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10月1日)
朝鲜民主主义
人民共和国
(1948年9月9日)
越南社会主义
人民共和国
(1945年9月2日)
老挝人民民主
共和国
(1975年12月2日)
古巴共和国
(1959年1月1日)
目前世界上有5个社会主义国家,分别是中国、越南、朝鲜、古巴、老挝。
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
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
由理论到实践
由理想到现实
“新和谐公社”蓝图
1871年3月28日,巴黎公社宣告成立
十月革命中革命武装攻打冬宫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课标要求:了解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
重点: 十月革命胜利的意义。
难点: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时代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4
一、十月革命
1.背景
19世纪末,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俄国是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农业人口占全国的4/5。……俄国在经济和政治生活中存在严重的封建农奴制残余,农村保留有贵族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剥削形式……1901年,西欧资本家向俄国工业和银行投资约10亿卢布,控制了俄国工业中最重要的部门,1913年俄国的钢产量只及美国的1/11,德国的1/8。
——(美)莫斯《俄国史》
美
英
法
俄
1913年人均收入
经济基础:俄国是落后的帝国主义国家。
5
一、十月革命
1.背景
在俄国统治者眼里,农民阶级是畜生,必须施以恫吓、束缚和监视……. 1861年获得解放之后,高额的地租和频繁的饥荒,许多农民的生活条件比以前恶化了。俄国无产阶级受剥削、压迫特别严重,工作时间一般长达10小时,但工资低微。(1910年俄国工人的工资相当于美国工人工资的1/3)
——《人类文明史图鉴·战乱中的世界》
政治基础:俄国社会矛盾尖锐。
上流社会的豪华酒宴
穷人在施粥棚内勉强果腹
6
一、十月革命
1.背景
沙皇俄国本来就是帝国主义列强中经济落后的国家,参加“一战”使得沙俄经济入困境。…… 1916年底,前线俄军尚有29万多士兵连步枪都没有,只能几个人合用一支。1917年春,全国男性劳动力中已有近一半被强征入伍,使得农田荒芜,交通不畅,造成粮食供应紧张……沙皇政府在战场上频吃败仗,国内危机四伏。
“假如没有战争,俄国也许几年甚至几十年内不会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列宁
导火线:一战激化了各种矛盾。
7
一、十月革命
1.背景
1898
1900
1895
1903
列宁组织“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
在列宁催促下,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
列宁流放期满,12月在德国创办了马克思主义者的第一张全俄政治报纸《火星报》,为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作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在列宁坚持下,大会通过党纲,把争取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列为党的基本任务。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及其思想体系的产生,标志着列宁主义的诞生。
1.背景
阶级基础:无产阶级壮大
组织基础:布尔什维克党成熟
思想基础:成熟革命理论—列宁主义
8
一、十月革命
列宁深刻洞悉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征,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了列宁主义,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等一系列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为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与俄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在20世纪俄国和世界革命进程中发挥了巨大而深远的指导作用
对列宁主义的评价
9
①经济:俄国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但处于落后地位。
②政治:沙皇专制制度下,社会矛盾尖锐。
③外部:一战激化了各种矛盾。
(2)主观:
①阶级:无产阶级壮大。
②组织:布尔什维克党成熟。
③理论:列宁主义。
(1)客观:
社会主义革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一环
一、十月革命
1.背景
10
一、十月革命
推翻沙皇统治,形成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握实权)和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举行游行示威,要求“全部政权归苏维埃”,退出一战。临时政府镇压示威群众,公开反对革命。
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的战略和策略;以和平方式夺取政权。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占领冬宫,推翻临时政府,十月革命取得胜利
2.过程
二月革命
七月流血
四月提纲
十月革命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1917年3月
(俄历2月)
1917年4月
1917年7月
1917年11月
(俄历10月)
四月提纲
指方向
七月流血
抛幻想
十月革命
现曙光
二月革命
倒沙皇
一、十月革命
2.过程
二月革命倒沙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四月提纲》指方向(和平夺权)
七月流血抛幻想(武装起义)
十月革命现曙光(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12
一、十月革命
【课堂探究】比较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
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
革命性质
打击对象
革命力量
结 果
两者联系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沙皇专制统治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资产阶级参加,并起到积极作用
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参与
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紧密相连,形成了急剧发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13
一、十月革命
3.结果
1917年11月8日,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标志着苏维埃政权在俄国正式建立,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
《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一切权力转归工兵代表苏维埃
《和平法令》:退出一战,实现不割地不赔款的和平
《土地法令》:没收地主土地,土地分配给劳动者使用
选举、批准新政府
1918年春,全国各地普遍建立苏维埃政权,新型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在苏俄初步确立。
一、十月革命
4.意义
十月革命使经济文化不发达的俄国,在短时间内摆脱了封建残余的束缚和剥削阶级的统治;建立了新型的无产阶级专政,开辟出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岳麓书社第20课《俄国十月社会主义》
①建立
实现
开辟
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
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
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纪元。
15
一、十月革命
4.意义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中国的也帮助了全世界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十月革命产生了一种具有“世界性影响的新的思想意识”,还“深刻影响了战后数十年世界历史模式”。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②打击了帝国主义统治,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③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并存和竞争的局面,成为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
