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单元 千米和吨 单元集体备课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单元 千米和吨 单元集体备课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5-13 14:12: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单元 千米和吨
第1课时 千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20页例1及第21页“想想做做”第1~5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在操作活动中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
2.在实践活动中,学会积累与查找资料,继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数学学习的情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进行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
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互动对话——生成“千米”的概念
1.提问: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常用的长度单位?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1厘米、1分米、1米。
2.复习。
给下面的物体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橡皮长4(  )
学校跑道一圈长250(  )
上海到南京的铁路长300(  )
提问:为什么上海到南京的铁路长度要用千米做单位?
3.说明: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作单位。介绍千米的符号,学习千米的读法。
4. 举例:你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说过千米?(PPT课件出示图片),你知道每幅图的含义吗?
二、实践体验——建构“1千米”的概念
1.初步体验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
猜测:千米在生活中的应用比较广泛,那么1千米究竟有多长呢?猜一猜。
观察:请大家仔细观察测量公路长度的过程,把你看到的记下来。
提问:通过观察你知道了什么?(1千米=1000米,1千米里面有10个100米)
小结:1千米=1000米。
2.进一步体验“1千米”的概念。
算一算:课前我们已经量出了我们学校跑道一圈的长度是250米,想一想几圈是1千米?
估一估:课前已经让大家到操场走一走,一圈大约走了多少步,大约用了多少分钟?你能估计出大约走多少步是1千米吗?走1千米大约要用多少分钟吗?
说一说:你感觉1千米长吗?自由交流。
找一找:从学校到附近什么地方大约是1千米?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21页“想想做做”第1题。
PPT课件出示图片并提问:小轿车、步行、动车、自行车每小时各行多少千米?连一连并说说理由。
追问:老师家离学校约有5千米的路程,如果你是老师,会选择哪种交通工具去上班?请简述理由。
2.完成教材第21页“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说说你是怎样思考的。
3.完成教材第21页“想想做做”第4题。
引导学生看图,并说说从图中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
第(1)问组织学生直接计算,第(2)问先让学生讨论,再组织交流,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五、布置作业
1.完成教材第21页“想想做做”第3,5题。
2.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千米的认识
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作单位。
千米可以用字母“km”表示。千米又叫公里。
1千米=1000米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通过多种途径,建立长度概念。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1千米的长度观念的建立难度较大,因为平时学生很少关注两个地方之间的路程是多少。教学中先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以前看到过“千米”这个单位吗?在哪里看到过?你知道还有哪些地方要用到“千米”?然后让学生估计“从学校到什么地方大约是1千米?”让他们联系生活实际,发挥想象,用他们的亲身经历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概念。
[不足之处] 在练习中,练习难度的阶梯性不明显,坡度不够。
[再教设计] 再教学时,课前让学生走一走、量一量是非常重要的活动。如果没有这些活动,那么只靠学生想象1千米有多长是无法建立1千米的概念的。
第2课时 吨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22页例2及第22页“想想做做”第1~6题。
【教学目标】
1.借助生活中的具体物体,感知和了解吨的含义,通过想象和推理初步建立1吨的概念,培养用吨这个单位估计物体质量的能力。
2.知道并掌握1吨=1000千克,学会吨和千克之间的换算方法。
【教学重点】
认识质量单位吨,学会吨与千克之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
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估计教师的体重。
学生自由估计教师的体重。
教师提问:你在估计老师体重的时候为什么用“千克”作单位而不用“克”呢?
指出:计量比较轻的物体的重量,通常用“克”作单位,计量一般物体的重量,通常用“千克”作单位。
2.引入“吨”。
教师用PPT课件出示几种比较重的动物的图片。
提问:你能估计下面几种动物的体重吗?
学生估计后,教师用PPT课件出示它们的体重。
提问:如果这几种动物的体重也用“千克”作单位,会怎样?
教师用PPT课件出示教材中的轮船、火车、集装箱图片,让学生想象这些物品的重量。
指出:称比较重的或大宗的物品,通常用“吨”作单位。吨可以用字母“t”表示。
二、亲身体验,加深感受
1.搬25千克的大米,感受其重量,并以此想象1吨的重量。
学生分组搬25千克的大米,感受其重量。小组内交流感受,班级内汇报。
计算:1袋大米25千克,4袋大米多少千克?40袋呢?
教师指出: 1000千克,也就是1吨。
(板书:1吨=1000千克)
教师提问:2吨是多少千克?5000千克是多少吨?10吨是多少千克?
