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六单元14《促织》课件(4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六单元14《促织》课件(4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3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12 21:59: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促织
蒲松龄
作者介绍
蒲松龄,山东淄州(今淄博市)蒲家庄人,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他是一位有多方面艺术才能的作家,一生著述丰富。除《聊斋志异》外,还有诗一千几百首,词一百首,散文四百多篇,“俚曲”十四篇,戏曲三本,长篇白话小说《醒世姻缘传》据说也是他作的。
蒲松龄
科场的失败使他悲愤万分:“天孙老矣,颠倒了天下几多杰士。蕊宫榜放,直教那抱玉卞和哭死!……每每顾影自悲,可怜肮脏骨销磨如此!……数卷残书,半窗寒烛,冷落荒斋里。”(〔大江东去〕《寄王如水》)
蒲松龄未能攀缘科举出仕,一生都在农村过着清寒的生活。他的思想中固然存在着热衷功名的庸俗的一面,但也有“足迹不践公门”的傲视权贵的一面。在艰难时世中,他逐渐认识到像他这样出身的人难有出头之日,“仕途黑暗,公道不彰,非袖金输璧,不能自达于圣明”(《与韩刺史樾依书》)。他把满腔愤气寄托在《聊斋志异》的创作中。
蒲松龄20岁左右开始创作《聊斋》,40岁左右基本完成,后不断增删,至死方止,萃一生心血而成。《聊斋》收集了大量的民间神话传说,多以狐仙鬼怪、鱼精花妖为题材,用以讽刺现实,寄托孤愤。正如该书自序所说:“集腋成裘,忘续明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是悲矣。”《促织》是《聊斋》中的名篇,作者通过写成名一家被官府逼迫交纳蟋蟀以致倾家荡产,但又终于致富的故事,深刻揭露了封建徭役的残酷,辛辣讽刺“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的丑剧,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一世无缘附骥尾,三生有幸落孙山。
有志者,事竟成,
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
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落第自勉联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
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郭沫若
在蒲松龄故居题写
写鬼写妖: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聊斋志异》于详尽之外,示以平常,使花妖狐魅多具人情,和易可亲,忘为异类。”此指《聊斋志异》题材的特点是描写鬼狐花妖的。
高人一等:既指蒲松龄在小说中塑造的鬼狐形象比“人”更生动,又指蒲松龄的写作才能不同常人。
刺贪刺虐:贪虐,指贪官污吏。联语指蒲松龄所著《聊斋志异》的主题思想是讽刺封建统治阶级的贪婪和暴虐。
入骨三分:化用成语“入木三分”,比喻见解、议论的深刻,指《聊斋志异》对罪恶社会的揭露深入骨髓。
题材可分为:①婚姻爱情类,如《婴宁》《连城》《小翠》
??? 连城,大户之女。有才名,工刺绣。以诗择婿。应者颇众,有乔生献诗,甚可,父贫之,连城病,几死,生割肤肉活之,父又悔婚。后又死,生悲绝,会于冥府,得友人助而双双复生和好。????????????????????????????????
故事生动地塑了一个活泼可爱的少女形象——婴宁,并着意刻划了她与王子服相爱过程中天真而近乎狡黠的内心世界。
《婴宁》
《连城》
②批判科举制度类。如《叶生》《司文郎》《颜氏》等
??? 故事描绘了一个聪明美丽而又善良的女子颜氏,见丈夫屡考不中,便女扮男妆替夫考取功名,官御史达十年之久,后退而待奉夫君,空使须眉汗颜。????????????????????
一瞎和尚用鼻子嗅试卷,以定文章的好坏,让官吏把文章烧了给他闻,竟至:“向壁大呕,下气如雷。”
《颜氏》
《司文郎》
??? 席父被冤至死,方平赴泉下为父伸冤。然泉下官吏也徇私枉法,乌烟瘴气,方平不畏权势酷刑,不睬金诺寿,终于战胜邪恶,伸张正义。??????????????????
