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时间的脚印》同步练习及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时间的脚印》同步练习及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13 09:42: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8时间的脚印
预习检测
一、本文讲述了岩石的侵蚀现象、水流和风的搬运作用、沉积岩的形成和化石的来源,形象地展现出时间留下的“脚印”,也就是大自然变迁的痕迹。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请你把下面的这段文字摘录完整并反复诵读,体会本文形象、幽默、含蓄的语言特点。
要求:书写准确,字迹工整。
一、阅读课文,完成1- 5题。
1、根据拼音正确 书写汉字。
2. “如果大量的水结成了冰,形成冰河,它缓慢地移动着,破坏作用就更大了,就好像一柄铁打帚从地上扫过,刨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这句话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比喻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地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阅读课文,清理层次,概括内容。
第一部分(1一4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部分( ):阐释读懂“时间的脚印”的意义。
4.怎样理解“时间 的脚印”这个标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时间的脚印”为标题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回答下列有关说明顺序的问题。
(1)说明顺序常见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介绍事物发展变化过程,多用________顺序,介绍建筑物或者物品常用________顺序,介绍事理往往运用________顺序。
(2)本文先列举现象,说明时间在向前走,________、________可以记录时间;然后具体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顺序即为________顺序。运用这种说明顺序,合乎人们的认知规律;便于人们读懂课文,了解作者所讲的科学道理。
随堂巩固
三阅读下文,完成6-10题。
时间的脚印(节选)
陶世龙
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
大自然中的各种物质都时时刻刻在运动着:这里在死亡,那里在生长;这里在建设,那里在破坏。就在我们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地球.上某些地方的岩石在被破坏,同时它们又被陆续搬运到低洼的地方堆积起来,开始了重新生成岩石的过程。
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
到过山里的人都看见过,在那悬崖绝壁下面,往往堆积着一大摊碎石块。碎石是从哪里来的呢?还不是从那些山崖上崩落下来的!再仔细瞧瞧,还会发现有些还没有崩落的山崖也已经有了裂缝。
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炎热的阳光烘烤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
空气和水中的酸类,腐蚀了岩石中的一部分物质。水流和风还不断地冲刷、吹拂着它。特别是刮风沙的时候,就像砂轮在有力地转动,岩石被磨损得光溜溜的,造成了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
水和空气还能够进入岩石内部的孔隙中造成破坏。
雨水落到河湖里,渗入到地下,都对岩石有破坏作用。即使在海洋中,海水也在不断地冲击着岸上的石壁。如果大量的水结成了冰,形成冰河,它缓慢地移动着,破坏作用就更大了,就好像一柄铁扫帚从地.上扫过,刨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
地面上和地下的生物,也没有放弃对岩石的破坏。
当然我们也不能忘掉人的作用。例如,在建筑兰新铁路的时候,一个山头在几分钟内就被炸掉了,这相对地质作用的速度可要快多了。
大块的石头破碎成小块的石子,小块的石子再分裂成细微的沙砾、泥土。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碎石、沙砾、泥土被它们带着,开始了旅行。
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它们被风吹向高空,被水带入大海。蒙古高原发生了风暴之后,北京的居民便忙着掸去身上的尘土。黄河中下游河水变得浑浊,谁都知道这是西北黄土高原被破坏的结果。在山麓、沟壑、河谷、湖泊、海洋等比较低洼的地方,有许多泥沙不断地被留下来,它们填充着湖泊,垫高了河床。我国洞庭湖的面积逐渐缩小,黄河下游的水面比地面还高,就是有许多泥沙沉淀下来的结果。
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泥沙越积越厚。堆得厚了,对下层泥沙的压力也逐渐加重,泥沙中的水分被压出了许多,颗粒与颗粒之间压得很紧,甚至可以有分子间的引力。在受到重压的时候,有一些物质填充到泥沙中的孔隙里去,就使泥沙胶结得更紧密了。
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
根据计算,大约3000到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1米厚的岩石。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时候,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因为水面是平的,如果湖底也是水平的话,那么从水中分离出来的沉淀物就也是水平地分布着的。
当然,如果海洋或湖泊的底是倾斜的,那么沉淀物堆积的面也就随着倾斜。在湖边、海边形成的岩石就常常是这样的。
岩石生成以后不断地改变着自己的样子。由于地壳的运动,原来平卧的岩层变得歪斜甚至直立了,但是层与层之间的顺序还不致打乱,根据这些我们仍然可以知道过去的年月。
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
有一种很粗糙的石头,叫作“砾岩”。你可以清楚地看到,砾岩中包含着从前的鹅卵石。这说明了岩石生成的地方,是当时陆地的边缘,较大的石子不能被搬到海或湖的中央,便在岸边留下了。可是,有时候,在粗糙的岩石上覆盖着的岩层,它里面的物质颗粒却逐渐变细了,这是什么道理呢?这是因为地壳下沉,使原来靠岸的地方变成了海洋的中心。
