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第五单元 11.1《谏逐客书》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第五单元 11.1《谏逐客书》学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13 14:36: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谏逐客书》优秀教案
【学习目标】
1.掌握重要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积累文言文基本知识点。
2.
把握文章结构,理清论证思路,掌握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及其作用,提升辩证思维能力。
3.
学习古人劝谏艺术,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学会入情入理地劝说别人。
4.学习李斯的主动式思维模式,不断成长。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活动】
一、导入课文
李斯原是楚国人,后到秦国游说,劝秦王统一天下,受到秦王的重用,被拜为客卿。在秦王政元年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韩国派了一个叫郑国的水利专家游说秦王嬴政,倡言凿渠溉田,要在秦国修长达三百余里的灌溉渠,企图耗费秦国人力使秦不能攻韩,以实施“疲秦计划”。这件事后来被发现,秦王嬴政就听信大臣的进言,认为来秦的客卿都想游间于秦,于是下令驱逐客卿。李斯亦在被逐之列。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李斯会如何做呢?是任由秦王驱逐还是主动采取积极的措施呢?
(学生回答)
师:其实,通过课文题目,我们已经猜测出李斯不是被动接受秦王的驱逐,而是主动出击,写下《谏逐客书》,劝秦王嬴政不要逐客。
师:同学们还记得老师跟大家分享的“主动式思维”吗?就是不管遇到怎样的困难和挑战,都相信“一定有办法”,并且会积极主动地寻找解决的办法。李斯的思维就是主动式思维。那么,李斯的做法有成效吗?
生:有!
师:还真有!据史料记载,秦王嬴政最终采纳了李斯的意见,收回了逐客令,并恢复了李斯的官职。那么,李斯是怎样说服秦王的呢?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谏逐客书》,看看文章究竟写了什么,又是怎样写的,从而说服打动秦王,让他收回逐客令的。
二、初读课文,要求读对字音,读准节奏。
你的收获:
过关小测
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①缪公(??
)②蹇叔(??
)③殷盛(??
)④鄢(??
)⑤郢
(??
)⑥成皋(??
)⑦膏腴(??
)⑧穰侯(??
)⑨太阿(??
)⑩纤离(??
)?灵鼍(??

?外厩(??
)?傅玑(??
)?珥(??
)?阿缟(??
)?搏髀(??

?黔首(??

答案
①mù
②jiǎn
③yīn
④yān
⑤yǐng
⑥gāo
⑦yú
⑧ráng
⑨ē
⑩xiān
?tuó
?jiù
?jī
?ěr
?gǎo
?bì
?qián?
2.读准下列句子的节奏
(1)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邳豹、公孙支于晋。
(2)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3)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4)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借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三、再读课文,要求逐字逐句翻译,积累文言知识。
要求:读一句译一句,重要知识点在课本上标注,疑难字句做好标记。
小组交流
你的收获:
你的分享:
你的疑难:
质疑解难:
过关检测
解释文中红色字。
臣闻吏议逐客,窃〔
〕以为过〔
〕矣。
昔穆公求士,西〔
〕取由余于戎〔
〕,东〔
〕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
〕于秦,而缪公用之,并〔
〕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
〕风易(
)俗,民以〔
〕殷盛〔
〕,国以〔
〕富强,百姓乐用〔
〕,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
〕,举〔
〕地千里,至今治〔
〕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
〕三川之地,西〔
〕并巴蜀,北〔
〕收上郡,南〔
〕取汉中,包〔
〕九夷,制〔
〕鄢、郢,东据〔
〕成皋之险〔
〕,割〔
〕膏腴之壤,遂散〔
〕六国之从〔
〕,使之西〔
〕面事〔
〕秦,功施(
)到今。昭王得范睢,废穰侯,逐华阳,强〔
〕公室〔
〕,杜私门〔
〕,蚕〔
〕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
〕四君却〔
〕客而不内〔
〕,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
〕之实〔
〕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
〕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
〕明月之珠,服〔
