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河中石兽
第一课时
新知导入
冬夜读书示子聿(
yù
)
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比较浅薄,一定要经过亲身实践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
今天的课文就会让我们践行这句至理名言。让我们一起学习——
纪
昀jǐ
yún
学习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能够用自己的话讲述寻找石兽的故事。
2、积累文言词语。
新知讲解
作者简介:纪昀(1724-1805),字晓岚,清代著名学者,文学家,生性诙谐风趣。
《四库全书》总纂官,著有文言笔记小说《阅微草堂笔记》。
纪昀巧断《凉州词》
相传,
纪昀书写漂亮,在乾隆皇帝寿诞之日,命纪晓岚在皇帝的宝扇上题写了唐诗人王之涣的名诗《凉州词》。由于一时疏忽,竟把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的“间”字漏写了。乾隆佯装大怒,说他有“欺君之罪”,要把他处死。纪晓岚急中生智,赶紧解释道:“万岁息怒!臣是用王之涣的原诗改填了一阕新词”,于是念道:“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乾隆见他机灵,虽属狡辩,却也辩得有理,就免了他的“死罪”。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河中石兽
【清】纪昀(jǐ
yún)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zhì)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sù)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
再读课文,读准停顿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疏通文意
根据课下注释,独立学习,读懂课文,有疑问的注上符号。
小组学习,互相答疑
小组展示,师生订正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靠近河岸的寺庙,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里,门前的两只石兽也一起沉没在此河中。
靠近
河边
倒塌
一起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过了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到底还是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
经过
年
募集
寻找
终于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船桨,这里指划(船)
拖着
踪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
物理。
设馆教书
你们这些人
研究、探求
事物的道理、规律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
是非木杮,岂能
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这
木片
怎么
被
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
带
是
石头的特点坚硬沉重,泥沙的特点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
坚硬沉重
埋没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很荒唐吗?”
大家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颠倒,错乱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
“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
凡是
失落
应当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
原来是
代指水
形成
坑穴
的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
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等到
倾倒
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
像这样
一再翻转
停止
于是
逆流而上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荒唐;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荒唐了吗?”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固然
依照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既然这样,那么
只
主观地判断
古
今
干
岸
不潮湿
阅
经历
看
物理
事物的道理
一门学科
是
这
表判断的动词
已
停止
已经
古今异义
读课文,字词积累
固
本来
坚固
如是再啮
如其言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众服为确论
为人谋而不忠乎
像
按照
被
认为
替
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
之
闻之笑曰
代词,代顺流而下寻找石兽这件事
沿河求之
代词,代石兽.
一老河兵闻之
代词,代讲学家的话.
当求之于上流
代词,代石头.
其反激之力
的
至石之半
的
求之下流、求之地中
代词,代石兽
然则天下之事
的
文言句式
省略句: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设(于)寺中,介词省略
被动句: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表被动
倒装句:
求二石兽于水中——应为“于水中”求二石兽
句子翻译:
1、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
2、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
3、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
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荒唐;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荒唐了吗?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课堂练习
1、下列句中红色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门圮于河(倒塌)
B.棹数小舟(划船)
C、不亦颠乎(颠倒,即本末倒置) D.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流)
2、下列加点的“之”不同的一项是(
)
A.求之下流
B.
然则天下之事
C.一老河兵闻之
D.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3、下列句子翻译有错的一项是(
)
A.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沛,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句: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物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B.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译句:一定在石头下面迎着水流处冲刷沙子成为坑穴。
C.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译句:石头特性是又硬又重的,流沙特性是又松又轻的,石兽埋在沙里,越埋越深罢了。
D.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句: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了解其一,不了解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只根据某一个道理就主观地判断呢?
