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阿长与《山海经》(第二课时)
阿长与《山海经》
鲁
迅
《阿长与〈山海经〉》选自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通过对“阿长”称呼的由来、有不良习惯和烦琐规矩、给我讲“长毛”故事和为“我”买“我”渴慕许久的《山海经》等事情的回忆,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地位低下、饶舌多事、不拘小节、有点迷信但真诚热情、淳朴善良、关心孩子的长妈妈形象,课文重点叙述了为“我”买《山海经》一事,这件事作者是怎样叙述的呢?
复习导入:
二、学习目标
1.深入了解长妈妈的形象特点,体会作者对她的情感变化。
2.理解体会运用反差和先抑后扬的写法。
3.领会作者对一位普通劳动妇女的尊敬、感激和怀念之情。
1.长妈妈懂得哪些“我”所不耐烦的规矩?从对这些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一、思考
除夕元旦第一句话要说“恭喜”,要吃福橘,说是吃了它,一年到头,顺顺溜溜;
说人死了不该说死掉,必须说“老掉了”;
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
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最好是吃下去;
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
这些规矩都寄托着长妈妈善良真诚的愿望,从对这些烦琐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是关心爱护“我”的。
【点拨】
2、作者还用诙谐的笔墨叙述长妈妈讲“长毛”的故事,令人捧腹的同时,你想到了什么?【点拨】使人想到了长妈妈的无知、迷信、满腹的逸事讹传及淳朴。
3、作者详细叙述了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经过,请复述买书的起因、经过、结果。
起因:“我”曾在远房的叔祖那里看到过,后来一直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可远房叔祖那儿已无处可寻,买吧,又没有好机会。因此,“我”对《山海经》一直念念不忘。
经过:阿长向“我”问《山海经》的事,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将《山海经》给“我”买来了。
结果:“我”深受感动,从而不由得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
【点拨】
(一)文本探究
1.探究重点情节
精读买《山海经》一节,即19~28语段,探究下列问题。
(1)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么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当时什么心理?
二、探究
【点拨】“我”想“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之所以这样想,是因为阿长不识字,没文化,既不知道《山海经》是怎样的一部书,更何况她一向似乎并不善于关心“我”,因此她也不会理解“我”渴慕得到《山海经》的心情。这表明“我”对阿长心存隔膜乃至轻视。
(2)当阿长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有什么反应?表现出怎样的心情?
【点拨】当阿长买来《山海经》时,我的反应是“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说明“我”听到以后很震惊,很激动,也因此对她“发生新的敬意了”。
(3)“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为什么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点拨】因为这件事“别人不肯做”,谁也没有阿长那样知“我”心,谁也没有阿长那样热心;别人也“不能做”,有画的《山海经》很难找,谁能像阿长这么给“我”操心费事,况且阿长不识字,居然买来了。所以说,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
(4)“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为什么这么说?
【点拨】这四本书虽然很粗拙,但却是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给“我”买来的,当时给了“我”非常大的震惊,让“我”产生感激和“新的敬意”。
2.探究情感变化
学生默读课文,探究下列问题。
(1)文章中“我”对长妈妈的感情是始终如一的吗?如果不是,说说前后有何变化。
【点拨】憎恶—讨厌—不耐烦—空前的敬意—敬意淡薄完全消失—产生新的敬意—感激不尽。
文章就是以我对阿长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全文的。
(2)课文前半部分,作者大写他如何“憎恶”“讨厌”阿长,在这些充满贬义的文字后面,你能感受到作者对阿长的什么样的感情?
【点拨】课文前半部分,作者写她“憎恶”“讨厌”阿长,后半部分写因有让大炮放不出来的“伟大的神力”和买回“我”渴慕的《山海经》而敬她,抒发出一种深沉的怀念之情。在充满贬义色彩的文字后面,含有同情与怀念,有形诸文字和隐在叙事之中双重色彩。鲁迅是以儿时的心态回忆阿长的,又是以写作时的眼光去观照自己的儿时和阿长的。
(3)这一情感的宣泄集中体现在哪一句上?
【点拨】最后两个自然段,直接抒发了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之情。文章最后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正是作者深沉怀念的真实写照。表达了作者对阿长的深切怀念之情。它凝聚着鲁迅对长妈妈的全部情思,寄托着鲁迅对善良人的衷心祝愿。这时的长妈妈,不再粗俗,不再可笑,激荡在我们心中的只有深深的怀念,这就是先抑后扬的写法。
纵观作者对阿长形象的刻画,有如一部连续剧,从“喜欢切切察察”、对“我”过分看管,到睡相粗俗;从“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特别是“元旦的古怪仪式”,到给“我”讲长毛的故事,再到“谋害”隐鼠,多角度多侧面地展现出阿长的个性特点:粗俗好事、迷信无知,简单率性,直到阿长给我买来《山海经》,先抑后扬的表达效果才充分显现,前文的粗俗形象被彻底颠覆,阿长淳朴善良、仁厚慈爱的品格在前文的衬托下显得格外闪光。
先抑后扬:
反差笔法:
1、人物情感反差
2、人物心理反差
3、简笔与繁笔反差
题目如果写成《长妈妈与〈山海经〉》,这样不是更能表达敬意吗?
