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3张PPT)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前几天“天宫”一号发射了,我们国内有掀起了“太空热” 那么地球内部有什么奥秘?
法国著名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的《地心游记》,讲的是一名矿物学教授从一个火山口进去,然后在地底的一系列经历,包括发现地下河及遇见动物大象等等,最后从另一火山口出来的历险故事。他历险的故事被在当时被人批评指责为“胡说八道”。
“上天容易,入地难啊”
现在人类打的最深的钻井深度是12公里,而中国“九五”期间打了一口钻井的深度是5公里。相对地球来讲,这像一个鸡蛋连蛋壳都没有钻透。
目前人类研究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主要靠什么手段研究?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划分依据:地震波
2、圈层的划分:
分 类 特 点
传播速度 所经物质状态 共同点
纵波
横波
较 快
较 慢
固体、液体、气体
固 体
都随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改变
当地震发生时,陆地上的人们有什么感觉?
地球的内部圈层
借助于地震波的研究,来研究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构造图
A
地幔
地核
B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横波
纵波
地壳
15
深
度
千
米
4000
3000
2000
5000
6000
1000
速度(千米/秒)
9
12
6
3
0
F
E
岩石圈
想一想:
在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地震波波速的突然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下的物质状态可能是什么?
圈层名称 不连续面 深度(km) 特征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2900
33
地壳
地幔
地核
上地幔
下地幔
外核
内核
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这里可能为岩浆的主要源地
高温高压(外核为液态,内核为固态)
1、由岩石组成的固体外壳
2、厚度不均,大洋部分薄,大陆部分厚
圈层的划分:
(一)地壳
上层: 硅铝层(较轻)一般只分布在大陆部分,高山.高原区
厚度大,平原地区厚度小;在大洋地壳中很薄,甚至缺失
下层:硅镁层(较重)普遍存在(连续分布)
大陆地壳:双层——硅铝层、硅镁层,平均33 km
大洋地壳:单层——硅镁层,平均6km
■地壳结构
大陆地壳:双层
大洋地壳:单层
莫霍界面
上层: 硅铝层
下层:硅镁层
地幔
地壳
■地壳的厚度
■组成地壳的元素
大陆地壳:双层
大洋地壳:单层
莫霍界面
上层: 硅铝层
下层:硅镁层
地幔
地壳
规律——地表大范围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全球平均17千米
内核
上层地幔
下层地幔
地核
地幔
地壳
外核
地球内部圈层构造示意图
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的圈层部分。
什么是岩石圈?
B
大气圈
A
C
读地球四个圈层构成的示意图
分析A、B、C分别代表什么圈层?
A: 生物圈
B:水圈
C:岩石圈
相互嵌套,联系共存~~~
1、大气圈
厚 度:
密度变化:
2、水圈
组成:
液态水、固态水、气态水
分类:
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生物水
3、生物圈
分布范围:
2000~3000千米。
地表——高空迅速减小。
广泛分布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