拓展提高
《阅微草堂笔记》故事选读
沧州刘士玉孝廉,有书室为狐所据。白昼与人对语,掷瓦石击人,但不睹其形耳。
知州平原董思任,良吏也,闻其事,自往驱之。
方盛陈人妖异路之理,忽檐际朗言曰:“公为官颇爱,亦不取钱,故我不敢击公。然公爱民乃好名,不取钱乃畏后患耳,故我亦不避公。公休矣,毋多言取困。”董狼狈而归,咄咄不怡者数日。刘一仆妇甚粗蠢,独不畏狐。狐亦不击之。
或于对语时,举以问狐。狐曰:“彼虽下役,乃真孝妇也。鬼神见之犹敛避,况我曹乎!”。刘乃令仆妇居此室。狐是日即去。
课堂总结
本文围绕寻找河中石兽这一线索,通过寺僧、讲学家、老河兵对寻找石兽的不同见解的叙述,寓理于事,在文末以议论的方式点明自己的观点.
作业布置
一、选择题
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门圮于河(倒塌)
B.棹数小舟(划船)
C、不亦颠乎(颠倒,即本末倒置) D.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流)
2、下列加点的“之”不同的一项是(
)
A.求之下流
B.
然则天下之事
C.一老河兵闻之
D.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3、下列句子翻译有错的一项是(
)
A.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沛,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译句: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物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B.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译句:一定在石头下面迎着水流处冲刷沙子成为坑穴。
C.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译句:石头特性是又硬又重的,流沙特性是又松又轻的,石兽埋在沙里,越埋越深罢了。
D.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译句: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了解其一,不了解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只根据某一个道理就主观地判断呢?
二、读下列短文,做题:
南岐在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①,故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瘿者。及见外方人至,则群小妇人聚观而笑之曰:“异哉,人之颈也!焦②而不吾类!”外方人曰:“尔垒然③凸出于颈者,瘿病之也,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笑者曰:“吾乡之人皆然,焉用去乎哉!”终莫知其为丑。???????????????????????
(刘元卿《南岐之人》)
【注释】①瘿:读yǐng。颈瘤,俗称大脖子病。
②焦:细瘦干枯。③垒然:形容臃肿的样子。
(一)解释加线词语:
1、及见外方人至??
及:(
)至:(
)???????????
2、焦而不吾类?
类:???(
)???
3、故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瘿者(
)???
(二)翻译句子:
1、吾乡之人皆然,焉用去乎哉!??
?
2、其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
??
(三)这个故事揭示了什么道理?
板书设计
河中石兽
寺僧找石兽——求于水中,不可得;
求之下流,寻十余里无迹
讲学家找石兽——求之地中,众服为确论
(实则未找到)
老河兵找石兽——求知上流,果得于数里外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河中石兽》第一课时
单元
6
学科
语文
年级
七
学习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能够用自己的话讲述寻找石兽的故事。2、积累文言词语。
重点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难点
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背诵陆游诗《冬夜读书示子聿》诗中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告诉我们什么?
背诵说
激趣
讲授新课
展示学习目标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能够用自己的话讲述寻找石兽的故事。2、积累文言词语。作者简介:纪昀(1724-1805),字晓岚,清代著名学者,文学家,生性诙谐风趣。《四库全书》总纂官,著有文言笔记小说《阅微草堂笔记》。故事一则:相传,
纪昀书写漂亮,在乾隆皇帝寿诞之日,命纪晓岚在皇帝的宝扇上题写了唐诗人王之涣的名诗《凉州词》。由于一时疏忽,竟把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的“间”字漏写了。乾隆佯装大怒,说他有“欺君之罪”,要把他处死。纪晓岚急中生智,赶紧解释道:“万岁息怒!臣是用王之涣的原诗改填了一阕新词”,于是念道:“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乾隆见他机灵,虽属狡辩,却也辩得有理,就免了他的“死罪”。范读,听读,
再读课文,读准停顿疏通文意之后,师生一起逐句翻译,关注重点词语小结:文言词语古今异义:干,阅,求,物理,盖,已,但,固一词多义:如,为,之句式: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句子翻译:
读勾书,补充笔记读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根据课下注释,独立学习,读懂课文,有疑问的注上符号。笔记,背,记
明确目标常识了解激趣完成目标一完成目标二
1、下列句中加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门圮于河(倒塌)
B.棹数小舟(划船)
C、不亦颠乎(颠倒,即本末倒置) D.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流)2、下列加点的“之”不同的一项是(
)A.求之下流
B.
