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3.观测云和雨
年级及学期 四年级下学期 相关领域 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
教学设计参与人员
姓名 单位 联系方式
设计者
课件制作者
审核
教学分析
《观测云和雨》一课指向课标中的重要概念14.地球上有大气、水、生物、土壤和岩石,地球内部有地壳、地幔和地核。围绕主要概念的学习内容是:14.1地球被一层大气圈包围着。3-4年级的具体学习目标是:利用气温、风向、风力、降水量、云量等可测量的量,描述天气。 在此课之前学生学习了《一天的气温》、《风向和风力》,初步了解了观测天气的方法:测量气温和观测风。本课之后,学生还要学习《气候和气象灾害》,利用长时间观测天气的数据了解一个地区一段时间内经常出现的天气情况,进而了解气候和气象灾害。可见,本单元的前三课是学习第四课的观测基础。
本课主要进行两个科学实践活动:观测云量和测量降雨量雨。在学习观测云量和降雨量的方法后,学生进行观测,在汇报交流中运用观察、比较、分析等思维方法,认识云量、降雨量与天气的关系。拓展与应用环节拓展学生思维,认识更多的观测云和雨的方法,并鼓励学生把所学的观测方法应用于生活。
教学目标(内容框架)
一、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学习观测云量和降雨量的方法,并能够利用云量和降雨量描述天气。
科学探究:能够动手制作一个简易雨量器,并用来测量降雨量。
科学态度: 在观测天气的活动中,愿意与同学合作,乐于分享信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云量、降雨量与天气状态的关系,认识到云和雨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
教学重点:学习观测云量和降雨量的方法,并能够利用云量和降雨量描述天气。
教学难点:利用学习的观测方法观测每天的天气,并坚持记录。
二、教学准备
不同云量的图片、气象观测站观测降雨量的图片,课件、制作简易雨量器的材料和工具(大塑料瓶、纸条、小石块、水、剪刀、尺子等)。
三、安全注意事项
1.提醒学生在观测云量时不要用眼睛看太阳。
2.提醒学生在观测过程中要选择安全的区域,正确使用用具,不喧哗、不打闹,用心观察。
教学流程示意(可选项)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教学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置
意图
创设情境 一、提出和聚焦问题
1. 提问:我们已经学习了测量气温和观测风的方法。除了气温和风,还有哪些天气现象呢?
2.谈话: 这节课我们先来认识云和雨,对于云和雨,你有哪些了解?
3.谈话:看来云和雨也是常见的天气现象,这节课学习第三课《观测云和雨》。
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说说自己的想法。
学生说说自己对云和雨的了解。
根据学生的已有认识,引出观测云和雨的必要性,为下面的观测活动奠定基础。
科学实践活动:观测云 二、观测云
1.交流观测云的方法
(1)提问:怎样观测云?可以从哪些方面观测呢?
(2)讲解:云的多少,也是云遮蔽天空的情况,称为云量。
(3)小结:为了更好的了解天气情况,我们在观测云的同时,还要观测太阳的情况。观测云时可以观测云的颜色、形状、多少、位置和云遮挡太阳的情况。
2.学习观测云的记录方法
(1)出示云的图片
(2)提问:用我们刚才的观测云的方法,你能描述下图中云的情况吗?
(3)谈话:根据大家的观察和描述,我们可以用铅笔把云的情况记录下来。
(4)介绍记录方法:
将观察区域假定为一个圆面。
观察实际天空中云的情况。
在圆面中画出真实观察到的现象。
(5)出示记录表。
3.观测云,并记录
(1)谈话:同学们带上纸和笔,找一个安全的观测地点,然后将仰视所见的天空作为一个观察区域范围,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
安全提示:同学们要注意在观测云时不要用眼睛看太阳。
(2)组织学生外出观测云,并记录。
(3)引导学生交流讨论观察到的与云有关的现象。
选择同一天不同时间学生的三个记录,引导学生分析。
选择同一天同一时间学生的三个记录,引导学生分析。
(4)小结:看来天空中的云随时在发生变化,一天中不同时间,天空中的云量会不同。一天中的同一时间,不同地点观测的云量也可能会不同。
4.判断云量
(1)提问:怎样才能更科学判断天空中的云量呢?
(2)介绍:我国气象部门规定,观测云时,可以将天空划分为10份,估计10份中被云所掩盖的份数,即为云量。例如,碧空无云,云量为0;云掩天空5份,云量为5。这样的方法称为10分法。
(3)出示记录图,学生判断云量
(4)学习4分法
介绍:平时我们判断云量时为了方便,也可以用4分法。也就是把圆面平均分成4份,估计云量时可以用1/4,2/4,3/4,4/4来表示。
(5)引导学生选择一种方法,判断自己观测的云量。
5.认识云量与天气的关系
(1)提问:观测云量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有关系吗?
