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同步精典精炼
郑重声明
本系列资料系原创之作,版权归作者所有,现授权21世纪教育网运营,仅供21世纪教育网的用户下载。未经本人书面授权,严禁任何个人、公司(或网站)对该系列资料进行转载或镜像。其它网站转载该试题亦属盗版行为,本人有权追求其法律责任!
下载其他辑资料可以点击此链接http://news.21cnjy.com/A/130/106/V43031.shtml
下载本作者的其他精品资料可以点击我的主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检测题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积累与运用(22分)
1.(3分)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
A.呷呷嘴(jiá ) 悲怆(chuàng) 瞬间(shùn)
B.娴熟(xián) 抽搐(chù) 不羁(jī)
C.窥伺( kuī) 庇荫(yīn) 遒劲(qiú)
D.畸形( qí) 苫蔽(shàn) 假寐(mèi)
2.(3分)下列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
A.班班驳驳 生意葱茏 稚气未脱 湛蓝苍穹
B.迥然不同 神情恍惚 悬崖边缘 秩序井然
C.眼花撩乱 叽叽喳喳 苍苍莽莽 斑斓面孔
D.耀眼刺目 解除羁拌 团结御侮 豪迈犷野
3.(3分)对下列词语解释不全正确的一组是 ( )
A.雏儿(幼禽) 娴熟(熟练) 略胜一筹(比较起来,略微好一点)
B.奇数(不能被二整除的数) 窥伺(暗中观察情况) 遒劲(雄健有力)
C.疮痍(创伤) 观瞻(具体的形象给人的印象) 阔绰(豪华奢侈,排场大)
D.觑(看) 畸形(发育不正常) 进退维谷(进退都是山谷)
4.(3分)下列对课文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猫》中的“我”本来对猫的死没有责任,所以死去无所谓。
B.《斑羚飞渡》中的猎人们将羊群逼上绝路是一种极不应该的行为。
C.斑羚的这种舍弃个体生命来挽救种群的本能是在长期的生存进化中养成的。
D.《华南虎》的作者由于有过被束缚自由的惨痛经历,才对笼中虎的悲愤心灵更加理解。
5.(5分)本单元学习了5篇描写动物的文章,这5种动物分别是:鸟、羊、虎、马、狼。请你以这5种动物为内容,写出5个成语,即每个成语必须含有一种动物名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5分)阅读下面歌词,请从文学欣赏的角度谈谈自己的欣赏感受。
藏羚羊的诉说
(深情、企求地)
不知道为什么?/一身防寒的皮毛。/竞惹来杀身的祸。(惨叫声)
我已退到可可西里的角落,/还有追随的枪口对着我。
仅仅吃草的身躯,/仅仅温柔的性格,
无情的子弹,/我怎能抵得过。
我哭泣啊’/我诉说啊,
为了填补几人的美丽,/我付出生命的代价也太多。
亲密的人类啊’/我多么渴望和平相处,
友好的人类啊'/你热爱生活’/我也热爱生活。
你们过着幸福的日子,/我躲在可可西里的角落。
我们都是大自然派来的使者’/我们同在一个地球,
多么渴望友好地相处/多么渴望美好的生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能力提高(48分)
(一)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回答问题。
(16分)
[甲]
山涧上空,和那道彩虹平行,又架起了一座桥,那是一座用死亡做桥墩架设起来的桥。没有拥挤,没有争夺,秩序井然,快速飞渡。我十分注意盯着那群注定要送死的老斑羚,心想,或许有个别滑头的老斑羚会从注定死亡的那拨偷偷溜到新生的那拨去,但让我震惊的是,从头至尾没有一只老斑羚调换位置。
它们心甘情愿用生命为下一代开辟一条生存的道路。
绝大部分老斑羚都用高超的跳跃技艺,帮助年轻斑羚平安地飞渡到对岸的山峰。只有一头衰老的母斑羚,在和一只小斑羚空中衔接时,大概力不从心,没能让小斑羚踩上自己的背,一老一小一起坠进深渊。
