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1.在对生活中的钢丝钳、羊角锤、螺丝刀、开瓶扳手等工具的使用中认识什么是杠杆;
2.经历螺丝刀撬图钉的探究活动,能说出杠杆的五要素,理解力臂的概念,会画杠杆的力臂;
3.经历“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探究活动,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是什么,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
4.巩固练习杠杆力臂的正确画法,能应用杠杆的平衡条件确定出作用在杠杆上的最小动力,并能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
2 杠杆是否都是直的?
认识杠杆
认识杠杆
思考:杠杆有什么共同特征
有力的作用
绕固定点转动
硬棒
在力的作用下,能绕某一
固定点转动的硬棒.
杠杆:
认识杠杆
思考:现实生活还有哪些杠杆的实例呢?
现在,就请你也举出一些生活中杠杆的实例吧
了解杠杆
F1
A
B
F1
F1
A
B
F1
以一个撬棒为例,动力作用在A点和B点,效果是不同的;同样,即使都作用在A点,如果动力的方向不同,作用效果也不同。这就体现了在杠杆中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作用点的关系,我们把这种关系用“力臂”来表示。
认识与杠杆有关的名词
画出用螺丝刀撬图钉的杠杆示意图。
分别认识支点O、动力F1、阻力F2,动力臂l1、阻力臂l2。
力臂:
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力臂的作法
1.找出支点O
2.沿力的方向作出力的作用线
3.从支点向力的作用线作垂线段,并标出符号。
支点O
动力臂l1
阻力臂l2
动力F1
阻力F2
力臂的作法
杠杆示意图的作法
O
l1
F1
l2
F2
1.找支点
2. 作力的作用线
3. 作力臂
杠杆示意图的作法
l1
F1
l2
F2
O
杠杆示意图的作法
l1
F1
l2
F2
O
o
F1
F2
.
l1
l2
o
F1
F2
L1
L2
2.作出下图在闸刀使用中的 两个力臂,并标明L1和L2。
l1
l2
牛刀小试
作出上图中两杠杆的五要素
.
O
F1
F2
l1
.
O
F1
F2
l1
杠杆示意图的作法
F1
O
O
F1
F2
F2
l1
l2
l2
l1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物体的平衡状态
杠杆的平衡状态
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保持静止
保持匀速转动
保持静止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猜想:
杠杆的平衡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杠杆的平衡条件
物体的平衡条件
受平衡力作用
只与力的三要素有关
A
B
实验设计
杠杆、钩码、弹簧测力计、铁架台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器材:
测量的物理量:
力
力臂
A、B两图中的杠杆处于静止状态,实验时采用哪幅图?为什么?
讨论:
实验时,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便于在杠杆上直接读出力臂的大小。
这个图中杠杆平衡吗?
C
D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在实验前,是否也要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为什么?
讨论:
实验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为了避免杠杆自身的重力对杠杆平衡的影响。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实验步骤:
1.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2.在杠杆的左侧挂上适量的钩码,用弹簧测力计在竖直方向拉,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记下弹簧测力计示数。
3.改变钩码数量或位置,重复上面的步骤,得出三组数据。
3
2
2
3
2
L2/格
F2/N
L1/格
F1/N
4
2
2
4
1
实验次数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2+3
3+2
4+2
2+4
F2+ L2
F1+ L1
2
2
1
4
3
4
4
6
6
8
8
F2×L2 (N·格)
F1×L1
(N·格)
分析、比较表中的数据,你得出的结论是: 。
古希腊学者 首先总结出了杠杆的平衡条件,也被称为 。
动力X动力臂=阻力X阻力臂
阿基米德
杠杆原理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F1L1=F2L2
巩固训练:
1.下列各种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杠杆一定要有支点 B.杠杆可以是直的,也可以是弯的
C.杠杆的力臂可以不在杠杆上 D.杠杆的长度等于动力臂与阻力臂长度之和
D
2.画出下列杠杆的动力臂和阻力臂
3.如右图实验装置中(1)实验前没有挂钩码时,发现杠杆左端下倾,应将杠杆右端螺母向________ (填“右”或“左”)边旋一些,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2)实验时只有10个相同的钩码,杠杆上每格等距,当A点挂4个钩码时,则怎样挂钩码可以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请设计两种方案)(第3题)
答: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右
4.如图所示的杠杆,每个砝码重均为1牛顿,杠杆
处于平衡状态,若在杠杆两边各减去一个砝码,则:( )
A. 杠杆保持平衡 B. 杠杆左边向下倾
C. 杠杆右边向下倾 D. 无法判断
B
1 力臂是一定在杠杆上吗?
3 若一力作用在杠杆上,作用点不变,但
作用方向改变,力臂是否改变?
答:不是
答:杠杆可以是直的,也可以是弯的
答:要改变
想一想?
杠杆的分类
杠杆平衡条件:
F1l1=F2l2
F1
F2
=
l2
l1
三类杠杆:
若l1>l2,则F1 F2
若l1= l2,则F1 F2
若l1<l2,则F1 F2
>
=
<
省力杠杆
等臂杠杆
费力杠杆
小结:
判断杠杆的类型,实际就是比较动力臂和阻力臂的大小
杠杆的分类
请对下列器具应用的杠杆进行分类:
等臂杠杆
费力杠杆
费力杠杆
省力杠杆
费力杠杆
杠杆的分类
请对下列器具应用的杠杆进行分类:
省力杠杆
费力杠杆
费力杠杆
费力杠杆
省力杠杆
费力杠杆
生活·物理·社会
生活中的剪刀
思考:什么情况下,人们会选用费力杠杆?
