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同步精典精炼
郑重声明
本系列资料系原创之作,版权归作者所有,现授权21世纪教育网运营,仅供21世纪教育网的用户下载。未经本人书面授权,严禁任何个人、公司(或网站)对该系列资料进行转载或镜像。其它网站转载该试题亦属盗版行为,本人有权追求其法律责任!
下载其他辑资料可以点击此链接http://news.21cnjy.com/A/130/106/V43031.shtml
下载本作者的其他精品资料可以点击我的主页
第16课 社 戏
一、积累与运用
1.根据拼音写汉字。
(yùn)_______藻 (xù)______叨 撺(duo) ______ 停了(jí) ______
家(juàn)______ (dài) ______慢 (fú) ______水 用手(cuō)____着吃
2.给加点的字注音。
归省( ) 行辈( ) 不惮( ) 旺相( )
弥散( ) 桕树( ) 踱来踱去( ) 棹着小船( )
3.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1)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踊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家立刻都赞成,和开船时候一样踊跃。
踊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十几个别的少年也大悟,立刻撺掇起来,说可以坐了这航船和我一同去。
撺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上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这老头子很细心,一定要知道,会骂的。____大家议论之后,归结是不怕。他____骂,我们便要他归还去年在岸边拾去的一枝枯桕树,____当面叫他“八癞子”。
A.然而 即使 况且
B.因而 如果 况且
C.然而 如果 而且
D.因而 即使 而且
5.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1)但或者因为高等动物了的缘故罢,黄牛,水牛都欺生,敢于欺侮我。 ( )
(2)这时候,小朋友们便不再原谅我会读“秩秩斯干”,却全都嘲笑起来了。 ( )
(3)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 )
(4)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 )
6.指出下列句子的人物描写方法。
(1)大家立刻都赞成,和开船时候一样踊跃,三四人,径奔船尾,拔了篙,点退几丈,回转船头,驾起橹,骂着老旦,又向那松柏林前进了。 ( )
(2)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 )
(3)“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双喜在船头上忽而大声的说。 ( )
7.文学常识填空。
《社戏》的作者是________,原名_______,浙江绍兴人,他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_______家、革命家,其代表作品是短篇小说集《________》和《________》。本文最初就收在他的短篇小说集《________》中。
8.“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我们知道豆是普通豆,看戏看得昏昏欲睡,为什么说是好豆好戏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内精品屋
阅读下面内容,回答问题。
①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
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支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 a 开船,在桥石上 b ,退后几尺,即又上前 c 了桥。于是 b 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②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③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9.选择恰当的动词,填人文中的横线上。
(荡 架 点 推 磕 过 出 穿)
依次应为:a_______b____c____d________
10.选文第①段主要运用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表现了少年们的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我”在平桥村得到很多的优待,选文中的哪句话体现了这一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这句话从描写方式上看,属于哪种描写?表现了“我”当时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选文①、②两段分别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角度描绘出江南水乡的清新秀美,这些景物描写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选文②、③两段中“踊跃”和“蹿”两个动词用得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选文第③段中写老渔父“喝采”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外阅览室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乡间的庙会
