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语文三轮冲刺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届高考语文三轮冲刺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练习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13 21:51: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1届高考语文三轮冲刺现代文阅读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练习
?
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春日汪藻
一春略无十日晴,处处浮云将雨行。
野田春水碧于镜,人影渡傍鸥不惊。
桃花嫣然出篱笑,似开未开最有情。
茅茨烟暝客衣湿,破梦午鸡啼一声。
【注】①汪藻,字彦章,饶州德兴(今属江西)人,南宋文学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描绘了一幅恬静优美的江南春日风景图,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B.诗的颔联和白居易“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都描绘了春日唯美景致。
C.“桃花嫣然出篱笑”和崔护“桃花依旧笑春风”均用拟人手法,表达对春日的喜爱。
D.尾联和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句一样,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
(2)诗中景物各自分立,作者如何让整首诗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
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缫丝行
范成大
小麦青青大麦黄,原头日出天色凉。
妇姑相呼有忙事,舍后煮茧门前香。
缫车嘈嘈似风雨,茧厚丝长无断缕。
今年那暇织绢着,明日西门卖丝去。
【注】①缫(sāo)丝:把蚕茧浸在热水里,抽出蚕丝,缠绕在丝筐上绕成丝线,便于纺织。②着:穿(衣),此指穿绢衣。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从色彩和感觉等方面展示了当时的田野景色,为下面的描写设置了背景。
B.“妇姑相呼”衬托出缫丝工作的繁忙和紧迫,而“香”字具有反讽的意味。
C.从“嘈嘈”和“茧厚丝长”的描写中,能感受到妇姑缫丝时的急迫和欣慰。
D.这首诗是歌行体诗,前六句是一层,写景写事;后两句是一层,交代妇姑的心理。
(2)诗的最后两句(今年那暇织绢着,明日西门卖丝去)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
3.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西亭子言怀
张?

数丛芳草在堂阴,几处闲花映竹林。
攀树玄猿呼郡吏,傍溪白鸟应家禽。
青山看景知高下,流水闻声觉浅深。
官属不令拘礼数,时时缓步一相寻。
【注】①本诗约作于诗人大历年间任潭州刺史时。②官属:主要官员的属吏。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的“数丛芳草”“几处闲花”写西亭子景致之清丽,流露出诗人的恬适之情。
B.“玄猿呼郡吏”是人们到西亭子游玩时所看到的情景,这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C.诗人以看景知高下、闻声知水深,突出了自己的赏景经验之丰富与观察力之敏锐。
D.这首诗的语言朴素平淡,而平淡中又有着深远的情致,与陶渊明的诗歌语言相似。
(2)尾联的意思是什么?它刻画了诗人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
4.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别匡山
李白
晓峰如画参差碧,藤影风摇拂槛垂。
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
看云客倚啼猿树,洗钵僧临失鹤池。
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
【注】①匡山:指四川彰明县(今江油县)境内的大匡山,李白早年曾在此读书学道。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远望色彩斑斓的匡山,近看随风摇曳的藤蔓,内心沉浸在美好的景色之中。
B.“来多”即“多来”,“归晚”即“晚归”,因诗歌的平仄与对仗需要而倒装。
C.诗人倚树听猿啼阵阵,看僧人洗钵,以静衬动,表现出匡山中浓郁的生活气息。
D.本诗语言风格清新隽永、灵动自然,与《蜀道难》的大气磅礴、雄奇浪漫不同。
(2)有人认为,这首诗表现了李白隐逸与入世的矛盾,你是否同意?请简要分析。
?
5.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洞庭阻风
张泌
空江浩荡景萧然,尽日菰蒲泊钓船。
青草浪高三月渡,绿杨花扑一溪烟。
情多莫举伤春目,愁极兼无买酒钱。
犹有渔人数家住,不成村落夕阳边。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虽因风大阻于洞庭湖边,但举目远眺,可见空江浩荡之景,顿生悠闲之情。
B.颈联写诗人感叹远眺已生伤春之心,愁闷至极身上却没有多余的钱可以沽酒解愁。
C.尾联以景作结,渔人的零星房屋,远方的西下夕阳,同样也给人带来萧然的感觉。
D.全诗将写景、抒情、叙事三者融为一体,特别是借助写景来衬托情怀,含蓄有味。
(2)《唐诗绎》评价此诗说:三四写阻风之景,声势俱出。请结合颔联简要分析。
?
