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习题
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_
集腋成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我流着一大串涎(xián)水,张嘴在青石板上啃,结果啃了一嘴泥抹子。
B. 我就陪着父亲在门槛(jiǎn)上休息了一会儿,他那颗很倔的头颅埋在膝盖里半晌都没动。
C、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shuāng)
D、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圆,里面有几间塌(tā)败的小屋。
2.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中国梦,迥乎不同,我们用心中的梦表达对祖国深厚的热爱。
B.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C.吃水不忘挖井人,生活在幸福和平年代的我们不能忘本,不能忘记那兀兀穷年里发生的感人故事。
D.当时,他是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因为他曾成功地领导战时美国的原子弹制造。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近半年来,梅葆玖、陈忠实、杨绛……等大师的离去,无不使我们每个人心中充满了悲痛之情。
B.“都到齐了吗?同学们。”老师说,“到齐了我们就可以出发了。”
C.“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的这句诗词激励着我们青少年学生珍惜时光,努力学习,发奋有为。
D.十三、四岁的胡适沿着崎岖艰险的小路走进上海,飘到美国,回到北京,他博览群书,学贯中西,成为国人敬仰的国学大师。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随着粤剧表演及广彩制作等活动引入课堂,让更多学生受到了广府传统文化的熏陶。
B.中国体育健儿正在积极备战2020年奥运会,他们将在赛场上努力拼搏,争创佳绩。
C.读者深受喜爱的杨绛先生,不凡的一生中,留下了大量文风质朴、寓意深刻的作品。
D.“中国成语大会”节目受到中小学生喜爱,是因为其形式新颖,有文化内涵的原因。
5.选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 )。
A.清醒过来 推辞一番 卧倒在地 工作数月 (后补短语)
B.边走边谈 穷凶极恶 居安思危 朝夕相处 (并列短语)
C.内心激动 增长很快 态度诚恳 精力充沛 (主谓短语)
D.久经风霜 进驻营地 深入研究 学习技术 (动宾短语)
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阿长与〈山海经〉》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也是出自这部散文集。
B.《台阶》的作者是李森祥,作者从父辈们生存的智慧、憨厚、勤劳甚至狡黠中再度捕捉自我血液中流淌的原生物质,让后辈得到深省。
C.《老王》的作者是当代女作家杨绛,以“我”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回忆了老王的几个生活片段,刻画了一个穷苦卑微但心地善良、老实厚道的“老王”形象,表达了作者一家人对老王那样不幸者的关心、同情和尊重 。
D.《卖油翁》是南宋欧阳修所著的一则写事明理的寓言故事,记述了陈尧咨射箭和卖油翁的事,形象的说明了“熟能生巧”“实践出真知”“人外有人” 的道理。
二、课内阅读题
(一)读《阿长与《山海经》》22——27段回答下列题目
7.“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遇到了很大很响的雷,十分害怕起来。
B.遇到一个霹雳是比喻的说法,表明了我的震惊。
C.遇到了很大很响的雷,全部的人都感到震惊。
D.我似乎遇到霹雳,其实我并没有遇到,表明我很胆小。
8.对“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的原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书的图画很美,拓展了我的视野,并且装帧精美,印刷考究。
B.因为书的内容真实,情节曲折,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是我长久以来所盼望得到的。
C.因为这是阿长特意为我买的,代表了阿长对我的一片深情厚意,也寄托着我永久的怀念。
D.因为此后再也没有看过这么有趣的书了,因此最为珍爱,视若珍宝。
9.下面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阿长把《山海经》说成“三哼经”表现了阿长的无知。
B.从选文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对阿长的敬意主要由买《山海经》而生发的。
C.在作者的眼里,阿长是确有伟大神力的,心地善良的人。
D.“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作者这样说是因为这四本书虽粗拙,却是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给我买来的,凝聚了长妈妈对“我”的爱心,当时给了“我”非常大的震动。
10.下面说法中不正确的的一项是( )
A.选文最后一句话运用抒情的表达方式,表达了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B.文中的“她确有伟大的神力”一句中的“神力”指脱裤子能挡炮弹。
C.选文倒数第2段,补叙长妈妈的身世,表达了作者对长妈妈深深地内疚和同情。
D.长妈妈为我买来《山海经》满足了我的愿望,促使我对读书的渴望加深,对我的启蒙教育起到一定的作用,所以“此后我就更其搜集绘图的书”。
11. 对下列句子的表达方式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描写)
B.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抒情)
C.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议论)
D.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说明)
12. 对“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因为阿长不知道《山海经》是怎样一部书,又不关心我 B.因为阿长不识字,没文化。
C.因为我对阿长心存隔膜乃至轻视。 D.阿长不可能理解我渴望得到《山海经》的心情。
13.选文主要运用的写作手法是( )
A.欲扬先抑,以抑为主。 B.欲扬先抑,以扬为主。
C. 衬托手法,后文反衬前文。 D.对比手法,前后文形成对比。
14.这五段文字的语言风格是怎样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情感豪放,生动形象 B.饱含深情,清新爽朗
C.情真意切,辞藻华丽 D.感情深沉,细腻生动
15. 联系全文看,阿长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下列概述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
