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各地2020-2021学年高三下学期4月语文月考试题汇编 古代诗歌阅读专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各地2020-2021学年高三下学期4月语文月考试题汇编 古代诗歌阅读专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13 22:16: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河北省各地
2020-2021年高三下学期4月语文月考试题汇编
-
古代诗歌阅读专题
2021届河北省唐山市高三二模(4月)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①
苏轼
王定国歌儿曰柔奴,姓宇文氏,眉目娟丽,善应对,家世住京师。定国南迁归,余问柔:“广南风土,应是不好?”柔对曰:“此心安处,便是吾乡。”因为缀词云。
常羡人间琢玉郎②,天教分付点酥娘③。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注]①王定国即王巩。苏轼好友王巩因受“乌台诗案”牵连,被贬岭南荒僻之地。王巩受贬时,其歌妓毅然随行到岭南。②琢玉郎:泛指男子青年。③点酥娘:谓肤如凝脂般光洁细腻的女子。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该词开篇两句表面上是对王定国的赞美,实际却意在描绘柔奴天生丽质、柔美俊秀的形象。
B.
“自作清歌传皓齿”与白居易《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在描写音乐时所用手法相似。
C.
柔奴的歌声清亮悦耳,令词人感到如同风起雪飞,歌声如雪片飞过炎热的夏日使世界变得清凉。
D.
“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犹带岭梅香”用词柔中带刚,细腻柔婉,传神地刻画了柔奴形象。
16.
如何理解末尾“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请简要赏析。
【答案】15.
B
16.
①诗人问柔奴:“岭南的风士应该不是很好吧?”柔奴却答道:“能使心灵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故乡。”②赞美了柔奴虽身处岭南艰苦的生活之中,却能安之若素的美好情操和高洁品格。③寄寓着词人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抒发了作者在政治逆境中随缘自适、无往不快的旷达与乐观精神。
【解析】
【分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B.
“东船西舫悄无言”在描写音乐时采用侧面(间接)描写,词中属于对音乐的直接(正面)描写。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题干要求赏析末尾句,需要首先翻译诗句,然后看有无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
首先理解词句含义:试问岭南的风士应该不是很好吧?她却回答道,能使心灵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故乡。
由诗歌注释可知,王定国受诗人牵连,因受“乌台诗案”牵连,被贬岭南荒僻之地。当诗人问柔奴岭南好不好时,柔奴没有一丝怨言,而是旷达乐观地回答:此心安处,便是吾乡。因此,该句首先歌颂柔奴了随缘自适的旷达与乐观,同时作者借柔奴之口记叙自己身处困境,一贬再贬,却依然能够淡然处之,也寄寓着作者自己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
2021届河北省邯郸市高三二模(4月)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送集贤①崔八叔承恩括图书
钱起
雨露满儒服,天心知子虚②.
还劳五经笥③,更访百家书。
赠别倾文苑,光华比使车。
早云随客散,寒树出关疏。
相见应朝夕,归期在玉除。
[注释]①集贤:集贤殿书院的省称。②子虚:指汉文学家司马相如所著《子虚赋》。③五经笥:藏五经的竹箱。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写崔八叔受天子恩宠的原因,以雨露喻恩宠,以子虚喻文学才华。
B.
崔八叔文才横溢,学识丰富,才被朝廷派去搜寻遗失的先秦诸子典籍。
C.
崔八叔离京,文坛人士纷纷写诗为他送别,荣耀堪比朝廷派出的使臣。
D.
诗人想象崔八叔出关赶路的情景,实际是在想象崔八叔努力搜寻图书。
16.
请简要概括这首诗所表达的中心思想。
【答案】15.
B
16.
①相信崔八叔会不负皇恩,不辞辛苦搜集图书。②希望崔八叔成功搜集图书,早日归来复命。
【解析】
【分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B.“搜寻遗失的先秦诸子典籍”错误。诗句中的“百家”是借代,代各种图书,不仅仅是“先秦诸子典籍”。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解答此题,需要在大体读懂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诗句的理解,划分诗歌的层次,进而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本诗可划分为两个层次:
(1)前四句,写文学才华极高的崔八叔“更访百家书”,源于皇上对他的恩宠与信任;他不辞辛苦的去搜集各种图书;
(2)后六句,“赠别”句写崔八叔离开朝廷,去搜集图书;“相见应朝夕,归期在玉除”句中,“玉除”借指朝廷,写出盼望崔八叔早日完成使命,回朝相见。
整首诗的中心意思是:崔八叔不负皇恩,去搜集图书。同时也表达了希望他完成使命,早日归来。
河北省2020-2021学年高三4月鸿浩超级联考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①
杜甫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老去诗篇浑漫与,春来花鸟莫②深愁。
新添水槛供垂钓,故着浮槎③替入舟。
焉得思如陶谢④手,令渠述作与同游。
注∶①此诗大约作于唐代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杜甫时年五十岁,居于成都草堂。②莫,没有。③槎,木筏。④陶谢,指陶渊明、谢灵运。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海”表明江水的宽度和深度,且具有动感,是引发诗人灵感的重要原因。
B.
