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第 1
课时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
【教学内容】
教材第74~75页例1和“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这些加法的口算方法。
2.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数学思考。
3.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的自主探究意识、主动合作意识和不怕困难的精神。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的算理。
【教学准备】
PPT课件、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铺垫
1.出示口算卡片。(每小组有类似一套口算题,由小组长组织本组同学进行练习)
4+6= 20+10= 6+5+30=
4+9=
20+13=
9+3+40=
2.指名口算,并说口算过程。
24+5=( )
二、创设情境,设疑引入
1.(PPT课件出示教材第74页例1情境图)星期天,小明、小亮和小红来到野外画画,你知道他们各画了多少张画片吗?谁能根据图中三个小朋友各画画片的张数,提出一些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2.教师把算式呈现在黑板上。
9+6
24+9 24+6 9+24+6
3.师:哪个算式已学过?指名直接说得数解答。9+24+6留到课后学习。
今天我们一起来解决:24+6,24+9=。
三、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一)24+6=?
1.小朋友,这道算式你会算吗?先算什么?发现什么?该怎么办?学生尝试,不会算的学生可以用小棒摆一摆,想想该怎么算。老师巡视,个别指导。
2.小组讨论:6+4满10该怎么办?
3.集体交流:
师:谁是直接通过口算算出得数的?谁是通过小棒得出结果的?各自说说各自的算法和操作过程,并找出共同处。
(1)归纳思路。
板书:
(2)生自由练,说口算步骤。
(3)生共同小结:两位数加一位数要注意应先把什么位上的数相加,碰到个位上相加满十怎么办?
(4)试一试。
38+2 53+7
(二)24+9=?
1.学生自己先用小棒摆一摆,算一算,寻找24+9的计算方法,老师巡视,个别辅导。
2.小组交流:通过操作后,你想怎样计算?
3.集体交流:结合操作,理解算理。老师配合学生语言和板书算式。
(学生可能会出现几种算法)
4.优选方法,小结重点。
(1)小组讨论:以上方法你认为哪一种比较简便?你喜欢哪一种方法?
(2)闭上眼睛想想:在小组里轻声说说你喜欢的比较简便的方法。
(3)小结重点:像这类题,个位相加满10该怎么办?用谁加整十数?
(4)试一试。(独立计算,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算法)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75页“想想做做”第1题。
(1)学生独立填一填,算一算。
(2)集体交流算的过程。
2.完成教材第75页“想想做做”第2题。
(1)学生独立做。
(2)独立观察,在每一组题中,你发现了什么?思考为什么。
(3)小组讨论:从每组题中你悟出了什么?
(4)集体交流得出:两位数加一位数,先把几和个位上的数加起来,满十后,再与几十相加。
五、本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怎么学会的?
六、实践运用
教材第75页“想想做做”第3,4题。(让学生弄清题意后进行解答)
七、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
先算4+6=10 先算4+9=13
再算20+10=30 再算20+13=33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重视知识的迁移。由于本节课是一堂计算课,因此以复习,通过选用有针对性的口答计算的方式进行导入,第1题中的口算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又是新旧知识的联结点,为学习新知识理清思路。第2题复习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为学习新知识做准备,有利于学生把计算方法迁移过来。这样不但重视了知识的回忆,而且重视了方法的迁移。
2.小学数学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任务更多侧重于“过程与方法”。很多的过程与方法就体现在学生的实际操作中。本课重点是使学生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再通过练习、比较,进行算法的最优化。尽量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操作、交流。学生通过同桌边操作边交流想出了计算“24+9”的多种算法,对于学生自己想出的各种算法,都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想的,怎么算的。
[不足之处] 学生的差异什么时候都在所难免,统一的教学思路,同层次的练习,实在是不能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
因材施教仍然是老师努力的方向。
[再教设计] 在进行汇报算法时,会出现多种不同的算法,在此应要求学生首先掌握教材中的方法,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试着理解其他不同的方法。
第
2
课时 练习十一(1)
【教学内容】
教材第76~77页练习十一第1~7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熟练地口算。
2.通过练习促进数感的发展,能说明解决相应简单实际问题的思考过程,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初步能力。
3.逐步发展数学学习的信心,培养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口算方法。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
1.口算。
2+89= 53+7= 64+9= 73+8=
57+4=
6+29=
29+7=
92+8=
集体口算,选一两题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2.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今天我们来上一节练习课。
二、练习
1.完成教材第76页练习十一第1题。
独立口算,集体订正时提问。
每一组的第1题与第2,3题有什么相同与不同的地方?