〕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
〕翠凤之旗,树〔
〕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
〕,而陛下说〔
〕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
,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魏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不实外厩〔
〕,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所以〔
〕饰后宫、充下陈
、娱〔
〕心意、说〔
〕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
〕玑之珥
、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
〕于前,而随俗雅化
,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
〕耳目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
〕郑卫,退〔
〕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
〕何也?快意当前,适〔
〕观而已矣。今取人则〔
〕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
〕,为〔
〕客者逐。然则〔
〕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
、制〔
〕诸侯之术〔
〕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
〕强则士勇。是以〔
〕太山不让〔
〕土壤,故能成〔
〕其大;河海不择〔
〕细流,故能就其深〔
〕;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
〕其德。是以〔
〕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
〕无敌也。今乃〔
〕弃黔首〔
〕以资〔
〕敌国,却宾客以业〔
〕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
〕寇兵而赍〔
〕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
〕资敌国,损民以益〔
〕仇,内自虚而外树怨〔
〕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
〕也。
参考答案:
臣闻吏议逐客,窃〔私下〕以为过〔过错〕矣。
昔穆公求士,西〔名作状语,向西〕取由余于戎〔状语后置,于戎取由余,于,从〕,东〔名作状〕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三句都是状语后置〕。此五子者,不产于秦〔状语后置〕,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省略现象,省略“于”〕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改变〕风易俗,民以〔省略现象,省略“之”〕殷盛,国以〔省略现象,省略“之”〕富强,百姓乐用〔被动,被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军队〕,举〔占领〕地千里,至今治〔古今异义,这里是形容词,指安定,今译是动词,治理〕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攻取〕三川之地,西〔名作状,向西〕并巴蜀,北〔名作状,向北〕收上郡,南〔名作状,向南〕取汉中,包〔吞并〕九夷,制〔控制〕鄢、郢,东据〔占据〕成皋之险〔定语后置,险要的地方〕,割〔占领,割取〕膏腴之壤,遂散〔瓦解〕六国之从〔通假字,通“纵”,合纵〕,使之西〔名作状,向西〕面事〔动词,侍奉〕秦,功施(yì
,延续)到今。昭王得范睢,废穰侯,逐华阳,强〔使动〕公室〔王室〕,杜私门〔贵族豪门〕,蚕〔名作状,像蚕一样〕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从前假使〕四君却〔拒绝〕客而不内〔通假字,通“纳”〕,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富强有利〕之实〔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获得〕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悬挂〕明月之珠,服〔佩带〕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树立〕翠凤之旗,树〔陈设〕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语助词,无实意〕,而陛下说〔通假字,通“悦”〕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可以使用〕,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魏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不实外厩〔马棚〕,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通假字,通“彩”,彩饰〕。