想象:如果把1吨重的大米装成一大袋,这一袋你能搬得动吗?
2.利用想象和推理,进一步感受1吨的重量。
计算:同学们的平均体重是30千克,全班学生的总体重有没有1吨?
想象:33个同学的体重接近1吨。
3.利用常见的物品,想象1吨的重量。
(1)(PPT课件出示教材第22页“想想做做”第1题的图片)先在小组里说说图片的意思,再在班级内交流汇报。
  (2)PPT课件出示几种常见的物品的图片,学生自由选择其中的一件,想想需要多少个这样的物品,总重量才够1吨。
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在班级内交流。
三、实际应用,深化认识
1.你在生活中见到过用“吨”作单位的吗?在哪里见过?
2.完成教材第22页“想想做做”第2题。
联系生活经验说一说,这些动物的体重各用什么单位比较合适?
学生先独立填写,再交流汇报。
四、总结全课,拓展延伸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把收获写到今天的数学日记中。
五、布置作业
1.完成教材第22页“想想做做”第3,4题。
2.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吨的认识
称比较重的或大宗的物品,通常用“吨”作单位。吨可以用字母“t”表示。
1吨=1000千克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本节课通过创造大量的体验活动,从“量”和“形”中认识“吨”的质量单位。
2.如何描绘学生的生活世界,让抽象的知识生活化,在生活化的问题中不断认知、不断升华。本节课遵循少儿的认知规律,在不同层次的认知中内化新知。
[不足之处] 课堂上学生对于1吨的感受不是很深刻。
[再教设计] 再教学时,多设计实践活动探究。通过实践活动,小组合作计算、估算等过程,在亲身感受、视觉想象中内化1吨有多重。
第3课时 练习三
【教学内容】
教材第24页“练习三”第1~9题。
【教学目标】
1.加强对千米和吨的认识,能利用它们之间的进率进行单位间的换算。
2.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掌握单位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运用千米和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知识再现
1.提问:同学们,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举例说明,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千米?什么情况下使用吨?
2.小马虎写了一篇数学日记,我们一起来读一读。(PPT课件出示)
周末,我和小精明约好一起去动物园参观。我一起床就冲到卫生间,在牙刷上挤2千克的牙膏开始刷牙,并洗了脸。妈妈给我准备了一杯250千克的牛奶和一个400千克的面包。我吃完早餐,来到动物园。动物园里的动物可真多呀!有重45吨的小羊,4千克的大象,80克的小熊猫,真可爱!我们还看见一辆满载约4克粮食的大货车正在动物园门口卸货呢!
引导:说一说,你觉得这篇日记可笑的地方在哪里?应该怎么改?
二、基本练习
1.完成教材第24页“练习三”第1题。
PPT课件出示题目,让学生在括号里填合适的单位,填完后让学生读一读,最后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24页“练习三”第2题。
(1)说一说:米和千米、千克和吨之间的进率。
归纳:1000米=1千米  1000千克=1吨
(2)填一填:让学生将结果填入括号内。
3.完成教材第24页“练习三”第3题。
(1)让学生看图、读题。
提问: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可以解决什么问题?
(2)让学生依次解决教材上的问题。
4.完成教材第24页“练习三”第4题。
(PPT课件先出示主题图)先让学生读题,并了解题中所提供的信息,再让学生列式,并说明列式的理由。
三、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24页“练习三”第5题。
先让学生读题,然后指名口答,并让学生说说解题的依据。
2.完成教材第24页“练习三”第6题。
先让学生看懂题意,了解题中所提供的信息,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然后让学生列式解答,再组织交流。
3.完成教材第24页“练习三”第7题。
先让学生读题,重点理解“动车从上海出发经过南京开往北京”指的是哪些路程。再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最后组织交流,并让学生说出解决问题的过程。
4.完成教材第25页“练习三”思考题。
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最后指名汇报结果。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五、布置作业
1.完成教材第24页“练习三”第8,9题。
2.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练习三
1000米=1千米
1000千克=1吨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注重有效学习策略的指导。在动态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根据问答、讨论等学习活动的情况,进行点拨,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教学指导策略。
[不足之处] 课堂上学生兴趣不够高,反应不够强烈,看来对于低中年级的学生还是要以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为主。
[再教设计] 学生的长度观念、质量观念还不是很强,教师应多举例说明。再教学时,要多以生活中的实例与数学知识紧密结合起来,将教材上的知识活学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