(都是两位数加一位数,第1题是不进位加法,第2,3题是进位加法,因此十位上的数比原来多1)
2.完成教材第76页练习十一第2题。
老师可以将第2题做成道具,改动要加上的一位数,让学生多练几次,掌握计算方法。
3.完成教材第76页练习十一第4题。
(1)PPT课件出示第4题,老师说明题意,在括号中选择一个正确的得数,并把它圈起来。
(2)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时说说你圈的是哪个数,另一个得数错在哪里,今后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4.完成教材第76页练习十一第5题。
要求学生在2分钟内完成,集体交流,统计全对人数,对做得又对又快的同学给予表扬,并指导学生分析错题,指导学生改正错题。
5.完成教材第77页练习十一第6题。
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独立列式计算,交流结果。
6.完成教材第77页练习十一第7题。
请多个学生提问题并解决。
三、布置作业
1.直接写出得数。
2+89= 55+5= 92+8=
57+40=
6+29=
64+9=
29+7=
30+70=
75+20=
2.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练习十一(1)
第6题:17+9=26(个)
26>25 不能装下。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节课练习时创设了一个具体情境,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激发学生计算的热情,并使学生在游戏中熟练计算,强化计算方法。比如让学生在“眼疾手快”的活动中,体会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和不进位加法在计算方法上的共同点。弄清进位加法和不进位加法的区别,从而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不足之处] 在练习过程中,对于计算比较慢的学生没有特别的关注。从课堂作业上看他们还需要多多练习,理解算理。
[再教设计] 练习第4题中出现的错误也是学生计算中常犯的错误,因此在教学中以“陷阱”这样富有童趣的方式出现,学生印象会更深刻。
第3
课时 练习十一(2)
【教学内容】
教材第77~78页练习十一第8~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口算方法,并能进行熟练的口算,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
2.通过练习提高口算能力,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探索、观察、比较等初步的思维能力。
3.在增强口算能力的同时,提高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获得正确计算的成就感。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口算方法。
【教学准备】
PPT课件,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1.师:冬天到了,勤劳的小蚂蚁正在忙着收集过冬的粮食,可是,一条小河挡住了它们的去路。你们能帮助小蚂蚁顺利地走过小桥吗?
老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直接报得数。选择1~2题,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
9+32= 9+47= 9+53= 9+74= 9+66= 9+39= 9+28= 9+41=
8+32=
8+47=
8+53=
8+74=
8+66=
8+39=
8+28=
8+41=
2.师:你们可真棒,小蚂蚁说谢谢大家!那么现在你还敢来挑战我们练习十一的第9题吗?看谁算得最快最正确!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二、综合练习,巩固新知
1.完成教材第77页第10题。
师:请你先来看一看每道题的得数是几十多,然后再计算。
指名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让学生根据题意,自己口头估一估得数是几十多,关键是要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学生独立计算后进行全班反馈,让学生把计算的结果和估算的结果进行比较,并引导学生平时可以用估算来检验计算的结果。
2.完成教材第78页第11题。
(1)PPT课件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说说图意。
(2)学生独立解答,集体交流时“求一共收了多少个萝卜”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怎样算?
3.完成教材第78页第12题。
(1)PPT课件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说说图意。
(2)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时,指名学生说说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算。
4.完成教材第78页第13题。
(1)学生独立思考,理解题意,找出规律填数。
(2)学生反馈,集体订正。
三、总结评价,点拨学法
师:想一想,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新知识?先互相说一说,再告诉大家。
四、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练习十一(2)
第11题:15+9=24(个)
第12题:
小兰:16+4=20(元)
小玉:9+38=47(元)
小青:25+9=34(元)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节课继续进行练习,练习过程中既要注意培养学生细心计算、主动检查的习惯,也要注意了解学生在计算中出现的各种典型错误,以便为后续教学提供帮助。
[不足之处] 课前可以让学生自制口算卡片,同伴之间开展口算比赛,以提高自己的口算能力。
[再教设计] 思考题,学生读题并解释题意,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要进一步解释,适时提醒以便寻找。
第4课时 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
【教学内容】
教材第79~80页例2和“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口算方法的过程,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能比较熟练地口算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
2.学会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的口算方法,理解算理,能够正确进行口算。
3.让学生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会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算理,能够正确进行口算。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PPT课件出示教材第79页例2情境图)有三位小朋友做了些画片,他们分别有多少张画片?你能根据这三个条件,提出用减法计算的问题并列出算式吗?(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
30-8,34-8)
2.师:在这三个算式中,哪个算式我们已经学过?30-8,33-8是几位数减几位数?你们会计算吗?这就是我们本节要学习的两位数减一位数。(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领悟算法
1.同桌合作学习,探究计算方法。
(1)30-8等于多少?想想看,怎样算?
(2)同桌交流探讨算法。
(3)学生汇报不同算法,可能出现以下方法:
①摆小棒;②用学过的算法算。
2.建立表象,初步感知。
(1)小组学生试着摆一摆,边摆边说一说是怎样摆的。
(2)指名演示摆法:先摆3捆,再拿出1捆拆开,从中去掉8根,所剩下的2根和2捆合起来就是22根。
3.明确算理,掌握算法。
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试着叙述30-8的计算过程,并板书:
4.小组合作,探究34-8的计算方法。
(1)各小组讨论交流34-8怎样计算。
(2)动手操作:先用小棒摆一摆34-8等于多少。
(3)学生交流多种操作方法,并一一展示。
(4)引导学生把摆的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
(5)小组讨论汇报各种方法,教师板书。
(6)选择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说一说34-8的计算过程。
三、巩固应用,深化拓展
1.完成教材第80页“想想做做”第1题。
先选择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同桌相互说一说怎样计算,再独立计算,小组校对。
2.完成教材第80页“想想做做”第2题。
先独立练习,再比一比每组的第1小题和其他三小题有什么联系,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3.完成教材第80页“想想做做”第4题。
重点要让学生说清楚用减法计算的思考过程:22本连环画可以看作两部分,一部分借给了同学,另一部分是剩下的9本。要求借给同学多少本,要从22本里面去掉9本,用减法算。
四、课堂小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与以往学习的两位数减一位数有什么不同?