题目探究:
不同的称呼,标志着不同的身份。文章前一部分所写的人物,多用抑笔,又是“不大佩服她”,又是“讨厌”,又是“不耐烦”,又是“麻烦”,如果用“妈妈”称呼,名实不符,用“阿长”名副其实。所以,文题表明文章的一半是抑笔。
“阿长”一看便是俗人俗称,却偏偏与典雅的《山海经》相连,一俗一雅矛盾组合产生了奇妙的幽默意味,引发读者的好奇心和和阅读兴趣。
题目用的是写作时46岁中年人的口气,适合用“阿长”称呼,并且“阿”字有亲昵的意味。
【点拨】
1、深入了解长妈妈的形象特点。
2、体会作者对她的情感变化。
3、学习运用反差和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
4、感受作者对长妈妈的尊敬、感激、怀念之情。
课堂小结:
笔耕大野,胸怀日月光和热
墨洒长河,夜度春秋慨而慷(共20张PPT)
阿长与《山海经》(第一课时)
阿长与《山海经》
鲁
迅
新课导入:
她是一个没有文化的粗人,然而她却懂得吉利文化,熟悉避讳修辞;她是一位对孩子倾注一片心血的母亲,也是一个生活在不幸中却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下面,请随鲁迅先生一起走近《阿长与〈山海经〉》,去真切地了解这位可亲可敬的人。
学习目标:
1.积累词语,熟记“骇”“悚”“掳”等字的读音或字形;理解“情有可原”“莫名其妙”等词语的含义。
2.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了解“阿长”的形象特点。
3.学习本文叙述详略得当、选择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鲁迅(1881-1936),原名
,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
,中国现代文学的
。1918年他以“鲁迅”这一笔名发表了第一篇白话小说
。他的作品有散文集
,散文诗集
,小说集
,
杂文集
等。
作者链接:
周树人
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奠基人
《狂人日记》
《朝花夕拾》
《野草》
《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坟》《二心集》《而已集》
《山海经》:
《山海经》是我国第一部描述山川、物产、风俗、民情的大型地理著作,也是我国古代记载神话最多的一部古籍,全书现存18篇。保存了《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等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
文题解说:
阿长是作者儿时的保姆,是一个没有文化的普通劳动妇女,《山海经》是我国的志怪古籍,题目点明了文章的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放在一起暗示了他们之间的特殊关系,设置了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hài
jiǔ
huáng
sǒng
lǔ
jié
pī
lì
mù
jī
shū
dàn
jǐng
chuāng
bā
jǔ
yì
解释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渴慕:
迫切地羡慕,文中有想得到的意思。
震悚:
因恐惧而颤动。
霹雳:
云和地面之间发生的一种强烈雷电现象。这里指作者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诘问:
追问,责问。
面如土色:
脸色像泥土一样,没有血色,形容极端惊恐。
情有可原:
按照情理,对出现的某种情况有可原谅的地方。
莫名其妙:
没有人能说出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难以理解。
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梳理本文的情节,想一想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情?重点写了什么事情?
课文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情,重点写的是什么?
【点拨】文章先介绍了人们对长妈妈的称呼,称呼的由来和她外貌特点,以及她一些不好的习惯。如她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告状”、睡觉爱摆“大”字;接着写她懂得许多“我听不耐烦”的规矩。如元旦、除夕吃福橘,人死了要说“老掉了”;最后写了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事,文章对这一事件叙述得最为详细,是课文记叙的重点。
为什么文题是“阿长与《山海经》”,而文中却写了几件似乎和《山海经》没有直接联系的事?
【点拨】记叙文的中心是作者通过记叙人和事体现出来的对生活的看法,是文章的灵魂。作者根据中心思想来选择和安排材料,因此选取的材料都紧紧围绕中心。
思考:
记叙文的详略安排,是根据主旨来确定的。对表现主旨有较大作用的,为了突出重点,就要详细描述;与主旨有关系的次要材料就要写得简略些,详略配合得当,才能更好地突出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更好地表达中心意思。略写往往是记叙文中的烘托部分,没有略写,文章内容就会呆板,头绪就会不清,情节就会不连贯。如果说详写是红花,略写就是不可缺少的绿叶。
详略得当:
梳理情节,理清脉络
第一部分(1-2):介绍阿长的身份和名字
第二部分:
1(3-5)阿长背地里说人长短、不许“我”随便走动及睡相不好等(略)
2(6-12)阿长满腹规矩,特别是元旦早上让我吃福橘并说“恭喜”(略)
3(13-18)阿长讲“长毛”的事(略)
第三部分(19-31):记叙了阿长为“我”买《山海经》的经过,抒发了“我”对阿长的感激与怀念。(详)
精读课文,感知人物
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从人物外貌、身份、细节或性格等方面,用以下句式组句:
读文章,我认识到阿长是个
的人。
【点拨】阿长是一个黄胖而矮的人;阿长是一个连姓名都没有的人;阿长是一个喜欢切切察察的人;阿长是一个不许我走动的人;阿长是一个迷信的人;阿长是一个善良的人;阿长是一个具有伟大神力的人。
课文内容:
1、长妈妈的称呼由来
2、长妈妈饶舌、睡相差
3、长妈妈烦琐的规矩
4、长妈妈讲长毛的故事
地位低下粗俗落后
不拘小节
善良淳朴
7、我渴慕《山海经》
8、长妈妈为我买来《山海经》
9、我喜爱《山海经》
真诚热情
乐于助人
疼爱孩子
1、积累部分词语
2、了解文章内容,梳理文章情节
3、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4、学习运用详略处理材料的方法
课堂小结:
模仿本文的写法,通过叙述几件事,介绍一位你认为最有特点的同学、亲人或朋友,尽可能写得真实、生动,一定要注意详略得当。
拓展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