6.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酬元九侍御赠璧竹鞭长
刘禹锡
碧玉孤根生在林,美相赠比双金。
初开郢客缄封后,想见巴山冰雪深。
多节本怀端直性,露青犹有岁寒心。
何时策马同归去,关树扶疏敲镫吟。
【注】①此诗写于“永贞革新”失败后,作者被贬为朗州(今湖南)司马之时。元九,即诗人元稹,曾任过监察御史,当时元稹被贬为江陵(今湖北荆州)府士曹参军。②美人:古诗中常代指俊才或友朋。③郢:今湖北荆州。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运用比兴手法,以碧玉般竹鞭的名贵,暗示赠鞭者的高尚,赞扬之情跃然纸上。
B.通过“美人”诚挚相赠和“郢客”细心封装,作者流露出对友人的酬赞、对竹鞭的珍重。
C.诗歌虚实结合,从色泽、状貌、舒适的生长环境等方面描绘烘托,凸显了壁州竹鞭的名贵。
D.尾联写诗人和友人并辔同归京时,以竹鞭策马敲镫的逸兴,展现了诗人的乐观豪健之风。
(2)本诗的颈联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
7.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途中望雨怀归
韦庄
满空寒雨漫霏霏,去路云深锁。
远当烟草立,饥禽闲傍渚田飞。
谁家树压红榴折,几处篱悬白菌肥。
对此不堪乡外思,荷蓑遥羡钓人归。
【注】①翠微:青绿的山色。泛指青山。②牧竖:牧童。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题目含有地点、事件、感情,点明了本诗的内容,有统领全诗之功用。
B.首联写高处“满空寒雨”、远处“云深锁翠微”,画面空阔且有纵深感。
C.颔联写牧童难放牧、鸟饥,颈联写树压红榴折,透露出浓浓的憎雨之意。
D.作者因为韵律的需要,在末句中颠倒了词序,前四字应是“遥羡荷蓑”。
(2)本诗前三联与尾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它们有怎样的联系?试作简要分析。
?
8.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依韵和并州郑宣徽见寄
范仲淹
西湖载客恣游从,湖上参差半佛宫。
回顾隙驹曾不息,沉思樽酒可教空。
层台累榭皆清旷,万户千门尽郁葱。
向此行春无限乐,却惭何道继文翁。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首句从乘船纵情游赏西湖写起,确定了全诗的立足点,下文中的所见、所感均由此生发。
B.次句写湖周边的景象,从湖上放眼望去,到处是尚未建完的寺庙,参差不一,高低错落。
C.颈联互文见义,数不清的亭台楼榭、房舍院落层层叠叠,使人感到清新旷远、葱郁繁盛。
D.尾联两句一承一转,上句承接并收束前文,下句则是由“乐”到“惭”,丰富了全诗内涵。
(2)“先忧后乐”精神贯穿范仲淹的一生,在其诗词中也常有体现,但这首诗却似乎有“乐”无“忧”,对此该如何理解?请结合全诗内容,阐述你的看法。
?
9.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登?

杜?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五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注】①这首诗是764年春杜甫在成都所写。当时诗人客居四川已是第五个年头。上一年正月,官军收复河南河北,安史之乱平定;十月便发生了吐蕃攻陷长安、立傀儡、改年号,代宗奔逃陕州的事;不久郭子仪收复京师。年底,吐蕃又破松、维、保等州(在今四川北部),继而再攻陷剑南、西山诸州。②梁甫吟:古乐府中一首葬歌。《三国志》说诸葛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甫吟》。借以抒发空怀济世之心,聊以吟诗以自遣。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提挈全篇,花伤客心,以哀景写哀情。“登临”二字,则以高屋建瓴之势,领起下面的种种观感。
B.颔联中“来”,烘托锦江春色逐人、气势浩大,令人有荡胸扑面的感受。四句的“变”,浮云如白云变苍狗,世事如沧海变桑田,一字双关,引发读者作联翩无穷的想象。
C.颈联议论天下大势,“朝廷”“寇盗”,是诗人登楼所想。上句说大唐帝国气运久远;下句说明第二句的“万方多难”,针对吐蕃的觊觎寄语相告:“莫再徒劳无益地前来侵扰!”
D.全诗融自然景象、个人情思为一体,与《蜀相》一样寄意深远,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中“伤客心”的原因都有哪些?
?
10.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黄州
陆游
局促常悲类楚囚,迁流还叹学齐优。
江声不尽英雄恨,天意无私草木秋。
万里羁愁添白发,一帆寒日过黄州。
君看赤壁终陈迹,生子何须似仲谋!
