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畅泳3
第六单元文言文复习
复习活动一:文言知识我积累
九下第六单元复习
文言词语
翻译方法
重点字词
一词多义
替
留
词类活用
删
补
古今异义
调
通假字
特殊句式
省略句
倒装句
判断句
要点归纳
文言句子翻译“五字诀”:
替、留、删、补、调。
特殊句式:
省略句、倒装句、判断句
通过翻译练习,能运用翻译“五字诀”准确翻译重点文言句子,尤其是一些特殊句式。
文言翻译
文言翻译
1以求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字词
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翻译:
居高位、享厚禄的人谋划这件事,你又为何要参与呢?
文言翻译
如: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翻译:
能在公共场合议论 ,并传到我的耳里, ,受下等奖赏。
2不要漏译
我的过失
使我听到的
文言翻译
如:
一鼓作气,再 而衰,三 而竭。
翻译:
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衰弱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消失了。
3省略的成分要译出
特殊句式一。
省略句
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1、可以一战。
2、必以分人。
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3、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他)俯下身子察看齐军车轮碾过的印迹,又登在车前的横木上眺望齐军。
特殊句式二
1、夫战,勇气也:
2、夫大国,难测也:
作战,是靠勇气的。
齐国是大国,难以预测。
判断句
3、忠之属也:
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
倒装句
2、战于长勺。
1、何以战?
(以何战?)
(于长勺战。)
特殊句式三
凭借什么作战?
在长勺作战。
1.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2.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3.天下苦秦久矣。
适逢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误了时期。误了期限,按法令都得杀头。
现在逃走也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好吗?
天下老百姓苦于秦(的统治)很久了。
疑难句翻译
4.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5.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6. 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扶苏因为屡次劝谏的缘故,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
向天下人倡导,应当(有)很多响应的人。
即使仅能免于斩刑,可是守卫边境而死的人一定也占十分之六七。
7.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8.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9.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况且大丈夫不死就罢了,死就要(干大事)成就大的名声啊,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吗!
(用土)筑台,并(在台上)宣誓,用(两)尉的头祭天。
(
第二天,士兵们到处谈论(晚上发生的事),都指指点点地看着陈胜。
10.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11.庶竭驾钝,攘除奸凶。
12.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这实在是处在万分危急、存亡难料的时候啊。
希望竭尽我平庸的才智,铲除奸邪凶顽的敌人。
在兵败的时候接受重任,在危难的关头奉命出使。
13.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14.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5.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
只求能在乱世中暂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面前有扬名做官。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旺发达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倾覆衰败的原因。
辍耕之垄上
怅恨久之
去,往。
补充音节,不译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的
楚人怜之
代词,这里指项燕
忠之属也
指示代词,这
虚词
之
扶苏以数谏故
诚以吾众
因为
把
固以怪之矣
“以”通“已”,已经
或以为死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认为
把
必以情
按照
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因为
以伤先帝之明
以致于
虚词
以
欲有求于我
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对,向
到
皆以美于徐公
比
所欲有甚于生者
比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
从
虚词
于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登轼而望之
并列
承接
时时而间进
修饰
争而不得
转接
虚词
而
认真思考课文内容,互动交流一下问题!
复习活动二:课文内容我探究
1、《曹刿论战》中曹刿请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曹刿从哪些方面论战的?表现了曹刿怎样的特点?
(1)迎战的条件
关键条件——政治上要取信于民,民心所向
(2)胜战的原因
军事上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把握战机
最佳进攻时机——彼竭我盈
最佳追击时机——辙乱旗靡
有政治远见;沉着应战,善于把握战机,注重观察敌情。
3、请你概括鲁军能以弱胜强的原因是什么?
A、战前有很好的准备,在政治上取信于民,赢得了民众的支持。
B、战中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准确把握士气和有利时机,后发制人。
C、洞察敌情,慎重追击。
4、说说你眼中的曹刿和鲁庄公:
曹刿:
鲁庄公:
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善于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善于把握战机,有忠君爱国的思想。
平庸的国君却不是昏君,政治上无能,军事上无知,但善于听从别人的正确建议,不耻下问,广开言路。
5. 《陈涉世家》中陈胜的人物形象?