A. 阿长是一个没有文化、粗俗、好事的人。
B. 阿长是一个心地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的人。
C. 阿长是一个懂得许多规矩、烦琐之至的人,但有时也是一个具有伟大神力的人。?
D. 阿长是一个很不幸,但又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是一个热情、朴实,但又不是十全十美的人。
16.对全文最后一句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寄托了作者对长妈妈深沉的怀念之情。
B.从全文看,作者采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此结尾对阿长的“扬”达到了顶点。
C.地神是黑暗而又仁厚的,“我”祈祷神灵保佑,让阿长的灵魂得以永安。
D.此句不仅归纳了全文、升华了中心,还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凝聚力。
17.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部分“我”的心理变化过程是:不抱任何希望---惊讶和震撼----心生敬意。
B.这四本书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原因是书的刻印虽然粗拙,但图文并茂,内容很深刻。
C.“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这番心理描写表明作者对阿长的关心询问并未放在心上,但并无瞧不起她,轻视她的意思。
D.“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一句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作者当时震惊的情态。
18.对选文内容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我对于《山海经》念念不忘,最后终于得到。
B.阿长给我买来《山海经》及这件事对我的影响。
C.阿长有伟大的神力,我非常怀念她。
D.《山海经》是我最初得到的宝书,给了我深远的影响。
19.阿长是文中的中心人物,作者对阿长的刻画没运用的描写方法是( )
A.肖像描写 B.心理描写 C.语言描写 D.动作描写
20.对文中画线句理解最准确的一项 ( )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
A.形象的表达了我听到这个消息时震惊的情态,强化了“出乎意料”的表达效果。
B.形象的表达了我听到这个消息时惊讶、恐惧的神态,觉得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
C.形象的写出了阿长对我的理解和关爱使我非常感动。
D.形象的表达了我对阿长的感激之情。
21.下列各项说法中,与文段内容不相符的是( )
A.阿长把“山海经”说成“三哼经”,想方设法为我买来一套,表明她尽管没有文化却能够做成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情,写出阿长对我的爱。
B.文段中对长妈妈先是称“阿长”,后来称“我的保姆,长妈妈”,表明我对她的态度有了转变。
C .“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一句突出我对阿长的敬意和感激。
D.这四本书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原因是书的刻印虽然粗拙,但图文并茂,内容很深刻。
22.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恰当的一项( )
A.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回事时,“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问了,也就对她说了,认为说与不说一样,这种想法只是表现了我对阿长的关心询问并未放在心上,我并没有瞧不起她,轻视她。
B .“她确有伟大的神力”中的“神力”指“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表现了我对阿长的敬佩和爱戴
C.这段文字体现了作者对长妈妈感激、尊敬、怀念的思想感情。
D.选文部分我的心理活动的变化轨迹是:不抱任何希望-----惊讶和震撼----心生敬意
23.下列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敬重 B 、漠然 C 、同情 D、 怀念
24.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元旦辟头的磨难”到把“山海经”说成“三哼经”可以看出阿长是一个愚昧、迷信的下层劳动妇女。
B.“元旦辟头的磨难”让我很不耐烦,但可以看出阿长迷信又向往美好的生活。
C.阿长买的《山海经》刻印十分粗拙,但我仍然视为宝书。
D.阿长给我买回了我渴慕已久的《山海经》,我对她产生了“新的敬意”。
(二)读《老王》8——22段回答下列问题
25.下列选择项中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老王》的作者是杨绛,她的丈夫钱钟书是我国著名学者和作家,他影响最大的作品是小说《围城 》。
B.镶嵌:本文指一物嵌入另一物里,突出老王瘦弱无力,行动不灵活,僵直的状态。
C.强笑:勉强做出笑容。含义:对他给“我”送鸡蛋、香油,表示感激;“我”看到形容枯槁的老王不愿意搭理他。
D.前3段使用的描写手法有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其中着笔最多的是神态,这样描写的作用是突出老王极差的健康状态,暗示他不久于人世
26.选文第三段画线部分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的数不完。
A.老王在重病的情况下仍然拿鸡蛋来给我,报答我对他的关照,令我非常的感动。
B.我看到形容枯槁的老王很紧张,所以才数不清具体的数目。
C.在我看来,这份情谊弥足珍贵,是无法用鸡蛋的数目来衡量的。
D.老王死的前一天给“我”家送香油和鸡蛋,“我”给他钱,表现了老王和作者的善良。
27. “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对于“愧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让他们也过上好日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而作者对外表不美、甚至有点丑的老王的同情、宽容一直持一种俯视态度,所以“愧怍”。
B.老王这个不幸的人,是可尊敬的,值得赞美的,可是在他生前,作者却没有充分理解他,没有充分被感动。这就使作者,在后来渐渐明白过来时,感到十分“愧怍”.
C.作者愧怍自己作为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的、应有所同情、有所宽容的人,却没有理解他的高贵的品格,甚至连感觉都没有,就那一点感动都是在他死后才有的。但这时说什么都来不及了。
D. 作者的愧怍是因为人家在生命最后时刻来关顾自己的时候,却没感觉,没有感动。她惭愧、她内疚集中在,当时自己只对人家的外貌有感觉,而对人家崇高的内心却没感觉。
28. 学了本文,你有怎样的感悟? 下列选项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每一个人都应善待不幸者。 B.从政策如何倾向善良的不幸者的角度。
C.从善良者个人如何努力改变自身命运的角度。 D.加强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完善。
29.选出下列句子中引号不同类的一项是( )
A.那时候他“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
B.老王只有一只眼。另一只眼是“田螺眼”,瞎的。
C.“文化大革命”开始,默存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
D.幸亏有一位老先生愿把自己降格为“货”,让老王运走。
30.从“老王同院的老李”的话中,可侧面看出老王在别人心目中的地位,下列分析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是一个不被重视的人 B..老王当时病情很重
C.是一个有爱心的人 D..老王是个诚实的人
31.作者对老王的外貌描写用了“面如死灰”“僵尸”“骷髅”“白骨”等词,原因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突出老王样子非常怕人。 B.说明老王当时病情严重。
C.暗示老王将不久于人世。 D. 强调老王令人生厌之态。
32.对“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一句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他赶忙止住我”表明老王了解杨绛的为人,知道她要给钱。
B.“我不是要钱。”一句表明老王是在临终前来和一生中给他温暖最多的人告别,他不愿意接受钱。
C.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读出老王是个重情重义,知恩图报的人。
D.作者在文末表达的“愧怍”之情,主要原因是这一次给了老王钱。
33.本文用词洗练老到,很值得品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本句用“镶嵌”可以看出老王的身体已经很虚弱了,如果用“站立”等词就不能表现这层意思。
B.“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数不完。”这是因为老王的形象把我吓坏了,总不能集中精力去数,所以作者觉得鸡蛋多得“数不完”。