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
石头颜色的不同,也常常说明着地球上的变化。红色的岩石意味着当时气候非常炎热,而灰黑色常常是寒冷的表示。如果这里的石头有光滑的擦痕,那很可能从前这里有冰河经过。
古代生物的状况,在岩石中更有着丰富的记录。许多生物的尸体由于和泥沙埋在一起,被泥沙紧紧包裹住,没有毁灭消失,而让别的矿物质填充了它的遗体,保留了它的外形甚至内部的构造。在特殊的情况下,某些生物的尸体竟完整地保存下来了,如北极冻土带中的长毛象、琥珀中的昆虫。所有这些都叫作“化石”。
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例如,很多地方都发现了一种海洋生物三叶虫的化石。它告诉我们,在6亿多年前到5亿多年前的那个叫作“寒武纪”的时代,地球。上的海洋是多么宽广。许多高大树木的化石告诉我们,有一个时期地球上的气候是温暖而潮湿的,这是叫作“石炭纪”的时代的特征。还有一些“象”和“犀牛”都长上了长长的毛,这准是天气冷了,说明了“第四纪”冰河时期的来临。
自然界某些转眼就消逝的活动,在石头上也留下了痕迹。如雨打沙滩的遗迹,水波使水底泥沙掀起的波痕,古代动物走过的脚印和天旱时候泥土龟裂的形……
7. “根据计算,大约3000到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1米厚的岩石”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__
的说明方法,句子中“大约”一词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岩石从毁灭走向新生的过程是:
岩石 → 小石子 →_________→ 沉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岩石
9. 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地说说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脚印”的?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石头的颜色不同,可以说明地球上气候的变化。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下面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阳光烘烤,霜雪冷冻,空气与水中的酸类腐蚀,风的吹拂,水流的冲刷,冰河的移动,生物破坏,人为破坏等都是导致岩石被破坏的因素。
B.根据岩石层与层的顺序,我们可以知道过去的年月。
C.三叶虫的化石告诉我们有-个时期地球上的气候是温暖而潮湿的,这是叫作“石炭纪”的时代的特征。
D.水波使水底泥沙掀起的波痕,在石头,上也会留下痕迹。
课后精读
四、阅读下文,完成11-14题。
要了解地震发生的原因,首先必须了解地球的内部构造。我们居住的地球是一个很大的实心椭球体,它的半径长约6370公里,从赤道到地心的平均距离为6378.4公里,两极到地心的平均距离为6399. 9公里。地球内部的情况很复杂,根据其物质状况大致可划分为三层最外面的一层叫地壳中间一层叫地幔(或叫中间层)最里面的核心部分叫地核。假如把地球比做一个鸡蛋的话,地壳相当于蛋壳,地幔相当于蛋白,地核相当于蛋黄。
地壳主要由一层一层的岩层构成,平均厚度约33公里。地壳大体上又可以分为两层,下层主要为玄武岩,一般厚约10公里,是一个布满全球的圈层。上层主要为花岗岩,这是构成大陆的主体。
地幔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厚度约为2900 公里。它的上部也是一些岩石,主要是超基性岩(如橄榄岩)和榴辉岩。岩层之下的地幔物质,温度很高,具有塑性,在力的长期作用下,以一种半粘性流动的形式,缓慢地改变形状。
地核在地幔之下,半径约为3470 公里,其外部表现出液体的性质,在内部可能存在一个半径为1000 公里的固体内核。
科学分析表明,大多数地震都发生在地壳和地幔.上部边缘的岩层里,其中以离地面20~30公里的地方发生的地震最为常见。
地壳和地幔的岩石层里为什么会发生地震呢?这是由于那里的岩石在力(地应力)的作用下发生了破裂,这个破裂处就是震源,地震活动便从这里开始。
我们可用两手弯曲一根木棒,当力大到一定程度时,木棒的弯曲处便会破裂,在其断裂的一刹那,两只手会感到振动。木棒的破裂处就是震源,感觉到的振动便是地震。
钢硬的岩石为什么会像受力的木棒一样破裂呢?首先,因为它是钢硬的,所以才会破裂,其次是有力作用在它身上才能使它破裂。在地下,存在着各种形式的力的作用,而且这些力会在某些地方积累增强,当增大到岩石承受不了时,就会发生破裂。这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地壳运动。在地壳运动的过程中,地壳的不同部位受到挤压、拉伸、旋扭等力的作用,在构造比较脆弱的地方,就会引起断裂变动,这种变动是地震发生的主因。地球上90%以上的地震都是由于地壳的断裂变动造成的。此外,火山爆发、陨石坠落、水库蓄水、人工爆破等也可造成地震,但其数量少、规模小。我们要预报预防的主要是前者。
11.下面句子中的里恰当的标点符号应选( )
地球内部的情况很复杂,根据其物质状况大致可划分为三层最外面的一层叫地壳中间一层叫地幔(或叫中间层)最里面的核心部分叫地核。
A., , , B. —— ; ; C. : ; ; D. : , ,
12.比较下列语句,说说原文语句好在哪里。
(1) [原句]地球内部的情况很复杂,根据其物质状况大致可划分为三层……
[改句]地球内部的情况很复杂,根据其物质状况可划分为三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 原句]地核在地幔之下,半径约为3470公里,其外部表现出液体的性质,在内部可能存在一个半径为1000 公里的固体内核。
[改句]地核在地幔之下,半径约为3470公里,其外部表现出液体的性质,在内部存在一个半径为1000公里的固体内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此外,火山爆发、陨石坠落、水库蓄水、人工爆破等也可造成地震,但其数量少、规模小”这句话能否删除?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根据文章的内容,尝试着用简洁的语言介绍“地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练笔
15.研究岩石对人类有着怎样的意义?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启示?请谈谈你的思考和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