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
蛮
菩
萨
目录
1
文学常识
2
知人论世
3
初读文本
4
深入赏析
1
文学常识
2
知人论世
3
初读文本
文学常识
【菩萨蛮】
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亦作《菩萨鬘》,又名《子夜歌》、《花间意》、《重叠金》等。此调原出外来舞曲,唐苏鹗《杜阳杂编》:“大中初,女蛮国入项,危髻金冠,璎珞被体,号菩萨蛮队。”当时倡优遂制《菩萨蛮曲》,文士亦往往声其词。于是《菩萨蛮》就成了词牌名。小令,双调四十四字,前后阕各两仄韵、两平韵,平仄递转,情调由紧促转低沉。
知人论世
西江月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móu),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辛弃疾(1140.5.18-1207.10.3),南宋爱国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中年名所居曰稼轩,因此自号“稼轩居士”。汉族,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风闸村)人。辛弃疾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
zhá
辛弃疾被称为“词中之龙” ;
而他的词,也被评价为“龙腾虎掷”;
与苏轼同为豪放派词人,世称“苏辛”。
铜板铁琶 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 冀南宋莫随鸿燕南飞
——郭沫若
力挽山河 浩气贯日月 空余英雄心一颗
名垂宇宙 文光射牛斗 剩有悲壮词千篇
——臧(zānɡ)克家在济南辛弃疾纪念馆题
第一时期:南渡之前
1140-1162(22岁)
辛弃疾从小读书,受业于著名学者刘瞻。
其祖父辛赞虽仕金,但未忘故国,在辛弃疾心中播下了爱国思想的种子;
沦陷区人民的痛苦生活更加深了他对金人统治的憎恨。
后辛弃疾组织义军参加耿京起义,进行抗金斗争。
得知叛徒张安国谋杀耿京、投降金人后,辛弃疾义愤填膺,组织五十名壮士,突袭金兵大营,活捉张安国,并押回建康,斩首示众。这一传奇式英勇事迹盛传一时,轰动南宋朝野,从此他就留在了南方。
乾道八年,辛弃疾出任滁州知州,有政绩;淳熙二年,辛弃疾出任江西提点刑狱,镇压了茶商军,因功加官。此后又历任京西转运判官,湖北、江西、湖南安抚使、转运使等职。在整治地方、惩办贪官、平定暴乱、发展生产方面颇有成绩。淳熙八年冬,他被诬以贪污等罪名革职。
第二时期:南渡初期
1162(22岁)—1181(42岁)
辛弃疾南归后只担任过一些闲散官职。但他的爱国热情不减,积极建言献策:乾道元年给孝宗上《美芹十论》,乾道六年又给宰相虞允文上《九议》,全面、精辟地分析了形势,提出了进取方略,显示了他卓越的政治和军事才干。
乾道八年,辛弃疾出任滁州知州,有政绩;淳熙二年,辛弃疾出任江西提点刑狱,镇压了茶商军,因功加官。此后又历任京西转运判官,湖北、江西、湖南安抚使、转运使等职。在整治地方、惩办贪官、平定暴乱、发展生产方面颇有成绩。淳熙八年冬,他被诬以贪污等罪名革职。
第三时期:赋闲生活
1181(42岁)—1203(64岁)
辛弃疾退居上饶的带湖和瓢泉,过了近二十年的赋闲生活。他给居室起名“稼轩”,并以此为号,写下了一系列激越奋发、寓意高远的作品,形成了他的文学创作高潮,也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不朽地位。
第四时期:晚年再起
1203(64岁—1207(68岁)
宁宗嘉泰三年被起用。次年,受宁宗召见,问以北伐大计,但并未重用,将其改任镇江知府。辛弃疾一方面积极备战,一边又劝韩侂胄(tuō zhòu)不可草率冒进。宁宗开禧元年,因与韩意见不合而遭弹劾罢官,回到瓢泉,其理想壮志彻底破灭。
xǐ
辛词中抒发的思想感情
1 思念故土,渴望收复失地、统一山河。
2 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偏安于一隅的愤恨。
3 忧虑国事,感叹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4 描绘江南农村的秀丽风光,表现宁静朴素的农村生活。
写作背景