所以〔用来……的〕饰后宫、充下陈〔犹后列〕、娱〔使动〕心意、说〔使动〕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通假字,通“附”,缀着〕玑〔不圆的珠,泛指小珠子〕之珥〔耳环〕、阿缟〔东阿出产的丝织品〕之衣、锦绣〔锦织刺绣〕之饰不进〔进献〕于前,而随俗雅化〔闲雅变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使动〕耳目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指代当时的音乐,比较优雅〕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取用〕郑卫,退〔摒弃,不要〕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像这样〕何也?快意当前,适〔适合,满足〕观而已矣。今取人则〔就〕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离开〕,为〔是〕客者逐。然则〔既然如此……,那么……〕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驾驭天下〕制〔制服〕诸侯之术〔方法〕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军队〕强则士勇。是以〔因此〕太山不让〔排斥〕土壤,故能成〔形成,实现〕其大;河海不择〔选择,挑选〕细流,故能就其深〔深度〕;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使动,使德明〕其德。是以〔因此〕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的原因〕无敌也。今乃〔却〕弃黔首〔指代平民〕以资〔资助〕敌国,却宾客以业〔使动词,使……完成事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停止〕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借给〕寇兵而赍〔赠送,给予〕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来,表目的〕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结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实现〕也。
参考译文:
我听说官吏在商议驱逐客卿这件事,私下里认为是错误的。
从前秦穆公寻求贤士,西边从西戎取得由余,东边从宛地得到百里奚,又从宋国迎来蹇叔,还从晋国招来丕豹、公孙支。这五位贤人,不生在秦国,而秦穆公重用他们,吞并国家二十多个,于是称霸西戎。秦孝公采用商鞅的新法,移风易俗,人民因此殷实,国家因此富强,百姓乐意为国效力,诸侯亲附归服,战胜楚国、魏国的军队,攻取土地上千里,至今政治安定,国力强盛。秦惠王采纳张仪的计策,攻下三川地区,西进兼并巴、蜀两国,北上收得上郡,南下攻取汉中,席卷九夷各部,控制鄢、郢之地,东面占据成皋天险,割取肥田沃土,于是拆散六国的合纵同盟,使他们朝西事奉秦国,功烈延续到今天。昭王得到范雎,废黜穰侯,驱逐华阳君,加强·巩固了王室的权力,堵塞了权贵垄断政治的局面,蚕食诸侯领土,使秦国成就帝王大业。这四位君主,都依靠了客卿的功劳。由此看来,客卿哪有什么对不住秦国的地方呢!倘若四位君主拒绝远客而不予接纳,疏远贤士而不加任用,这就会使国家没有丰厚的实力,而让秦国没有强大的名声了。
陛下罗致昆山的美玉,宫中有随侯之珠,和氏之璧,衣饰上缀着光如明月的宝珠,身上佩带着太阿宝剑,乘坐的是名贵的纤离马,树立的是以翠凤羽毛为饰的旗子,陈设的是蒙着灵鼍之皮的好鼓。这些宝贵之物,没有一种是秦国产的,而陛下却很喜欢它们,这是为什么呢?如果一定要是秦国出产的才许可采用,那么这种夜光宝玉,决不会成为秦廷的装饰;犀角、象牙雕成的器物,也不会成为陛下的玩好之物;郑、卫二地能歌善舞的女子,也不会填满陛下的后宫;北方的名骥良马,决不会充实到陛下的马房;江南的金锡不会为陛下所用,西蜀的丹青也不会作为彩饰。用以装饰后宫、广充侍妾、爽心快意、悦入耳目的所有这些都要是秦国生长、生产的然后才可用的话,那么点缀有珠宝的簪子,耳上的玉坠,丝织的衣服,锦绣的装饰,就都不会进献到陛下面前;那些闲雅变化而能随俗推移的妖冶美好的佳丽,也不会立于陛下的身旁。那敲击瓦器,拍髀弹筝,乌乌呀呀地歌唱,能快人耳目的,确真是秦国的地道音乐了;那郑、卫桑间的歌声,《韶虞》《武象》等乐曲,可算是外国的音乐了。如今陛下却抛弃了秦国地道的敲击瓦器的音乐,而取用郑、卫淫靡悦耳之音,不要秦筝而要《韶虞》,这是为什么呢?难道不是因为外国音乐可以快意,可以满足耳目官能的需要么?可陛下对用人却不是这样,不问是否可用,不管是非曲直,凡不是秦国的就要离开,凡是客卿都要驱逐。这样做就说明,陛下所看重的,只在珠玉声色方面;而所轻视的,却是人民士众。这不是能用来驾驭天下,制服诸侯的方法啊!
我听说田地广就粮食多,国家大就人口众,武器精良将士就骁勇。因此,泰山不拒绝泥土,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江河湖海不舍弃细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邃;有志建立王业的人不嫌弃民众,所以能彰明他的德行。因此,土地不分东西南北,百姓不论异国它邦,那样便会一年四季富裕美好,天地鬼神降赐福运,这就是五帝、三王无可匹敌的缘故。抛弃百姓使之去帮助敌国,拒绝宾客使之去事奉诸侯,使天下的贤士退却而不敢西进,裹足止步不入秦国,这就叫做“借武器给敌寇,送粮食给盗贼”啊。
物品中不出产在秦国,而宝贵的却很多;贤士中不出生于秦,愿意效忠的很多。如今驱逐宾客来资助敌国,减损百姓来充实对手,内部自己造成空虚而外部在诸侯中构筑怨恨,那要谋求国家没有危难,是不可能的啊。
第二课时
【教学活动】
带着问题细读课文。
李斯写《谏逐客书》的目的是什么?为达到这个目的,他写些什么,怎么写才能说服秦王呢?