使用费力杠杆有什么好处?
当阻力比较小时,人们会选用费力杠杆。使用费力杠杆会省距离,很方便。
(二) 巩固杠杆示意图的画法,学习画最省力的杠杆
例1:画出右图所示的扳鱼网的杠杆示意图,
并标出动力臂l1和阻力臂l2。
F1
F2
L1
L2
例2:如图所示的弯曲杠杆A端吊一重物G,要想在B端加一最小的力F,使AO(O为支点)保持水平平衡,试画出此力的方向和力臂。
总结:由杠杆的平衡条件可知,当阻力和阻力臂一定时,动力臂 _____时,动力才为最小。
温馨提示:通常以支点与动力作用点的连线做力臂,力臂最大。
最大
L1
F1
(三)有关杠杆的计算:
一把剪刀,其动力臂是阻力臂的4倍,用它剪铁皮时手施加的力是20 N, 则铁皮对剪刀的阻力是多少?
有一根1 m长的均匀木棍,左端挂6 kg的物体,右端挂8 kg的物体
①要使木棍平衡,支 点应选在什么位置?
②如果两端再各加2 kg的物体,应怎样移动支点的位置?
如图所示,轻质杠杆OA可绕O点转动,OA=0.3 m,OB=0.2 m, 在点B处挂一个质量为2 kg的物体G,在A点处加一个竖直向下的力F,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则物体G的重力大小为____ N,F大小为____ N.
如图所示的弯曲杠杆,AC =20cm , BO=40cm,OC=30 cm,AC⊥CO,BO⊥CO,O为转轴.在B处挂一重为100 N的重物 ,要求在A处作用一个最小的力F使杠杆平衡.请在图上画出这个力的方向并求出这个力的大小.
课堂小结
杠杆平衡条件的应用:
(1)杠杆分类;
(2)计算;
(3)画最小动力;
a,省力杠杆
b,费力杠杆
C,等臂杠杆
当堂训练:
1.如下图所示,是生活中的几种工具,其中属于省力杠杆的是( )
A
2.阻力臂为动力臂4倍的杠杆是________ (选填“省力”或“费力”) 杠杆。若该杠杆受到的阻力为20牛,则当动力为________牛时,杠杆处于平衡状态。
3.画出使杠杆AB在图示位置静止时所用最小力F的作用点和方向。
4.如图所示,想用最小的力把重油桶推上台阶,请在图上画出最小的动力及其力臂。
(2)
(3)
(4)
费力
80
F1
L1
.
5.质地均匀的直尺AB放在水平桌面上,尺子伸出桌面的部分OB是全尺长的三分之一.当B端挂5N的重物G时,直尺的A端刚刚开始翘起,如右上图所示,则此直尺受到的重力是 ( )
A.2.5N B.5N C.10N D.无法确定
C
如图所示,用撬棒撬起大石头,向上、向下用力都可以,哪一种方式更省力?请你具体说明原因。
如图所示,在杠杆的左边距支点20cm处挂了4个钩码,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可在杠杆的右侧挂钩码,下列措施不可行的是( )
A.在杠杆的右侧距支点10cm处挂2个钩码
B.在杠杆的右侧距支点8cm处挂10个钩码
C.在杠杆的右测距支点20cm处挂4个钩码
D.在杠扞的右侧距支点16cm处挂5个钩码
一根直杆可绕轴O转动,在直杆的中点挂一重物,在杆的另一端施加一个方向始终 杠杆垂直的力F,如图所示,当直杆从竖直位置慢慢抬到水平位置的过程中,力 F的大小变化情况应是( )
A.一直增大 B.一直减小
C.先增大后减小 D.不变
图中正在使用的机械,属于省力杠杆的有( )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如图所示,一个直杠杆可绕轴O转动,在直杆的中点挂 一重物,在杆的另一端施加一个方向始终保持水平的力F,将直杆从竖直位置慢慢抬起 到水平位置过程中,力F大小的变化情况是( )
A.一直增大 B.一直减小
C.先增大后减小 D.先减小后增大
某科学兴趣小组在科学拓展课中想探究“在只有体重秤的情况下,如何测出汽车引擎盖的质量”这一问题。小组同学设计并实施了如下实验方案:让小明同学先站在一只体重计上,此时体重计显示的读数为?58Kg,接着让小明站在体重计上用双手竖直将引擎盖微微抬起,此时体重计显示的读数为?78Kg,最后画出了引擎盖的模型如图2.引擎盖可绕O?点自由转动,A?为引擎盖重心位置,并且测得OB=130cm,AB=50cm。
据此回答:
(1)引擎盖的质量为多少千克?(写出计算过程)
(2)如果一直让小明用双手竖直向上匀速抬起引擎盖,体重计显示的读数将? (选填“增大”或“不变”或“减小”)。
(3)小明发现抬引擎盖的手臂也能画成杠杆的模型图。请帮他画出手臂杠杆及其五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