这首词为公元1176年(宋孝宗淳熙三年)作者任江西提点刑狱,驻节赣州、途经造口时所作。关于此词之发端,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有几句话非常重要,他说:“盖南渡之初,虏人追隆祐太后御舟至造口,不及而还。幼安自此起兴。”当时辛弃疾南归十余年,在江西任刑法狱颂方面的官吏,经常巡回往复于湖南、江西等地。来到造口,俯瞰不舍昼夜流逝而去的江水,词人的思绪也似这江水般波澜起伏,绵延不绝,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初读文本
造口:即皂口,镇名。在今江西省万安县西南60里处。
郁孤台:古台名,在今江西赣州市西南的贺兰山上,因“隆阜(fù)郁然,孤起平地数丈”而得名
清江:赣江与袁江合流处旧称清江。
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为汉唐故都。这里指沦于敌手的宋国都城。
可怜:可惜。
无数山:这里指投降派(也可理解为北方沦陷国土)
毕竟东流去:暗指力主抗金的时代潮流不可阻挡
愁予:使我感到忧愁。
鹧鸪(zhègū):鸟名,传说它的叫声像“行不得也哥哥”,啼声凄苦
请看视频-查看注释-齐声朗读
深入鉴赏
句意+效果:
郁孤台下滔滔奔流的清江水,水中有多少逃难人的眼泪,词人把“清江水”和“行人泪”联系在一起,以水写泪,写侵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表达了词人几十年来国破家亡的深深悲痛和无比愤恨。
赏析: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词意+效果:
“行人泪”是逃难人的眼泪的意思,表达了词人对北宋昌盛时的怀念和对它的失去的惋惜。
词意+效果:
“望”是遥望的意思,表现了词人关注国事的爱国情感,表现了他对中原民众的深切同情,表现了他对苟且偷安的南宋统治者的批评。
赏析: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词意+效果:
无数山:暗指不图恢复只求苟安的南宋小王朝内大大小小的投降派。(南宋朝廷内的投降派),表现了词人的悲愤之情。
词意+效果:
“可怜”是可惜的意思,表达了词人对北宋昌盛时的怀念和对它的失去的惋惜。
赏析: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①词意+效果:
“青山”,喻指主和派或“外族入侵者”。人们引用时“青山”指各种阻挠前进的势力。词人希望收复中原,还都汴京,可惜有重重阻挠,理想不能实现。表达了词人极端悲愤忧郁的思想感情。
②句意+效果:
青山隔不断百姓的心,江水毕竟要向东流去,这两句诗含蓄地传达了词人对抵抗外敌,光复山河的坚定意志和信心。
③句意+写法+效果: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这里东流的江水比喻词人和广大爱国志士收复中原的坚定意志,“青山”比喻阻挠爱国者抗金收复中原的反动势力,主要指主和派,表达作者克服一切阻力,抵抗外敌,收复山河的坚定意志和信心。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词意+效果:
①“愁”指词人愁国破家亡,表达词人忧国忧民之情。
②“愁”是词人愁绪满怀的意思,包含了怀念中原故土(沦陷区)之情,故园难回的义愤(忠愤)之情,对主和派阻挠恢复大业的不满和无法收复中原的悲痛之情,想收复失地,但又身不由己的矛盾心情。
赏析: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
句意+效果:
天色渐渐暗了,黄昏悄然来临,深山中又传来鹧鸪鸟的鸣叫声,声声悲鸣,以鹧鸪的哀鸣,既表明报国志向,又表明了壮志难酬的悲愤。
句意+写法+效果:
黄昏的江边,我正愁绪满怀,又听见从山的深处传来了鹧鸪鸟的叫声。用了环境描写,渲染了凄凉的环境气氛,用鹧鸪鸟叫声烘托了人物凄苦的心情,表达了词人又忧心忡忡(chōng)的复杂心情。
上片:控诉金兵入侵,表达对北方领土和抗敌军民的深切怀念。
愁
下片:即景抒情,表明了必胜的信心,抒写壮志难酬的悲愤。
追怀当年国事艰危的沉痛;
对百姓流离失所的同情;
对失去的国土的深情怀念;
故园难回的忠愤;
壮志难酬的抑郁和苦闷;
对当权者一味妥协不思光复的愤懑。
忧国忧民
故园难回
壮志难酬
主 题
通过写对金兵入侵的控诉和对北方领土的怀念,表达了词人抗敌的坚定信念和收复失地的决心、忧国忧民的情怀,抒发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
艺术手法
1、结构上曲折回环,可谓一波三折。
2、熟练运用比兴手法,寄托寓意。
3、用典
作
业
印
1 能力训练本课(明交)
2 准备《菩萨蛮》默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