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雨点儿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8 雨点儿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13 12:10: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8.《雨点儿》
一、教材分析
《雨点儿》一文是人教版语文实验教材第一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科学童话。课文用拟人化的手法,通过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的对话,告诉学生雨点儿是从云彩里飘落下来的,有了雨水的滋润,花更红了,草更绿了;有了雨点儿的滋润,才有草长花开的美丽景象。本课语言优美,内容浅显生动,情节性强,富有童趣。教学中,我运用课件创设情境,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个性感受和体验,引领学生自读自悟,进行审美和探究。
二、教学理念
  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智力,每个人都是用各自独特的组合方式把各自的智力组装在一起的。在教学中,我们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给予每个学生最大限制的发展机会。《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节课教学是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展开教学,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领学生自读自悟。教学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以学生自己对课文内容的领悟取代统一的答案,以学生自己的感性体验取代整齐化一的理解指导。整个过程为张扬学生个性灵性服务。
三、设计思路
在教学中,以读为本,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和悟,来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受、领悟与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雨点儿》这篇科学童话用拟人的手法,通过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的对话,告诉学生雨点儿是从云彩里飘落下来的,有了雨点儿的滋润,花更红了,草更绿了。本课内容浅显,情节性强,文章的第五小节给我们留下了"空白之点"、"顿歇之处",有利于学生在阅读时根据自己的审美体验加以填充。本课的教学,通过创设情境,不断地调动、激发学生的研读兴趣,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并且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达到对知识的内化,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和运用,达到知识的外化。使整个过程体现自主的学习方式,并可以留下足够的空间,为学生张扬个性。
四、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知道雨水与植物生长有着密切的关系。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优美的语言。
3、学写 “方、半、巴” 三个生字。
五、教学重难点 
练习朗读是教学的重点。要通过朗读让学生知道雨水与植物生长的密切关系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
六、教学资源:与课文相关联的一些网络资源,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一册教科书,自制课件。
七、教学策略:
1、课堂中主要运用多媒体课件,图文对照,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引领学生主动学习课文,引导角色转换,发挥想象,体验情感,共同领悟雨水与植物生长的密切关系。
2、在教学中,让学生在读中感知、感悟,理解课文。指导学生在情景中读,用声音读出美、用心灵感受美。
3、倡导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识字方式。读、看、讲 写结合,培养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加强读写结合。
八、教学过程
(一)、呼唤雨点儿,导入新课,出示课题:雨点儿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和雨点儿做了新朋友。这节课我们再次邀请我们的好朋友到教室来,注意邀请雨点儿一定要把它的名字读准。我们回忆一下,老师上节课教大家读儿化音的方法来读课题,请大家做呼唤状的动作邀请雨点儿来读。雨点儿听到你们这么有礼貌的邀请,准备出发了。
有一天,云妈妈对它的孩子雨娃娃说:“孩子们,你们已经长大了,自己到外面美丽的世界去看一看吧!”小雨点儿们听了妈妈的话就笑着跳着离开的妈妈,他们都去了哪里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雨点儿》这篇课文。师生共同板书课题,并亲切地呼唤雨点儿的到来。
(设计意图:为充分激起学生阅读、探究的兴趣,首先我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揭示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雨点儿的到来很喜欢,激发学生对它的喜爱之情。)
(二)、复习检查,巩固生字新词。
出示词语。让学生开火车读并纠正错误读音。
猜谜语巩固上节课学过的生字。并给字组词,用词语说话。
总结识字方法。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最多最好的识字方法去识记更多的汉字。
出示单个的生字,打乱让学生认读,并纠正错误读音。
(设计意图:一方面调动学生识字的兴趣,另一方面巩固已学过的生字,指导学生善于总结识字方法,鼓励学生用更多更好的识字方法去识记更多的汉字。)
(三)、深入学习课文,品读感悟
(1)学习第一节
课件出示:数不清的雨点儿,从云彩里飘落下来。
理解“数不清”的意思。还有什么东西也是数不清的?引导学生纷纷说出。
借助各种云朵图片引导学生理解“云彩”的意思。理解“飘落”就是慢慢地飘着落下来,(师演示手中的树叶“飘落”过程)。
师:那还有什么会飘落下来呢?
抽生答。(花瓣、树叶、雪花……)
师:谁来完整的读读这句话?伸出小手来做做飘落的动作。(一边读一边做)指导学生读出轻、慢、柔的语气。
师:大家读的可真棒!那咱就一起来做个练习,挑战一下自己。谁还能用这个句式再说一句话?( )从()
(设计意图:在此段的教学中,我认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把识字、解词、读句、学文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凭借课文语言理解词义,并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进行朗读。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语,从而理解句子,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表演,感受雨点儿慢、轻和柔的美丽,感悟雨点儿的可爱之处。)
(2)品读第二、三、四节
A、创设情境,学习对话
数不清的雨点儿,从云彩里飘落下来。大雨点儿却在半空中意外的遇见了他的好朋友-----小雨点儿,于是,他们就亲切地聊起天来了。出示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的图片。
课件出示对话部分:
半空中,大雨点儿问小雨点儿:“你要到哪里去?”