C.“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一句中的“强笑”说明笑得不自然,体现出“我”对病危中的老王的同情。
D.“他一手拿着布,一手 攥着钱”中的“攥”表达老王矛盾的心情:既又不好意思,又很难过,用的是动作描写。
34.这几段文字的语言风格是怎样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感情真挚,含蓄深沉。 B.感情真切,朴素简洁。
C.感情深沉,清新婉约。 D.感情炽烈,幽默诙谐。
(三)读《卖油翁》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35.下面语句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陈康肃公/善射 B.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C.尔/安敢轻吾射 D.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36. 选出对加横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 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睨之。(指代陈尧咨射箭) B. 但微颔之。(指代善射的陈尧字)
C. 以我酌油知之。(指代手熟的道理) D. 康肃笑而遣之。(指代卖油翁)
37. 选出不是表现陈尧字“自矜” 的一项( )
A.“汝亦知射乎? ” B.“尔安敢轻吾射? ”
C. 康肃笑而遣之 D.“吾射不亦精乎”
38.“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的正确意思是( )
A.见陈尧咨在射箭,微微点着头替他数靶数
B.见陈尧咨射出的箭十只能中八九支,只不过微微地点头赞许他的射技
C.见陈尧咨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不禁点头称赞
D.卖油翁见到陈尧咨射箭很准,点头示意
39.下列各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公亦以此自矜 以我酌油知之
B.射:汝亦知射乎 吾射不亦精乎
C.去:睨之,久而不去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D.自:公亦以此自矜 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40.在文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一句是( )
A.睨之,久而不去 B.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C.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 D.无他,但手熟尔
41.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相照应的一句是( )
A.释担而立 B.睨之 C.久而不去 D.但微颔之
42.文章强调陈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十中八九的目的是( )
A.为后文写陈尧咨埋下伏笔。 B.为后文写康肃笑而遣之埋伏笔。
C.为后文写陈尧咨忿然责问作铺垫。D.与卖油翁不以为然的态度形成对比,引出两人对话。
43.本文所阐述的道理是( )
A.有本领不应自矜自傲。 B.教育他人应以身示范。
C.凡事只要熟,就能巧,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 D.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44.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文章划线句“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写出康肃的“善射”和“自矜”的特点。
B.康肃“忿然”的主要原因是卖油翁的“睨之”“但微颔之”。
C.对卖油翁“酌油”详写的原因,是突出“熟能生巧”的中心。
D.康肃“笑而遣之”体现了他无可奈何和尴尬的心理。
45.下面有关文章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选文第一段陈尧咨“自矜” 而卖油翁的“睨之”“但微颔之”,一个自傲,一个鄙视,写得活灵活现。对卖油翁的刻画主要运用了侧面描写。
B.选文第二段主要是对话描写,通过人物对话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C.选文中陈尧咨对待卖油翁的态度由“忿然”到“笑而遣之”的变化,其原因是他看到了卖油翁的酌油技术很纯熟,却并不“以此自矜”。
D.文中故事告诉人们一个“熟能生巧”的道理,即使有什么长处也没有骄傲自满的必要。
46.对“康肃笑而遣之”一句中“笑”的理解有误的一项( )
A. “笑”是解嘲之笑。 B. “笑”是不得不服气之笑
C. “笑” 是不服气的冷笑。 D.“笑”是甘拜下风的笑。
三、国学、课外名著
47.下列古诗默写与原文一致的一项( )
A.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文章憎命达,
魑魅喜人过。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B.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去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C.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雁,飞入寻常百姓家。
D.瞿塘嘈嘈十二滩,人说道路古来难。等闲平地起波澜,长恨人心不如水。
48.下列诗文默写与原文不一致的一项( )
A.燕赵古称多慷慨悲哥之士。 B。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
C.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 D.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49.有关《创业史》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 )
A.《创业史》以梁生宝互助组的发展历史为线索,通过对蛤蟆滩各阶级和各阶层人物之间尖锐、复杂的斗争的描写,深刻地表现了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中农村阶级关系及各阶层人与人之间关系。
B.在披荆斩棘带头创社会主义大业中,他有胆有识,既有宏伟的气魄,又有实干精神。他身上既有勤劳、朴实、善良的中国传统美德的闪光,又有公而忘私、勇于牺牲个人利益的时代精神的张扬。这是对青年农民梁生宝的形象塑造。
C.作家柳青在他的名著《创业史》中指出:“人生的道路是很漫长的,但要紧处常常只有几步。”
D.《创业史》第一部使柳青一举成名,然而现实的变化让他措手不及,他未能完成后两部《创业史》的创作就与世长辞了。
50.下列关于《红岩》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双枪老太婆”是革命青年华为的母亲;“监狱之花”指的是小萝卜头。
B.刘思扬被关进“香山别墅”后,立即和成岗彼此熟悉并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革命工作。
C.“你把群众当作自己的父亲,群众才把你看成自己的儿子” 。这句话出自江姐的丈夫彭松涛之口。他为了掩护上千名群众而壮烈牺牲。
D.刘思扬一开始就识破了“红色特务”老朱,希望用假材料将他引入歧途。
第二卷
语言运用(默写)
51.王维《竹里馆》一诗中,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情景的两句是:
52.王维《竹里馆》一诗中,写诗人的活动的两句是:
53.写人物活动,体现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是: ?
54.用拟人化的手法,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表达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的心情的是:
55.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表达诗人对家乡的依恋和思乡之情的两句是:
56.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诗人听到《折杨柳》曲调,不觉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的诗句:
57.《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形容笛声悠扬、深远、飘忽不定情状的两句是:
58.《春夜洛城闻笛》中与“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城”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
59.在《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由听到“折柳”曲而引发浓浓思乡之情的诗句语是:
60.写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的是:
61.表达诗人自己情怀,却从他人反说。不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乡思之切的是: ?
