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艺版 三年级下册音乐 第五课 拾豆豆|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湘艺版 三年级下册音乐 第五课 拾豆豆|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艺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1-05-13 10:53: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拾豆豆》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这堂课的重点在于能够用自然、明亮的声音演唱歌曲,感受山西民歌的风格特点。怎样唱出这个山西味儿是整堂课的关键,所以需要把前面每一个环节都落实到位。这样才能更好的加入轮唱等形式。
在我教学过程中,之前我大量运用多媒体技术,播放音频文件让学生感受音乐,通过后来的表现,我发现学生的感受并不到位,几处字头依然没有找到甩起来的感觉。后来为了更好的突出歌曲的节奏和旋律特点,我尽量用自己的范读和范唱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在需要强调的地方还配合小幅度的肢体动作,我发现这样的效果十分明显,学生的注意力更集中,更有助于节奏感旋律感的加强。
律动的动作,我一开始选用几个动作虽然有很典型的山西韵味儿,但是比较复杂,学生的参与性不强,没有面向全体学生,大部分学生很难做出那个味道。所以后来改用很简单的模仿甩手绢儿花的绕一下手的动作,只加在需要强调的地方,这样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又强调了节奏的特点,也能大大提高学生记住歌词的效果,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其对音乐的感知力。
教材分析:
《拾豆豆》是一首由山西民歌改编的儿童歌曲,六声徵调式,一段体结构。它的旋律和山西的方言紧密结合,如:“37”、“53?”、“3.5
76”,具有浓厚的民歌风格,歌曲活泼而富有情趣,
以诙谐的音乐语言及民谣式的歌词,描绘了孩子们在田间拾豆豆时那顽皮而又朴实的形象。
教学目标:
1.能用自然、活泼的声音演唱山西民歌《拾豆豆》,感受山西民歌的地域风格和特点。
2.能在歌曲学习中参与音乐律动,能通过演唱、
表情及肢体动作等表现歌曲的音乐形象。
教学设计意图(理念):
课标中对三年级音乐教学中演唱的要求是乐于参与各种演唱活动,
能够用自然的声音、准确的节奏和音调,有表情地演唱或参与齐唱、合唱。能够对自己和他人的演唱做简单评价。根据课标的这个要求,
我为歌曲创设了一系列与拾豆豆
有关的情境,通过儿歌、身势动作、学说方言等活动来感受体验歌曲,通过唱一
唱、说一说、动一动等环节来学唱歌曲,并在最后加入了二声部的演唱,同过填
充式和轮唱等方式丰富了歌曲的表现形式。让学生更充分地感受山西民歌的韵味,产生具体的审美体验,从而更生动地表现山西民歌,创造更多的美。
教学设计亮点:
1.通过儿歌导入、身势参与、方言渗透等手段,解决歌曲的重难点,学歌曲,唱韵味。
2.从歌词、曲调入手,抓住山西民歌的风格特点,
引导学生把握并表现歌曲的音乐性。
3.为歌曲加入了填充式的二声部演唱和简单的轮唱,丰富了歌曲的表现形式,增强了歌曲的艺术表现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够用自然、明亮的声音演唱歌曲,感受山西民歌的风格特点。
难点:能与人合作,用二声部填充式的演唱和轮唱表现歌曲。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秋天到,豆豆跳,丰收的季节真热闹。孩子们,在这收获的季节,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山西民歌。
二.歌曲学唱
(一)感受山西民歌
1. 初听歌曲第一段
提问:听了歌曲,你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情绪?
2.复听歌曲
提问:歌曲中唱了哪些内容?
3.学山西儿歌
CAI出示 儿歌《拾豆豆》
①情景互动(解决下滑音)
师:在坐的小朋友啊,都是老师最喜欢的胖丫丫俊妞妞,我叫你们的时候,你们可要答应哦!
师生互动“胖丫丫!哎!”
②儿歌参与(解决节奏难点)
引导学生在在所有叠词出现的地方通过点头来参与。
③身势参与(加强情感体验)
带领学生用秧歌中甩手绢的动作参与律动。
(邀请一位第一段表演得非常出色的学生上台来带着大家一起动。鼓
励大家想不同的动作,在固定的地方使用)
(三)学唱山西民歌
CAI出示歌谱《拾豆豆》
教学反思
《拾豆豆》是一首由山西民歌改编的儿童歌曲,六声徵调式,是较典型的起承转合一段体结构。它的旋律和山西的方言紧密结合,具有浓厚的民歌风格。歌曲活泼而富有情趣,以诙谐的音乐语言及民谣式的歌词,描绘了孩子们在田间拾豆豆时那顽皮、愉快而又朴实的形象。
音乐课标的学段目标中提到,三年级学生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增强。应注意引导学生对音乐的整体感受,丰富教学曲目的体裁、形式,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和艺术的魅力吸引学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参与——体验的教学模式,让孩子们以感受为主,始终在情境中去了解歌曲内容,感知音乐形象,努力做到以情带声,去表达歌曲的意境和快乐的心情。
课标指出:"保持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使学生乐于参与音乐活动。"在学习歌曲的过程中,我为学生创设多种体验音乐、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的形式,充分利用活泼的儿歌、生动的情景互动、俏皮的律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山西音乐的节奏和旋律的韵味儿。也体现了课标中要求的“培养音乐感受与鉴赏的能力”。通过情境去解决下滑音、附点八分音符、休止符等等难点。以此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第一部分,我设计的是感受山西民歌,里面包括了听音乐和学儿歌两个部分,听音乐分成初听听情绪,复听听内容两个层次。因此在学儿歌的时候,我让孩子们在情境中体会歌曲的节奏特点,并通过读儿歌和用有山西秧歌特色的律动参与,让学生在听音乐的过程中获得了愉快的感受与体验。奥尔夫认为“原始的音乐决不是单独的音乐,它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相互结合在一起的。”律动的加入激发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来加深这种山西民歌独有的节奏感。另一方面让学生在音乐和肢体表现中提高了音乐表现能力,也为后面更好的表现音乐做铺垫。
第二部分,学唱环节,是在音乐的线条里,通过唱全曲、说方言、创情境三个步骤来体会山西民歌旋律的韵味儿。同样让学生在情境中不断地体验音乐特色,充分感受山西音乐的旋律特色,风格特点,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在这里填充式的二声部演唱和简单的轮唱是一大亮点,丰富了歌曲的表现形式,增强了歌曲的艺术表现力。
? 这堂课的重点在于能够用自然、明亮的声音演唱歌曲,感受山西民歌的风格特点。怎样唱出这个山西味儿是整堂课的关键,所以需要把前面每一个环节都落实到位。这样才能更好的加入轮唱等形式。
在我教学过程中,之前我大量运用多媒体技术,播放音频文件让学生感受音乐,通过后来的表现,我发现学生的感受并不到位,几处字头依然没有找到甩起来的感觉。后来为了更好的突出歌曲的节奏和旋律特点,我尽量用自己的范读和范唱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在需要强调的地方还配合小幅度的肢体动作,我发现这样的效果十分明显,学生的注意力更集中,更有助于节奏感旋律感的加强。
律动的动作,我一开始选用几个动作虽然有很典型的山西韵味儿,但是比较复杂,学生的参与性不强,没有面向全体学生,大部分学生很难做出那个味道。所以后来改用很简单的模仿甩手绢儿花的绕一下手的动作,只加在需要强调的地方,这样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又强调了节奏的特点,也能大大提高学生记住歌词的效果,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其对音乐的感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