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课件(共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课件(共2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5-13 17:27: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普通高中历史教科书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16课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第六单元 文明的碰撞: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课程标准:
理解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对国际秩序的影响。
一、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新高潮
1、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胜利,削弱了帝国主义势力,推动了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深入开展。
1919年初,梁启超到欧洲游历,此时的欧洲一片战后的荒凉景象,贫富分化和劳资矛盾尖锐。他描述到“全社会的人心都陷入怀疑、沉闷、畏惧之中”。 “西方文明已经破产”。
——梁启超《欧洲心影录》
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了列强势力的消长:欧洲开始衰落,美国和日本兴起。同时俄国十月革命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被压迫人民产生了极大的鼓舞作用,从而开始了世界殖民体系的解体过程。当帝国主义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而战的时候,它们也把殖民地的人民投入了这场战争。然而令宗主国始料不及的是,起源于欧洲的民族主义却在其殖民地获得了第一次宣扬。正如法国驻印度支那总督所说:“这场用鲜血覆盖整个欧洲的战争……在距我们遥远的国度里唤起了一种独立的意识。”“民族自决”不仅成为殖民地半殖民地流行的革命术语,而且成为那里的人民的政治实践。另一方面,由于帝国主义各国在大战期间忙于相互厮杀,暂时放松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使其民族工业得以乘隙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队伍也随之壮大,成为反对帝国主义的重要政治力量和社会力量。于是,在十月革命的感召之下,作为对西方殖民统治和侵略的一种回应,形成战后第一次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潮。
——徐蓝《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
一战削弱了帝国主义势力,十月革命感召,民族意识的觉醒,
民族工业的发展与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壮大及共产党的广泛建立......
2.表现
(1)在东亚: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收回汉口、九江等英租界;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
(2)在东南亚:印度尼西亚共产党发动反对荷兰殖民统治的民族大起义;越南掀起反抗法国殖民统治的斗争。
1926年11月12日,印尼共产党领导的反对荷兰殖民者的第一次武装起义爆发,起义参加者主要有农民、工人、手工业者、小商贩、伊斯兰教教师和华侨劳动者,1927年3月起义被镇压。起义者被捕约13000人,其中4500人被判徒刑,1300余人被流放,印尼共的力量遭到极大摧残,被迫转入地下。
(3)在西亚:叙利亚、伊拉克和黎巴嫩等地爆发反对英、法占领斗争。
(4)在南亚:印度的甘地多次发起“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概念延伸: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指导思想:
甘地提出的以爱、真理和非暴力争取印度的自治和独立的思想,以及通过动员群众、运用非暴力不合作策略与英印当局进行斗争的思想。      
(2)特点:
非暴力和不合作。
19岁时,甘地去英国学习法律,取得律师执业资格。
南非也是英国的殖民地,种族歧视观念根深蒂固。在南非,甘地亲身体验了印度侨民所受到的种种不公正待遇。
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领袖、印度国大党领导人、印度国父,人们尊称他为“Mahatma”(“马哈特马”,即圣雄),意思是“伟大的灵魂”。一生曾17次绝食,18次进监狱,5次遇刺。
甘地选择非暴力主义的理由是什么?实际原因又是什么?
选择理由:非暴力比暴力高明得多,认识到了印度的力量。
实际原因:印度经济发展落后、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与英国相比经济军事实力悬殊;印度民族资产阶级的动摇性和妥协性;以往民族起义遭失败。
甘地写道:“我宁愿要印度采用暴力来保护自己的荣誉,而不愿印度卑躬屈膝、含垢忍辱地听人家侮辱,失去自己的荣誉。可是我认为非暴力比暴力高明得多。”“因此我并不是因为印度衰弱才号召印度实行非暴力主义,而正是因为认识了印度的力量我才号召印度实行非暴力主义。”
——王春良《世界现代史诸问题》
二、非洲独立意识的觉醒
1.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非洲多数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尚处于萌芽和酝酿时期,但一些北非和东非国家的民族独立意识已经觉醒。
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特点:
多数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尚处于萌芽时期;
北非和东非一些国家的民族独立意识已经觉醒;民族主义政党成为埃及民族独立运动新生领导力量;