五、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在操作中体会算法。因为学生思考的方法不同,让学生先通过摆小棒用自己的方法算出结果,然后进行交流,教师加以指导,引导学生用简洁的数学语言来表达计算过程。让学生借助学具掌握本课的重点,突破难点。
2.体现算法多样化。在课堂中力求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思维空间,鼓励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以不同的观点,认识同一个知识,从而让学生更全面、更准确地掌握知识。
[不足之处] 在解决问题和寻找规律中,留给学生的时间太少,虽然设计中让学生通过摆小棒说说自己的算法,但是有的学生不知怎样摆,还有的学生摆出来了,却又不知该怎样表达。
[再教设计] 课堂教学要与课后练习相结合,不能只看课堂上学生口述算理,更要重视学生课后是否真正掌握计算过程。
第5课时 练习十二(1)
【教学内容】
教材第81页练习十二第1~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巩固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的口算,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通过练习,体会不退位和退位的两位数减一位数在口算方法上的联系和区别,发展比较、归纳等初步思维能力。
3.逐步发展数学学习的自信心,获得正确计算的成功
体验。
【教学重点】
巩固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的口算。
【教学难点】
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
1.口算。
36-8= 83-2= 37+40= 32+4=
25-7=
36-8=
67-9=
62-9=
51-5=
84-6=
80-6=
60-2=
直接说得数,并指名说一说36-8,67-9的计算过程。
2.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今天我们来上一节练习课。
二、练习
1.完成教材第81页练习十二第1题。
(1)学生独立口算。
(2)集体交流时提问:每一组的三道题有什么区别?(第一组被减数相同,减数不同,第一题不退位,第二、三题需要退位。第三组被减数不同,减数相同,三题都需退位)
2.完成教材第81页练习十二第2题。
(1)老师说明题意,用图中的数字分别减7和9。
(2)同桌互相练习,比一比谁算得好。
3.完成教材第81页练习十二第3题。
(1)学生独立口算。
(2)集体交流时提问:每一组的两道题有什么区别?(每一组题中,有一题不需要退位,有一题需要退位)
4.完成教材第81页练习十二第4题。
(1)老师说明题意,括号里哪一个得数对,把对的圈起来。
(2)学生独立圈数,集体交流,在说出正确得数后,让学生想想错误得数错在哪里。
5.完成教材第81页练习十二第5题。
一般方法是先计算,再比较大小。但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估计、推理等不同方式直接进行判断。例如,因为47-20的得数是二十多,所以47-20一定小于42。因为72-7的得数是六十多,所以70一定大于72-7。
6.完成教材第81页练习十二第6题。
提问:已知什么条件,要解决什么问题?
你是怎样理解“如果买一袋盐或味精呢”这个问题的?
三、课堂小结
本节练习课你有什么收获?
四、课堂小测
1.直接写出得数。
28-9=
27-8= 60-3=
41-2=
54-7= 82-6=
54-7=
52-6= 25-8=
35-7=
68-5= 65-9=
2.列式计算。
(1)儿童乐园有红色和蓝色的碰碰车共35辆,蓝色的有6辆,红色的有多少辆?
(2)小明家有21本故事书,他已经看了9本,还要看多少本才能看完?
五、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练习十二(1)
第3题:75-3=72 86-6=80 53-4=49
75-7=68 80-6=74 54-3=51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节练习课虽然学生对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计算方法基本掌握,但由于计算时不够认真、仔细,导致计算经常出错。因此在学生练习计算时应强调先分清是进位加还是退位减,同时强调学生要认真书写,及时检查,以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逐步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不足之处] 在练习过程中由于时间关系,没有及时对学生产生的错误、计算慢的学生给予充分关注,帮助他们分析原因并找到解决的方法。
[再教设计] 练习题第3题,
重点要使学生认识到:计算两位数减一位数时,要看清题目、避免混淆,准确判断是否需要退位。
第
6课时 练习十二(2)
【教学内容】
教材第82~83页练习十二第7~17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进一步理解退位减的口算过程,并能正确、熟练地口算出已经学过的计算,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2.能说明解决相应简单实际问题的思考过程,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巩固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退位减的口算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
口算。
69-9= 78-7= 32-7= 84-6=
46-8=
23-6=
55-8=
60-6=
直接说得数,并指名说说84-6,60-6你是怎样算的。
二、练习设计
1.完成教材第82页练习十二第7题。
同桌小朋友来当两只小兔,先帮要“-7”的小兔算一算,再帮要“-9”的小兔算一算,交流结果。
2.完成教材第82页练习十二第8题。
(1)12题口算要求学生在2分钟内完成,集体订正时说一说98-9,74-6,54-7这三道题是怎样算的。
(2)统计正确率,了解错题情况,及时订正。
3.完成教材第83页练习十二第12题。
重点要引导学生体会两位数加一位数与两位数减一位数在计算方法上的相同之处。以左起第一组题为例:都要先算几个一加(或减)几个一。相加满10时,原来两位数的十位上就会多1;不够减时,原来两位数的十位上就会少1。
4.完成教材第83页练习十二第13题。
可以引导学生根据退位不退位、进位不进位来判断算式中两位数十位上的数有没有变化,从而确定得数是不是比50小。例如,因为4减9不够减,所以54-9的得数是四十多,比50小;因为9比4大,所以59-4的得数是五十多,比50大。也要允许学生先计算,再比较。
5.完成教材第83页练习十二思考题。
可以提示学生先假设这是一道不退位的减法题,由此推知被减数十位上的数应该是7,减数也是7。问题是:个位上几减7得3呢?只有10-7。而个位上不可能是10。于是,确定这是一道需要退位的减法题。由此推知,被减数的十位上是8,减数也是8。接下来想个位上几减8得3呢?只有11-8。于是,推得被减数的个位上是1,即:●=8,▲=1。
三、课堂小测
1.写出卡片上每个数减8得多少?