我没想到,在面临种群灭绝的关键时刻,斑羚群竟然能想出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办法来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我更没想到,老斑羚们会那么从容地走向死亡。
我看得目瞪口呆,所有的猎人都看得目瞪口呆,连狗也惊讶地张大嘴,伸出了长长的舌头。
(选自《斑羚飞渡》)
[乙]
我打猎回来,沿着花园的林荫路行走,我的狗跑在我的前面。忽然,它缩短步伐,开始潜行,似乎在寻觅猎物。
我顺着林荫路望去,看见了一只嘴角嫩黄、头生柔毛的小麻雀。它是从巢中掉下来的(因为风猛烈地摇动着路旁的桦树)。呆呆地伏在地上,孤立无援地张开羽毛尚未丰满的小翅膀。
我的猎狗慢慢地走近它。突然,从附近一棵树上落下一只黑胸脯的老麻雀,势如飞石一般,正投到狗的
鼻子跟前。它倒竖起全身的羽毛,惊惶万状,发出绝望、凄惨的叫声,两次扑向露出牙齿、大张着的狗嘴边去。
它是扑下来救助小麻雀的。它用自己的身体庇护着幼儿……它整个小小的身体因恐怖而战栗着,它小小的声音也哽咽、嘶哑了,它在牺牲自己了!
在它看来,这狗是多大的怪物啊!但它不能因为有危险,就躲在高高的树枝上……一种比它的理智更强的力量,使它扑下身来。
我的狗站住了,倒退了,……看来,它也感到了这种力量。
我赶紧唤住惊愕的狗,而且怀着敬意走开了。……
(选自屠格涅夫《麻雀》)
7.(4分)读后请说说两篇选文有哪些共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4分)两文有哪些不同之处?
[甲]文中的“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中的“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4分)[乙]文中“一种比它的理智更强的力量,使它扑下身来”,“理智”指的是什么?“更强的力量”又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4分)[甲]文的课文提示中问:“作为人类的一分子,在震惊的同时,你还能想到什么?”请你说说如果你当时也在现场,你会想到什么?你又会怎样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8分)
国宝——大熊猫
大熊猫的学名其实叫“猫熊”,意思是“像猫的熊”,也就是“本质类似于熊,而外貌相似于猫”。严格地说,“熊猫”是错误的名词。这一“错案”是这么造成的:解放前,四川重庆北碚博物馆曾经展出猫熊标本,说明牌上自左往右横写着“猫熊”两字。可是,当时报刊的横标题习惯于自右向左认读,于是记者们便在报道中把“猫熊”误写为“熊猫”。“熊猫”一词经媒体广为传播,说惯了,也就很难纠正。于是,人们只得将错就错,称“猫熊”为“熊猫”。
其实,科学家定名大熊猫为“猫熊”,是因为它的祖先跟熊的祖先相近,都属于食肉目。后来熊一直保持肉食习惯,而大熊猫却弃荤食素,最喜翠竹,偶尔也吃玉米秆、幼杉树皮。这是为什么呢?据科学家研究,大熊猫远祖虽是肉食动物,后来,由于寻不着肉食,只得吃满山丛生的竹子,代代相传,也就养成了吃竹子的习惯。大熊猫食用的竹类共有17种,其中最爱吃的是冷箭竹和华橘竹。不过,竹子中的营养成分不多,主要是难以消化的纤维素,所以大熊猫食量很大,一头成年的大熊猫每昼夜最少要吃15—20公斤竹子,排出大量消化不了的纤维素。凡是大熊猫活动的地方,最容易发现的就是一堆堆纤维素粪便。不过,大熊猫有时也会显露食肉的本性,捕食竹鼠之类动物。
大熊猫的活动范围与季节关系很大。冬春季多生活在3 000米以下没有积雪或积雪较少的山谷地带。冬天照常活动,没有冬眠的习惯。夏秋两季则多在3 000米以上的地带活动。天气炎热时,也常到山沟里的小溪、小河旁喝水,有时候还下水游泳。大熊猫没有固定的栖息场所,到处流浪,走到哪里,吃到哪里,睡到哪里。别看它笨重肥大,走路摇摇晃晃,爬起树来却挺高明。它的听觉非常灵敏,受到惊扰时,就非常灵活地攀上高高的树梢,躲藏起来。