(1)有远大的抱负;
(2)有敏锐的洞察力;
(3)有严密的组织能力;
(4)非凡的宣传、鼓动能力。
6. 陈胜起义后势如破竹、捷报连连,是什么原因?
请你引用孟子的一句话来分析,并说说它对你的为人处世有什么启发。
原因:(1)秦朝的暴政压迫人民使得民心所背,天下都希望推翻秦的统治;(2)陈胜、吴广周密的准备和组织;(3)课文结尾一句反映这次起义的影响之大,说明起义是历史的必然。
孟子的话:“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对治理国家和管理人民而言,施行“仁政”意义重大;对个人而言,施行“仁政”意义重大;以个人而言,也应当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真诚相待,这样才能交到更多更好的朋友。
7.《出师表》中诸葛亮提出的三条建议①广开言路、②严明赏罚、③亲贤远佞,其中哪一项是核心?为什么?
亲贤远佞,正是汉室兴衰的经验总结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亲贤臣,远小人”就一定能“开张圣听”,也一定能做到赏罚分明,公正无私。这样才能让后主认识到只有做到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的使命。
8.从“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一句中可以看出刘备具有怎样的品质。
宽宏的气度,求贤若渴,知人善任的品德。
9.谈谈亲贤远佞在当今的现实意义。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只有亲近贤人,才能广泛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从中吸取丰富的营养;也只有疏远小人,才能避免他们的不良影响。“孟母择邻”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亲贤远佞无论对于领导干部还是平民百姓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0.从《出师表》中你觉得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
①为报刘备三顾草庐知遇之恩,出山效命;在危难关头奉命出使,患难与共,刘备临终托孤,他受命以来,早晚忧叹,把兴复汉室看成报先帝忠陛下的职责而鞠躬尽瘁,可见他是个感恩图报的人。
②他准确地掌握当时天下三分的形势,能客观地分析有利不利条件,劝谏后主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等,可见他深懂治国之道。是一个有政治远见的人。
认真阅读课文外两段比较材料,思考问题!
复习活动三:拓展训练我挑战
比较阅读一
[甲]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籍弟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受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比较阅读一
[乙]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等起大泽中。其九月,会稽
守①通谓梁②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
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即恒楚
将”。是时恒楚亡在泽中。梁曰:“恒楚亡,人莫知其
处,独籍③知之耳。”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梁复
入,与守坐,曰:“请如籍,使受命召恒楚。”守曰:
“诺。”须臾,梁睨④籍曰:“可行矣!”于是籍遂拔
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佩其印授。门下大惊,扰乱,
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于是
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徇下县。(节选自《项羽本纪》)?
译文
秦二世(胡亥)元年(公元前209)七月,陈涉(胜)等在大泽乡起义。那年九月,会稽的郡守殷通对项梁说:“大江以西全都造反了,这也是上天要灭亡秦朝的时候啊。我听说先动手的就可以控制别人,后动手的就会被别人所控制。我打算起兵,让您和桓楚统军队。”此时桓楚正逃亡在荒野沼泽之中。项梁说:“桓楚是个逃亡的人,没人谁知道他藏匿的处所,只有项籍知道。”于是项梁出去,嘱咐项羽持剑在外面等候,然后又进来,与郡守殷通一起坐下,说:“请允许我召唤项籍,叫他接受命令去召唤桓楚。”郡守说:“好。”项梁就把项籍叫进来了。
译文
项梁就把项籍叫进来了。不多一会儿,项梁对项籍使眼色,说:“可以行动了!”于是项籍拔出剑来斩下郡守的头。项梁手里拿着郡守的头,身上佩挂着郡守的官印和系印的丝带。郡府的侍从、护卫大为惊慌,一片混乱,项籍所砍杀的有几十上百个人。整个郡府上下都吓得伏地不敢动,没人敢起来。项梁随后召集原先所熟悉的有势力的郡吏,把要起义反秦的道理宣告给他们,于是就发动吴郡军队起事。派人收取本郡的属县,得精兵八千人。他又部署吴中郡地方上有名望有才力的人,派他们分别做校尉(比将军低一级的武官)、候(军候,军中管理事务的官吏)、司马(执行军法的官吏)。其中有一个人没有被任用,自己来找项梁诉说,项梁说:“前些日子某件(或某人)丧事,我让你去主持一件事,你没有办好,所以不能任用你。”众人于是很敬服。接着项梁做了会稽郡守,项籍为副将(辅佐主将的将领),带兵巡行并收取地方。
1、试解释下列加点词字的意思。?