62.写诗人由于行色匆匆,只好用捎口信方式表达怀亲之情的两句是:
63.《逢入京使》中运用夸张手法传达惜别深情的诗句是:
64.岑参《逢入京使》一诗中,表达诗人对家乡、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的两句是:
65.《逢入京使》一诗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的句子是:
66.诗中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的句子是:
67.通过拟人的修辞写就连那本来没有任何姿色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化作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的句子是:
68.写暮春时节,花木仿佛知晓春将逝去,所以特别珍惜春光争芳斗艳,尽情舒展生命的本色的句子是:
69.诗中表面揶揄“杨花榆荚”无才思,实则是对他们更深层次的赞许的句子是:
70.(诗中蕴含哲理的句子是)一个人“无才思”并不可怕,要紧的是珍惜光阴,不失时机,“春光”是不负“杨花榆荚”这样的有心人的句子是:
71.《卖油翁》中写陈尧咨骄傲自大、目空一切的句子是:
72.《卖油翁》中写陈尧咨通达爽快,笑中有会意,有尴尬,也有解嘲的句子是:
五、现代文阅读
人生最美的书写
①初夏,故乡小院里的合欢树花满枝丫,仿佛落满了天上的云霞。树下,一张小桌上铺好笔墨纸砚,六岁的我,正襟危坐,一只小手慎重地握着毛笔,父亲站在我身后,用温暖有力的大手握着我的小手,一笔一画,一撇一捺。我凝神屏息,一丝不苟,仿佛在书写自己一生的命运。父亲教我写的字是:人、一、大、小……
②一阵晚风吹起,淡粉色的花儿落在书桌上,落在我的小辫上。我一抬头,就看见儒雅的父亲戴着一副眼镜,温和地微笑着,凝望着我认真习字的模样,注视着他瘦小的女儿一天天地成长。
③那一年,我在父亲的陪伴下开始练习书法,临帖柳公权《玄秘塔碑》。父亲说,书法家柳公权有一句名言:“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练习书法,记住几句话:“习字如做人,不得慌张,不得潦草,更不能肆意涂抹;习字能磨炼一个人的意志和静气,习字的人就像一个练武之人,比的是内力。书写时气息不能断,提笔就要一气呵成,落笔无悔。”
④如今回想父亲的话,那些话不仅是在解读书法,更像是在解读人生。
⑤年幼时,父亲常带我去的地方,不是热闹的公园,而是西安碑林。因为当时他在西安南郊上班,离碑林不远,而我正在学习书法,父亲想让我从小就能沐浴在古老文化的芬芳里。
⑥那些风轻云淡的日子,父亲牵我的手漫步在古木参天、庄严肃穆的千年庭院里。我们悄然走在石碑之间,用心阅读着一块块虎踞龙盘的石碑,就像阅读一本本厚重沧桑的历史大书。父亲指着一块石碑说,这是你练习的唐代柳公权的《玄秘塔碑》。父亲说,柳体端庄挺拔,沉稳端然,风骨俊秀,古人所说“颜筋柳骨”就是这个道理。在另一块石碑前,父亲站立良久,碑文我看不懂。这是谁写的呢?我问他。父亲说,这是于右任先生的草书。古人说,草书如名将,于先生的草书洒脱豪迈,雄健奇伟,如同驰骋沙场的大将。他是我们陕西人,一九四九年去了台湾,可惜他八十岁病故异乡,再也没能回到他魂牵梦绕的八百里秦川。于先生去世前写过一首诗:“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父亲的声音在春风里有些嘶哑,我幼小的心灵被于先生的乡愁深深打动了。
⑦父亲说,汉字之美都在书法里。楷书如文人,秀逸端正,别有风骨。如今,我慢慢才理解父亲的话,楷书是穿着一袭灰色长衫的中年男子,端正从容,疏朗俊逸。收敛了青年时的气焰与锋芒,内敛含蓄,风骨清奇。方方正正的汉字,庭院深深深几许,它充满了汉语的玄妙和美感。它不枝不蔓,中规中矩。只有懂得规矩和节制的人,才有完美的人生。
⑧年岁渐长,才觉得书法里最难写的字,莫过于笔画简单的“人”字。每个人的漫漫人生,最难做的也是“人”啊!书法里除了“人”字难写,还有就是“一”字。人要能做到坚守自己,不偏不倚,表里如一,不忘一颗初心,该有多么难得。
⑨书法是什么?是以竹和兰的身姿,书写尘世的情意。一字一乾坤里,皆是人间的贞静和端然。
⑩小时候习字的经历,在我成年之后渐渐显现出来,传统文化的熏陶,滋养了我日后的写作。冥冥之中,仿佛一切都是父亲安排好的。多年后,我用父亲握着的手写作,给各大报刊写稿。不知不觉,我成了终身写字的女子,从懵懂的童年到人生的中年。我渐渐明白,在浮躁的尘世间,只有沉稳静气的人,文字才能做到简洁不芜,端正开阔,坚韧洁净。
?对于如今的我,任何一种书写,都是一种修行。
?前些天,整理家中的书柜,忽然看见父亲的书法,写在包着书衣的书上,一本是巴金的《家》,另一本是梁思成著《中国建筑史》,我抚摸着父亲苍劲俊逸的字迹,泪水潸然。父亲,光阴走了,您也走了,只有您留下的书法还在。
?父亲,我用您留给我的笔墨纸砚,教我年幼的孩子学写书法,教会他第一个字是“人”字。因为,是您握着我的手,教给我人生的第一个字。也是您,教我一生好好做人。一代代中国人,就是依靠汉字的书写,传承汉字之美和人间真情。
?您离开我一年多了,我常常回想您教我习字的时光,心里竟没有多少孤苦和伤悲。父亲,每当我提笔书写的时候,仿佛您就站在我身边,慈爱的目光一直看着我,鼓励我,督促我,令我不敢懈怠。那些生命之初最美的书写,珍藏在记忆里,温暖漫漫人生。
(摘自《红豆》)
73.父亲为“我”的书写做了哪些事?请简要概括。
74.“我”从书写中获得了哪些人生感悟?试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5.第①段中的画线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76.任选一个角度品味下列句子的妙处。
(1)我一抬头,就看见儒雅的父亲戴着一副眼镜,温和地微笑着,凝望着我认真习字的模样,注视着他瘦小的女儿一天天地成长。
(2)楷书如文人,秀逸端正,别有风骨。
77.【语文核心素养:文化传承与理解】 文中多次写到汉字的字体。根据你的积累,下列有关汉字演变过程的正确顺序是( )
A.甲骨文、小篆、金文、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B.金文、甲骨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C.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D.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
答案
第一卷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C )
A.我流着一大串涎(xián)水,张嘴在青石板上啃,结果啃了一嘴泥抹子。
B. 我就陪着父亲在门槛(jiǎn)上休息了一会儿,他那颗很倔的头颅埋在膝盖里半晌都没动。
C、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shuāng)
D、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圆,里面有几间塌(tā)败的小屋。
解析:A.抹——沫 B.jiǎn——Kǎn D.圆——院
2.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C )
A.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中国梦,迥乎不同,我们用心中的梦表达对祖国深厚的热爱。
B.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C.吃水不忘挖井人,生活在幸福和平年代的我们不能忘本,不能忘记那兀兀穷年里发生的感人故事。
D.当时,他是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因为他曾成功地领导战时美国的原子弹制造。
解答:?A.使用正确,迥乎不同:形容差别很大,完全不一样.
B.使用正确,一反既往:一:完全;既往:从前.完全与以前相反.
C.使用有误,兀兀穷年:辛辛苦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句中的意思是不忘贫穷的日子,所以该成语不和语境.
D.使用正确,家喻户晓:喻:明白;晓:知道.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人所共知.
