。浮云飞絮,一身将影向潇湘。多少风前月下,迤逦天涯海角,魂梦亦凄凉。又是春将暮,无语对斜阳。
12.填入下片方框处的字,最恰当的是(
???)。(2分)
A.狂????B.香????C.长????D.快
13.下列对作品风格的评价,贴切的一项是(?????)。(2分)
A.?雄浑旷达???B.?清新飘逸???C.?清幽郁结??D.?洗练自然??
14.这首词是怎样表达送别之情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4分)
12.(2分)B
13.(2分)C
14.(4分)(1)借景抒情,通过描写“江”“山”“云”“双燕”“飞花”“烟树”“漏声”“灯焰”“马蹄”“斜阳”等景物。来表达了离别的凄凉哀婉之情。(2)直抒胸臆,相留相送,魂梦亦凄凉,无语等,直接表达了离别的伤感。(3)虚实结合,上片实写送别之景,下片虚写离别之后的情景(4)借物写人,以双燕借物写人,表达了离别的不舍。(5)运用典故,回雁峰,潇湘,含蓄写出了旅途漫漫,形单影只。(1、2两点只写一个即可)
(五)炼字型题型
【解题思路】
1.表态:好不好
2.解释词语:①表层
②深层:象征义、引申义
3.这个字写出了怎么样的画面、情景
4.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如何去解释这个词语(即点2)】
动词:动态美
形容词:写出来时间、程度、范围
色彩词:绚丽、明丽还是灰暗,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叠词:朗朗上口,有音律美;模拟各种声音,是文章生动形象
数量词:或多或少,或长或短,或辽阔或孤单
21宝山二模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14题。(8分)
从军行
(唐)李白
从军玉门道,逐虏金微山①笛奏梅花曲②,刀开明月环。
鼓声鸣海上,兵气拥云间。愿斩单于首,长驱静铁关③。
[注]①金微山: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阿尔山。于此,唐代置金傲都督府。②梅花曲:即古乐府曲《梅花落》。③铁关,今新程焉专西库尔勒附近。
12.下列对本诗体裁、题材说法正确的一项是(????)。(1分)
A.乐府诗??????????B.古体诗??????????C.边塞诗??????????D.咏史诗
13.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从军行”为乐府古题,本诗的内容恰与题合。
B.本诗的地名、乐曲名、刀环形状都是重要意象。
C.本诗以兴起首,颈联用比,情感喷涌气势磅礴。
D.本诗属于浪漫主义作品,俊逸豪放,境界开阔。
14.联系全诗,赏析“拥”“思”“静”三个动词的运用。(5分)
?12.(1分)
C
13.(2分)C
?
解说:12、13题的考虑是,有课文王昌龄《从军行》,有该课的课后注释及课后练习,有关文化常识属于“课文相关的文化常识”。13题A,课后注释;B是想考诗歌意象这一关键知识;C赋比兴D的浪漫主义,都是是核心知识、核心素养。
14.(5分)
答案示例:“拥”呼应“鸣”,用比拟、夸张写壮阔场景,渲染唐军惊天动地的气氛和气概。“愿”直抒胸臆,表达从军的崇高理想是杀敌卫国、边疆安宁,这使全诗格调高迈主题高尚。“静”的使动用法增加了力度、程度,把“愿”具体化,凸显靖边之志的豪迈自信。
评分说明:从词义、手法、结构、表达对象特点、情境(意境)、情思诸方面评分,但不必面面俱到;能赏析三个方面,且正确即可满分;夸张、比拟写出其一即可。鼓励有独特发现;三个动词都提到且无错,某一动词赏析特别精彩,即可满分。若从三个动词有层次的进行分析,即给2分;若能写出两个词的手法,即给2分;比拟夸张写出其一即可。
(六)诗眼型
1.解释词语:①表层
②深层
2.写出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表明了怎样的中心思想
3.结构:
①开头:开篇点题、总领全文
②中间:过渡、承上启下
③结尾:总结全文,点明主旨
21松江二模
(三)阅读下面作品,完成第12—14题。(8分)
?????????????????________?(宋代)苏轼
金陵赏心亭送王胜之龙图。王守金陵,视事一日,移南郡。
千古龙蟠并虎踞,从公一吊兴亡处。渺渺斜风吹细雨。芳草渡,江南父老留公住。
公驾飞车凌彩雾,红鸾骖乘青鸾驭。却讶此洲名白鹭。非吾侣,翩然欲下还飞去。
?
12.根据这首词的格式,可以推测它的词牌是(???)。(1分)
A.踏莎行B.念奴娇C.沁园春D.渔家傲
13.对于本首词作小序部分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是(???)。(2分)
A.交代写作缘由是送别王胜之。B.奠定了全词伤感作别的感情基调。???
C.交代了共游赏景的地点、人物。D.点明朋友因官职调动将离开金陵。?
14.假如你是王胜之,这首词中哪几处让你感动?请说明理由。(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1分)D
13.(2分)B
14.?(5分)答案示例:“斜风”“细雨”,描摹富有意境,使送别之景如在目前,朋友的惜别之情令我感动;“江南父老留公住”写老百姓的挽留突出我的清誉,朋友对自己品行的夸赞令我愉悦;“红鸾”和“骖乘”“白鹭”“非吾侣”等诗句夸赞我志向远大,知音的赏识令我欣慰;“翩然”一句化解了我“视事一日”迅速调任的尴尬。朋友从知音角度,用情感化解宽慰自己,这几处令我感动。(评分标准:1点2分,给满5分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