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七年级
下
21.古代诗歌五首
登幽州台歌
中国是诗的国度,在历史的悠悠长河中,诗人们张目人间,寄情山水,人情物理,体察入微,或执着,或洒脱,或沉郁,或飘逸,风情万种,千古流芳。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古代诗歌五首,随着诗人的生花妙笔,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导入新课
又称今体诗、格律诗,指的是隋唐出现的新诗体,其句数、字数、平仄、对仗、押韵都有严格的限制,有绝句、律诗两种。
知识回顾
近体诗:
绝句:四句(五言、七言)
律诗:八句(五言、七言)(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律诗八句四联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
、尾联,二、四、六、八句尾字押韵,中间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都必须对仗。
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以唐朝为界限,以前的诗歌均为古体诗。但唐朝之后的诗歌不一定都算近体诗,具体在于格律、声韵之分。
古体诗又称古风,是依照古诗的作法写的,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从诗句的字数来看,一般有四言、五言、七言和杂言体。
诗歌朗读:
一读:读准字音和节奏,读出抑扬的声调;
二看:弄懂诗意,理解诗歌内容;
三赏:想象画面,品味语言;
四体会:体会作者情感。
如何赏诗
20.古代诗歌五首
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
学习目标
1、
有情感的背诵诗文。
2、理解诗歌内容,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感悟诗人寄寓在诗歌中的情感。
陈子昂(约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唐代文学家、诗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前驱者。陈子昂存诗共100多首,其诗思想充实,语言刚健质朴,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组诗《感遇》38首,《蓟丘览古》7首和《登幽州台歌》、《登泽州城北楼宴》等。
陈子昂二十四岁进士及第,在政治上拥护武则天。他在二十九岁时曾向武则天上书《答制问事八条》,主张轻刑罚、用贤才、纳谏士、赏功勇、减徭役,提出了许多符合百姓愿望的主张。但武则天当时忙于称帝改制,有自己的一套施政方针,因此不但没有重视陈子昂这个文学小臣的意见,反而嫌他上疏议政太过多事,罢了他的职。
作家作品
写作背景
696年,契丹族的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yōu)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则天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遗址在今北京),慷慨悲吟,写下了此诗。
幽州台:燕国时期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修建黄金台用于招纳贤才,因燕昭王将黄金置于其上而得名,其师郭隗为例,成为当时燕昭王用黄金台招纳而来的第一位贤才。幽州台又名“蓟北楼”,也有称“燕台”,故址在今北京西南。
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大兴。
自主学习
一、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yōu
chuànɡ
tì
自主学习
二、朗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放眼望去哪有以前贤人的踪影,回头看看也不见一个效仿古贤的今人。想到那天悠悠而高远、地悠悠而广袤的天地之间,我独自忧伤啊,让人禁不住泪流满面沾湿了衣襟!
古代像燕昭王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过去
古代的一种诗歌体裁
未来
后世那些能像燕昭王那样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想到
独自
自主学习
三、朗读诗歌,理解内容
1、诗歌的前两句与后两句各从哪方面来写的?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时间的绵长
2、诗人登上幽州台远眺,产生了怎样的联想?由此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通过想象,体会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空间的辽阔
诗人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方,思绪万千,想到茫茫宇宙,虽无边无际,却无一能赏识人才的贤明君主,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哀苦闷,并不禁"怆然涕下"。
联想:大地茫茫,空阔寂寥,没有一个知音,内心满怀悲愤。
情感:怀才不遇的悲叹和孤单苦闷的心绪。
合作探究
一、朗读诗歌,体会作者情感
1、“古人”与“来者”分别指谁?无“古人”、
“来者”之叹,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古人”:古代像燕昭王那样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来者”:后世那些能像燕昭王那样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两者都是指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两个“不见”相互映照,突出了诗人知音难觅,孤寂无助,报国无门的痛苦。写出了诗人生不逢时、不被赏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以及渴盼英明君主的孤独、悲愤与感伤。
合作探究
一、朗读诗歌,体会作者情感
2、如何理解“念天地之悠悠”中的“悠悠”?诗人为什么会“怆然而涕下”?在这泪中还包含着什么深层精神?
“悠悠”形容时间久远和空间广大。把个人放置到无边宇宙的背景中,使人显得渺小,从而产生一种苍茫孤独感。
诗人立足于幽州台这个时间与空间的交汇点,眼观天地,空间无边无际,而个人何其渺小!神游古今,时间无始无终,而一生何其短暂!再加上明君贤臣、英雄豪杰难追难待。于是,一种沉重和孤立无援、独行无友的孤独袭上心头,不禁“怆然而涕下”!
诗歌中所表现的不只是客体的浩渺,更有诗人在怆然流泪后的抗争与进取,诗歌中蕴含着诗人力图为国建功的积极精神。
合作探究
二、作者是如何表现“登
”这一题意的?
诗的题目有一个“登”字,但是诗中无一处点明这个字,不过读者又处处感到有这个字的存在。
一、二句的“前”与“后”自然是诗人登高所望的“眼前”与“身后”,但他却因此联想到久远的古昔与以后的时代。古今相连,造成了时间的漫长。
诗人苦闷痛苦的心情因时间与空间的衬托,得到了极为深沉的表现。
三、概括诗歌主题
《登幽州台歌》中诗人登楼远眺,以北方苍茫广阔的原野为背景,俯仰古今,视通万里,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时不我待、孤独悲伤的感情。
拓展延伸
曹操的《观沧海》与本诗都是登高抒怀之作,试比较一下这首诗抒发的情感与《登幽州台歌》有什么不同。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耸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拓展延伸
曹操的《观沧海》与本诗都是登高抒怀之作,试比较一下这首诗抒发的情感与《登幽州台歌》有什么不同。
本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渴盼明君、孤独悲伤的感情。
《观沧海》通过描写茫茫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宏伟的抱负和宽广的胸襟,表现了诗人豪迈自信的态度。这首诗的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这首诗借景抒情,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板书设计
登幽州台歌
俯仰古今
登台远眺
怆然涕下
时间悠久
空间辽阔
孤独悲伤
感于往事
慨叹身世
1.完成课后练习。
2.背诵默写诗歌,并领会诗歌内容及作者情感。
作业布置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