故选:C.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C )
A.近半年来,梅葆玖、陈忠实、杨绛……等大师的离去,无不使我们每个人心中充满了悲痛之情。
B.“都到齐了吗?同学们。”老师说,“到齐了我们就可以出发了。”
C.“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的这句诗词激励着我们青少年学生珍惜时光,努力学习,发奋有为。
D.十三、四岁的胡适沿着崎岖艰险的小路走进上海,飘到美国,回到北京,他博览群书,学贯中西,成为国人敬仰的国学大师。
解析:A.应该去掉省略号;
B.项都到齐了吗后面应该用逗号,同学们后面用问号;
C.是正确的;
D.十三四岁是估计,中间不能用顿号;
故选:C.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B )
A.随着粤剧表演及广彩制作等活动引入课堂,让更多学生受到了广府传统文化的熏陶。
B.中国体育健儿正在积极备战2020年奥运会,他们将在赛场上努力拼搏,争创佳绩。
C.读者深受喜爱的杨绛先生,不凡的一生中,留下了大量文风质朴、寓意深刻的作品。
D.“中国成语大会”节目受到中小学生喜爱,是因为其形式新颖,有文化内涵的原因。
解析:A.“随着……让”混用使句子缺主语,任意删去一个;C.语序错误。改为“深受读者喜爱”;D.“是因为……的原因”句式杂糅,删去“因为”或“的原因”。
5.选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 A )。
A.清醒过来 推辞一番 卧倒在地 工作数月 (后补短语)
B.边走边谈 穷凶极恶 居安思危 朝夕相处 (并列短语)
C.内心激动 增长很快 态度诚恳 精力充沛 (主谓短语)
D.久经风霜 进驻营地 深入研究 学习技术 (动宾短语)
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D)
A.《阿长与〈山海经〉》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也是出自这部散文集。
B.《台阶》的作者是李森祥,作者从父辈们生存的智慧、憨厚、勤劳甚至狡黠中再度捕捉自我血液中流淌的原生物质,让后辈得到深省。
C.《老王》的作者是当代女作家杨绛,以“我”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回忆了老王的几个生活片段,刻画了一个穷苦卑微但心地善良、老实厚道的“老王”形象,表达了作者一家人对老王那样不幸者的关心、同情和尊重 。
D.《卖油翁》是南宋欧阳修所著的一则写事明理的寓言故事,记述了陈尧咨射箭和卖油翁的事,形象的说明了“熟能生巧”“实践出真知”“人外有人” 的道理。
二、课内阅读题
(一)读《阿长与《山海经》》22——27段回答1-----18
7.“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B )
A.遇到了很大很响的雷,十分害怕起来。
B.遇到一个霹雳是比喻的说法,表明了我的震惊。
C.遇到了很大很响的雷,全部的人都感到震惊。
D.我似乎遇到霹雳,其实我并没有遇到,表明我很胆小。
8.对“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的原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C )
A.因为书的图画很美,拓展了我的视野,并且装帧精美,印刷考究。
B.因为书的内容真实,情节曲折,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是我长久以来所盼望得到的。
C.因为这是阿长特意为我买的,代表了阿长对我的一片深情厚意,也寄托着我永久的怀念。
D.因为此后再也没有看过这么有趣的书了,因此最为珍爱,视若珍宝。
9.下面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阿长把《山海经》说成“三哼经”表现了阿长的无知。
B.从选文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对阿长的敬意主要由买《山海经》而生发的。
C.在作者的眼里,阿长是确有伟大神力的,心地善良的人。
D.“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作者这样说是因为这四本书虽粗拙,却是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给我买来的,凝聚了长妈妈对“我”的爱心,当时给了“我”非常大的震动。
10.下面说法中不正确的的一项是( B )
A.选文最后一句话运用抒情的表达方式,表达了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B.文中的“她确有伟大的神力”一句中的“神力”指脱裤子能挡炮弹。
C.选文倒数第2段,补叙长妈妈的身世,表达了作者对长妈妈深深地内疚和同情。
D.长妈妈为我买来《山海经》满足了我的愿望,促使我对读书的渴望加深,对我的启蒙教育起到一定的作用,所以“此后我就更其搜集绘图的书”。
11. 对下列句子的表达方式判断正确的一项是(C)
A.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描写)
B.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抒情)
C.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议论)
D.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说明)
12. 对“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
A.因为阿长不知道《山海经》是怎样一部书,又不关心我 B.因为阿长不识字,没文化。
C.因为我对阿长心存隔膜乃至轻视。 D.阿长不可能理解我渴望得到《山海经》的心情。
13.选文主要运用的写作手法是( B )
A.欲扬先抑,以抑为主。 B.欲扬先抑,以扬为主。
C. 衬托手法,后文反衬前文。 D.对比手法,前后文形成对比。
14.这五段文字的语言风格是怎样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D )
A.情感豪放,生动形象 B.饱含深情,清新爽朗
C.情真意切,辞藻华丽 D.感情深沉,细腻生动
15. 联系全文看,阿长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下列概述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D )