然则天下之事
C.一老河兵闻之
D.岂能为暴涨携之去3、下列句子翻译有错的一项是(
)A.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沛,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译句: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物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B.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译句:一定在石头下面迎着水流处冲刷沙子成为坑穴。C.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译句:石头特性是又硬又重的,流沙特性是又松又轻的,石兽埋在沙里,越埋越深罢了。D.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译句: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了解其一,不了解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只根据某一个道理就主观地判断呢?拓展阅读,借助工具书,读懂故事《阅微草堂笔记》故事选读
沧州刘士玉孝廉,有书室为狐所据。白昼与人对语,掷瓦石击人,但不睹其形耳。
知州平原董思任,良吏也,闻其事,自往驱之。
方盛陈人妖异路之理,忽檐际朗言曰:“公为官颇爱,亦不取钱,故我不敢击公。然公爱民乃好名,不取钱乃畏后患耳,故我亦不避公。公休矣,毋多言取困。”董狼狈而归,咄咄不怡者数日。刘一仆妇甚粗蠢,独不畏狐。狐亦不击之。
或于对语时,举以问狐。狐曰:“彼虽下役,乃真孝妇也。鬼神见之犹敛避,况我曹乎!”。刘乃令仆妇居此室。狐是日即去。
做练习选做
拓展提高留给基础好的同学课外阅读
课堂小结
本文围绕寻找河中石兽这一线索,通过寺僧、讲学家、老河兵对寻找石兽的不同见解的叙述,寓理于事,在文末以议论的方式点明自己的观点.
读,笔记
巩固所学
板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1张PPT)
河中石兽
第二课时
新知导入
复习:
1、读课文;
2、重点词语复习:
古
今
干
岸
不潮湿
阅
经历
看
物理
事物的道理
一门学科
是
这
表判断的动词
已
停止
已经
古今异义
固
本来
坚固
一词多义
之
闻之笑曰
代词,代顺流而下寻找石兽这件事
沿河求之
代词,代石兽.
一老河兵闻之
代词,代讲学家的话.
当求之于上流
代词,代石头.
其反激之力
的
至石之半
的
求之下流、求之地中
代词,代石兽
然则天下之事
的
翻译句子:
1、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2、是非木杮,岂能
为暴涨携之去?
3、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4、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5、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理清文章层次,把握文中所阐述的道理。
2、培养联系实际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学习目标
新知讲解
读课文,概括寺僧、讲学家、老河兵寻找石兽的方法;思考他们寻找石兽的理由是什么?填下表。
寻找经过
人物
寻找的地点
结果
第一种
第二种
第三种
第四种
概括寻找石兽的方法
寻找
经过
人物
寻找的地点
结果
第一种
第二种
第三种
第四种
僧
僧
顺流而下
讲学家
原地沙下
老河兵
求之于上流
果得于数里外
失败
原地水中
不可得
无迹
他们寻找石兽的理由有什么不同?
人物
理由
寺僧
讲学家
老河兵
倒塌的原地;以为顺流下矣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
渐沉渐深耳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老河兵为什么能提出正确的判断?
常年在河边劳动,准确了解、把握了水、沙、石等自然事物特性及相互关系,把理论知识和多年经验结合起来,既有理论又有实践
僧:
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
僧:
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
讲学家:
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老河兵: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可见其毅力坚定,但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
“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足显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轻视他人,空谈事理,不切合实际。
“笑”字,嘲讽讲学家的不懂实际,又显示出他有实际经验,自信满满。能综合考虑各种现实因素,提出符合实际的结论,实事求是。
如何理解文中的两处“笑”
细节描写
讲学家的“笑”
包含了讲学家对寺僧的嘲讽和一种自信,刻画出讲学家自恃博才的心态
老河兵的“笑”
流露出了老河兵对讲学家自恃博才的一种否定,也表现出老河兵的自信和沾沾自喜
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主观臆断。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判断。
本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
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不做空头理论家。
拓展提高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解释下列词语
①涉(
)
②是(
)
③遽(
)
④求(
)
(2)翻译句子。
①是吾剑之所从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练习
?