23 43 94 75 57 16 34 83 25 42
2.直接写出得数。
36+3= 47-20= 58-6= 73-8=
27-9=
64+4=
80-7=
5+9=
3.从90里连续减9,把每次减得的差写在横线上。
90( ),( ),( ),( )。
从37里连续减5,把每次减得的差写在横线上。
37( ),( ),( ),( )。
4.(1)36比8多多少?
(2)4比21少多少?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惑?
五、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练习十二(2)
第12题:47+8=55 35+9=44 60+4=64
47-8=39 35-9=26 60-4=56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节课练习中对于估计结果是几十多,尝试编制顺口溜,提高学生的估计能力,在计算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计算及时检验估算是否正确合理,既可以使学生养成自觉估算的习惯,也能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其次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经历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利用通过提问、追问等方法,帮助学生进一步感知简单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从而提高学生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不足之处] 学生的计算能力较弱,课常上计算较少。指导学生估算时,应引导学生抓住题目特点,得出估计结果后要让学生做出估计的理由。
[再教设计] 根据班级情况,安排适量的口算训练。
第7
课时 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教学内容】
教材第84~85页例3及“想想做做”第1~3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并掌握进位加法中“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的算理以及从个位加起的必要性,能正确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在数学学习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4.培养学生作业书写格式规范、字迹工整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的算理。
【教学准备】
PPT课件、小棒、计数器。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谈话引入
师:我们班有没有小朋友收集邮票?收集邮票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可以增长知识,可以培养办事认真的习惯和毅力。你们看,有两位小朋友都是集邮爱好者,他们正在数自己的邮票张数呢。(PPT课件出示教材第84页例3情境图)
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1.根据现实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2.小朋友你从图中知道了什么?你想提出什么问题,能列式解答吗?
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选出求和的问题:“两人一共有多少张?”
并让学生列出解决问题的算式“34+16”。
三、实践操作,探索算法
1.学生尝试计算34+16。
(1)34+16=?请大家四人一小组来合作讨论一下。同学们可以借助计数器、小棒这些学具,也可以尝试创新用别的方法,看哪个小组讨论的最好。
(2)学生小组合作探讨,教师巡视,每组选一名代表上台讲解算法。
方法一:我们组用计数器,先在十位上拨3个珠子,个位上拨4个珠子。要加16,十位上拨1个珠子,个位上拨6个珠子。个位上4个加6个是10个珠子,就在十位上拨1个珠子,把个位上10个珠子拨去。得到50。
方法二:我们组用小棒来摆。先摆3捆4根,再摆1捆6根。
4根加6根是10根,10根可以再捆成1捆。3捆加1捆再加1捆是5捆,就是50根。
方法三:列竖式,并引导学生讨论应该从哪一位算起,说说自己的理由。
先算个位4加6得10,向十位进1,个位写0;十位3加1再加进上的1得5。
3
4
+
11
6
5
0
2.试一试。
6
5
+
2
8
先让学生独立尝试计算,再请几个学生板演,集体评议、订正。
3.结合两道算式,请小组讨论在笔算进位加法时要注意什么。(1)相同数位对齐;(2)从个位加起;(3)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四、巩固提高,练习实践
1.完成教材第85页“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分组练习,指名板演,并选择其中的几道题说说笔算的过程。
2.完成教材第85页“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完成教材第85页“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看图意,再独立列式解答,注意提醒学生写上单位名称。
五、本课小结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3
4
+
11
6
5
0
6
5
+
21
8
9
3
先算个位4加6得10,向十位进1,
个位写0;十位3加1再加进上的1得5。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通过回顾旧知的学习,再转化为新知,学生很容易发现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和不进位加法的区别,对理解算理、突破教学难点有很强的针对性。其次,变摆小棒为在计数器上拨珠来理解算理,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学生理解算理和突破教学难点有很强的直观引导作用。
[不足之处] 在讲解竖式的写法时,让学生讨论的时间过短,应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独立完成两道笔算题,以进行教学效果的测评。
[再教设计] 在学生通过拨珠的操作过程理解算理时,引导过于急切,没有给学生留下相应的思考余地,如果在这个环节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操作和思维空间,这样对学生理解算理就更有帮助了。
第8课时 练习十三(1)
【教学内容】
教材第86页练习十三第1~5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比较熟练地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题目,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2.通过多种形式练习,不断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逆向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
【教学重点】
提高计算水平。
【教学难点】
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口算卡片,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基本练习
1.出示口算卡片。
24+3 96-4 62+8 46+4 80-70 40+58 98-70
9+30
72+50
69-80
15+9
56-50
82+7
65-30
说一说怎样进行口算,哪些地方容易出错。
总结:(1)相同数位相加减。(2)进位加法时,不能忘记进位的1。
2.发展估算,练习计算。
完成教材第86页练习十三第1题。
可以先让学生根据题目的要求试着说一说,再通过组织交流,帮助他们明确思考的方法。以左起第一题为例,可以先把十位上的1和3相加,得4;再根据8+3满10了,确定得数的十位上是5。也可以先注意到个位上8+3满10了,再算1+3+1,从而确定得数的十位上是5。
