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时 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内容:教材第95~97页的内容及练习二十三。
教学目标:
1.认识并会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
2.经过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对事物进行合理的判断和决策。
3.通过对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品质,以及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并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根据统计图进行数据分析。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二次备课)
一、情境导入投影出示教材第95页例3统计表。从统计表中你知道哪些信息?你能根据统计表,完成下面的两个统计图吗?学生回答后独立完成教材第95页例3下面的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师:你能把这两个统计图合并成一个统计图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二、预习反馈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三、探索新知(一)认识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出示教材第96页上面的统计图。1.师:如果把刚才的两幅单式条形统计图合并在一起,就能得到上面这幅条形统计图,在这幅统计图中,右上角表示的就是这幅统计图的图例,其中蓝色表示城镇人口,红色表示乡村人口,像这样将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合并以后就得到复式条形统计图。2.你能试着把这幅统计图补充完整吗?在补充时,需要注意什么?注意横轴上的年份和纵轴上的人数要对应。3.观察复式条形统计图,说说它和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何不同。(1)复式条形统计图是同一事件,有两种数据;单式条形统计图是一种事件,一种数据。(2)复式条形统计图一定要有图例,而单式条形统计图没有图例。4.师:根据上面的统计图,你能回答下面的问题吗?(1)哪年城镇人口数最多?哪年最少?(2)哪年乡村人口数最多?哪年最少?
(3)哪年城乡人口相差的数量最大?哪年最小?(4)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二)认识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师:如果把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横轴和纵轴的表示年份和数量的位置交换一下,即用横轴表示人数,纵轴表示年份,就得到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课件出示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1.和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对比,你发现了什么?(横轴表示人数,纵轴表示年份)2.把上面的统计图补充完整。3.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与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不同?画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方法和步骤与纵向条形统计图类似,不同的是人数在横轴上,年份在纵轴上。四、巩固练习1.教材第97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小组交流并回答后面的问题,最后集体订正)2.练习二十三第2题。(小组合作完成)五、拓展提升下面是两个学校从新华书店购买图书情况的统计图。(1)图中每个小格表示(
20
)本,A校共买书(
280
)本;B校共买书(
300
)本。(2)完成下表。六、课堂总结通过本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七、作业布置练习二十三第1、3、4题。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学生尝试将统计图补充完整并说明注意事项。学生观察统计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板书设计
复式条形统计图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在教学这节课时,学生已有单式条形统计图的知识基础,学生在对单式、复式的观察、对比、分析的过程中,认识到了两种统计图各自的特点,感受到了复式条形统计图更能清晰地反映出两种数据的差异,激发其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不足之处:复式统计图掌握还可以,如果去画的话,难度比较大,数轴上的细微知识点学生记不全,还需要多加练习。教学建议:本节课的教学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自主分析掌握知识的重点。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独立寻找绘制方法。8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
第1课时 平均数
教学内容:教材第90~92页的内容及练习二十二。
教学目标:
1.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学生经历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过程,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初步感知“移多补少”“对应”等数学思想。
3.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借助“移多补少”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二次备课)
一、复习导入以幻灯片的形式出示教师家的书橱。师:现在,我的书架上层有12本书,下层有10本书,我想请同学们帮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层书架上的书一样多。(1)学生思考,想象移动的过程。(2)现在每层都有11本书了,这个11是它们的什么数?师: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得到相同的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平均数”。二、预习反馈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三、探索新知(一)出示教材第90页例1。1.怎样理解“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瓶子”?意思是把收集到的这些瓶子按照人数进行平均分配,也就是把收集瓶子数量较多的转移给数量较少的,最后达到每人收集的个数同样多。2.怎样才能让他们的瓶子数量一样多呢?小结:像这样,通过把多的瓶子移出来,补给少的,使得每个人的瓶子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得到的这个相等的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平均数。3.还有其他方法吗?(还可以先求出瓶子的总数量,然后进行平均分配,就可以求出平均每人收集的瓶子的个数)(14+12+11+15)÷4=52÷4=13师:谁能总结一下平均数的求法?小结:求平均数也可以采用计算的方法,用他们一共收集的瓶子个数总和除以人数,得到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瓶子。(二)出示教材第91页例2。1.“哪个队的成绩好”是什么意思?比较他们的总成绩可以吗?如果比较两队的总成绩,有失公平,因为两队的人数不同,所以比较两队的平均成绩比较公平些。2.总成绩、每队人数和每队的平均成绩之间有什么关系?每队的总成绩÷每队的总人数=每队的平均成绩3.怎样列式解答呢?展示:男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
女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19+15+16+20+15)÷5
(18+20+19+19)÷4=85÷5
=76÷4=17
=1917<19答:女生队的成绩好些。小结: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四、巩固练习1.教材92页做一做第1题。(独立完成,订正时指名说说是怎么想的)2.教材92页做一做第2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3.练习二十二第3题。(组内讨论,轮流说说自己的想法,对于错误的题目要说出错误的原因)4.练习二十二第1题。(独立填写,集体订正)五、拓展提升1.5名男生和4名女生进行投篮比赛,成绩如下,男队和女队哪队成绩好些?女队2.小梅做跳绳练习,第一次跳了67下,第二次跳了76下。她要想三次平均成绩达到80下,第三次至少要跳多少下?80×3-67-76=97(下)六、课堂总结可以利用“移多补少”法来求平均数,还可以用“先合后分”计算的方法来求平均数。七、作业布置练习二十二第2、4、5、6题。
学生思考书本移动的过程。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学生独立思考“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瓶子”是什么意思。小组内讨论方法,汇报交流学生独立思考,汇报比较的方案及比较结果。
板书设计
平均数求平均数的方法:(1)移多补少。(2)计算: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例1:
例2:(14+12+11+15)÷4
男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
女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52÷4
(19+15+16+20+15)÷5
(18+20+19+19)÷4=13
=85÷5
=76÷4
=17
=1917<19答:平均每人收集13个塑料瓶。
答:女生队的成绩好些。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教学新知识时,从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收集塑料瓶入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通过学生们感兴趣的踢毽比赛构建新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学习、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充分感知生活和数学的密切关系。不足之处:很多学生还是机械地去计算,忽略“移多补少”这个基本的方法,说明平均数的意义理解的还不到位。教学建议:在设计中突出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为什么要学习平均数,引导学生在分塑料瓶中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在比较、观察中把握平均数的特征,进而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了解它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