比较阅读:
门人邱生言,有一官赴任,舟泊滩河,夜半有数盗执炬露刃入,众皆慑伏。一盗拽其妻起,半跪曰:
愿乞夫人一物,夫人勿惊。
即割一左耳,敷以药末①,曰:数日勿洗,自结痂愈②也。遂相率呼啸去。怖几失魂,其创果不出血,亦不甚痛,旋③即平复。以为仇耶?不杀不辱,以为盗耶?未劫一物。既不劫不杀不辱矣,而又戕其耳。既戕其耳矣,而又赠以良药,是专为取耳来也?取此耳又何意耶?千思万索,终不得其所以然。天下真有理外事耶?邱生曰:苟得此盗,自必有其所以然。其所以然亦必在理中,但定非我所见之理耳。然则论天下事,可据理以断有无哉!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
【注释】①末:粉末。②愈:痊愈,愈合。③旋:不久
1、填空:
课文中的石兽逆流而上这样的事看来不可思议,然而仔细推究,也合情理。因此,针对上文作者的提问:“天下真有理外事耶?”我们可以引用
“
”
(用上文原文填空)回答,而世人不能准确判断事物的主要原因是“
”
(用课文原文填空)。
说说上文与课文在结构上的特点。
?
课堂总结
文章通过三种寻找河中石兽的看法和方法,告诉人们:再深的理论,不能得到实践的证明,就不是真理;只有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理论才是正确的。同时还揭示了一个道理:任何事物都不可只知道事物的表面现象,更不可主观臆断,而是要知道它是这样的原因。
作业布置
门人邱生言,有一官赴任,舟泊滩河,夜半有数盗执炬露刃入,众皆慑伏。一盗拽其妻起,半跪曰:
愿乞夫人一物,夫人勿惊。
即割一左耳,敷以药末①,曰:数日勿洗,自结痂愈②也。遂相率呼啸去。怖几失魂,其创果不出血,亦不甚痛,旋③即平复。以为仇耶?不杀不辱,以为盗耶?未劫一物。既不劫不杀不辱矣,而又戕其耳。既戕其耳矣,而又赠以良药,是专为取耳来也?取此耳又何意耶?千思万索,终不得其所以然。天下真有理外事耶?邱生曰:苟得此盗,自必有其所以然。其所以然亦必在理中,但定非我所见之理耳。然则论天下事,可据理以断有无哉!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
【注释】①末:粉末。②愈:痊愈,愈合。③旋:不久
?1、解释加线词语的意思:
其创果不出血(
)
但定非我所见之理耳(
)
2、翻译句子。
是专为取耳来也?取此耳又何意耶?
然则论天下事,可据理以断有无哉!
板书设计
求之水中,竟不可得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河中石兽》第一课时
单元
6
学科
语文
年级
七
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层次,把握文中所阐述的道理。2、培养联系实际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重点
理清文章层次,把握文中所阐述的道理。
难点
培养联系实际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复习:1、读课文;2、重点词语复习:活用词——棹古今异义:求,物理,是,耳,盖,固,但,已一词多义:如,之,为句子翻译
读说,记
巩固所学
讲授新课
展示学习目标1、理清文章层次,把握文中所阐述的道理。2、培养联系实际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读课文,概括寺僧、讲学家、老河兵寻找石兽的方法;思考他们寻找石兽的理由是什么?填下表。经过人物寻找地点结果第一种第二种第三种第四种人物理由寺僧寺僧讲学家老河兵老河兵为什么能提出正确的判断?寺僧: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
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其毅力坚定,但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讲学家: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足显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轻视他人,空谈事理,不切合实际。老河兵:常年在河边劳动,准确了解、把握了水、沙、石等自然事物特性及相互关系,把理论知识和多年经验结合起来,既有理论又有实践——能综合考虑各种现实因素,提出符合实际的结论,实事求是。如何理解文中的两处“笑”?细节描写讲学家的“笑”包含了讲学家对寺僧的嘲讽和一种自信,刻画出讲学家自恃博才的心态老河兵的“笑”流露出了老河兵对讲学家自恃博才的一种否定,也表现出老河兵的自信和沾沾自喜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本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
读读,思考,回答读讨论
明确目标完成目标1激趣完成目标一完成目标二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解释下列词语①涉(
)
②是(
)
③遽(
)
④求(
)(2)翻译句子。①是吾剑之所从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求剑若此,不亦惑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比较阅读:
门人邱生言,有一官赴任,舟泊滩河,夜半有数盗执炬露刃入,众皆慑伏。一盗拽其妻起,半跪曰:
愿乞夫人一物,夫人勿惊。
