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第2课时 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第2课时 人教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70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5-14 05:41: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巩固简单小数的加减法计算方法和算理。
2. 经历独立分析问题、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策略的过程,逐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要有策略的思想,体会不同策略的思考方式。
教学重点:
巩固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教学难点:
利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出示题目:月月有10元钱,买这两种玩具,够吗?
要求同学们独立计算,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
方法1:10-3=7(元) 7>5
所以钱够。
方法2:3+5=8(元)10>8
所以钱够。
师:同学们非常棒,算的都正确,上面我们用的是整数的加减法解决问题,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利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整数的加减法解决问题,引出本课所要学的知识。
二、探究新知
课件展示例4。
小丽有10元钱,买了1个文具盒,还想买1个笔记本和一支铅笔,她的钱够吗?如果小丽想不带橡皮的铅笔换成带橡皮的铅笔,她的钱够不够?
1. 解决第1个问题。
(1)学生读题、思考,小组合作交流,共同完成。
(2)教师指名学生说一说解题思路,汇总并板书:
方法一:先算买了文具盒后还剩多少钱:10-6.8=3.2(元)
再算买笔记本和笔一共花多少钱: 2.5+0.6=3.1(元)
最后比较够不够: 3.2>3.1 得出结论: 钱够花。
方法二:先算买了文具盒后剩多少钱:10-6.8=3.2(元)
再算用这些钱买一个笔记本后还剩多少钱:3.2-2.5=0.7(元)
最后看0.7元够不够买一支笔: 0.7>0.6 得出结论:钱够花。
方法三:先算买文具盒、笔记本和笔一共花多少钱:6.8+2.5+0.6=9.9(元)。
再比较够不够: 10>9.9 得出结论:钱够花。
师生共同总结:解决同一问题时,可以用不同的方法互相检验。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发挥学生的潜能,提升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解决第2个问题。
先算买了文具盒后,还剩多少钱,再算买笔记本和不带橡皮的铅笔共需要多少钱。
方法一 :先算10-6.8=3.2(元)
2.5+1.2=3.7(元)
3.7>3.2,所以钱不够。
也可以先算买文具盒后还剩多少钱,再算买了笔记本,还剩多少钱。
方法二 :先算10-6.8=3.2(元)
3.2-2.5=0.7(元)
0.7<1.2,买带橡皮的铅笔不够。
设计意图:一题多解,尊重学生的想法,两种解答方法可以互相检验。
学生独立思考,同桌之间互相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看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从低位算起;都是满十进1,退1当十。不同点:做小数加、减法时,只要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就对齐了。)
设计意图:师生共同讨论,让学生体会如何用简单的小数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巩固练习
1. 做一做。
小丽从儿童乐园上车,要到光明站下车。如果每两站间相距为1千米,小丽要付车费多少钱?
答案:1+0.2+0.2=1.4(元)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简单小数的加减法计算方法和算理。
2. 做一做。
(1)哪种玩具最贵?最贵的比最便宜的玩具贵多少钱?
(2)小东有10元钱,买了一个 后,还可以买哪两个玩具?
答案:(1)机器人最贵。7.1-0.8=6.3(元),最贵的比最便宜的玩具贵6.3元。
(2)10-5.5=4.5(元),还可以买魔方和发卡(答案不唯一)。
设计意图:本题巩固利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 做一做.
(1)长颈鹿现在能上桥吗?
(2)棕熊现在能上桥吗?斑马可以和它一起上桥吗?
(3)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答案:(1)2.8+1.5=4.3(吨) 4.3>4 长颈鹿现在不能上桥。
(2)2.8+0.8=3.6(吨)3.6<4 棕熊现在能上桥。
2.8+0.8+0.3=3.9(吨)3.9<4 斑马可以和它一起上桥。
(3)略。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使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4. 下面是东东家三个月的电费开支记录表。
月份 6月 7月 8月
电费 83.9元 120.5元 108.7元
(1)东东家6月份的电费比8月份少多少元?
(2)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吗?并解答。
答案:(1)108.7-83.9=24.8(元)(2)略。
设计意图:本题使学生体会到利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在解决问题时, 如果一个问题需要多个步骤才能解决,我们要想好先解答什么,再解答什么。通过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也可以相互检验。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一起对整节课的回顾,帮助学生理清本节课的知识,强调对重点、难点的理解和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