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先的摇篮》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1、识字写字,是二年级学生应当掌握的语文能力。教学中,应当鼓励学生灵活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识记,引导学生自己观察比较字形的不同,把字写好。这是本课时最基本的教学目标。
2、在品味词语方面,二年级学生的语文经验相对欠缺,因此单纯依靠学生的语文经验,显然是不够的。然而,学生在平时,积累了大量的相关的生活经验。因此借助画面,联系生活经验,在语境中去品味作者用词的准确,读出趣味,成为本课时的又一个教学目标。
3、当然,在读中感悟之后,借助画面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仿说带有动词的短语,学会准确地运用动词,可以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生长。因此,这一目标也应在本课时达成,为下一课时仿照第2、3小节说句子做好铺垫。
【教学目标】
1.认识“祖、掏”等7个生字,会写“摘、掏”2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 能认读含有“摘、采”等动词的词语,读出趣味,并体会动词的恰当使用。
4. 能展开想象,用带有动词的词语说说人们还会在祖先的摇篮里做些什么。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读好含有动词的短语,体会动词的恰当使用。
教学难点:能展开想象,用带有动词的词语说说人们还会在祖先的摇篮里做些什么。
【教学板块】
板块一 板书课题,质疑导入
1.师板书“摇篮”。出示摇篮的图片。摇篮有什么用?
2.继续板书“祖先的”。祖先指的是什么人呢?(看图片了解原始人的生活)“祖”和哪个字长得像?还可以怎么组词?
3.齐读课题,引导质疑:
(1)祖先的摇篮指的是什么地方?是什么样子的?
(2)在祖先的摇篮里,人们做什么?
板块二 初读全诗,认读短语
1.全诗共有4个小节,请标上序号。听老师读这首诗,听准字音,听清语气。
2.出示带拼音的生字词语,同桌互读,相互正音。
去拼音,开火车读词语。
师指导读好“这是多么大的摇篮啊!”
3.学着老师的语气自由读全文,读准字音。
读完后想一想:祖先的摇篮指的是什么地方?师板书“原始森林”
指名读第1节,相机正音。
4.祖先在原始森林里干什么?诗中是怎么写的?在哪几节?出示2、3两小节,指名读,其他学生找相关短语:祖先干什么?孩子们干什么?老师相机将短语用横线画出来。
5.出示不带拼音的短语男女生各读两行。
归类识记“逗、逮”;结合插图识记“蔷薇”;
换偏旁识记“蔷、摘、掏”
6.指导书写左右结构的“摘、掏”。
(1)引导观察两字的结构特点,提示要点:都是左窄右宽,左右等高;强调“摘”字右边的下框里面是“古”,“掏”字右边里面是“缶”;
(2)教师范写“摘、掏”,边写边强调右边都有“横折钩”这一笔,不能写歪;学生书空。
(3)学生先描红再练写“摘、掏”,写之前提醒注意姿势。
(4)投影出示学生的字,进行评价:描红是否压线,书写是否正确、美观。
板块三 品味短语,领悟妙处
一、品味“掏”的妙用
1. 出示“掏鹊蛋”
出示“掏”在字典中的意思。掏:用手或工具伸进物体的口,把东西弄出来。
2. 在生活中,还可以说掏什么呢?(掏钱 掏耳朵 掏口袋)
3. 换词比较:把“掏鹊蛋”换成“拿鹊蛋”可以吗?
联系“一窝喜鹊蛋”图片,理解手伸进了鸟窝中,所以用“掏”。
指名一名小男生上台在纸盒中掏鹊蛋,想象当时人很小心,偷偷地在树上掏鹊蛋的有趣情景。
4.小结:”掏”不仅用得准确,而且写得很有趣味,一读就能想象出人很小心,偷偷地在树上掏鹊蛋的有趣情景。
二、品味短语,读出趣味
1.根据诗句意思填表示动作的词语。
出示:( )野兔( )蘑菇
引语:你也能根据诗中的“和野兔赛跑,看蘑菇打伞”的意思填上一个合适的表示动作的词语吗? 师生交流:(追)野兔 (赏)蘑菇
2.读板书的词语,边读边想象画面
摘野果 掏鹊蛋 (追)野兔 (赏)蘑菇
3. 出示“逗小松鼠 采野蔷薇 捉红蜻蜓 逮绿蝈蝈”
指导想象画面,读出其中的趣味。(指名说一个画面,读好,剩下三个直接请喜欢的学生读。)
4.把这些短语放回诗中,能读得有意思吗?指名两人分别读2、3两小节,读出趣味。
板块四 创设情境,迁移运用
一、走进“原始森林”
1.指名一女生读第1小节。其他同学边听边想:原始森林是什么样子的?
2.欣赏图片,指导读好第1小节最后一句,多指名几人读。
二、展开想象,扩展运用
1. 指名说说原始森林里会有什么呢?想象一下,我们的祖先还会在原始森林里做什么,用表示动作的词语说一说。
①师相机出示部分图片,学生说短语。
摘 掏 逗 采 捉 逮
②再出示部分图片,学生继续说短语。
( ) ( ) ( ) ( )
③不看图片,自己想象说短语。
④怪不得,我们会说“真有意思,这是多大的摇篮啊!”出示这句话,指导读好感叹句。
2.出示课后练习三中的短语,读出趣味。
再读感叹句“真有意思,这是多大的摇篮啊!”
三、齐读第一节
四、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引入下节课的教学。
板书设计
祖 先 的 摇 篮
原始森林
真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