大熊猫性情孤僻,平时独来独往,只有在发情期,雌雄才暂时同居。它们的繁殖力很低,一般每胎产一仔,有时可产两仔。分娩期间多以枯树洞为巢穴。奇怪的是,一只体重100公斤以上的成年大熊猫,刚生下来的仔熊猫却小得出奇,体重只有0.1—0.15公斤,像只小老鼠,仅相当于母体重量的千分之一,因此不易成活。大熊猫从出生到长大为成体需两年左右时间。正因为大熊猫繁殖艰难,存活又难,所以如今我国野生的大熊猫屈指可数,估计只有1 000只左右。
大熊猫之所以珍贵,不仅因为它体态可爱,数量稀少,更重要的是,它是有着300万年历史的古老动物,对科学工作者研究古代哺乳动物具有珍贵的价值。化石研究表明,大熊猫几百万年来的形态构造变化不大,现今的大熊猫仍然保留着许多原始的特征。因此,大熊猫有着“活化石”之称。
(选自叶永烈《国宝——大熊猫》,有删节)
11.(4分)选文围绕大熊猫是我国的国宝这一中心,运用_________顺序分别介绍了大熊猫名称的由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情况。
12.(3分)结合全文说说大熊猫珍贵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3分)“一头成年的大熊猫每昼夜最少要吃15—20公斤竹子,排出大量消化不了的纤维素。”这句话中的“最少”一词能否删去?请说明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4分)选文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在表达上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4分)根据你的阅读感受,请你谈谈大熊猫被推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比较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问题。(14分)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两牧竖①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②号如前状。前树又呜,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③僵卧,久之不动。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选自《聊斋志异·牧竖》)
[注释]①牧竖:牧童。竖,童仆。②跑:兽类用足扒土。同“刨”。③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
16.(3分)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两狼之并驱如故 故令嗥
B.目似瞑,意暇甚 意甚仓皇
C.狼不敢前 跑号如前状
D.相去数十步 一狼径去
17.(4分)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3分)比较阅读[甲][乙]两文,下面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甲]文主要表现狼的贪婪、凶残、狡诈和愚蠢;[乙]文则从大狼身上体现伟大的母爱。
B.[甲][乙]两文在刻画狼时,都运用了动作和神态描写。
C.[甲]文表现狼的狡诈时主要写两狼配合,一明一暗地“诱敌”;[乙]文中开篇写“谋分捉之”,以下从狼的侧面处处体现了“谋”的结果。
D.两文的语言都简练而生动,都运用了比喻和描写。
19.(4分)同是人与狼的较量,屠户与牧竖对狼的做法,你更赞同哪一种?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创新写作(30分)
20.(30分)以“_______,人类永远的朋友”为题作文。横线上要求填上某一动物的名字,文中要表达出你对它那份特有的感情,字数5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1.B 【点拨】A项中的“呷”,应读“xiā ”;C项中的“荫”,应读“yìn”;D项中的“畸”,应读“jī”。