A. 阿长是一个没有文化、粗俗、好事的人。
B. 阿长是一个心地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的人。
C. 阿长是一个懂得许多规矩、烦琐之至的人,但有时也是一个具有伟大神力的人。?
D. 阿长是一个很不幸,但又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是一个热情、朴实,但又不是十全十美的人。
16.对全文最后一句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 )
A.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寄托了作者对长妈妈深沉的怀念之情。
B.从全文看,作者采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此结尾对阿长的“扬”达到了顶点。
C.地神是黑暗而又仁厚的,“我”祈祷神灵保佑,让阿长的灵魂得以永安。
D.此句不仅归纳了全文、升华了中心,还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凝聚力。
17.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
A.选文部分“我”的心理变化过程是:不抱任何希望---惊讶和震撼----心生敬意。
B.这四本书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原因是书的刻印虽然粗拙,但图文并茂,内容很深刻。
C.“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这番心理描写表明作者对阿长的关心询问并未放在心上,但并无瞧不起她,轻视她的意思。
D.“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一句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作者当时震惊的情态。
18.对选文内容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B )
A.我对于《山海经》念念不忘,最后终于得到。
B.阿长给我买来《山海经》及这件事对我的影响。
C.阿长有伟大的神力,我非常怀念她。
D.《山海经》是我最初得到的宝书,给了我深远的影响。
19.阿长是文中的中心人物,作者对阿长的刻画没运用的描写方法是( B )
A.肖像描写 B.心理描写 C.语言描写 D.动作描写
20.对文中画线句理解最准确的一项 ( A )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
A.形象的表达了我听到这个消息时震惊的情态,强化了“出乎意料”的表达效果。
B.形象的表达了我听到这个消息时惊讶、恐惧的神态,觉得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
C.形象的写出了阿长对我的理解和关爱使我非常感动。
D.形象的表达了我对阿长的感激之情。
21.下列各项说法中,与文段内容不相符的是( D )
A.阿长把“山海经”说成“三哼经”,想方设法为我买来一套,表明她尽管没有文化却能够做成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情,写出阿长对我的爱。
B.文段中对长妈妈先是称“阿长”,后来称“我的保姆,长妈妈”,表明我对她的态度有了转变。
C .“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一句突出我对阿长的敬意和感激。
D.这四本书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原因是书的刻印虽然粗拙,但图文并茂,内容很深刻。
22.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恰当的一项( A )
A.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回事时,“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问了,也就对她说了,认为说与不说一样,这种想法只是表现了我对阿长的关心询问并未放在心上,我并没有瞧不起她,轻视她。
B .“她确有伟大的神力”中的“神力”指“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表现了我对阿长的敬佩和爱戴
C.这段文字体现了作者对长妈妈感激、尊敬、怀念的思想感情。
D.选文部分我的心理活动的变化轨迹是:不抱任何希望-----惊讶和震撼----心生敬意
23.下列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B )
A、敬重 B 、漠然 C 、同情 D、 怀念
24.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从“元旦辟头的磨难”到把“山海经”说成“三哼经”可以看出阿长是一个愚昧、迷信的下层劳动妇女。
B.“元旦辟头的磨难”让我很不耐烦,但可以看出阿长迷信又向往美好的生活。
C.阿长买的《山海经》刻印十分粗拙,但我仍然视为宝书。
D.阿长给我买回了我渴慕已久的《山海经》,我对她产生了“新的敬意”。
(二)读《老王》8——22段回答19-----28
25.下列选择项中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C )
A.《老王》的作者是杨绛,她的丈夫钱钟书是我国著名学者和作家,他影响最大的作品是小说《围城 》。
B.镶嵌:本文指一物嵌入另一物里,突出老王瘦弱无力,行动不灵活,僵直的状态。
C.强笑:勉强做出笑容。含义:对他给“我”送鸡蛋、香油,表示感激;“我”看到形容枯槁的老王不愿意搭理他。
D.前3段使用的描写手法有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其中着笔最多的是神态,这样描写的作用是突出老王极差的健康状态,暗示他不久于人世
26.选文第三段画线部分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的数不完。
A.老王在重病的情况下仍然拿鸡蛋来给我,报答我对他的关照,令我非常的感动。
B.我看到形容枯槁的老王很紧张,所以才数不清具体的数目。
C.在我看来,这份情谊弥足珍贵,是无法用鸡蛋的数目来衡量的。
D.老王死的前一天给“我”家送香油和鸡蛋,“我”给他钱,表现了老王和作者的善良。
27. “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对于“愧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 )
A. 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让他们也过上好日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而作者对外表不美、甚至有点丑的老王的同情、宽容一直持一种俯视态度,所以“愧怍”。
B.老王这个不幸的人,是可尊敬的,值得赞美的,可是在他生前,作者却没有充分理解他,没有充分被感动。这就使作者,在后来渐渐明白过来时,感到十分“愧怍”.
C.作者愧怍自己作为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的、应有所同情、有所宽容的人,却没有理解他的高贵的品格,甚至连感觉都没有,就那一点感动都是在他死后才有的。但这时说什么都来不及了。
D. 作者的愧怍是因为人家在生命最后时刻来关顾自己的时候,却没感觉,没有感动。她惭愧、她内疚集中在,当时自己只对人家的外貌有感觉,而对人家崇高的内心却没感觉。
28. 学了本文,你有怎样的感悟? 下列选项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D )
A.每一个人都应善待不幸者。 B.从政策如何倾向善良的不幸者的角度。
C.从善良者个人如何努力改变自身命运的角度。 D.加强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完善。
29.选出下列句子中引号不同类的一项是( A )
A.那时候他“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
B.老王只有一只眼。另一只眼是“田螺眼”,瞎的。
C.“文化大革命”开始,默存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
D.幸亏有一位老先生愿把自己降格为“货”,让老王运走。
解析:A.引用。其他项特定称谓。
30.从“老王同院的老李”的话中,可侧面看出老王在别人心目中的地位,下列分析最准确的一项是( A )
A.是一个不被重视的人 B..老王当时病情很重
C.是一个有爱心的人 D..老王是个诚实的人
31.作者对老王的外貌描写用了“面如死灰”“僵尸”“骷髅”“白骨”等词,原因分析不正确的是( D )
A.突出老王样子非常怕人。 B.说明老王当时病情严重。
C.暗示老王将不久于人世。 D. 强调老王令人生厌之态。
32.对“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一句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D)
A.“他赶忙止住我”表明老王了解杨绛的为人,知道她要给钱。
B.“我不是要钱。”一句表明老王是在临终前来和一生中给他温暖最多的人告别,他不愿意接受钱。
C.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读出老王是个重情重义,知恩图报的人。
D.作者在文末表达的“愧怍”之情,主要原因是这一次给了老王钱。
33.本文用词洗练老到,很值得品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本句用“镶嵌”可以看出老王的身体已经很虚弱了,如果用“站立”等词就不能表现这层意思。
B.“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数不完。”这是因为老王的形象把我吓坏了,总不能集中精力去数,所以作者觉得鸡蛋多得“数不完”。
