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5-13 06:30: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部编本《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7课《明朝的灭亡》,包括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三个部分。这三部分内容反映了明朝中后期由于政治腐败,引发农民起义,与此同时满洲兴起从外部对明朝造成很大的压力,最终在两者的双重打击下,明朝灭亡。清军入关后,清朝确立了对全国的统治,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明朝曾经是当时最强大的国家,文化繁荣,国力强盛。然而到了中后期,随着种种社会矛盾的不断凸显,使它逐渐走向灭亡。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知道并了解明朝为什么会衰败以致走向灭亡。
二、学情分析
经过对本单元前几课内容的学习,学生对明朝的相关内容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有了一点基本的知识储备,这对教师开展这一课的教学十分有利,有助于引领学生对更深层次的问题进行探究。但是,对于七年级学生而言,感性认识比较强,而本课只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史实是不够的,教师要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因此,教师有必要充分地利用一些资源作为对教材的补充,以帮助学生通过学习得出规律性的认识。
三、教学目标
本课主要学习三个子目的内容: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李自成起推翻明朝、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从时间上看,三部分内容反映了明朝中后期──明朝末年──明朝灭亡后的历史发展过程。三部分内容之间困果相联、层层深人。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是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后的清军大肆扫荡是明末农民农民起义失败的重要原因。本课有两条线索:一是以明末农民起义为线索,介绍了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经过、口号及结果;二是以明亡清兴为线索,介绍了明朝灭亡的原因、过程和清朝的建立。学习这些内容,首先要宏观把握明末清初的历史,以及明朝、明末农民军与后金(或清朝)之间的复杂关系。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内外交困的晚明政局、明末农民起义、明朝灭亡与清军入关。
难点:
内外交困的晚明政局 教学过程:
趣味情景导入:
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土地兼并严重,赋税沉重,导致明末农民起义爆发。你知道右图中的人物是谁吗?他提出了什么口号?他于何时建立了什么政权?他领导的农民起义是怎样推翻明朝的?明朝灭亡后,清为什么能入关?
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进入本课的学习。
设计意图
以看图猜人名的方式激发学生兴趣,从而更好地将学生引到本课的学习中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阅读书本P84相关史事,结合材料一请归纳明朝政治腐败的表现。

(1)皇帝:
沉迷享乐,疏于朝政 (2)皇室内部: 钩心斗角,纷争不已 (3)大臣们:
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过渡)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正是明朝中后期皇帝的荒政,导致了一系列政治腐败现象的发生,而这些腐败现象的出现,使明王朝统治更加的动荡不安。到了明朝末年,朝廷加重对农民的剥削,阶级矛盾异常尖锐,这种形势必会引起社会动荡。
(二)社会动荡 造成的后果:
(1)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下降,法纪松驰,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 (2)皇室贵族、宦官、官僚、地主等疯狂兼并土地,肆意侵占民田,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材料二:万历时,明神宗一次就赐给福王田地200万亩。天启时,明熹宗下令拨给桂王、惠王、瑞王和遂平公主、宁国公主的庄田,少者70-80万亩,多者300万亩。各州县无田可拨,于是勒令各地分摊银租,叫做“无地之租”。
设计意图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画作,非常直观地认识到明朝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加深对明朝人民的同情,从而明白人民起义的缘由。
二、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1.原因
(1)根本原因:
明朝末年,政治腐败,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辽饷、练饷、剿饷合称三饷),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2)直接原因:
陕西北部一带连年大旱,庄稼颗粒无收,饥民遍野,官府不顾民众死活,催收如故。 相关知识:
明朝后期赋税特别沉重,在正常赋税外,明政府借口对后金作战,加征“辽饷”;借口剿灭农民起义,加征“剿饷”;借口训练军队,加征“练饷”;合称“三饷”。三饷的总额大大超过正常赋税。人民怨恨至极,唱出这样一首民谣:“老天爷,你耳又聋来眼又花,你看不见人,听不进话。杀人放火者享着荣华,吃素念经的活活饿杀。老天爷,你不会做天,你塌了吧!你塌了吧!”
2、李自成起义
1627年,明末农民起义先在陕北爆发。
农民战争迅速发展,涌现了几十支起义军,(其中以闯王高迎祥在领导的一支势力最大。高迎祥在牺牲后,李自成被推为闯王。)在各支农民起义军中,李自成的队伍发展迅速,成为起义军的主力军。人称“李闯王”。
“均田免粮”口号
背景:河南土地兼并很严重, 而且河南连年遭受天灾。说明“均田免粮”口号把矛头指向了明末严重的土地兼并现象。
问题一:均田免粮的口号在明末农民战争中起了什么作用?这个口号能不能实现?为什么?