①吴广素爱人:? ②比至陈:?
③使公即恒楚将:?? ④恒楚亡在泽中:?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广故数言欲亡,愤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译:
②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译:
向来,平时
等到
统帅,率领
逃亡
吴广故意屡次说要逃走,使将尉恼怒,让他们责罚他,通过这样来激怒众人。
我听说先动手可以制服对方,后动手就被对方所制。
3、从甲乙两文所叙的事件中,可看出陈涉和项梁各是怎样的一个人?
陈胜是一个富有谋略,机智果敢,并有一定组织和领导才能的人。
项梁是一个沉着老练(或老谋深算、阴险狡诈等)做事迅速果断,善于随机应变的人。
比较阅读二
[甲]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 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出师表》节选)
[乙]
高祖曰:“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等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①地,所降②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③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运筹帷幄之中 ,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吾不如萧何;连④百万之军,战必胜,吾不如韩信。此三杰,吾能用之。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注释】 ①略:攻占②降:投降。③天下:这里指刘邦的部属。。④连:率领。
译文
汉高祖刘邦说:“我取得天下的原因是什么?项羽失去天下的原因是什么?高起等人回答说:“您派人出去攻城占地时,谁获得了什么,您就顺势赏给他,这叫‘与人同利’。而项羽则妒贤嫉能,谁有功他恨谁,谁有本事他怀疑谁,打了胜仗的人他不奖励,得了地盘的人他不赏赐,这就是他丢失天下的原因。”刘邦说:“要讲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我不如张良。要讲镇守后方,安抚百姓,给前方运粮草,保证供应不断,我不如萧何。要讲统兵百万,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的豪杰,我能够重用他们,这才是我得到天下的原因。而项羽只有一个范增他还不能用,所以他最后被我所收拾。”
1.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先帝称之曰能 吾能用之
B.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C.此所以失天下也 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D.所降下者因以予 之 收而攻蕲,蕲下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②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
D
因此先帝才选拔他们留下来辅佐陛下您。
(他们 )打了胜仗却不给他们功劳,攻占了土地却不给他们好处。
课后作业
请同学根据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对第六单元的课文内容进行及时复习整理。
文言畅泳2
第六单元文言文复习
(教学设计说明)
【教学说明】
现在的语文中考,试题是越来越灵活,更是侧重于知识的运用和语言的感悟。而现在中考中文言文又由课内向课外考查,这就需要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文言文。所以在复习时,需要学生能够掌握所学文言文并能够将知识迁移。所以我们在复习教学中,要密切联系考点,深刻挖掘教材,做到上一节课就有一节课的实效性。
【教学重点难点】
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的题型,是检测考生是否具备阅读浅易文言文的有效手段,它虽然侧重于古汉语语言形式的考查,但同时也涉及内容的理解,因而是中考文言文阅读中一种综合性的考查手段。本节课重点帮助同学整理了文言文翻译的几种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同时,要注意的是文言文字词的复习应在理解课内字词意思的基础上强化记忆,并能结合课外语段语境理解词义,通过比较归纳,找出记忆的相关规律,并运用字词意思疏通语句。课内的字词意思掌握是为课外文言文的阅读作最基本的准备。
【教学重点难点】
致力于课内,实践于课外——以内养外;
联系学过的知识,推及到陌生的语境——由已知到未知。达到课内外知识的迁移。
文言文阅读要注重积累,多归类,善于比较分析,并且课外与课内相联系,融会贯通,就能提高文言文的解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