请大家阅读、思考,把握文章结构,理清论证思路,找出每一段的中心句或能概括内容的重要句子,看看作者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将思考所得整理成笔记或思维导图,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
小组汇报学习收获。
明确:李斯写《谏逐客书》的目的是劝秦王收回逐客令。
全文由四段组成,第一段先开门见山提出总的论点——“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接着以秦国历史上四位君主因用客卿而成帝业的事实说明客卿对秦国作出了巨大贡献,为论证逐客的错误提供依据。
起句说: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显得非常鲜明有力,明明是秦王下的逐客令,却把逐客的错误归之于“吏”,说明作者措辞委婉,十分注意讽谏策略。接着,文章进行具体分析。首先由回顾历史入题,从秦始皇十九代祖的穆公到五代祖以下的孝公
、惠文君、昭襄王。举出四个秦国的先君重用客卿而致富变强的事例,说明重用客卿对秦国有利。紧接着,又用多种手法加以论述:先说这四个君主的成就,都靠任用客卿才取得的。这是对前面所述的小结,后讲从这样看来,客卿有什么对不起秦国的呢?这是进一步地引申和反诘。又讲当初如果这四个君主拒绝客卿而不接纳他们,疏远有才之士而不用,这就不可能使秦国国富民强。这是从反面假设和推论,在列举史实,层层渲染的基础上,又如此腾挪跌宕,反复论证,就把客卿对秦国的重要作用阐述得极为透彻。
在讲了客卿对秦国有利之后,照理下文应当转入主题,论证逐客的错误了。可是,作者在第二段里却笔锋一转,设了许多比喻,用来说明秦王对不是秦国产的物十分喜爱,对人却持有另一种态度是不对的,此段所设比喻多种多样,意思分为四层:第一层:“今陛下……何也?”这一层以珠宝等物为喻,设问作结:这些东西一样也不是秦国出产的,而陛下却很喜欢它们,这是为什么呢?这里只提出问题,不立即回答,但不答自明,显得耐人寻味。第二层“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赵女不立于侧也”这一层以玩好、美女为喻进行推论:如果一定要秦国出产的东西才能用,那么,夜间放光的璧玉,犀牛角和象牙做成的器具,郑国和卫国的美女,駃騠这种珍贵的骏马,江南的金、锡,西蜀的绘画原料,秦国都不应当占有和使用了,用来装饰后宫、充当嫔妃娱乐心意,取悦耳目的,一定要出于秦国的方才可以,镶着珍珠的簪子,缀有珠玉的耳环,齐国东阿所产的丝绢做成的衣服,华丽的刺绣所做的装饰就不能进于前,而按着流行样式打扮得很漂亮的赵国女子就不能站在旁边了。这一层同前一层不同,是从反面说,并分两个小层次重叠错杂出之。把“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的严重危害说得很透辟。更显出非秦国所出的宝物不可或缺。第三层“夫击瓮叩缶……适观而矣已”这层以音乐为喻,进行对比:敲瓦器,弹奏筝,拍打大腿,呜呜呀呀地唱歌,这是秦国的音乐;郑、卫的民间地方音乐,虞舜时的《韶》、《虞》,周武王时的《武》、《象》都是别国的音乐。现在你抛弃秦国的音乐,而用别国的音乐,这是为什么呢?不就是为了痛快于当时,看了舒服罢了。这回答紧接上文,远承第一层的设问,可说是对第三层的小结,归纳了秦国对物取舍的标准,为下文转入正题做了很好的铺垫。第四层(今取人则不然--制诸侯之术也)这层以人和物作比较,指出待非秦之人不如待非秦之物,这样看来,你所看重的只是声色珠宝,所轻视的是人才。这绝不是用来统一天下,制服诸侯的方法。这里以成就统一大业作为出发点,说明重物轻人、驱逐外来人才的错误,推论符合逻辑,立意超卓不凡,具有一种高层建瓴的气势和撼动人心的力量。这段设喻丰富多样,写法灵活多样,运笔酣畅流利,为全文最精彩的部分,前人对此极为称誉,如宋代李涂就说:“中原诸物不出于秦,而秦用之,犹人才不出于秦,而秦不用,反复议论,深得作文之法。”(《文章精义》)
第三段论述驱逐客卿有利敌国,而不利于秦国。先从正面说理,指出土地广大粮食就丰富,国家辽阔人口就众多,兵力强盛军士就勇敢。比喻强调只有胸襟博大开阔,才能包举贤士,广罗人才,下面仍继续设喻申述这个意思,泰山不拒绝任何土壤的堆积,所以能够成就它的大;河海不挑剔任何细小流水的汇入,所以能够成就它的深;统一天下的君王不排斥前来归附的民众,所以能够显示他的德行。泰山、河海两个比喻是陪衬,“王者不却众庶”才是本意,由于连类设喻,运用排比,显得很有力量。接着又深一层阐明此意:地不分东南西北,人才不论来自那一个诸侯国,这就是五帝三王所以能够无敌于天下的原因。此处以古论今,强调应该不分地域,广揽人才。下文就落脚说明逐客的危害。这里不仅运用古今对比,还有敌我对比,提出两种做法,两种结果,以此说明对敌人有利,对秦国的统一大业不利。论证鞭辟入里,雄辩有力。
第四段收束全文,进一步证明逐客关系到秦国的安危。用两句话就总结了前面三段的意思:谈物的部分来照应第二段,以见“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的做法不当。最后一句照应第三段,阐明逐客对秦国危害之所在,因而从利害关系上立论,抓住了秦王的思想要害,所以极有说服力,这两句还和文章开头提出的总论点“窃以为过”相呼应,具有首尾相连、前后贯通之妙。