即割一左耳,敷以药末①,曰:数日勿洗,自结痂愈②也。遂相率呼啸去。怖几失魂,其创果不出血,亦不甚痛,旋③即平复。以为仇耶?不杀不辱,以为盗耶?未劫一物。既不劫不杀不辱矣,而又戕其耳。既戕其耳矣,而又赠以良药,是专为取耳来也?取此耳又何意耶?千思万索,终不得其所以然。天下真有理外事耶?邱生曰:苟得此盗,自必有其所以然。其所以然亦必在理中,但定非我所见之理耳。然则论天下事,可据理以断有无哉!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注释】①末:粉末。②愈:痊愈,愈合。③旋:不久1、填空:
课文中的石兽逆流而上这样的事看来不可思议,然而仔细推究,也合情理。因此,针对上文作者的提问:“天下真有理外事耶?”我们可以引用
“
”(用上文原文填空)回答,而世人不能准确判断事物的主要原因是“
”(用课文原文填空)。2、说说上文与课文在结构上的特点。3、解释加线词语的意思:其创果不出血(
)
但定非我所见之理耳(
)4、翻译句子。是专为取耳来也?取此耳又何意耶?然则论天下事,可据理以断有无哉!
做练习选做
拓展提高留给基础好的同学课外阅读
课堂小结
文章通过三种寻找河中石兽的看法和方法,告诉人们:再深的理论,不能得到实践的证明,就不是真理;只有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理论才是正确的。同时还揭示了一个道理:任何事物都不可只知道事物的表面现象,更不可主观臆断,而是要知道它是这样的原因。
读,
巩固所学
板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河中石兽》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门圮于河(倒塌)
B.棹数小舟(划船)
C、不亦颠乎(颠倒,即本末倒置) D.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流)
2、下列加点的“之”不同的一项是(
)
A.求之下流
B.
然则天下之事
C.一老河兵闻之
D.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3、下列句子翻译有错的一项是(
)
A.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沛,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译句: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物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B.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译句:一定在石头下面迎着水流处冲刷沙子成为坑穴。
C.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译句:石头特性是又硬又重的,流沙特性是又松又轻的,石兽埋在沙里,越埋越深罢了。
D.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译句: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了解其一,不了解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只根据某一个道理就主观地判断呢?
4、下列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水中”?、“顺流下矣”?;讲学家判断其在“湮于沙下,渐沉渐深”,理由是“石性坚重,沙性松浮”;老水兵则判断其在“求之于上流,是因为?“遂反溯流逆上矣”。
B.这个故事说明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作出主观的判断。
C.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作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讲学家据此得出的最终结论是“再转不已,遂反朔流逆上矣”,老河兵的最终结论则为“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D.文中写了两次“笑”:讲学家的笑,是自以为懂得“物理”,笑话僧人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包含了讲学家对寺僧的嘲讽和盲目的自信,刻画出讲学家自恃博才的心态。老河兵笑,则是因为富于实际经验,笑话讲学家主观臆断。也表现出老河兵的自信和沾沾自喜。
二、读下列短文,做题: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解释下列词语
①涉(
)
②是(
)
③遽(
)
④求(
)
(2)翻译句子。
①是吾剑之所从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南岐之人
南岐在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①,故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瘿者。及见外方人至,则群小妇人聚观而笑之曰:“异哉,人之颈也!焦②而不吾类!”外方人曰:“尔垒然③凸出于颈者,瘿病之也,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笑者曰:“吾乡之人皆然,焉用去乎哉!”终莫知其为丑。???????????????????????
(刘元卿《南岐之人》)
【注释】①瘿:读yǐng。颈瘤,俗称大脖子病。
②焦:细瘦干枯。③垒然:形容臃肿的样子。
(一)解释加线词语:
1、及见外方人至??
及:(
)至:(
)???????????
