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科学试题-第一单元 声音 测试题-教科版(含答案)
一.选择题(共5题,共10分)
1.耳朵里产生振动的是(? ? )。
A.耳蜗?? ? ??B.鼓膜?? ? ??C.听神经
2.如图所示,通过左右滑动圆点可以调节手机的音量,这是在调节手机声音的(? ? )。
A.强弱?? ? ??B.高低?? ? ??C.好坏
3.下图,把玻璃罩里的空气抽掉,里面成了真空,我们听不到钟的“嘀、嗒”声,是因为(? ?)。
A.没有空气,钟针就不会走动
B.没有空气,钟针就不会振动了
C.没有空气,钟发出的声音就传播不出来了
4.同一把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就越(? ?)。
A.高? ? ? ??B.轻? ? ? ??C.低
5.下列关于声音说法正确的是(? ? )。
A.敲鼓时鼓面振动幅度大,声音越高
B.乐器振动的越快,声音越强
C.蚊子发出的声音比牛发出的声音音量弱
二.填空题(共7题,共30分)
1.声音是由物体的(? ? ? )产生的,(? ? ? )停止声音就停止了。
2.耳由外耳、(? ? ? )、(? ? ? )三部分组成。
3.(? ? ? )是收集声波的接收器。耳朵里的(? ? ? )时时刻刻都在接受着各种声音并产生振动。
4.在耳朵的各个部分中,能将声音转化为振动的是(? ? ? )。
5.音叉是一种(? ? ? )的仪器,是用来(? ? ? )乐器和(? ? ? )音高的。音叉上的字母代表(? ? ? ),数字代表音叉每秒(? ? ? )。
6.物体的振动带动了周围空气的(? ? ? ),空气的振动又引起(? ? ? )的振动。
7.龙舟赛时,阵阵鼓声是鼓面(? ? ? )产生的。
三.判断题(共5题,共10分)
1.声音传递到鼓膜,引起鼓膜振动,再传递到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 ? )
2.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水面会产生水花。( ? )
3.空气能传播声音,但是而水却不能传播声音。 (? ?)
4.在一根笔直钢管的一端敲一下,耳朵靠在另一端可以清晰地听到声音从钢管那端传过来,说明声音是沿直线传播的。( ? )
5.手指在一根琴弦上移动,弦振动的部分越短,音高越高。(? ?)
四.连线题(共2题,共10分)
1.把下列对应的内容连起来
用力拨动橡皮筋? ? ? ? ? 听到的声音弱
轻轻拨动橡皮筋? ? ? ? ? 听到的声音强
弹拨伸出桌面距离长的尺子? ?听到的声音高
弹拨伸出桌面距离短的尺子? ?听到的声音低
2.把下面各现象与它们是否能发声连起来。
敲击鼓面
弯曲钢尺 能够发声
拉伸皮筋 不能发声
按压鼓面
拉伸并拨动皮筋
拨动钢尺
五.填表题(共1题,共6分)
1.观察物体是否发声。
六.简答题(共2题,共12分)
1.想一想,上课时坐在教室里能听到哪些声音?
坐在教室里能听到的声音有?
2.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借助了什么物质?
七.综合题(共2题,共16分)
1.我国古诗词中有很多对声音的描述,请根据你掌握的知识回答下面问题。
1.唐代诗人李白在夜宿山寺中有这样的诗句:“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这句诗中的“高”指是(? ? )。
A.声音的高低? ? ? ? ?B.声音的强弱? ? ? ? C.声音尖锐与否
2.唐代诗人杜甫在赠花卿中有这样的诗句:“此曲只因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这句诗是形容声音很(? ? )。
A.悦耳? ? ? ? ?B.很刺耳? ? ? ?C.很嘈杂
2.小明和小叶用细棉线和纸杯制作了一个“土电话”。
(1)当两人距离较近时,他们可以不用“土电话”直接对话,这说明(? ? ? )能传播声音。
(2)他们站在相距10米远的两个地方(不能直接对话),通过“土电话”实现了通话,这说明(? ? ? )。
(3)如果有人用手捏住了“土电话”的棉线,小叶(? ? ? )(填“能”或“不能”)听到小明的说话声。
(4)把棉线改为金属丝,用同样大小的声音说话,小叶发现听到的声音会(? ? ? )。(强一些”或”“弱一些”)。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2.A
3.C
4.C
5.A
二.填空题
1.振动;振动
2.中耳;内耳
3.耳郭;鼓膜
4.鼓膜
5.发声;调试;测试;音调;振动的次数
6.振动;鼓膜
7.振动
三.判断题
1.√
2.√
3.×
4.×
5.√
四.连线题
1.如下:
2.如下:
五.填表题
1.不发声;发声;不发声;发声;不发声;发声
六.简答题
1.同学的说话声、老师的讲课声、上下课铃声、老师的脚步声、翻书的声音。
2.固体、液体、气体。
七.综合题
1.B;A
2.空气;细棉线可以传递声音;不能;强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