牛医爱女胭脂,聪明美貌,爱慕秀才鄂秋隼。岂料竟??引出一桩人命案来,几经反复,累及多人。山东学使施愚山,力翻冤狱,严惩凶手毛大,使胭脂与鄂秀才结成伉俪。
③揭露黑暗现实的。如:《席方平》《胭脂》《促织》
《席方平》
《胭脂》
艺术手法及特色
1.采用传奇的方法来志怪。用传奇法,而以志怪。(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传统的志怪小说,大抵叙述鬼神怪异之事,篇幅短小又仅“粗陈梗概”,语言简约而显露不出文采。而唐代的传奇小说则“叙述宛转,文辞华艳”,小说的主体是人间人事人情人态。蒲松龄借用传奇的特长,来写花妖狐魅,使小说内容精彩且充实,情节离奇而生动,展现出极其迷幻曲折的色彩。
2.情节委曲,叙次井然。《聊斋志异》增强了小说的艺术素质,丰富了小说的形态、类型。小说的要素之一是故事情节。文言小说演进的轨迹之一便是由粗陈梗概到记叙委婉。《聊斋志异》中精心结撰的故事多是记叙详尽而委曲,有的篇章还特别以情节曲折有起伏跌宕之致取胜。里面作品类型的多样化,既表明作者仍然因袭了旧的内涵无明确界定的小说观念,所以其中也有简单记事的短篇,但也表明作者又有探索性的创造,增添了不专注故事情节的小说类型。
3.描写丰美,形象生动,善用多种手法塑造个性鲜明的人物。较之以前的文言小说,作品加重了对人物环境、行动状况、心理表现等方面的描写。如《连琐》开头便写杨于畏“斋临旷野,墙外多古墓,夜闻白杨萧萧,声如涛涌。”为鬼女连琐的出场设置了阴森的环境。《红玉》写红玉初见冯相如: “一夜,相如坐月下,忽见东邻女自墙上来窥。视之,美。近之,微笑。招以手,不来亦不去。固请之,乃梯而过,遂共寝处。 ”生动地表现了两情相悦的情景。
4.语言精练,词汇丰富,句式富于变化。如《婴宁》中,写婴宁爱笑,就用了“笑容可掬”、“嗤嗤笑不已”、“笑不可遏”、“复笑不可仰视”、“大笑”、“笑声始纵”、“狂笑欲堕”、“且下且笑”、“微笑而止”、“室中吃吃皆婴宁笑声”、“浓笑不顾”、“孜孜憨笑”、“笑处嫣然”、“笑极不能俯仰”、“放声大笑,满室妇女为之粲然”,总共不下二十余处,但无一处相同,各有特色,且符合不同的情境。
给下列加线的字注音
迂讷 裨益
爇香 翕辟
掭 不啻
抢呼欲绝 惙然
蹄躈 龁
觇视 俾入邑庠


ruò

tiàn
chì
qiāng
chuò
qiào

chān
bǐ xiáng
逐段讲析
第一段(序幕):交代故事的社会背景,点出百姓倾家荡产的根源—— 皇帝嗜好斗促织,县令谗媚上司,里胥乘机敲诈搜刮百姓。
文言语法现象
岁征民间
此物故非西产
试使斗而才,因责常供
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
昂其直
假此科敛丁口
辄倾数家之产
岁:每年地,名作状
非:不是,否定判断句
省略句,“试”前、
“斗”“责”后均有省略
笼:用笼,表工具,名作状
昂:抬高,形作动;直,同“值”
倾:使……倾破,使动用法。辄,常常。
假:借。“科敛”后省介词“于”
第二段(开端):介绍主人公成名,官府的催逼使成名“薄产累尽 ”并遭到杖责,忧闷欲死。
文言语法现象
遂为滑胥报充里正役
薄产累尽
成然之
靡计不施,迄无济
又劣弱不中于款
宰严限追比
仗至百
两股间脓血流离
转侧床头
为:被动标志,被动句。
累尽:受累而赔尽,尽:形作动,赔光。
然:以……为对,意动用法。
靡:无,没有;迄:最终;济:成功
中:合乎。介词结构后置句。
仗:打板子,名作动。
股:大腿;流离:同“淋漓”
“ 侧”后省略介词“于”,省略句
宰,县令。追比:催促交纳。
第三段(发展):写成名妻为捉蟋蟀求神问卜。画上促织给了成名夫妻一线希望。
文言语法现象
问者爇香于鼎
焚拜如前人
青麻头伏焉
归以示成
唇吻翕辟
各各竦立以听
无毫发爽
少间 食顷
展玩不可晓
爇,点然。介词结构后置句。
应为如前人焚拜,介词结构后置句
焉:于之,兼词