十月革命的特点:
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
由城市扩展到农村。
资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紧密相连
由和平夺权
到暴力革命
二
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1、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918-1924)
材料二:苏维埃政权管辖的地区燃料、原料和粮食供应极其困难,40%的工厂停产,红军战士和城市居民也面临着断粮的危险。苏维埃政权经受着严峻考验。
——《大国崛起》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① 背景
国内外的敌对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69CF1AB2-1976-4502-BF36-3FF5EA218861}时间
目的
内容
1918~1920年(三年国内战争)
⑴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
⑵工业:中小企业国有化
⑶商业: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
把有限力量集中起来保证战争胜利。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材料一:……我们当时不这样做就不能在一个经济遭到破坏的小农国家里战胜地主和资本家。我们取得了胜利……应当说我们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
——列宁《论粮食税》
1919年俄国1普特(16.38kg)粮食的价格
国家征购价
6卢布
国家零售价
30卢布
黑市价格
200卢布
消极:损害农民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影响
积极:保证前线的粮食供应。
单位:普特
1913——1921年苏联粮食产量
20年代饥饿的人群
1920年苏俄农民的示威游行
打倒列宁,恢复沙皇统治
1921年苏俄水兵起义
要苏维埃,不要布尔什维克
【统编版】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PPT课件完美1
【统编版】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PPT课件完美1
(2)新经济政策: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时间
1921
内容
(1)农业:固定的粮食税;
(2)工业:允许私营企业发展,引入外国资本;
(3)商业:允许自由贸易,实行按劳分配。
意义
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1、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918-1924)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18年—1920年)
新经济政策(1921年春)
农业
余粮收集制
工业
大中小工业一律收归国有
商业
取消自由贸易
分配
实物配给制
固定粮食税
大企业国有,中小企业可以私营,引入外国资本
实行自由贸易
按劳分配
特点:①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力,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②在公有制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区别
苏联的成立
(1922——1991年)
1922年12月30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成立,最初只有4个加盟共和国,到1940年最终形成了由15个加盟共和国组成的领土面积世界第一的大国。
沙俄
1547年—1917年
苏俄
苏联
俄罗斯
1917年—1922年
1922年—1991年
1991年以后
沙俄
1547年—1917年
苏俄
苏联
俄罗斯
1917年—1922年
1922年—1991年
1991年以后
1924年列宁逝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接力棒交到了斯大林手中。
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2、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1924-1937)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措施
特点
经济上:
政治上:
“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生产资料公有制;指令性计划体制;
权力高度集中
把重工业作为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连接工农联盟的纽带,否定新经济政策。把尽可能的提供商品粮作为农民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应尽义务。
重工业
农业、轻工业
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的强国。
——丘吉尔
3.评价苏联模式
①短时间内实现工业化,奠定强大国家基础。
②排斥市场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消费水平相对较低。这些问题影响了苏联的发展。
二、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知识梳理】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苏联模式”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苏联模式/斯大林模式
背景
苏维埃政权遭到国内外敌人联合进攻,形势危急
内战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符合俄国当时的国情
苏联建立,列宁逝世。国内复杂的社会危机,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和战争威胁
时间
19181
1921
1924
目的
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保证内战的胜利
解决国内危机,过渡到社会主义
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提高国际地位
措施
余粮征集制
粮食税;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资
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评价
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缓解了城市饥荒,但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但也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消费水平相对较低等问题
课堂总结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十月革命的胜利
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背景:
过程:二月革命、四月提纲、七月事件、十月革命
结果:建立社会主义政权
历史意义
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918-1924)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背景、目的、重要措施、评价
新经济政策:背景、主要措施、评价
苏联的成立
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
(1928-1937)
【斯大林模式的成因】
斯大林时期的建设成就
苏联模式的形成:政治、经济
苏联模式的评价:积极、消极
客观:经济、政治、外部
主观:阶级、组织、思想(列宁主义)
对俄国:
对世界:
历史回响
苏联的粮食产量长期达不到革命最高水平……他们片面地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毛泽东文集》第七卷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邓小平《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苏联的探索之路,对我们今天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哪些启示?大道行思,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终极目的到底为了什么?
均衡发展
关注民生
符合国情
与时俱进
敢于创新
相互借鉴
生产关系的调整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如果是在今天,这一段在许多方面都会有不同的写法了。
——《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
马克思 恩格斯
“只有顺应历史潮流,积极应变,主动求变,才能与时代同行。‘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
-------习近平总书记在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