3.完成教材第86页练习十三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找出各题错在哪里,再改正。
二、笔算练习
组织学生分组练习,教师注意巡视,指导学生的竖式书写格式,以及横式的得数。
最后各小组汇报结果,集体评议、订正。
集体订正,说一说怎样进行计算,然后总结笔算两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1)相同数位对齐。
(2)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前一位进一。
三、图表应用题
1.PPT课件出示教材第86页第4题情境图。
(1)学生看图,明白图意。
(2)小组活动,组织讨论,找出解决的办法。
(3)集体订正总结。
2.完成教材第86页练习十三第5题。
在学生读题后,可以提问:要知道借40本书够不够,要先算什么?通过讨论,明确:要知道借40本书够不够,先要算出一年级一班共有多少学生。由此,让他们列式计算,并就教材提出的问题进行口答。学生解答后,可以进一步追问:你能根据列出的算式“18+19”直接判断出借40本够不够吗?从而启发他们想到:因为18和19都小于20,所以这两个数的和一定小于40。于是,认定借40本书够了。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练习的是100以内进位加法,同学们在做题时要认真审题,细心计算,做到又对又快。
五、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练习十三(1)
第4题:44+28=72(袋)
4
4
+
21
8
7
2
答:原来有72袋牛奶。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节课练习时可通过PPT课件出示判断题,错误的题目让学生独立思考,找到这些题错在哪里,怎样改正,并及时引导学生思考从中得到什么启发,要吸取什么教训,避免以后的计算中出现同样的错误,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不足之处] 设计练习的时候与解决问题分开教学,不利于理解它们的关系。
[再教设计] 练习和问题解决融合在一起,这样有利于学生感受数学的价值。
第 9
课时 练习十三(2)
【教学内容】
教材第87页练习十三第6~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能够正确、熟练地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2.培养估算意识,培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的数学问题。
3.在一定的游戏情境中进行学习,增加学习的乐趣,感受学习的快乐,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巩固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方法。
【教学难点】
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基本训练
1.找朋友。
45+17 40+27 39+25 17+34 35+49
48+36
28+13
62-10
29+38
58+6
把得数相同的算式找出来。
2.列竖式计算。
18+32你是怎样算出来的?
24+25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7+36个位上7加6等于几?怎么写?
教师:小朋友,刚才我们做的题目都是两位数加两位数,我们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呢?
小结板书:
(1)相同数位要对齐。
(2)从个位加起。
(3)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
二、课堂检测
1.完成教材第87页第6题。
让学生直接在书上写得数,时间大约在2分钟内。
2.完成教材第87页练习十三第7题。
主要应引导学生对每组两道题的计算过程和方法进行比较。都要先把个位上的两个数相加,一道要进位,另一道不需要进位,这两题得数十位上的数正好相差1。
3.教材第87页练习十三第8题。
先让学生说出哪几题的得数大于80,然后再计算。
三、综合练习
1.在□里填什么数,可以使它成为进位加法题?
2
4
+
3
□
(填写:6,7,8,9)
师:请同学们任选两个数,在练习本上计算。
2.编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题。
师提出要求:十位上的数不要太大,和不能超过100。
学生编题,教师板书。如:26+39,45+38,37+43,54+25……
引导学生观察找到不符合要求的算式,如54+25,个位相加不满十,不是进位加法题。
同学们从编的题里选两道进位加法题,在练习本上计算,做得快的同学可以多做。
集体反馈交流。
3.在□里填哪些数合适?
4
□
+
3
6
7
□
4
□
+
3
6
8
□
4.解决问题。
出示做沙包比赛统计表:
小华
小红
小芳
送给幼儿园
28个
9个
35个
还剩
21个
27个
15个
一共
(1)估计:看到这张表格,你能不能估一估谁第一名?
小华
小红
小芳
小明
送给幼儿园
28个
9个
35个
15个
还剩
21个
27个
15个
1□个
一共
49个
36个
50个
3□个
(2)列竖式计算。(指名3人板演)
(3)集体订正,这三个小朋友算得对吗?跟大家想的一样,小芳第一名。看来,估算在生活中,对我们的帮助还是挺大的。
(4)你们想知道小明做多少个吗?
小明说:小朋友们,猜猜看,我可能还剩多少个沙包?我一共做了多少个沙包?
(5)教师:先想一想,如果有困难,可以和你前后左右的好朋友讨论。
(6)你能不能再提出几个不同的数学问题,再列出算式算一算。
四、课堂小结
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一定要注意个位相加有没有满十,要不要向十位进一。
五、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练习十三(2)
第9题:35+15=50(个)
3
5
+
11
5
5
0
答:一共做了50个。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节课学生在解决第6题时,不同程度的学生会产生不同层面上的判断,让学生充分交流、讨论,说出自己判断的方法,比较选择出更简便的方法,体现算法的最优化。
[不足之处] 本节课的实际问题形式多样,涉及不同的数量关系,也涉及不同的计算方法。在教学中,没有让学生分析题中的条件与问题,直接让学生去做,导致错误多。
[再教设计] 第11题重点要引导学生理解问题的含义,知道选择的两辆车的座位等于或大于80,且比较接近80是合理的。
第 10
课时 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
【教学内容】
教材第88~89页例4及“想想做做”第1~3题。
【教学目标】
1.经历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理解“退1作10”的原理。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笔算。
2.在观察、操作中,发展学生的思维,初步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3.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
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笔算减法的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退位减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正确进行笔算退位减法。
【教学准备】
PPT课件、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导入
1.指名回答。
13-9= 17-8= 32-5=
15一7=
14-6=
40一3=
2.改错并说明理由。
6
5
-
3
3
5
7
8
+
5
7
3
2
9
-
1
2
1
7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小朋友,你喜欢集邮吗?邮票上可以学到很多的知识,瞧,小星和小梅就是集邮迷,他们正在欣赏自己收集到的珍贵邮票呢。(PPT课件出示教材第88页例4情境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可以怎样解决?
