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石门高级中学
高一语文备课组
黄健珊
学习目标
1、理解记忆辛弃疾的生平,以及其与词作风格的关系。
2、学习、鉴赏《水龙吟》,以此为例进一步了解辛词词风。
3、学习通过标题、意象翻译诗歌,懂得找到诗歌内容与标题、背景的联系,通过背景解读诗歌情感,学会透过有限去把握无限。
4、巩固用典的作用。
生于金国领土山东济南;北方民众在金国治下痛不欲生,时常受金国贵族欺压
天时
地利
人和
身处南宋时期,此时北方基本上已经全部是金国的领土
辛弃疾:生于公元1140年,字幼安,号稼轩,南宋爱国词人,豪放词派代表。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合称“济南二安”。
祖父辛赞虽为金国官员,却始终想找机会推翻金国的统治;北方人民不堪金国统治,纷纷揭竿而起
注释中的背景:帮助我们理解诗歌,尤其是诗歌的感情。因此回答感情题时必然有用。
爱国热忱
统一壮志
1162年率抗金义军南下归宋
朝廷主和
金臣后代
壮志难酬
个人悲愤
控诉朝廷
1181年后长期退隐山西上饶,纵情诗酒。词作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1207年郁郁而终。
写作背景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作于淳熙元年(1174)秋。这时他已经三十五岁了,南归已逾十年。他由滁州知府改调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再返建康(今南京),登上赏心亭有感而发写下此词。
题目解说
“水龙吟” 为词牌名。建康,
即今天的江苏南京市,是
东吴、东晋、宋、齐、梁、
陈六个朝代的都城。赏心
亭是南宋建康城墙上的一
座亭台。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
(城西)下水门城上,尽观赏之胜。”
从这首词的题目,你能得出哪些有关词内容的信息?
读题目:你认为题目的关键词是什么?从中你能得出哪些有关词内容的信息?
水 龙 吟
登建康赏心亭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
诗词中,作者登高常常揽尽所见所闻,触发所思所想。
整体感知:自读全词,看看本词是否有写到作者登临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如有分别对应词中的哪些内容。
无人会,登临意
上阕:登临所见所感(侧重写景)
下阕:登临所思所想 (侧重抒情)
一般分成上、下片的词,内容上都会有所侧重;同时诗词的结句往往是作者情感的归结,词的上片的结句还可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平时在诗词阅读中,要学会抓关键词句、抓结构去把握诗词。
作者在赏心亭看到什么景物触动了心弦?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辽阔的南国秋空千里冷落凄凉,江水随天空流去,秋天更无边无际。
千里、无际:景色壮阔、秋色无边。境界开阔,符合登临所见。
楚天:对应身处的南方。
清秋:凄清、萧瑟。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
冷落清秋节。”
—— 柳永《雨霖铃》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遥看辽阔无边的楚天之下,横无际涯的秋色,浩浩汤汤的长江,水天一色。词句境界阔大,营造出来一种“雄浑而不失清丽”的意境,为后文抒情铺垫。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放眼望去,天边重峦叠嶂,那一座座远山,像是美人头上的玉簪和发髻,向我诉说着愁恨。
献愁供恨:山河有愁恨,为何?什么愁什么恨?——山河破碎,风雨飘摇,移情。
玉簪螺髻:远山,比喻。
“水是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韩愈《咏桂林山水》
“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
——皮日休《缥缈峰》
运用拟人手法,巧妙地将作者的愁恨借远山传达出来,含蓄而蕴藉;运用比喻,形象写出了远山连绵起伏的姿态,乐景衬哀情,反映出此人愁绪之深。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如血残阳挂在楼头上,落单大雁的声声悲鸣声回荡,勾起江南游子的无限愁绪。
词人看见楼头上的如血残阳,听着耳边传来的声声失群孤雁的悲鸣声,触景生情,想起如今的南宋王朝就如这落日一般走在穷途末路,而自己漂泊江南、备受排挤就如这失群的孤雁,不由得牵惹起对国事的无尽忧愁和难以排遣的乡思。
落日:比喻国势衰微的南宋王朝。
断鸿:失群的孤雁,比喻作者飘零的身世。
江南游子:指代作者自己。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我把吴钩看了又看,将楼上的栏杆都拍了数遍,可又有谁能理解我心中的情意?
直抒胸臆,此时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动。但作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吴钩:“男儿何不带吴钩,
收取关山五十州。”
—— 李贺《南园》
看 “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
——辛弃疾《破阵子》
拍栏干 :“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
干拍。” ——北宋刘概
借景抒情 ?寓情于景
情感: 英雄人物 空有远大抱负,却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忧愤。
意境:壮阔雄浑 苍茫悲凉
动作: 看、拍、会、登?
意象: 江天、山景、落日、断鸿、游子
上片
探究分析2
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根据典故谈谈词人有哪些“登临意”?
人物
典故中的形象
作者情感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不要说鲈鱼如何鲜美,可以切碎煮熟品尝,秋风吹遍大地,张季鹰回到故乡没有?