2、焦而不吾类?
类:???(
)???
3、故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瘿者(
)???
(二)翻译句子:
1、吾乡之人皆然,焉用去乎哉!??
2、其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
(三)这个故事揭示了什么道理?
三、比较阅读:
门人邱生言,有一官赴任,舟泊滩河,夜半有数盗执炬露刃入,众皆慑伏。一盗拽其妻起,半跪曰:
愿乞夫人一物,夫人勿惊。
即割一左耳,敷以药末①,曰:数日勿洗,自结痂愈②也。遂相率呼啸去。怖几失魂,其创果不出血,亦不甚痛,旋③即平复。以为仇耶?不杀不辱,以为盗耶?未劫一物。既不劫不杀不辱矣,而又戕其耳。既戕其耳矣,而又赠以良药,是专为取耳来也?取此耳又何意耶?千思万索,终不得其所以然。天下真有理外事耶?邱生曰:苟得此盗,自必有其所以然。其所以然亦必在理中,但定非我所见之理耳。然则论天下事,可据理以断有无哉!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
【注释】①末:粉末。②愈:痊愈,愈合。③旋:不久
1、填空:
课文中的石兽逆流而上这样的事看来不可思议,然而仔细推究,也合情理。因此,针对上文作者的提问:“天下真有理外事耶?”我们可以引用
“
”
(用上文原文填空)回答,而世人不能准确判断事物的主要原因是“
”
(用课文原文填空)。
2、
说说上文与课文在结构上的特点。
3、
解释加线词语的意思:
其创果不出血(
)
但定非我所见之理耳(
)
4、
翻译句子。
是专为取耳来也?取此耳又何意耶?
然则论天下事,可据理以断有无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河中石兽》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门圮于河(倒塌)
B.棹数小舟(划船)
C、不亦颠乎(颠倒,即本末倒置) D.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流)
【答案】C
【解析】:此处解释为“颠倒错乱”。
2、下列加点的“之”不同的一项是(
)
A.求之下流
B.
然则天下之事
C.一老河兵闻之
D.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答案】B
【解析】B的“之”是“的”,其他三个是代词。
3、下列句子翻译有错的一项是(
)
A.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沛,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译句: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物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B.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译句:一定在石头下面迎着水流处冲刷沙子成为坑穴。
C.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译句:石头特性是又硬又重的,流沙特性是又松又轻的,石兽埋在沙里,越埋越深罢了。
D.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译句: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了解其一,不了解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只根据某一个道理就主观地判断呢?
【答案】A
【解析】“究物理”要译成“探求事物的道理”。
4、下列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水中”?、“顺流下矣”?;讲学家判断其在“湮于沙下,渐沉渐深”,理由是“石性坚重,沙性松浮”;老水兵则判断其在“求之于上流,是因为?“遂反溯流逆上矣”。
B.这个故事说明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作出主观的判断。
C.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作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讲学家据此得出的最终结论是“再转不已,遂反朔流逆上矣”,老河兵的最终结论则为“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D.文中写了两次“笑”:讲学家的笑,是自以为懂得“物理”,笑话僧人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包含了讲学家对寺僧的嘲讽和盲目的自信,刻画出讲学家自恃博才的心态。老河兵笑,则是因为富于实际经验,笑话讲学家主观臆断。也表现出老河兵的自信和沾沾自喜。
【答案】C
【解析】后一句说反了。
二、读下列短文,做题: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解释下列词语
①涉(
)
②是(
)
③遽(
)
④求(
)
【答案】涉:过,渡。是:这
遽:急忙,立刻。
求:寻求,找。
(2)翻译句子。
①是吾剑之所从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②像这样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3)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答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人应该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改变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能死守教条,否则会一事无成。同时告诫人们不能平面、静止地看待问题。
南岐之人
南岐在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①,故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瘿者。及见外方人至,则群小妇人聚观而笑之曰:“异哉,人之颈也!焦②而不吾类!”外方人曰:“尔垒然③凸出于颈者,瘿病之也,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笑者曰:“吾乡之人皆然,焉用去乎哉!”终莫知其为丑。???????????????????????