1.小星和小梅一共有多少张邮票?
这个问题我们已经会解决了,怎样列算式?50+26=76(张)
2.小星比小梅多多少张邮票?
这正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
三、操作探究,学习新知
1.谈话:50减26等于多少?我们可以用小棒摆一摆,或者用计数器来拨一拨。请小朋友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先想一想,然后动手试一试。
引导同学分组摆学具,讨论怎样从50根小棒中减去26根。
引导学生明确:(1)50根小棒就是5捆,可以把5捆小棒中的任意一捆拆散成10个1根,接着就可以拿去2捆和6根,最后剩下2捆4根,得数就是24。(2)用计数器拨一拨。
2.竖式的写法。
教师明确:打开的1捆小棒变成了10根,就是把1个十变成了10个一,在竖式中就是从十位里借出了1个十变成了个位上的10个一,为了不忘记从十位上退了1,竖式计算时,要在被减数十位的上面点一个退位点。
3.反馈练习。
完成教材第89页“试一试”。
想一想:十位上退1后,被减数的个位要算十几减几?
引导学生得出:从十位上退1后,个位要算13减7。
让学生用竖式计算,然后订正得数。
4.总结法则。
讨论:笔算减法应注意哪些问题?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三方面想:
(1)写竖式要注意什么?
(2)计算时应从哪一位减起?
(3)遇到被减数,个位不够减时怎么办?
四、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1.完成教材第91页“想想做做”(做在书上)。
2.数学医院。(教师出示错例,由学生诊断,集体订正)
一号病例:
4
7
-
2
8
2
9
诊断: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十位上要先减1再减2,上面的计算中仍用4减2,造成错误。
处方:
7
-
2
8
1
9
二号病例:
8
3
-
3
7
5
4
诊断:个位3减7不够减,应先向十位借1再减,上面的计算是3减7不够,就用7减3得4,造成了错误。
处方:
3
-
3
7
4
6
3.在□里填什么数可以使它成为退位减法题?
4
-
3
□
(填写5,6,7,8,9)
师:请同学们任选两个数,在练习本上计算。
4.观察下面(1)的数字墙,这里有6道减法题,从上往下看,上一层的数减去下一层的一个数,得数就是与它相邻的数,如:82-45=37,45-27=18,37-18=19,…,19-12=7。下面请你把合适的数填入(2)~(5)数字墙。
五、本课小结
谈话:今天这节课同学们学得非常认真,都能积极思考,主动合作,现在同学们再回顾这节课所学的知识,想一想怎样用竖式计算加、减法。
六、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
50-26=24(张)
5·
0
-
2
6
2
4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为了突破难点,在讲授新知识前充分复习了旧知识,出示了一些十几减几的口算,学生直接抢答,从而从认知上、思维上让学生做好准备。在新知识的传授中,当学生自主得出算式“50-26=”后,继续向学生提出质疑“我们上节课学习的不退位减法个位上6减0是够减的,可今天这道题个位上0减6不够减,怎么办?”
在教学时主要采用让学生合作探究的形式学习新知,并且通过学具的操作与演示,对重点和难点进行层层突破。整节课课堂气氛活跃,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去探索,去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中重视了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相信学生,承认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50-26=”该怎样计算,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实践操作去发现方法。在合作、交流、汇报自己的方法中让学生的思维发生碰撞,达到互相启发、共同进步的目的。列竖式计算学生也出现了不同的思路,再次放手让学生独立计算、比较、发现,整个教学过程都突出了学生经历、参与、探讨的过程。
[不足之处] (1)个别学生相同数位对不齐。这样的学生要进行单独辅导,让他们认清数位,知道数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2)个位不够减,知道从“十位退一”,在个位上加十再减,但是计算十位和十位相减时,学生不把借的“一个十”给还上再减,致使整个计算结果多了十。(3)个别学生在列竖式时,落写减号,等号后的得数忘写。
[再教设计] 本节课教师必须做好“引”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独自探究,通过合作、讨论、交流,让学生掌握本课的知识,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第 11
课时 练习十四
【教学内容】
教材第90~91页练习十四第1~10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比较熟练地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题目,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2.继续培养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分析、推理和理解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3.注意培养学生的作业习惯,逐步养成认真、细致的良好习惯。
4.借助练习题,教育学生要懂得爱惜劳动果实,尊重劳动人民。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算理,熟练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进一步理解算理,熟练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抢答题
1.口算,看谁抢到的果实最多。
27+9= 42+28= 99-66= 13+31=
8+54= 45-27= 47-9= 66-7=
54+44=
96-5=
90-6=
44-7=
2.说出每道题的得数是几十多。
80-45
56-30
76-19
55-26
32-11
89-67
43-18
91-47
79-56
60-28
67-9
86-37
让学生做好准备,看题抢答,说出每一道题的得数大约是几十多,每答对一题,可以得到相应的果实卡片一张,最后看谁胜利的果实最丰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巩固练习
1.看谁能当一个合格的医生——完成教材第90页练习十四第2题。
师:树林里传来了小鸟的叫声,原来有三棵树不知道犯了什么毛病,直喊不舒服呢?看谁能找到它们的病因,并用好办法医治好它们,那就是一个合格的医生了,赶紧救树去吧。
让学生独立思考,找出每道题错在哪里,再交流,并改正错误。
2.完成教材第90页练习十四第4题。
可以先让学生把题中的条件和问题连起来说一说,再引导他们联系生活经验说说对购物时“付出的钱”“用掉的钱”与“找回的钱”这三者关系的理解。因此,再让他们列式解答。
3.完成教材第90页练习十四第5题。
有这么一首歌谣:一粒一粒米呀,来得不容易……这首歌说的是什么意思谁知道呀?(请学生说说)粮食来得不容易,所以我们要爱惜粮食,除了大米之外,还有高粱、玉米也是我们的主要粮食作物,我们吃的许多东西都是用它们加工而成的,所以我们都要爱惜粮食,不要养成浪费的坏习惯,赶快解决玉米和高粱的数学问题吧。
先让学生列式解答:玉米比高粱少多少棵?