翕辟:忽闭忽开。翕,合。辟,开。
竦立:恭敬地站着。以,相当于“而”,连词
爽:差错。“百试不爽”中“爽”与此同义。
一会儿; 一顿饭工夫
展玩:反复体会。 展,展转,翻来复去;
玩,玩味,细细地体会。
“ 以”后省略代词宾语“之”,省略句
第四段(继续发展):写成名强起扶仗,挣扎着去捉促织,终于找到巨身修尾的促织,矛盾得以缓和。
文言语法现象
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遂于蒿莱中侧听徐行
蟆入草间
见有虫伏棘根
遽扑之,入石穴中
掭以尖草,不出
大喜,笼归
虽连城拱璧不啻也
上于盆而养之
以塞官责
得无--- 耶,固定句式,恐怕--- 吧
蒿莱:野草。
省略句,在“伏”后省略介词“于”
介后兼省略句,在“掭”后省代词“之”
笼,名作动,表动作行为,用笼子装
虽,即使;啻,止、只。
上:放入,名作动
塞 ,弥补抵偿。入”后省略介词“于”
省略句,在“入”后省略介词“于”
遽,立刻。“入”后省略介词“于”
第五段(趋向高潮):成子发盆,虫跃,扑虫,虫毙,成名失虫。
文言语法现象
窃发盆
虫跃掷径出
斯须
面色灰死
儿涕而去
窃,偷偷地。 发,打开。
径,直。
一会儿
面色,脸色。
涕,眼泪。
第六段(趋向高潮):成名失虫又失子,子化促织。
文言语法现象
未几 如被冰雪
既而得其尸于井
抢呼欲绝 夫妻向隅
不复聊赖
取儿藁葬
近抚之,气息惙然
喜置榻上
惊起觇视
没多久
既而,过了不久。介词结构后置句
抢,碰撞。
向,面对。隅,墙角。
被,同“披”,遭受、覆盖
聊赖,寄托依靠。
藁:用草席裹,名作状
“ 近”前省略“成名,
“气息”前省略“儿”
“ 置”后省略介词“于”
觇视:窥视
文言语法现象
壁上小虫忽跃落襟袖间
覆之以掌
手裁举
见虫伏壁上
成以其小,劣之
喜而捕之,一鸣辄跃去
视之,形若土狗
将献公堂
惴惴恐不当意
惴惴,恐惧不安。当,合乎。
在“襟袖”前省略“于”
应为以掌覆之,介词结构后置句
“ 裁”,同“才”
省略句,在“伏”后省介词“于”
劣:以…为劣,认为 …不好,意动用法。
“ 喜”前省略“成名”,
“一”前省略“虫”
“ 视”前省略“成名”,“形”前省略“虫”
“ 献”后省略介词“之于”
第七段(高潮):矛盾得以解决。小蟋蟀的神奇本领给主人公的命运带来希望。
文言语法现象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高其直,亦无售者
纳比笼中
自增惭怍
不敢与较
少年固强之
俄见小虫跃起
定语后置句
高:形作动。售:买,动词。
“ 纳”后省略“于”
惭怍:惭愧。
“ 与”后省略“之”
固:坚持。强:迫使。
俄:不久 力:用力地,名作状
第八段(结局): 促织得到皇帝赏识,成名因祸得福。成子“魂化促织”的情节使小说带有神异色彩,曲折地反映了现实生活。
文言语法现象
翼日进宰 虫尽靡
又试之鸡
献诸抚军
细疏其能
无出其右者
益奇之 无何
又嘱学使俾入邑庠
抚军亦厚赉成 牛羊蹄躈各千计
翼:同“翌”,第二天
靡:败退、倒下
省略句,在“之”后省介词“以”
疏:陈述,名作动
诸,兼词,相当于“之于”
出:超出。右:古人以右为尊
奇:以--- 为奇,意动
没多久
省略句,在“俾”后省“之”
躈,同“噭”,口
赉,赏赐
第九段(评价):借“异史氏”之口抨击“官贪吏虐”的黑暗现实。
文言语法现象
民日贴妇卖儿
故天子一跬步
独是成氏子以蠹贫

裘马扬扬
天将以酬长厚者
并受促织恩荫
一人飞升,仙及鸡犬
每天地,名作状。贴:抵押。
跬,半步。跬步,比喻小小的举动。
以:因为。蠹,原指蛀虫,这里用来比喻侵耗财物的胥吏。
裘马:穿皮衣驾马车,名作动。
在“以”后省略代词宾语“之”
仙:成仙,名作动。
恩荫:得到恩惠,受到荫庇。
你觉得作者在情节设置上有何特点?你觉得作者写得好不好?(可谓是一波三折、虚实结合等)
(1)围绕“促织”的主线,故事情节经历了几次波折?