这篇文章在论证秦国驱逐客卿的错误和危害时,没有在逐客这个具体问题上就事论事,也没有涉及自己个人的进退出处,而是站在“跨海内,制诸侯”完成统一天下大业的高度,来分析阐明逐客的利害得失,这反映了李斯的卓越见识,体现了他顺应历史潮流的进步政治主张和用人路线。文章所表现出的不分地域,任人唯贤的思想,在今天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再读课文,读出气势。
这篇奏疏在艺术上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明确:这篇奏疏在艺术上有两个显著特色。
一是善于用比喻。从而增强了议论的形象性和说服力。最突出的例子是用秦王取物的态度为喻,来说明秦王对取人应该持的态度,和不应该持的态度。如文中写到:“夫击瓮叩缶……适观而矣已”这形象地说明了秦王想得意于天下,在取人方面也应该弃退秦国那些平庸之辈,而取用异国的贤能之德。
此外,用“泰山不让土壤……故能就其深”为喻来说明“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的道理;用“藉寇兵而赍盗粮为喻来说明逐客是“资敌国”、“益仇”的愚蠢行为,也都很形象,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二是气势奔放,文采斐然。
这与作者多用铺陈、夸饰手法和排比、对偶句子以及多选用华美辞藻有密切关系。如文中写秦国历史上“四君”因客功而成事的情况,手法铺张,多用排比,对偶句显得文势充畅,并有音节之美。其中写惠王用张仪之计而在军事外交上取得了成功,就用了“拨、并、收、取、包、制、据、割、散、使、施”等动词,可见辞藻的丰富。文中写秦王为满足生活享受而取用天下了珍物一段,不仅手法铺张,句式多用排偶,文气充畅,而言调谐美,而且充满了色乐珠玉等方面的华美辞藻,极富于文采。清李兆洛《骈体文钞》选录此篇为“骈体初祖”,指出了本篇对后世骈文写作的深远影响。
三、课堂练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A.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面秦无强大之名也/
B.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C.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D.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面不内/疏士面不用/是使国无高利之实/面秦无强大之名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客,指外来的人,与“主”相对。也指外出或寄居、旅居他乡的人。文中指在秦国做官的其他诸侯国的人。
B.本文中“六国”指与秦国并称的包括郑国、卫国等六个诸侯国,而苏洵《六国论》中的六国”指齐国、燕国、赵国、韩国、魏国、楚国等六个诸侯国。
C.“丹青”中丹、青本是两种可作颜料的矿物,因为我国古代绘画常用朱红色和青色两种颜色,丹青成为绘画艺术的代称,后也可指代史册、史籍。
D.黔首,战国时期和秦代对百姓的称谓。当时平民用黑巾裹头,称为“黔首”,后来成了平民的代称。汉贾谊《过秦论》:“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在第一部分列举四位明君、诸多贤士为秦国做出巨大贡献来说明客卿有功于秦,借贤人扬己,排比句的使用增强了说服力。
B.作者认为,如果秦君所看重的只在珠玉声色方面,所轻视的却是人民士众,这不是能用来驾驭天下,制服诸侯的方法。
C.李斯对秦王辞退一切宾客、把兵器和粮食给予寇盗,使得天下的士子不敢向西进入秦国、最终与诸侯国建立怨仇的做法很不理解。
D.文章最后指出,驱逐客卿就会帮助敌国,减少本国人口而增加仇国的实力,会使秦国虚弱,又和各国结怨,会使国家陷于危地。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4分)
(2)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6分)
?
答案:
1.D(3分)(依据上下文语境重要文言实词、虚词以及句式等文言现象排除判断)
2.B(3分)(本文中“六国”不包括郑、卫)
3.C(3分)(“把兵器和粮食给予寇盜”理解有误,原文是比喻的形式,为说理服务)
4.(10分)
(1)(4分)增强巩固王室的权力,堵塞权贵垄断政治的局面,逐步侵吞诸侯,使秦国成就帝业。(共4分,“强”“杜”“蚕食”及语句通顺各1分)
(2)(6分)泰山不拒绝土壤,方能成为巍巍大山;河海不遗弃溪流,方能成为深水;称王的人不抛弃民众,才能表现出他的德行。(共6分,“让”“择”“就”“却”“明”及语句通顺各1分)
四、作业布置
小明的爸爸已有20多年的吸烟史,小明多次劝说爸爸戒烟,可他爸爸总是不听,小明为此非常苦恼。作为小明的同班同学,请你帮帮小明给他爸爸写封信,劝说他爸爸戒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