  小雨点儿回答:“我要去有花有草的地方。你呢?”
  大雨点儿说:“我要去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
引导学生弄清楚这就是大雨点和小雨点的话。弄清提示语是“问”“回答”和“说”,提示语后面表示有话要说,说的话用引号。
B、读一读对话部分,指导读好问句。
指名读,真不错,老师听出来你读到最后还把语调扬上去了,这是为什么呀?是呀,有问号的句子就叫问句,读的时候要把声音扬上去, 读出问的语气来。谁来问一问。齐读。谁愿意再来试一试?
C、推荐两人示范。再师生分角色读。在读中明白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分别要到哪里去。
D、猜一猜,他们到了自己要到的那个地方,景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自由说出。那看看课文是怎么说的?学生自由地读,并找到答案。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干旱的地方需要更多的水分,所以大雨点去了那儿,小雨点儿也到了自己想要的地方。让学生感受到其中关心、友爱的情感。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后,我又让学生分角色朗读,使学生的个性,进一步得到张扬。)
(3)学习第5自然段
A、雨点儿们都已经到达了他们各自想去的地方,大家看一看这些地方发生了什么变化呢?如果你就是这其中的一棵花、草,你现在感觉如何?(高兴、愉快、喜悦)
那我们就带着喜悦的心情来读读课文中的句子吧!
B、师范读。再指名读,评价,并做好朗读指导,再齐读。
C、这一切都是雨点儿的功劳,大家带着高兴的心情自己读读第5自然段。
D、课堂延伸,让学生自由表达。
(1)、假如你是小花、小草,你想对雨点儿说些什么?假如没有了雨点儿的滋润,大地会是一个怎样的景象?
(2)、激发学生想象:雨点儿还会落到什么地方?给那个地方带去什么样的变化?
E、回读全文,加深对课文的印象:出示本课重点词语,让学生认读,并根据所提示的词语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雨点儿使大地变得如此美丽,你们喜欢他们吗?让我们一起用喜欢的语气读读课文。让学生带着对雨点儿或喜爱,或感谢,或佩服的感情美美地背诵全文。
(设计意图:教学时,我让学生想象:“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分别去了自己想去的地方,过了不久,大地发生了哪些神奇的变化呢?”此时,我抓住时机,让学生再读。学生读出了意境、读出了韵味,将内心对雨点儿或喜爱或感激或佩服的情感自然而然地释放于朗读之中。这时,我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说:“如果你是小花小草,你会对雨点儿说什么?”学生思维的闸门被打开,课堂气氛达到了一个新的高潮。最后我让学生品读全文,回归整体。在这一设计中,朗读不再是机械的录放,而是学生个人情感的宣泄和升华。)
四、教学“方,半,巴”这三个“我会写”的字。
(设计意图:识字要和认识事物相结合,和写字相结合,学生才能扎扎实实地识好字,所以在最后环节,我指导学生书写生字。本课的生字都是独体字。教学时,我注意指导学生观察课件中字的笔顺是怎样的,然后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及笔画高低长短。再老师范写后学生练写,力争把字写规范、写优美、写匀称。)
五、课堂小结
1、时间过得真快!雨点儿要回到云妈妈的怀抱了,临走前它们还有一个心愿,仔细听它是怎么说的?它说:“同学们,我不在的时候,你们一定要记着常给身边的花草浇水哟,这样他们才会快快长大,小雨点儿给我们提出的希望,要我们爱护好花草树木,小朋友,你们能做到吗?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做到的。
2、学了课文,我们知道了雨水与植物的生长有着很密切的联系,有了雨水的滋润和灌溉,植物就会生长得更好。你们喜欢雨点儿吗?让我们再一次亲切地叫一声它的名字:雨点儿
六、布置作业:
快乐写话:如果你是雨点儿,你想到哪里去?给它们带去什么变化?(可以写一句,也可以写几句。喜欢画画的小朋友还可以为你写的句子配上优美的插图。)
【板书设计】              
12、雨 点 儿
大雨点儿(图画) → 无花无草 →长出红花绿草
小雨点儿(图画) → 有花有草 → 花更红草更绿
(设计意图:本课的板书设计,我采用了图文结合的方式,即是对课文的一种再创作,同时又以形式的美感吸引了学生,符合低年级学龄儿童的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