(刘元卿《南岐之人》)
【注释】①瘿:读yǐng。颈瘤,俗称大脖子病。
②焦:细瘦干枯。③垒然:形容臃肿的样子。
(一)解释加线词语:
1、及见外方人至??
及:(
)至:(
)???????????
2、焦而不吾类?
类:???(
)???
3、故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瘿者(
)???
【答案】1、等到,到
2、像
3、所以
(二)翻译句子:
1、吾乡之人皆然,焉用去乎哉!??
2、其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
【答案】1、我们乡里的人都是这样的,怎么用去治呢!2、这里的水甘甜却水质不好,凡饮用它的人都会患上颈瘤病。
(三)这个故事揭示了什么道理?
【答案】做任何事情不可囿于自己的见识而主观臆断。
或:一个人不能孤陋寡闻自以为是,用自己片面的看法去看待事物。
三、比较阅读:
门人邱生言,有一官赴任,舟泊滩河,夜半有数盗执炬露刃入,众皆慑伏。一盗拽其妻起,半跪曰:
愿乞夫人一物,夫人勿惊。
即割一左耳,敷以药末①,曰:数日勿洗,自结痂愈②也。遂相率呼啸去。怖几失魂,其创果不出血,亦不甚痛,旋③即平复。以为仇耶?不杀不辱,以为盗耶?未劫一物。既不劫不杀不辱矣,而又戕其耳。既戕其耳矣,而又赠以良药,是专为取耳来也?取此耳又何意耶?千思万索,终不得其所以然。天下真有理外事耶?邱生曰:苟得此盗,自必有其所以然。其所以然亦必在理中,但定非我所见之理耳。然则论天下事,可据理以断有无哉!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
【注释】①末:粉末。②愈:痊愈,愈合。③旋:不久
1、填空:
课文中的石兽逆流而上这样的事看来不可思议,然而仔细推究,也合情理。因此,针对上文作者的提问:“天下真有理外事耶?”我们可以引用
“
”
(用上文原文填空)回答,而世人不能准确判断事物的主要原因是“
”
(用课文原文填空)。
【答案】第一处:“
自必有其所以然”、
或“其所以然亦必在理中”;第二处:“但知其一,不知其二”或“据理臆断”。
【解析】第一处是自问自答,推知是后面的话;第二处由此推出结论,从而得出答案。
2、
说说上文与课文在结构上的特点。
【答案】本文是邱生所讲故事是主体,邱生对所见之事的现象思考出:自必有其所以然和“其所以然亦必在理中”而其理“定非我所见之理”,得出结论:然则论天下事,可据理以断有无哉。
课文是记叙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惊讶的结局,从而悟出“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
【译文】门人邱生说,一个官员去赴任,船停泊在河滩上,半夜时分有几个盗贼举着火把拿着刀闯入,大家都害怕地趴在地上。一个盗贼把官员的妻子拽起来,半跪在她面前说:“我想要夫人一样东西,您不要惊恐。”于是割下她的左耳,敷上药粉,对她说:“几天内不要洗掉(药粉),自然会结痂痊愈。”于是互相叫嚷着离开了。官员妻子吓得几乎丢了魂,她的伤口果然没有出血,也不很疼,不久就痊愈了。认作仇人吗?盗贼既没杀人也没侮辱。认作劫匪吗?他们没有抢走一样东西。既没杀人也没侮辱人,却割下了耳朵。割下耳朵,却又赠送好药,难道是专门为取耳朵来的吗?拿这耳朵又有什么样的意图呢?反复思考,终究不能明白其中的原因。难道天下真有情理之外的事吗?邱生说:“如果抓到盗贼,他们必定有自己的原因。”他们的原因也必定在情理之中,只不过一定不是我们常见的道理。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难道可以根据常理来判断它是否存在吗?
3、解释加线词语的意思:
其创果不出血(
)
但定非我所见之理耳(
)
【答案】伤口
只
4、翻译句子。
是专为取耳来也?取此耳又何意耶?
然则论天下事,可据理以断有无哉!
【答案】难道是专门为取耳朵来的吗?拿这耳朵又有什么样的意图呢?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难道可以根据常理来判断它是否存在吗?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