用西晋张翰典,见《晋书·张翰传》。另外,《世说新语·识鉴篇》:“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俄而齐王败,时人皆谓见机。”后来的文人将思念家乡、辞官归隐称为莼鲈之思。季鹰:张翰,字季鹰。
用张季鹰思念家乡鲈鱼而辞官归隐的典故(知典故、明原旨),与自己未能归去作比,丰富了词的内容,委婉含蓄地表达了有家难归的乡思,以及对金人、对南宋朝廷偷安的激愤(析境义、品妙处)。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论语》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求田问舍的许汜,恐怕会羞于见到雄才大略的刘备。
典出《三国志·魏书·陈登传》:后许汜与刘备共在荆州牧刘表坐,表与备共论天下人,汜曰:“陈元龙湖海之士,豪气不除。”备谓表曰:“许君论是非?”表曰:“欲言非,此君为善士,不宜虚言;欲言是,元龙名重天下。”备问汜:“君言豪,宁有事邪?”汜曰:“昔遭乱过下邳,见元龙。元龙无客主之意,久不相与语,自上大床卧,使客卧下床。”备曰:“君有国士之名,今天下大乱,帝主失所,望君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问舍,言无可采,是元龙所讳也,何缘当与君语?如小人,欲卧百尺楼上,卧君於地,何但上下床之间邪?”求田问舍:置地买房。刘郎:刘备。才气:胸怀、气魄。
引用了刘备批判许汜只顾求田问舍、不顾天下家国的典故(知典故、明原旨),以刘备自况,把当朝比作许汜,丰富了词作内容,含蓄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对英雄的倾慕,对当朝的控诉(析境义、品妙处)。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可惜年华如水流去,我为这风雨飘摇中的祖国而忧愁,光阴虚度,连树木都这样老大了。
流年:流逝的时光。
忧愁风雨:风雨,比喻飘摇的国势。化用宋苏轼《满庭芳》:“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
树犹如此:出自北周诗人庾信《枯树赋》:”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又典出《世说新语·言语》:“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此处以“树”代“木”,抒发自己不能抗击敌人、收复失地,虚度时光的感慨。
引用了东晋桓温见年轻时所种的柳树都已长到十围粗,感叹年华逝去,青春不再的典故(知典故、明原旨),丰富了词的内容,含蓄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对国事的担忧,以及壮志未酬的幽愤(析境义,品妙处)。
探究分析2
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根据典故谈谈词人有哪些“登临意”?
人物
典故中的形象
作者情感
张翰
许汜
刘备
桓温
念鱼归隐
时光流逝
谋取私利
雄才大略
乡思、仇恨 、激愤
为国为民
倾慕英雄、控诉当朝
年华消逝、壮志未酬
用典答题步骤
知典故:指出所用典故
明原旨:典故原来所表达的意思。
析境义:综合作者写本首诗处境、个人经历、社会大背景来分析诗人引用此典故所要表达的情感。
品妙处:语言精练,内容丰富;委婉含蓄,情思深刻;增强艺术感染力和说服力。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请什么人唤得那穿红着绿的温情女子,来揩拭英雄留下的眼泪?
倩(qìng):请托。
红巾翠袖:女子装饰,代指女子。
揾(wèn):擦拭。
写辛弃疾自伤不能实现理想,又叹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的孤寂。抒发作者内心的孤独与痛苦。
天:(人文) 南宋 ;(自然)清秋
地:(人文) 建康赏心亭;
(自然)全景:千里楚地、水天一色(雄浑壮阔)
特写:遥岑(秀美清丽)、落日、断鸿声(悲凉伤感)
人:(诗中人、诗人) :南归逾十年、看吴钩、拍栏杆、无人会、
无人倩、英雄泪 ;季鹰、许汜、刘备、桓温。
表达技巧:借景抒情、直抒胸臆、比喻、拟人、用典。
表达情感: 忧愁国事、控诉朝廷、思乡难归、韶光匆匆、壮志难 酬 。
归纳总结
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的真性情;
如何鉴赏诗歌:
从文言知识、意象积累、联想所学、保持句意完整补充成分的角度翻译;
从词题入手,预设和了解词的内容;
紧扣文本,从有限中解读无限。
景色壮阔,情感悲壮。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6题(12分)(2018北京卷)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1】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2】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3】。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江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4】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释:【1】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
【2】绣衣:官服。
【3】相如檄:指司法相如所《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
【4】铜鞮陌:代指襄阳。?
拓展练习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1】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2】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3】。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江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4】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释:【1】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
【2】绣衣:官服。
【3】相如檄:指司法相如所《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
【4】铜鞮陌:代指襄阳。?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跎失志的惆怅。
B.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
C.作者认为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如庐山景、赤壁浪、襄阳月。
D.词的结尾两句,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1】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2】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3】。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江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4】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释:【1】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
【2】绣衣:官服。
【3】相如檄:指司法相如所《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
【4】铜鞮陌:代指襄阳。?
15.辛弃疾词善于借用典故和化用前人佳句来抒情达意。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东北看惊诸葛表”,借用诸葛亮上表出师的典故,勉励友人报国立功。
B.“赤壁矶头千古浪”,借用苏轼游览赤壁的典故,抒发人生短暂的感慨。
C.“蜀道登天”,化用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表达对友人的担忧,望其早归。
D.“儿女泪,君休滴”,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现宦游漂泊的凄苦。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1】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2】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3】。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江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4】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释:【1】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
【2】绣衣:官服。
【3】相如檄:指司法相如所《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
【4】铜鞮陌:代指襄阳。?
16.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述。(6分)
这句评论是指,“龙吟虎啸”与“和缓”相对,整首词中既有虎啸龙吟般激烈悲壮之情,又有涓涓细流般和缓之感。
上阕诗人通过“诸葛表”“相如檄”等大气典故、“付君侯”意象,表达出作者对友人为国建功立业的祝愿和期许,也有自己为国建功立业的渴望,以及自己壮年却闲居而无法报国的悲愤之情:情感悲壮激烈,给人以“虎啸龙吟”之感;又通过“中年多病”“儿女泪”“须相忆”几句感怀自身老病交加,怀才不遇,同时抒发了对友人远行的不舍之情。
下阙通过“庐江山色”、“赤壁千古浪”、“铜鞮月”等意象,写出作者希望友人不要伤心流泪,用诗写下一路好景色,感受美景,表达出对友人的美好祝福,情感舒缓。
完成2月25日的作业。
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