2.B 【点拨】A项中的“班”应为“斑”;C项中的“撩”应为“缭”;D项中的“拌”应为“绊”。
3.D 【点拨】D项中的“进退维谷”的正确解释为:无论是进还是退,都是处在困境之中。维,是。谷,穷尽,指困境。
4.A 【点拨】作者对猫的死负有责任,并一直深深忏悔。
5.示例:鸟尽弓藏、亡羊补牢、虎头蛇尾、老马识途、狼心狗肺
6.示例:①歌词构思巧,立意好。运用拟人化的表现手法,以藏羚羊哭诉与企盼的逻辑结构,形象描述了温柔哀怜的减羚羊所处的绝境和它对自私、贪婪的人类的真情告白。作者呼吁人类要节制贪欲,奉献爱心,与藏羚羊友好相处,与大自然和谐共生。
②歌词的意境悠远悲凉,形象也非常鲜明:藏羚羊的无助与哀怨,人的贪婪与绝情,真是栩栩如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另外,藏羚羊对人类的泣诉与企盼,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渴望,使人读来心灵震撼,羞愧难当。③歌词的语言通俗形象,隽永哀怨,情浓意深,韵昧绵长,真可谓字字溅泪滴血,声声撕心裂肺,具有极强的表现力。
7.两文写的都是动物种群面临危险时,年.长者奋不顾身,以死相搏的悲壮情景。两文都有救助者与被救助者的极传神的动作、神态描写。两文中的“我”都是狩猎者,都眼见了面前的悲壮的一幕,其中都有、“我”的心理描写。
8.【甲】文中的“我”:眼见斑羚群体面临灭顶之灾,却只是一旁观看,只是“目瞪口呆”,显示出人性的冷漠。
【乙】文中的“我’::在亲眼看到麻雀奋不顾身扑向猎狗时,不只是心灵受到震动,而是“急忙唤回惊愕的狗”,而是“怀着敬意走开了”。显示出人性的善良与良知的显现。
9.“理智”指对猎狗它根本无可奈何。“更强的力量”指对幼雀的母爱。
10.示例:我会想:①“我”为什么光在旁观看那惊心动魄的悲壮的一幕,却不肯动一点恻隐之心,去救助斑羚,去制止这一场残酷的追杀行为?②人类在关爱自己的同时,还应关爱周围的一草一木,关爱与人类共生的自然界,而不能随意破坏,乱捕乱杀。③鸟兽类尚有这种互相救助的行为,我们人类在遇到危险时更应显出舍己为人的精神,敢于抵御强敌的精神。第二问略。
11.逻辑 食用习惯 活动范围 繁殖、生长状况
12.它体态可爱,数量稀少,具有研究古代哺乳动物的珍贵价值。
13.不能删去。原因:“最少”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的特点。它比较客观地说明了熊猫每昼夜的竹子食用量,删除后意思的表达就绝对化了,容易被理解为每天只食用15到20公斤竹子。
14.例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作用:充分说明了大熊猫繁殖能力低,且不易成活,进一步突出了大熊猫的珍贵。
15.因为作为国宝的大熊猫来自广袤的森林,大熊猫追求新鲜,充满力量,无拘无束,是个可爱的动物,无论走到哪里,都给人们带来无尽的欢乐和笑声。他传递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精神。
16.B【点拨】B项中的“意”都是“神态”的意思。
17.(1)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增加笑料罢了。
(2)牧童从树上下来一看,大狼已经断气了。
18.D 【点拨】【甲】文没有运用比喻。
19.示例:更赞同【甲】文中屠户的做法,是因为屠户面对的是恶狼,被迫自卫,除恶务尽,杀狼是正当的;而【乙】文中牧竖“杀狼”则出于一种无聊的残忍,张扬的是人性中恶的一面。
20.写作指津:这是一个半命题作文,首先要考虑在你的心目中什么动物是人类永远的朋友。在选材的时候,尽可能地选择自己熟悉的,而且对人类有一定的贡献的动物,如:马、牛、狗等,选择这些动物可能会觉得有话可说。在写的时候要学习《马》一课的描写手法,尽可能地对这个动物描写详尽,同时还要表达出对这种动物的真挚感情,体现出你对他们的喜爱,从而表达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