(2)小结:原来云量的多少可以反映当时的大气状态,又可以预示未来的天气变化,因此常用云量来判断天气。天气预报中播报的晴、多云、阴等就是根据云量来判断的。一般来说,当云量不足1/4时,是晴天。晴天可见阳光充足。当云量超过1/4,不足3/4时,是多云天气。多云时阳光不很充足,但仍能从云的裂缝中看到青天。当云量超过3/4时,是阴天。阴天时天色阴暗。
(3)引导学生把观测云的记录表填写完整。
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说一说观测云的方法。
【预设】
可以用眼睛观测云。
可以观测云的颜色、形状、多少、位置等信息。
还可以观测云遮挡太阳的情况。
学生观测云的图片。并用学习的方法描述图中云的情况。
学生学习观测记录云的方法。
学生准备观测用具,了解观测的安全要求。
学生外出观测云,并记录。
学生交流讨论观察到的与云有关的现象。
【预设】
同一天同一时间我们记录的云的多少并不相同。
同一天不同时间的记录的云的多少、形状、位置、颜色都会出现不相同。
学生说说怎样判断云量。
学生学习科学判断云量的方法。并用10分法判断云量。
学生学习4分法判断云量。
学生选择一种方法判断自己记录的云量。
学生说说云量和天气情况的关系。
学生把观测云的记录表填写完整。
通过观测云量的活动,培养学生观测分析能力。
学生观察云的记录,比较同一时间和不同时间的云量情况,发现不同情况下云量是不同的。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能力。
利用10分法或4分法分析记录中的云量,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学生根据观察的云量多少,判断当时的天气情况,引导学生把云量和天气建立联系。
拓展应用 三、了解其他观测方法
1.谈话:很早,我国的劳动人民就掌握了通过观测云了解天气变化的方法,还总结出了云与天气变化的谚语。
2.出示气象谚语。
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
馒头云,天气晴。
天上灰布云,下雨定连绵。
3.小结:现在,人们不仅用眼睛来直接观测云的变化,还利用人造卫星观察云的变化。这是卫星拍摄的云图,它能帮助人们更好地掌握天气的变化,为工农业生产服务。
四、完成天气记录表
1.回顾学习的观测天气的方法。
2.引导学生利用学习的观测方法观测每天的天气情况,并坚持记录。
学生了解古人观测天气的方法。
了解现在观测天气的方法。
课后完成天气记录表。
拓展学生的思维,认识更多的观测天气的方法。并鼓励学生把所学的观测天气的方法应用与生活中。
板书设计
3.观测云和雨 10分法 4分法
云量约为:4
当时天气:多云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教学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置
意图
创设情境 一、提出和聚焦问题
1.谈话:雨也是常见的天气现象,当天空出现很多黑色的云时,就可能会下雨。
2.对于雨,你有哪些了解?
3.谈话: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三课《观测云和雨》。
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说说自己对雨的了解。
根据学生的已有认识,引出观测雨的必要性,为下面的观测活动奠定基础。
科学实践活动:观测雨 二、测量降雨量
1.提出问题
(1)出示几种容器图
(2)提问:下雨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降雨量有大有小,如何测量降雨量呢?
2.认识降雨量的含义
(1)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对降雨量的认识
(2)讲解:降雨量是指一定时间内,降落在平地上的雨水深度,通常用毫米为单位。
3.认识气象观测站测量降雨量的仪器——漏斗式雨量器。
(1)引导学生观察漏斗式雨量器。
(2)引导学生讨论:漏斗式雨量器是怎样测量降雨量的。
(3)小结:下雨时,将雨量器放在开阔没有障碍物的地方,并保持水平。一段时间后,通过雨量器外的刻度尺,读出降雨量并记录。读数时应注意:待液面稳定后再读数,视线要与液面持平,记录读出的数据时要加上单位“毫米”。
(4)观看用漏斗式雨量器测量降雨量的视频。
4.设计并制作简易雨量器
(1)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制作材料,讨论交流:怎样制作漏斗式雨量器?
(2)引导学生画出设计图。
(3)组织学生交流改进设计图。
(4)根据设计制作简易雨量器。
5.组织学生用自制的雨量器模拟测量降雨量。
(1)引导学生用孔不同的喷壶,测量相同时间内的降雨量,并记录。
(2)引导学生交流数据,并讨论:单位时间内,降雨量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3)讲解:以24小时为单位时间,降水总量在0.1-9.9毫米的为小雨;降水总量在25.0-49.9毫米的为大雨;降水总量在50.0-99.9毫米的为暴雨……
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说一说观测降雨量的方法。
【预设】
可以用一个桶测量降雨量。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对降雨量的认识。
学生观察漏斗式雨量器,说说它是由哪及部分组成的。
学生讨论:漏斗式雨量器是怎样测量降雨量的。
学生选择合适的制作材料,讨论交流:怎样制作漏斗式雨量器?
学生画出设计图。
学生交流改进设计图。
学生根据设计制作简易雨量器。
学生用孔不同的喷壶,测量相同时间内的降雨量,并记录。
学生交流并讨论:单位时间内,降雨量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预设】降雨量的大小与喷壶孔眼大小有关。喷壶孔眼越大,降雨量越大;喷壶孔眼越小,降雨量越小。
引导学生观察漏斗式雨量器,分析其结构特点。把漏斗式雨量器的结构与测量降雨量建立联系。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学生根据材料设计并制作简易雨量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学生利用制作的雨量器测量降雨量,在充分分析测量数据的基础上,认识降雨量的大小。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拓展应用 三、了解降水量的含义及测量降雪量的方法
1.提问:除了下雨,还有哪些降水的方式?这些降水方式测量降水量的方法一样吗?
2.讲解:雨、雪、冰雹等都属于降水。降水量是指一定时间内的降水在地面所积成的水层深度(假定未经渗漏、蒸发和流失等),通常以毫米为单位。如果是降雪,需要将降雪融化成水后折成降水量来计算。降雪量等级的划分和降雨量等级的划分有所不同。
四、完成天气记录表
1.回顾学习的观测天气的方法。
2.引导学生利用学习的观测方法观测每天的天气情况,并坚持记录。
学生说说其他的降水方式,如:降雪、冰雹等。根据经验说说测量降水量的方法。
学生了解测量降雪量的方法。
课后完成天气记录表。
学生认识更多的测量降水量的方法。鼓励学生把所学的测量方法应用于生活。
板书设计
3.观测云和雨
漏斗式雨量器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