C.“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一句中的“强笑”说明笑得不自然,体现出“我”对病危中的老王的同情。
D.“他一手拿着布,一手 攥着钱”中的“攥”表达老王矛盾的心情:既又不好意思,又很难过,用的是动作描写。
34.这几段文字的语言风格是怎样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B )
A.感情真挚,含蓄深沉。 B.感情真切,朴素简洁。
C.感情深沉,清新婉约。 D.感情炽烈,幽默诙谐。
(三)读《卖油翁》全文回答29---38
35.下面语句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D )
A.陈康肃公/善射 B.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C.尔/安敢轻吾射 D.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36. 选出对加横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B )
A. 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睨之。(指代陈尧咨射箭) B. 但微颔之。(指代善射的陈尧字)
C. 以我酌油知之。(指代手熟的道理) D. 康肃笑而遣之。(指代卖油翁)
37. 选出不是表现陈尧字“自矜” 的一项( C )
A.“汝亦知射乎? ” B.“尔安敢轻吾射? ”
C. 康肃笑而遣之 D.“吾射不亦精乎”
38.“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的正确意思是( B )
A.见陈尧咨在射箭,微微点着头替他数靶数
B.见陈尧咨射出的箭十只能中八九支,只不过微微地点头赞许他的射技
C.见陈尧咨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不禁点头称赞
D.卖油翁见到陈尧咨射箭很准,点头示意
39.下列各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
A.以:公亦以此自矜 以我酌油知之
B.射:汝亦知射乎 吾射不亦精乎
C.去:睨之,久而不去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D.自:公亦以此自矜 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40.在文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一句是( B )
A.睨之,久而不去 B.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C.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 D.无他,但手熟尔
41.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相照应的一句是( D )
A.释担而立 B.睨之 C.久而不去 D.但微颔之
42.文章强调陈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十中八九的目的是( D )
A.为后文写陈尧咨埋下伏笔。 B.为后文写康肃笑而遣之埋伏笔。
C.为后文写陈尧咨忿然责问作铺垫。D.与卖油翁不以为然的态度形成对比,引出两人对话。
43.本文所阐述的道理是( C )
A.有本领不应自矜自傲。 B.教育他人应以身示范。
C.凡事只要熟,就能巧,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 D.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44.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D )
A.文章划线句“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写出康肃的“善射”和“自矜”的特点。
B.康肃“忿然”的主要原因是卖油翁的“睨之”“但微颔之”。
C.对卖油翁“酌油”详写的原因,是突出“熟能生巧”的中心。
D.康肃“笑而遣之”体现了他无可奈何和尴尬的心理。
45.下面有关文章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
A.选文第一段陈尧咨“自矜” 而卖油翁的“睨之”“但微颔之”,一个自傲,一个鄙视,写得活灵活现。对卖油翁的刻画主要运用了侧面描写。
B.选文第二段主要是对话描写,通过人物对话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C.选文中陈尧咨对待卖油翁的态度由“忿然”到“笑而遣之”的变化,其原因是他看到了卖油翁的酌油技术很纯熟,却并不“以此自矜”。
D.文中故事告诉人们一个“熟能生巧”的道理,即使有什么长处也没有骄傲自满的必要。
46.对“康肃笑而遣之”一句中“笑”的理解有误的一项( C )
A. “笑”是解嘲之笑。 B. “笑”是不得不服气之笑
C. “笑” 是不服气的冷笑。 D.“笑”是甘拜下风的笑。
三、国学、课外名著
47.下列古诗默写与原文一致的一项( A )
A.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文章憎命达,
魑魅喜人过。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B.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去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C.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雁,飞入寻常百姓家。
D.瞿塘嘈嘈十二滩,人说道路古来难。等闲平地起波澜,长恨人心不如水。
48.下列诗文默写与原文不一致的一项( A )
A.燕赵古称多慷慨悲哥之士。 B。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
C.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 D.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49.有关《创业史》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 D )
A.《创业史》以梁生宝互助组的发展历史为线索,通过对蛤蟆滩各阶级和各阶层人物之间尖锐、复杂的斗争的描写,深刻地表现了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中农村阶级关系及各阶层人与人之间关系。
B.在披荆斩棘带头创社会主义大业中,他有胆有识,既有宏伟的气魄,又有实干精神。他身上既有勤劳、朴实、善良的中国传统美德的闪光,又有公而忘私、勇于牺牲个人利益的时代精神的张扬。这是对青年农民梁生宝的形象塑造。
C.作家柳青在他的名著《创业史》中指出:“人生的道路是很漫长的,但要紧处常常只有几步。”
D.《创业史》第一部使柳青一举成名,然而现实的变化让他措手不及,他未能完成后两部《创业史》的创作就与世长辞了。
50.下列关于《红岩》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
A.“双枪老太婆”是革命青年华为的母亲;“监狱之花”指的是小萝卜头。
B.刘思扬被关进“香山别墅”后,立即和成岗彼此熟悉并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革命工作。
C.“你把群众当作自己的父亲,群众才把你看成自己的儿子” 。这句话出自江姐的丈夫彭松涛之口。他为了掩护上千名群众而壮烈牺牲。
D.刘思扬一开始就识破了“红色特务”老朱,希望用假材料将他引入歧途。
第二卷
语言运用(默写)
1.王维《竹里馆》一诗中,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情景的两句是: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2.王维《竹里馆》一诗中,写诗人的活动的两句是:?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3.写人物活动,体现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是: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4.用拟人化的手法,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表达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的心情的是: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5.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表达诗人对家乡的依恋和思乡之情的两句是: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6.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诗人听到《折杨柳》曲调,不觉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的诗句: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7.《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形容笛声悠扬、深远、飘忽不定情状的两句是: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8.《春夜洛城闻笛》中与“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城”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9.