再让学生根据已知的条件:高粱有46棵,玉米有38棵,提出不同的问题,能解答的进行解答,暂时不能解答的不作要求。
4.完成教材第91页练习十四第7题。
重点应引导学生对每组两道题的计算过程和方法进行比较。例如,第一组的两道题都是75减二十几,都可以先算几个一减几个一,再算几个十减几个十。所以这一题的得数是四十多,而左边一题的得数则是五十多。
5.完成教材第91页练习十四第10题。
要让学生依次解答教材提出的两个问题。解答每个问题之前,都可以要求他们完整地说说相关的条件和问题。对于第(2)题,还可以启发学生思考:要求买一个水壶还差多少元,需要比较哪两个数量,结合讨论,使学生认识到:解决这个问题其实就是求30元比39元少多少元。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四、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练习十四
第5题:46-38=8(棵)
第10题:(1)30-26=4(元)
(2)39-30=9(元)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节课是练习课,因此在教学时,老师不光要关心学生的计算结果是否正确,而且要注意了解学生计算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在让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不足之处] 鼓励学生根据条件提出不同的问题,有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问题,而老师因为时间关系并没有解决。
[再教设计] 结合第2题,组织学生进行充分交流,引导学生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同时让学生之间相互提醒,在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中要特别注意些什么,并引导学生积极采用估算的方法来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复习(1)
【教学内容】
教材第92~93页复习第1~8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巩固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加深知识间的联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经历知识整理复习的过程中,体验整理知识的方法,初步形成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逐步养成回顾和反思的好习惯。
3.在数学思维的训练中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增强学
习数学的自信心和成功感。
【教学重点】
在经历知识整理复习的过程中,体验整理知识的方法。
【教学难点】
初步形成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逐步养成回顾和反思的好习惯。
【教学准备】
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整理
师:小朋友,老师带来了一颗智慧树,上面结满了智慧果。你想得到它吗?只要说出算式的得数就表示你得到智慧果,成为一个智慧小朋友。(出示口算卡片)
师:智慧果上的这些算式都是我们已经学过的100以内加减法,给它们分分类,想想可以分几类,怎么分?(学生分组活动)
师:哪组愿意拿给大家看?
师:他们组分成了两大类,说说是怎样想的。
生:我们把加法分为一类,减法分为一类。
生:我们分成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
师:这一组分得更细了,把加法又分成了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把减法又分成了两位数减整十数,两位数减一位数。
师:还有分得更细的吗?
生:我们把加法分成了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不进位),把减法分成了两位数减整十数,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不退位)。
师:我们刚刚分的每一类,它们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呢?先来看两位数加减整十数这两类,我们可以任意地选两题说说怎样算。
师:你觉得算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先怎样算?又怎样算?
生: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先把十位上的数相加或相减,再加减个位上的数。
师:你很善于总结。说得真棒!
师:
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呢?我们也可以举个例子说说。
生:都是先把个位上的数加起来,再加十位。
师:如果个位加起来不满十,十位不变。
师:如果个位加起来满十,个位几加几得十几,再和十位上的数相加。
师:两位数减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又是怎样的呢?谁能当小老师上来说说?
生:两位数减一位数都是个位上的数相减,如果个位够减,个位几减几得几,十位不变,如果不够减,就想十几减几,再和十位上的数相加。
二、揭题
师:刚才我们用分一分、说一说的方法复习了100以内加减法口算,板书课题,总结了口算方法,你能看算式写得数吗?
三、计算练习
1.完成教材第92页复习第3题。
师:把书打开到第92页,学生自己完成。
师:全对的举手。很棒,老师真为你们高兴。
师:说说35-9怎样算的。
2.法官(教材第92页复习第4题)。
师:小猫和小狗正在烦恼,它们要分出比50大的算式,你能帮帮它们吗?
反馈:刚才这位小朋友做的最快了,说说你是怎样想的。依次校对,发现窍门。
3.小小观察家(教材第92页复习第5题)。
师:你们帮小猫、小狗解决了问题,为了谢谢你们,它们带来了一些礼物(出示礼物),想拿到这些礼物,你要完成这些题目才行。可以吗?