埃塞俄比亚抗意斗争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一部分。
2.表现:
国家
领导力量
方式
结果及影响
埃及
华夫脱运动
扎格鲁尔为首的民族主义政党华夫脱党
游行、示威、罢工、罢课、罢市等,以及
街垒战
①迫使英国承认埃及为独立主权国家,但保留在埃及驻军、控制苏伊士运河、领事裁判权等特权;②1922年3月,埃及宣布为独立的君主立宪国家;③1923年颁布第一部宪法;④以后进行了12年的护宪运动,要求英国放弃特权,未获完全成功。
民族主义政党成为埃及独立运动的新生领导力量,迫使英国废除了殖民保护制度,加快了埃及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埃及民族民主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摩洛哥里夫人民抗争
部落酋长
克里姆
武装起义
多次打败西班牙和法国侵略军;1923年建立里夫共和国;1926年,共和国被西、法殖民军扼杀。
抗击了西班牙、法国的殖民侵略
埃塞俄比亚抗意斗争
埃塞俄比亚人民武装
游击战争
最终与反法西斯同盟军一起击败了意大利侵略军,1941年恢复国家独立。埃塞俄比亚的民族解放斗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
1922年埃及华夫脱运动
领导力量:以扎格鲁尔为首的民族主义政党华夫脱党。
斗争方式:游行、示威、罢工、罢课、罢市及街垒战等
结果:英国承认埃及独立,但保留些特权;1922年埃及宣布为君主立宪国家,次年颁布第一部宪法
领导护宪运动未获得完全成功
摩洛哥里夫共和国的建立(1923~1926年)
领导力量:酋长克里姆
斗争方式:多次打败西班牙和法国侵略军
结果:1923年建立里夫共和国;1926年,共和国被西、法殖民军扼杀
克里姆(1882~1963) 摩洛哥伊斯兰教法学家、政治家,里夫起义领袖。
埃塞俄比亚抗击意大利侵略(1935~1941年)
领导力量:国王塞拉西一世
斗争方式:坚持游击战争
结果:最終与反法西斯同盟国军队起击败意大利侵略军,1941年恢复了国家独立
埃塞俄比亚皇帝:海尔·塞拉西(1930—1974年在位)一世流亡英国
三、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革命和改革
1.背景
①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形势的影响。
②拉美各国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变化。
③十月革命的影响。
④马克思主义在拉美广泛传播。
2.表现
(1)阿根廷:工人在共产党领导下举行反对外国资本的罢工。
(2)智利:左派力量组成民族阵线联合政府,防止法西斯势力上台。
(3)尼加拉瓜:
①概况:1926年,桑地诺带领游击队,以玻利瓦尔为“精神之父”,以“把美国侵略者赶出国土”为目标,高举象征“自由或死亡”的红黑双色战旗,与美国扶植的反动独裁政权展开武装斗争
②结果:迫使美军于1933年撤出尼加拉瓜。
举着黑红两色旗的游击队袭击美军
桑地诺
(1)对内:推行土地改革
(4)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
改组国民革命党,发展教育,限制教会,遏制军人势力,确立总统一任制度;
他在任期内积极推动教育改革,据统计,墨西哥1938年的文盲率比1930年降低了14%。公立小学从8477所增加到13016所,中学从49所增加到116所,还创办了一批中等技术学校、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图书馆,并成立了“全国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委员会”等机构。1938年3月卡德纳斯把执政的国民革命党改组为墨西哥革命党,容纳工会、农民和其他群众组织参加,设立工人、农民、军人和民众四个部,把由军人控制的资产阶级政党变成了一个由工人、农民、军人和市民联合组成的统一战线。此举巩固民主政体,打击军事寡头势力。此外,卡德纳斯以身作则——总统任期结束后绝不连选连任,从制度上确立了墨西哥的总统一任制度。
上台后致力于破除大地产制,将2010余万公顷的土地无偿分配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受益农民达100万人。
(2)对外:捍卫民族主权和本国资源,将石油行业收归国有。
1936年11月卡德纳斯颁布“征收法”,宣布国家有权随时以任何理由征收产权,并根据上述法令先后于1937年6月和1938年3月将国外垄断组织控制的铁路、石油行业收归国有,外国公司财产由政府10年内给予补偿。这一改革,将美国、英国、荷兰等17家外国石油公司连同它们占据的近740万公顷的土地收归国有,并成立了由墨西哥人管理和开采的“墨西哥石油公司”。墨西哥人自己掌握了石油这一重要的经济命脉,大大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与一战前民族解放运动相比,这一时期民族解放运动有哪些特点?
①背景上,受社会主义革命(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影响和推动;
②领导力量上,出现新的领导阶级(无产阶级)和政党;既有民族主义政党的领导,如在亚洲和非洲,也有共产党的领导,如在亚洲和拉美;
③地区上,具有普遍性,特别是在亚洲;
④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民族民主运动带有鲜明的反法西斯斗争性质;
⑤更多国家的民族民主运动取得成果。
从运动性质看:统一性(都属于民族民主革命的范畴)和多样性。有的国家受十月革命的影响,创立了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寻求独立解放的道路,如中国和越南;有的国家在资产阶级领导下争取独立,如埃及;有的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具有反法西斯性质的特点如埃塞尔比亚的抗意斗争;而已经独立的拉美国家则继续进行民主革命与改革。
“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 亚非拉美地区辽阔,社会经济结构、阶级结构人口、民族、宗教的复杂性,决定了民族民主运动的多样性和多类型性。这一时期的绝大多数国家都是帝国主义压迫下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社会,都面临着西方文化的严峻挑战,并且都在艰难地寻觅世俗化、现代化出路。
谢谢聆听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