在《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由听到“折柳”曲而引发浓浓思乡之情的诗句语是: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0.写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的是: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11.表达诗人自己情怀,却从他人反说。不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乡思之切的是: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2.写诗人由于行色匆匆,只好用捎口信方式表达怀亲之情的两句是: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3.《逢入京使》中运用夸张手法传达惜别深情的诗句是: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14.岑参《逢入京使》一诗中,表达诗人对家乡、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的两句是: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15.《逢入京使》一诗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的句子是: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6.诗中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的句子是: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17.通过拟人的修辞写就连那本来没有任何姿色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化作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的句子是: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8.写暮春时节,花木仿佛知晓春将逝去,所以特别珍惜春光争芳斗艳,尽情舒展生命的本色的句子是: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19.诗中表面揶揄“杨花榆荚”无才思,实则是对他们更深层次的赞许的句子是: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20.(诗中蕴含哲理的句子是)一个人“无才思”并不可怕,要紧的是珍惜光阴,不失时机,“春光”是不负“杨花榆荚”这样的有心人的句子是: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五、现代文阅读
人生最美的书写
①初夏,故乡小院里的合欢树花满枝丫,仿佛落满了天上的云霞。树下,一张小桌上铺好笔墨纸砚,六岁的我,正襟危坐,一只小手慎重地握着毛笔,父亲站在我身后,用温暖有力的大手握着我的小手,一笔一画,一撇一捺。我凝神屏息,一丝不苟,仿佛在书写自己一生的命运。父亲教我写的字是:人、一、大、小……
②一阵晚风吹起,淡粉色的花儿落在书桌上,落在我的小辫上。我一抬头,就看见儒雅的父亲戴着一副眼镜,温和地微笑着,凝望着我认真习字的模样,注视着他瘦小的女儿一天天地成长。
③那一年,我在父亲的陪伴下开始练习书法,临帖柳公权《玄秘塔碑》。父亲说,书法家柳公权有一句名言:“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练习书法,记住几句话:“习字如做人,不得慌张,不得潦草,更不能肆意涂抹;习字能磨炼一个人的意志和静气,习字的人就像一个练武之人,比的是内力。书写时气息不能断,提笔就要一气呵成,落笔无悔。”
④如今回想父亲的话,那些话不仅是在解读书法,更像是在解读人生。
⑤年幼时,父亲常带我去的地方,不是热闹的公园,而是西安碑林。因为当时他在西安南郊上班,离碑林不远,而我正在学习书法,父亲想让我从小就能沐浴在古老文化的芬芳里。
⑥那些风轻云淡的日子,父亲牵我的手漫步在古木参天、庄严肃穆的千年庭院里。我们悄然走在石碑之间,用心阅读着一块块虎踞龙盘的石碑,就像阅读一本本厚重沧桑的历史大书。父亲指着一块石碑说,这是你练习的唐代柳公权的《玄秘塔碑》。父亲说,柳体端庄挺拔,沉稳端然,风骨俊秀,古人所说“颜筋柳骨”就是这个道理。在另一块石碑前,父亲站立良久,碑文我看不懂。这是谁写的呢?我问他。父亲说,这是于右任先生的草书。古人说,草书如名将,于先生的草书洒脱豪迈,雄健奇伟,如同驰骋沙场的大将。他是我们陕西人,一九四九年去了台湾,可惜他八十岁病故异乡,再也没能回到他魂牵梦绕的八百里秦川。于先生去世前写过一首诗:“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父亲的声音在春风里有些嘶哑,我幼小的心灵被于先生的乡愁深深打动了。
⑦父亲说,汉字之美都在书法里。楷书如文人,秀逸端正,别有风骨。如今,我慢慢才理解父亲的话,楷书是穿着一袭灰色长衫的中年男子,端正从容,疏朗俊逸。收敛了青年时的气焰与锋芒,内敛含蓄,风骨清奇。方方正正的汉字,庭院深深深几许,它充满了汉语的玄妙和美感。它不枝不蔓,中规中矩。只有懂得规矩和节制的人,才有完美的人生。
⑧年岁渐长,才觉得书法里最难写的字,莫过于笔画简单的“人”字。每个人的漫漫人生,最难做的也是“人”啊!书法里除了“人”字难写,还有就是“一”字。人要能做到坚守自己,不偏不倚,表里如一,不忘一颗初心,该有多么难得。
⑨书法是什么?是以竹和兰的身姿,书写尘世的情意。一字一乾坤里,皆是人间的贞静和端然。
⑩小时候习字的经历,在我成年之后渐渐显现出来,传统文化的熏陶,滋养了我日后的写作。冥冥之中,仿佛一切都是父亲安排好的。多年后,我用父亲握着的手写作,给各大报刊写稿。不知不觉,我成了终身写字的女子,从懵懂的童年到人生的中年。我渐渐明白,在浮躁的尘世间,只有沉稳静气的人,文字才能做到简洁不芜,端正开阔,坚韧洁净。
?对于如今的我,任何一种书写,都是一种修行。
?前些天,整理家中的书柜,忽然看见父亲的书法,写在包着书衣的书上,一本是巴金的《家》,另一本是梁思成著《中国建筑史》,我抚摸着父亲苍劲俊逸的字迹,泪水潸然。父亲,光阴走了,您也走了,只有您留下的书法还在。
?父亲,我用您留给我的笔墨纸砚,教我年幼的孩子学写书法,教会他第一个字是“人”字。因为,是您握着我的手,教给我人生的第一个字。也是您,教我一生好好做人。一代代中国人,就是依靠汉字的书写,传承汉字之美和人间真情。
?您离开我一年多了,我常常回想您教我习字的时光,心里竟没有多少孤苦和伤悲。父亲,每当我提笔书写的时候,仿佛您就站在我身边,慈爱的目光一直看着我,鼓励我,督促我,令我不敢懈怠。那些生命之初最美的书写,珍藏在记忆里,温暖漫漫人生。
(摘自《红豆》)
1.父亲为“我”的书写做了哪些事?请简要概括。
2.“我”从书写中获得了哪些人生感悟?试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①段中的画线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4.任选一个角度品味下列句子的妙处。
(1)我一抬头,就看见儒雅的父亲戴着一副眼镜,温和地微笑着,凝望着我认真习字的模样,注视着他瘦小的女儿一天天地成长。
(2)楷书如文人,秀逸端正,别有风骨。
5.【语文核心素养:文化传承与理解】 文中多次写到汉字的字体。根据你的积累,下列有关汉字演变过程的正确顺序是( )
A.甲骨文、小篆、金文、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B.金文、甲骨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C.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D.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
答案:1.[解析] 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解答本题,抓住父亲在“我”练习书法过程中的相关言行简要概括即可。如抓住第①段最后一句“父亲教我写的字是……”,可概括为父亲教“我”写字;抓住第③段可以概括为父亲告诉“我”习字如做人;抓住第⑤~⑦段可概括为父亲带“我”去西安碑林品悟汉字。
[答案] ①用温暖有力的大手握着“我”的小手,一笔一画、一撇一捺地教“我”书写;②教给“我”习字如做人的道理;③常带“我”去西安碑林品悟汉字。
2.[解析] 首先审题,明确答题区域,然后仔细审读,抓住其中的关键词句分条解答。
[答案] ①只有懂得规矩和节制的人,才有完美的人生;②每个人的漫漫人生,最难做的是“人”;③人要能做到坚守自己,不偏不倚,表里如一,不忘一颗初心很难得;④在浮躁的尘世间,只有沉稳静气的人,文字才能做到简洁不芜,端正开阔,坚韧洁净;⑤一代代中国人,就是依靠汉字的书写,传承汉字之美和人间真情。(答出四点即可)
3.环境描写。设置场景,交代事件发生的地点,渲染开始练习书法的美好氛围。
4.[解析] (1)抓住“父亲戴着一副眼镜,温和地微笑着”,可知运用了外貌、神态描写,分析表达效果时要结合父亲的形象和“我”对父亲的怀念、感激之情。(2)抓住“楷书如文人”可知运用了比喻,结合这句话的意思和比喻的作用,依照“修辞+分析修辞+效果或情感”的模式回答。
[答案] (1)运用了外貌描写和神态描写,展现了父亲的慈爱形象,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怀念和爱戴之情。
(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楷书比作文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楷书的秀逸端正、别有风骨,富有表现力。
5.[解析] C 甲骨文(殷商),金文(周),大篆、小篆(秦),隶书(汉),草书、楷书、行书(魏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