【注】①黄州:今湖北黄冈。此诗写于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年),当时作者西行入蜀,舟过黄州,见前代遗迹,念时势艰危,叹英雄已矣,无限感慨油然而生。②楚囚:本指楚国战俘,后借指处境窘迫之人。③齐优:借指取悦于人的优伶。④仲谋:即孙权,三国时吴国的国君。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用典准确精当,“局促”“迁流”表现了作者处境困厄窘迫,为全诗定下基调。
B.“江声不尽”表达逝者如斯的感慨,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相同。
C.颈联写旅程,“万里”与“一帆”相对,于一片苍凉萧瑟中更显出羁旅的孤寂凄清。
D.陆游的爱国诗篇兼有李白的雄浑奔放和杜甫的沉郁悲凉,本诗属于后一类型。
(2)尾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
【答案】
(1)C
(2)作者以春日出游的见闻感受为主线,把对春日的喜爱之情倾注于绵绵春雨、野田风光、篱边桃花、茅茨鸡啼四个富有春日特征的画面之中,从而使整首诗的春日风景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2.
【答案】
(1)B
(2)反映了当时蚕农生活的困苦和农村经济破败的趋势。第七句突出“今年”自己不能织绢缝衣穿,说明今年农村经济不如往年了;第八句,写赶紧去卖新丝,希望得个好价钱,解除眼前青黄不接的生活困境。
3.
【答案】
(1)C
(2)①尾联的意思:不时地带着属吏从容、闲适地到西亭子来寻景散心。
②形象:诗人是一个平易近人、闲适自在且热爱自然的官员。他身为刺史,却不让自己和属下被礼数拘束,不分尊卑、高下;时时缓步寻景,透露出诗人对西亭子一带风景的喜爱之情。
4.
【答案】
(1)C
(2)示例一:同意。①匡山优美的风景和闲适的生活让诗人无比留恋,表现出诗人的隐逸情怀;②诗人想把自己的文韬武略奉献给清明的时代,体现出诗人入世的志向。因此这首诗表现了李白隐逸与入世的矛盾……
示例二:不同意。①虽然匡山风景优美,生活闲适,但作者已无心留恋,决心离开匡山施展抱负,在隐逸和入世之间做出了选择。②写匡山美景和闲适生活是为了衬托作者远大的志向和入世的决心。因此这首诗没有表现出李白隐逸与入世的矛盾。
5.
【答案】
(1)A
(2)三、四句是写诗人坐在钓船内所目睹的舱外情景。诗人举目向青草湖方向望去,暮春三月的风特别大,湖面被吹得波涌浪翻,岸上的杨花也被吹得四处飞扬,迷蒙一片,把流入洞庭的河汊上空都给遮掩住了。一个“扑”字写出了柳絮逐风而舞的状态,极具动感。一边是白浪层层,一边是白絮纷纷,水上陆上尽是白色,这种冷色调更添了几许凄凉。这两句则从侧面来写风之大,正是因为有风,才有“浪高”,才有“花扑”,这两句承接首联,将洞庭暮春风起时的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
6.
【答案】
(1)C
(2)①竹鞭上那段段竹节蕴含着端直的品性,青翠的鞭体仍然有岁寒不凋的心态。②既赞美了制鞭之竹,更托物言志、借物喻人,借竹子的品性赞美友人元稹不惧权宦、不畏逆境的傲岸不屈的气节,同时也有自况、自勉之意。
7.
【答案】
(1)C
(2)①前三联写的是途中望雨所见景色:细雨霏霏,远山青翠,牧童闲立,禽鸟翻飞,石榴红艳,篱上菌肥,景色十分美丽。
②尾联写的是作者思念故乡,急欲归去。
③联系:前三联是景,尾联是情,作者是触景生情,情因景而生,景因情更美。
8.
【答案】
(1)B
(2)诗人曾通过不懈努力,借整修寺庙等行为助饥民度荒,为百姓解“忧”;如今看到当初修好的寺庙和百姓安居乐业的景象,十分欣慰,这才“乐”上心头。即便如此,诗人仍为自己不能像先贤文翁那些为国做更多事情而渐愧。所以,这首诗仍然体现了诗人心忧天下、效力家国的深厚情怀,与他“先忧后乐”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
9.
【答案】
(1)A
(2)①因客居他乡、漂泊在外而伤心。诗人登楼观景,满眼繁花反衬满腹愁思。
②为国家灾难而伤心。吐蕃入侵,战乱频仍,国家多难的忧国忧民之愁。
③为自身怀才不遇而伤心;为君主无道、任用奸佞而伤心。虽仰慕诸葛亮那样的先贤,但难遇明主,自身理想抱负无法实现之痛。
10.
【答案】
(1)B
(2)①表达了作者对朝廷偏安一隅、不思进取的愤怒与悲慨。②抒发了作者不被重用、报国无门的无奈和不平。
试卷第4页,总9页
试卷第5页,总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