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鸡叫咯咯》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公鸡母鸡》选自法国作曲家圣-桑1886年所作的管弦乐组曲《动物狂欢节》。这部组曲由13首带有标题的小曲及终曲组成,《公鸡母鸡》首先由钢琴和小提琴采用以同音反复组成的音调和顿音,模仿母鸡咯咯的啼叫声,仿佛刚刚下了蛋的母鸡在报喜:接着钢琴模仿公鸡的啼叫声。公鸡和母鸡的叫声交织在一起,乐曲情趣盎然。
《母鸡叫咯咯》是一首活泼有趣的德国民歌,2/4拍,由带再现的两段体构成。歌曲的节奏规整,旋律巧妙地运用了同音反复和小跳、重复和变化重复等手法模仿了母鸡生蛋的啼叫声,很形象、有趣。歌词译配也很有特点;生动地描绘出母鸡生蛋时“脖子伸伸两翼扑扑”的高兴样子。歌曲只有六度,也只用了六个音,易唱易记,是一首能博得学生喜爱的外国民歌。
二、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有好奇、好动,模仿力强的特点,适合多想象、多做模仿,从而形成对音乐形象的感知。一年级的孩子有着自然的嗓音和灵巧的形体,适合用歌、舞、图片、游戏等相结合的综合手段,进行直观教学。
三、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感受农场小动物满怀喜悦、热情迎宾的热烈场景,培养学生热情好客、礼貌待人的美好品德。
过程与方法:通过听、唱、说、演,学生能大胆自信地用自己的声音和形体来表现歌曲《母鸡叫咯咯》,从而表现出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知识与技能:能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作简易、生动的伴奏,体验强弱。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用轻松愉快的歌声边唱边表演《母鸡叫咯咯》
教学难点:“脖子伸伸两翼扑扑……”这一句的演唱。
五、教学准备
电子琴琴、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音乐引领
用音乐的方式,师生打招呼。
(二)激趣导入
今天我带大家到农场参观,你们想去吗?让我们乘着小火车出发吧!
(三)聆听《母鸡叫咯咯》
教师边弹边唱,学生思考:这首歌曲的情绪以及节拍。
生回答
(四)学唱歌曲《母鸡叫咯咯》
1.思考:母鸡为什么最后一直咯咯的叫呢?引出《母鸡叫咯咯》
师:在德国有一位民间艺人就将母鸡下蛋的场景与音乐相结合,创作了一首好听的歌曲,名字就叫《母鸡叫咯咯》,你们想听么?可是母鸡妈妈可说了,想听没问题,但是必须跟我聊聊天,增进一下感情,因为咱们可是第一次见面。那咱们来一起看看,母鸡妈妈要聊些什么呢?
2.我们和母鸡初次见面,为了增进感情,和母鸡妈妈聊天,出示节奏
学生用“咯”读节奏,熟悉后分组“聊天”
xx xx | xx x |
xx x | xx x |
xx xx | x – ||
师:咱们刚刚结识了一位新朋友,心情是怎样的?你能用开心快乐了的情绪跟母鸡妈妈聊聊天么?好,咱们分一下组。
师:母鸡妈妈说,谢谢你们陪我聊天,这首歌就送给你们吧。
3. 初听歌曲,歌曲表达了怎样的音乐情绪?。
学生回答。
4.复听歌曲,歌曲的速度是怎样的?节拍是怎样的?你能用你的小手打一下节奏么?
学生回答
5.让我们一起来用节奏朗读一下歌词.
6. 听师范唱,考考大家,哪句话重复最多?(教师自弹自唱)
数一数“母鸡叫咯咯”一句出现了几次?
学生回答:重复最多的是“母鸡母鸡叫咯咯”,出现了3次,跟琴学唱这一句。
7.出示全词,红色字体标注“母鸡叫咯咯”这句话的位置,师生合作,生唱 “母鸡母鸡叫咯咯”,其余师唱。
8.听歌曲范唱,这只母鸡下蛋除了咯咯的声音,还用了什么动作?
9.母鸡的动作是:“脖子伸伸,两翼扑扑”,学生表演这一句。
10.教师引导学生用骄傲的心情读“脖子伸伸,两翼扑扑,向人报喜添快乐”一句。
(1)随琴学唱“脖子伸伸,两翼扑扑,向人报喜添快乐”一句。
(2)学生为“脖子伸伸,两翼扑扑,向人报喜添快乐”编创动作。
(3)出示全词,红色字体标注“脖子伸伸”一句的位置。师生合作:学生加上动作演唱“脖子伸伸”一句,其余老师唱。
(4)学生唱“母鸡母鸡叫咯咯”和“脖子伸伸”一句,其余老师唱。
11.在听歌曲原唱,处理歌曲强弱。
12.完整的演唱歌曲
(五)展示评价
分组比赛,A组打拍、B组唱,B组打排、A组唱,师生、生生互相评价。
(六)拓展延伸
1.你有什么对小动物和母鸡说的?
(和动物做朋友,爱护动物,母鸡妈妈很伟大,爸爸妈妈很伟大,孝敬父母…)
2.编歌词,练习唱词。
3.乘坐火车回家。
七、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