情节发展经历了三次大的转折:
第一次:岁征促织,成名破产受刑,无计可施,走投无路时 得到神巫指点,成名得虫。
第二次:节外生枝,成子弄死促织,投井自杀,成家陷入绝境。
第三 次:成子起死回生,魂化促织,成家因祸得富。
(2)这样安排情节有何好处?
这样的情节安排避免了一览无余,正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它的跌宕起伏,丰满了故事,深化了主题,随着促织的得失而起伏不定,意在揭示封建社会中百姓的命运行同草芥一般任人宰割,让读者在惊心动魄的陡转中体会到统治阶级的残酷。而情节的变化曲折,再现了生活的需要,因为生活本来就是丰富多彩,充满波澜的。
“异史氏曰”是一段议论文字,这是蒲松龄对故事所作的评论,借此表明自己对所记之人和事的态度,使作品的主题更鲜明、突出。
辨证地看篇末评论这段评论主要有三点:
1、从官贪吏虐追溯到天子宫廷,指出“天子一跬步,皆关乎人命不可忽也”,寄予讽谏之旨。
2、成名的一贫一富说明是“天将酬长厚者”反映了“善恶有报”的宿命论思想。
3、针对抚臣、令尹蒙受促织“恩荫”,证实了“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的说法,生动地表明了封建官僚的升迁发迹是建立在百姓的苦难上的,在此作者抒发了愤懑不平之感。写作目的借讲前朝故事来揭露黑暗现实,批判的针芒直指天子。
你能参照第六节的分析方法,同样找出文中其余的心理描写吗?
第 4节,寻找促织,成名的心理变化:希望——急切——愕——大喜
第7节, “试斗”时,成名的心理变化:惭怍——大喜——骇——惊喜
反映了在封建社会老百姓的生命远不如一头“促织”,表现作者对被压迫者的深切同情和对统治阶级 荒淫腐朽的揭示。
阅读课文第6、7小节,找出体现成名心理活动变化的单音词,依次填入空格处。
成名听说儿子误毙蟋蟀则( ),得子尸于井则转而为( ),见儿子气息惙然则转为( ),但顾蟋蟀笼虚则又转而为( )。忽闻门外虫鸣则既( )且( ),然见蟋蟀短小则认为它( );视之,意似良,则又转为( )。将献公堂,不知能否合官老爷意,心中又( )。









细读课文,点击心理
①这个结局是虚幻的,当时的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出现。成子以自身性命化小虫去让皇帝玩赏,这正是鞭笞皇帝视人命如玩小虫。
②成名“因祸得福”即使是真,也是偶然的。百姓的生死祸福,竟系于区区小虫,封建统治的腐败已到何种程度!
③“喜剧”的结局,实际上是嘲讽了一出丑剧,“成名裘马扬扬”,连“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泽”,这岂不荒唐可笑!
为什么作者给故事安排一个喜剧的结局?