依次校对,发现解题规律,让学生进行观察、比较,以明确加、减法算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4.小游戏(教材第92页复习第2题)。
师:同桌喊1,2,3同时出示数字卡片,抢说加减算式及得数,获胜者两张卡片归自己。最后谁获得卡片多谁是胜者,得智慧果一个。
四、解决问题
1.小小读书家(教材第93页复习第6题)。
小朋友这么爱学时肯定读了很多书。这里有一本《儿童画报》,有46页,兰兰还有8页没有看,已经看了多少页?
学生自己解决,全班校对。
2.小小商店(教材第93页复习第7,8题)。
商店里的李叔叔收了一批鸡蛋,前3天卖了64个,还剩6个。他一共收了多少个?(启发学生体会:这些鸡蛋的总个数与所卖的天数没有关系)
妈妈带阳阳去买衣服,付出50元,找回2元。你知道她买了哪件?学生要知道买的是哪件上衣,就要先算出她买上衣花了多少钱,再观察图上数学信息,与三件衣服的价格比较。
五、课堂小结
师:刚才小朋友说的都是知识方面的收获,还能不能从学习方法、课堂表现等方面来谈谈收获?
六、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复习(1)
第6题:46-8=38(页)
已经看的页数=一共的页数—还剩的页数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本节课是复习课,因此本节课创设了有趣而又积极的情景,以游戏的形式进行两位数加、减法的练习,极大程度上去调动学生参与复习,参与练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开心地参与活动和学习中去。
2.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不仅要让学生完整地叙述题意,而且还要明确数量关系。
[不足之处] 学生虽然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但能力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的,还需要不断加强巩固,只有在平时经常进行这样的练习,才能够做到思路清晰、触类旁通。
[再教设计] 应注重学生的估算能力。
复习(2)
【教学内容】
教材93~94页复习第9~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巩固100以内笔算加、减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2.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学习兴趣,使学生想学、乐学、会学。
【教学重点】
提高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正确率。
【教学难点】
提高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正确率。
【教学准备】
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
1.出示口算卡片。
20+8= 75-7= 7+40=
42+5=
56+30=
80+10=
52-50=
76+6=
25-20=
62-8=
31+40=
81-3=
2.小朋友们口算速度真快。今天,我们继续复习。
二、自主学习,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93页第9题:算一算,比一比。
(1)指名板演,其他同学独立完成。
(2)汇报交流,说说结果是多少。
(3)分小组讨论,这6道题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的地方?
提示:先上下两题进行比较,然后左右三题进行比较。
2.完成教材第93页第10题,用竖式计算。
(1)同桌两人合作,左边同学做第一行,右边同学做第二行。
(2)汇报交流,说说结果是多少。
(3)提问:写竖式时要注意什么?计算时从哪一位算起?遇到个位满十或不够减时怎么办?
3.完成教材第94页第11题夺红旗。
小朋友,下面我们进行夺红旗的小游戏。
(1)游戏规则:同桌之间,坐左边的从左边算起,坐右边的从右边算起,看谁先夺得红旗。
(2)同桌比赛,做完之后,同桌交换,再比赛一次。
(3)给两次都获胜的同学发奖品。
4.完成教材第94页第12题。
(1)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
(2)问题一:求什么?怎么求?(说数量关系)怎么列式?
(3)问题二:求什么?怎么求?(说数量关系)怎么列式?
(4)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5.完成教材第94页第13题。
(1)你知道这道题是什么意思吗?
(2)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3)以开火车的形式汇报答案,激发学生的兴趣。
(4)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
6.完成教材第94页思考题。
小朋友们,下面我们一起来做算式谜。
介绍算式谜:就是根据算式中给出的数字,填写出未知数。
第1题:(1)帮学生理解题意。想一想:这样的题应该先看哪一位?
(2)自主探究,同桌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派代表上台讲解。
反馈,先看个位:( )+6=4,说明什么。(个位满十进位),想:6+( )=14。
再看十位:个位满十进1,所以( )+5+1=9。
第2题:(1)自主探究,同桌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派代表上台讲解。
反馈,先看个位:( )-2=5,想:5+2=7。
再看十位:6-( )=1,想:6-5=1。
第3题:(1)自主探究,同桌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派代表上台讲解。
反馈,先看个位:( )-6=5,说明个位不够减,向十位借1,想:5+6=( )。
再看十位:因为个位向十位借1,所以7-( )=4。
小朋友们,解算式谜时要注意什么?
小结:首先要先审题,整体思考,寻找突破口,突破口可能一个,也可能多个,把能算的先算出来。还要适当应用估算。
三、本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得开心吗?有什么收获?
四、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复习(2)
第12题:(1)35+38=73(下)
(2)44—39=5(下)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节课复习时,首先注意练习形式的丰富性、多样性,如通过比赛的形式,让学生进行笔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促使学生主动地去发现规律,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另外,由于进位加和退位减的思维过程要复杂些,难度加大,容易出错,所以在复习笔算时,可以要求学生如果遇到进位,要把进位上来的数写在贴近横线的地方;如果遇到退位,要在被减数相应数位的上面点上一个退位点,以便提醒自己不要忘记退位。
[不足之处] 从课堂作业的反馈结果上看,本节课关注一些学习能力差的学生不够。
[再教设计] 由于是复习课,上课时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更多地挖掘学生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