林莽
①在华北的农村,有一种传统的习俗,每个村子每年都有定时的庙会。相邻的村子不会同时举行,在相对的农闲时节,它们各有自己的节日。
②每逢庙会时节,村里张灯结彩,空地上用苇席搭起了戏台,台口用彩绸装饰,大红大绿的别有一番情趣。五十年代的乡村还没有电灯,几只比马灯大许多的汽灯挂在戏台上,把乡村里平淡的日子都照亮了。
③庙会一般是三两天,每家都有亲友从四面八方的村子里来,他们套了牛车或牵了毛驴儿,穿上节日里的衣裳,篮子里的饽饽是点了红点的。这种走亲家,人们称它为“上庙”。穿了新装的孩子们把村子装点得鲜活了起来。商家和小贩们也赶了来,为乡村里的节日增加了另一种氛围。庙会上有卖艺的,有卖衣服和布匹的,还有卖居家用品和各种农具的。我记忆最深的是吹糖人,还有卖芝麻糖和甘蔗的。庙会要比人们重视的春节、八月十五等传统的节日更具交往性和商业性。
④在乡村的那几年,我和大人们赶过几次庙会。一早起就等着来接的车了。在乡间的土路上,木轮的大车上铺了苇席和棉被,女人和孩子们了摇晃在上面,听、着木轴发出的吱呀声和车把式悦耳的吆喝声。车把式们抱了结着红缨子的鞭子,有的跟车走在路边上,有的坐在车辕上。拉车的牲口也在脑门上结了红璎珞。人们相互应答着,这是一年一度的乡村里的节日,它点缀着质朴而平和的乡村生活。
⑤五岁那年家乡的庙会在我记忆里留下了终生难忘的两件事:一是自己买了第一本书;另一件是第一次看了“鬼戏”。
⑥那是一本薄薄的小人书,一毛二分钱。书中讲的是战国时的故事,书名叫《一鼓作气》。我被封面上的战旗和战车吸引,天天拿着从庙会上买的木刀木枪,编撰着从戏台上看来的故事。那是我的第一本书,我把它保存了许多年。
⑦庙会上最吸引人的是唱戏了,河北梆子那嘹亮的唱腔和急促的伴奏声划过夜空,老远就能听见了。无论春夏秋冬,台下总是熙熙攘攘地挤满了人。孩子们为了看得清楚,很早就用条凳占上了地方。开场锣鼓响过三遍,戏才真的开始了。往往开头总是一两段折子戏,然后才是正戏。最吸引孩子们的不是戏的内容,而是那些奇异的戏剧服饰,武将的靠背旗和长长的雉鸡翎,花旦的凤冠,还有丑角的花脸。许多戏的内容都已经忘光了,唯有一场鬼戏至今还深深地印在脑海中。那戏的名字叫《狮子楼》,讲的是《水浒传》中的故事。戏台上的汽灯都调得很暗,台上用酒点上了几簇鬼火,那蓝色的火焰后面不时地闪出武大郎青色的脸。我至今还记得,因为恐怖我紧紧抓住了大人的手,那几簇蓝色的火焰跳动得几乎让灵魂进入了另一个世界。
⑧乡村的生活在孩子们的心中是平静的,它那明媚的阳光、土地与炊烟般的质朴让孩子们无所牵挂。白天和夜晚把孩子们的心截然地分开,那是不同的两个世界,在我们的想象中,夜将神秘的事物掩盖起来,那些黑暗中大地的絮语,那些闪动的遥远的星星,使我们总是充满了幻想。
⑨不知为什么,在乡村的记忆中,我总有一股无名的哀伤,即使在高亢的戏剧的唱腔中,我也能听到它的存在。它幽幽地飘荡在大地上,或许,这就是华北原野上的“燕赵悲歌”,它神秘地在人们心中无尽地盘桓,已有几千年。
(有删改)
16.本文写的是乡间庙会,简要说出全文围绕“庙会”行文的思路。(每空须有“庙会”二字)
17.第④段对“路上”景象的描写生动形象,富有情趣,试举一例进行分析。
18.从文中看,庙会以哪些主要内容“点缀”了“质朴而平和的乡村生活”?你怎样理解作者今天对“庙会”的认识。(不超过15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蕴 絮 掇 楫 眷 怠 凫 撮
2.xǐng hang dàn xiàng mí jiù duó zhào
3.(1)跳跃(动词)。
(2)形容情绪热烈,争先恐后(形容词)。
(3)从旁鼓动人做某事。
【点拨】要注意比较“踊跃”在不同语境的不同含义及词性的变化。
4.C【点拨】关联词语的运用要弄清分句之间的关系,如“然而”表转折关系,“如果”表假设关系,正确理解了前后句之间的关系,关联词语方能准确运用。
5.(1)拟人 (2)引用 (3)夸张 (4)比喻
6.(1)动作描写 (2)心理描写 (3)语言描写
7.鲁迅 周树人 思想 呐喊 彷徨 呐喊
8.因为那是在乡村和朋友一起吃的豆和看的戏,是作者对乡村自由生活的向往,是作者美好的回忆。
9.点 磕 出 架
10.表现了少年们熟练、高超的驾船技术。
11.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
12.心理描写。表现了“我”欢喜、轻快的心情。
13.所见 所闻 所感 衬托“我”急于看到社戏的急切心情
14.“踊跃”:把静止的山写活了,既写出了船速之快,也表达了“我”欢快的心情。“蹿”:生动地写出了孩子们划船速度之快。
15.用来烘托归航速度之快,也说明了孩子们驾船技术的高超。
16.示例:介绍乡间庙会 回忆儿时赶庙会的经历由庙会引发的思考
17.示例:女人和孩子们在大车上“摇晃”,而且是听着“悦耳的吆喝声…摇晃”。这样,不仅写出了他们因路不平坐不稳而“摇晃”的情形,又写出了他们去赶庙会时的愉悦心情。
18.主要内容:走亲家、做买卖、看戏。
理解(要点):①作者今天对庙会的认识比儿时对庙会的认识更加深入,作者为多少年来农民生活的贫乏而感到哀伤。②表现了作者对农民生活状态的关注与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