“均田免粮”口号反映了广大农民希望得到土地和减免赋税的迫切愿望,因此大大激发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
“均田免粮”口号是针对土地高度集中、赋税十分沉重的现状而提出的,反映了农民获得土地的要求,对于发动饥民、扩大队伍起了很大的作用。在中国农民战争的历史上,它第一次把土地的要求作为一个口号明确提出来,标志着中国农民战争进入一个新阶段。
“均田免粮”反映了贫苦农民对土地的强烈要求和减免赋税的迫切愿望,得到人民的拥护,起义军迅速发展到几十万人。
3、李自成起义经过 看图说话: 根据图,结合书本,说一说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的经过
经过:
(1)1643年,李自成率军攻入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
(2)1644年4月,百万大军在李自成的统一指挥下,猛攻北京。明朝末帝崇祯在煤山(煤山就是现在的北京景山公园)自缢,明朝灭亡。
历代农民起义所用的口号: 秦朝──陈胜吴广起义: 东汉──黄巾起义: 明朝──李自成起义: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均田免赋。 材 料 研 读:
当时流行这样的歌谣:“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朝求升,幕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早早开门拜闯王,管叫大小都欢悦。”
想一想:广大民众为什么欢迎和拥护李自成的起义军? (1)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深得民心。 (2)起义军纪律严明,不许枉杀一人。 (3) 明末政治的腐败,社会的黑暗,土地兼并严重,还不断征收各种赋税,民心尽失,这是根本原因;李自成的起义军向贫苦农民发放钱粮等。
(4)建立政权,以作号召。
比较秦末陈胜吴广等、明末李自成、张献忠等两次农民起义的异同点。 相同点:(1)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2)都直接推翻了统治王朝。 不同点:(1)陈胜吴广等起义发生在王朝的初建时期,主要是与秦初的统治政策的急功近利有关。
(2)明末农民起义发生明末,土地兼并恶化,各种矛盾积重难返的情况下。 幻灯片17
中国古代历史上农民起义爆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对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主要原因:
统治腐朽、土地兼并、自然灾害等。
启示:
关注民生、依法治国、建立和谐社会是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因素。
相对于历代农民起义,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有什么鲜明的特点? 目标明确、规模浩大、作战勇敢、百姓欢迎等。 明朝灭亡的原因有哪些?
(1)根本原因:明代中后期,政治腐败。朝政混乱,皇室内部钩心斗角,大臣结党营私,争权夺利。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皇室、贵族等疯狂兼并土地,致使农民流离失所。
(2)直接原因:陕西北部连年大旱,饥民揭竿而起。
教师设问: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灭亡明朝后发生了什么变化? (参考答案:进入北京后,开始贪图享乐,滋生腐朽的思想等) 教师讲述: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虽然推翻了明朝的统治,但是农民起义的弱点也充分暴露出来,由于缺乏统治经验和未对当时复杂形势做出客观的估计,也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以为明朝灭亡了,天下就太平了。对盘踞在江南的明朝残余势力,只派少数军队出征;对屯兵山海关的吴三桂更是抱有幻想。起义军的大将们开始追求享乐,军纪也逐渐松懈,危害百姓的事情时有发生。这些都为后来李自成农民起义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设计意图
通过补充相关史料,丰富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的知识内容,加深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也为第三部分李自成兵败埋下伏笔。
(过渡)曾经强盛一时的明王朝,在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的打击下最终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在明朝谢幕的同时,中国的命运又将由谁来主宰呢?
三、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1、满洲的兴起 (1) 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政权,国号大金,史称后金。 (2)1635年,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 (3)1626皇太极继位 (4)1636改国号为清 2、清军入关
明亡以后,正当李自成力图推进全国统一的时候,驻守山海关的明军将领吴三桂降清,引清兵入关,并与清军联合夹击李自成的军队。李自成在山海关交战失利,退回北京,随即离京西行,转战各地,最后失败。 1644
年,清军入关,迁都北京,开始了长达近300年之久的
统治。
知识拓展
八旗制度
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过程中,建立了八旗制度,把所属人员编为八个旗,将生产、行政、军事三种功能结合在一起,实行“兵民合一”,军政一体,旗人“出则为兵,入则为民”,大大提高了战斗力,推动了满族社会经济发展。清朝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以后,旗人享有政治、军事和经济上的许多特权。直到清朝后期,旗人还享有官俸,但他们早已没有了当年的勇猛善战,而是养尊处优,败落无能。后来,人们还把享有特权而又不务正业的人称为“八旗子弟”。
满洲贵族战胜李自成和明朝的原因是什么?
(1)主观原因:清军是新兴力量,已拥有辽东,并且勾结明军将领吴三桂。
(2)客观原因:李自成起义军占领北京后骄傲轻敌,贪图享受,放松了警惕。农民起义军摧毁了腐朽的明朝统治。
清统治者入主中原是偶然还是必然,谈谈你的看法。
答:是必然的。明朝后期的腐朽不堪以及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的局限性都注定了他们的失败,满洲贵族的清政权正是蒸蒸日上,充满生机,不断发展。
或者回答:是偶然的。吴三桂为了个人利益而投降,打开山海关让清军入了关。 明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1)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攻占北京后,没有能够乘胜追击明朝的残余势力,使之获得了喘息的机会,伺机反攻。
(2)由于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实行“均田免赋”等一系列有利于人民的政策,并且严厉镇压明朝的大地主大官僚,所以为了共同的阶级利益,各地方的地主阶级紧密地勾结起来,成立地主武装与农民军对抗,为农民军最终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3)李自成在北京登位后,忽视了关外得满清政权想要入主中原得野心和决心,没有做好充分的防御准备工作。
(4)李自成进入北京城后农民起义军腐败变质。
(5)李自成犯了“流寇主义”的错误,没有建立根据地。
(6)李自成军队面临的敌人,不仅有明朝的残余势力和各地主武装,还有崛起于辽河流域的清朝统治者。满洲贵族和汉族官僚地主的联合进攻,是明末农民战争失败的最重要原因。
课堂小结
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导致明末农民起义的爆发,推翻了明朝的统治。清兵入关,满洲贵族和汉族官僚地主的联合进攻,是明末农民战争失败的最重要原因。
课后活动:
1.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下面是史书记载的1628年陕西北部遭受旱灾后的情形:民争采山间蓬草而食……至十月以后而蓬尽矣,则剥树皮而食…… 殆年终而树皮又尽矣,则又掘山中石块而食。 ——《陕西通志》卷八六
当时受灾的农民处在什么样的状况下?
土地贫瘠的陕西北部,连年大旱,颗粒无收,饥民遍野,农民只得吃蓬草、树皮、石块充饥,甚至发生人吃人的惨剧。但是,官府不顾百姓死活,催征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