1、序幕:故事背景 朝廷 征 促织
2、开端:成名被摊派交纳促织
3、发展:成妻卜促织 成名按图索促织
4、高潮:成子毙促织 化促织 斗促织
5、结局:成名献促织
6、尾声:作者评促织




化悲为喜
故事情节
表现手法




详略安排
文笔变化
虚幻情状
详写捉虫曲折过程
略写献虫层层受惠
粗笔勾勒故事开端
(饱含同情)
工笔描述发展高潮
(饱含同情)
粗笔勾勒故事结局
(辛辣讽刺)
心理描写,细腻合理
情景描写,逼近生活
情节曲折
波澜起伏
跌宕多姿
1、借古讽今的笔法。
借明朝喻清朝(讽刺揭露贪官虐吏)
2、细腻的心理描写
3、跌宕起伏、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
全文特点概括
第一段:祸患起于宫廷,为满足宫中斗蟋蟀之乐而“岁征民间”,一头促织会带来“辄倾数家之产”的后果。围绕着征集促织,充分地表现了官府的贪鄙,“游侠儿”的居奇,里胥的刁猾。故事背景的简要交代为全文作了铺垫。——征促织
岁征民间:
欲媚上官:
以一头进:
试使斗而才:
笼养之,昂其直:
辄倾数家之产:
里胥猾黠:
旬余,杖至百:
名词做状语,岁-每年
媚,巴结
以,巴;进,进献
使,让;而,却;才,才能
辄,就;倾,使…倾尽/竭尽(破产)
狡猾
用杖打
使…高,抬高
一词多义
岁:
1、后岁余,成子精神
2、岁征民间
3、成有子九岁。
4、不终岁,薄产累尽
(一年)
(每年)
(年龄)
(年)
顾:
1、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
2、相如顾召赵御史书
3、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4、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但)
(回头)
(顾念)
(顾念、顾惜)
报:
1、虫翘然矜鸣,似报主知
2、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3、所以不报谢者,以为小礼无所用
4、欲求报其父仇,莫能得
(报告)
(报复)
(报答)
(报仇)
(命令)
(时令)
(美好的)
(命令)

1、维扬帅下逐客之令
2、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
3、便言多令才
4、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1、因责常供
2、令责之里
3、以塞官责
4、受扑责时
(要求,责令)
(索要,索取)
(责任, 差使)
(责罚)
通假字
1、昂其直(通“值”,价值)
2、手裁举(通“才”,刚刚)
3、两股间脓血流离(“离”通"漓",淋漓)
4、翼日进宰(通“翌”,第二天)
5、虫跃去尺有咫(通“又”,再)
6、而高其直(通“值”)
7、牛羊蹄躈各千计(通“噭”)
8、而翁归(通“尔”,你)
9、取儿藁葬(通“缟”,用草席)
特殊句式
1、此物故非西产(判断句)
2、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被动句)
3、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定语后置)
4、掭以尖草(介词结构后置)
5、问者爇香于鼎(介词结构后置)
6、既而得其尸于井(介词结构后置)
7、令以责之(于)里正(省略句)
8、(其妻)折藏之,归以(之)示成(省略句)
9、假此科敛(于)丁口 (省略句)
“异史氏曰”一段议论文字,这是蒲松龄对故事所作的评论,借此表明自己对所记之人和事的态度,使作品的主题更鲜明、突出。
作者在具体细致陈述了故事始末之后,作了深刻的思考,把这件事情放在整个社会现实背景上来分析它产生的根源和危害,指出,上自“天子”,下到贪虐的官吏,一整套封建官僚机构,是酿成民众悲剧的祸根。“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作者为民请命、借古讽今,应予肯定。可是作者用“善恶有报”的宿命观点来解释成名的一贫一富,明显属于宣扬封建迷信,客观上只能起麻痹被压迫群众的反抗斗争的消极作用,应予否定。
篇末评论
比较阅读:《聊斋志异》有几种版本,文字各有出入,试对照阅读下列例子,比比优劣。
1、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课本)
2、寻之多时,绝无踪响。(另版本)
3、则气断声吞,亦不敢复究儿。 (课本)
4、 则气断声吞,亦不复以儿为念。(另版本)
写出捉蟋蟀时的极度紧张,揭示“岁征民间”之苦。
失虫之忧甚于失子,揭示成名精神上所受的摧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