首联是诗人对刻意求工的艺术追求的总结,此特点在《登高》诗中有所体现。
C.
诗中并没有直接描写江水,只用水槛垂钓、故着浮槎来暗示锦江的水势之大。
D.
诗人行将衰老,春花美景已不能引起自己的深愁,转而追求陶谢的悠闲生活。
16.
诗中的“短述”流露出作者对诗歌创作从执着到平和的心态变化。请结合全诗加以简析。
【答案】15.
D
16.
①开篇说自己过去对诗歌的追求,达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程度;②现在老了写诗完全是胡乱应付,即使有春花美景也不会动心;③今天面对美景,反而想将写诗的事情交给陶谢这样有才华的人。诗人至此没有了过去的刻意求工,转以平和的心态对待。
【解析】
【分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思想情感的能力。
D.“春花美景已不能引起自己的深愁,转而追求陶谢的悠闲生活”错。诗歌尾联的大意是:今天看见江水如海的美景,很想找到像陶渊明、谢灵运一样的诗人,让他们写诗记下这次一同游春赏景的感受。面对美景,作者想将写诗的事情交给陶谢这样有才华的人。诗人至此没有了过去的刻意求工,转以平和的心态对待。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的结构思路及思想情感的鉴赏能力。
开篇写“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是说平生为人喜欢细细琢磨苦苦寻觅好的诗句,诗句的语言达不到惊人的地步,我就决不罢休。
颔联写“老去诗篇浑漫与,春来花鸟莫深愁”,写现在人已越来越老,写诗全都是随随便便敷衍而成,对着春天的花鸟,没有了过去的深深忧愁。
颈联和尾联写“新添水槛供垂钓,故着浮槎替入舟。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写江边新装了一副木栏,可供我悠然地垂钓,我又备了一只小木筏,可代替出入江河的小舟。今天面对美景,作者反而想将写诗的事情交给陶谢这样有才华的人。诗人至此没有了过去的刻意求工,转以平和的心态对待。
2021届河北省“五个一名校联盟”高三第二次诊断(二模)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宾至
杜甫
幽栖地僻经过少,老病人扶再拜难。
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①车马驻江干。
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粝腐儒餐。
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
客至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②。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注】①漫劳:劳驾您。②旧酪:隔年的陈酒。古人好饮新酒。
15.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两诗的首联都写了环境,但《宾至》还写了宾客年老多病特来拜访,从而引出颔联宾客来访的原因。
B.
《宾至》颔联含意非常丰富,既表达了作者的自谦之意,还传递出作者内心的傲岸之态和自嘲之情。
C.
《客至》颔联把笔触转向庭院,引出“客至”,作者采用与客谈话的口吻,增强宾主接谈的生活实感。
D.
《宾至》尾联特致歉意,兼邀贵客重来;《客至》尾联突出邀邻助兴的细节,流露出主人欢欣的心情。
16.
两首诗的颈联虽然都在写招待宾客,但是在情感侧重上有所不同,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15.
A
16.
①《宾至》颈联写款待之事,佳客停留一整天,作者用来待客的食物粗糙不精,在自谦中实含诗人自伤之意;②《客至》颈联实写待客,刻意描画出主人竭诚尽意的盛情和力不从心的歉疚,以及主客之间真诚相待的深厚情谊。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
A.“《宾至》还写了宾客年老多病特来拜访”错误。不是宾客年老多病,是主人宾客年老多病。
故选A。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感情,并进行比较阅读的能力。
《宾至》颈联“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粝腐儒餐”写款待之事。上句易“宾”为“客”,既避免与诗题相重复,也为了平仄协调。言下之意:你这位“佳客”,入门就“坐”,“淹留”“竟日”,我虽不能盛馔相饷,也算尽礼了。“百年”意同一生。下句说:我一生食“粗粝”,身为“腐儒”,款待不周,还望多多包涵。在自谦中实含自伤之意。
《客至》颈联“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实写待客,因为居住在偏僻之地,距街市较远,交通不便,所以买不到更多的菜肴,宴席不丰盛。家境贫寒,未酿新酒,只能拿味薄的隔年陈酒来招待你。主人盛情招待,频频劝饮,却因力不从心,酒菜欠丰,而不免歉疚。我们仿佛听到那实在而又亲切的家常话,字里行间充满了融洽气氛,以及主客之间真诚相待的深厚情谊。
2021届河北省衡水市衡水中学全国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哭刘尚书梦得①(其二)白居易
今日哭君吾道孤,寝门泪满白髭须。
不知箭折弓何用,兼恐唇亡齿亦枯。
窅窅②穷泉埋宝玉,骎骎③落景挂桑榆。
夜台④暮齿期非远,但问前头相见无?
[注]①刘禹锡,字梦得,去世后被追赠户部尚书。诗人挚友。②窅窅:幽暗的样子。③骎骎:迅疾的样子。④夜台:指坟墓。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吾道孤”表明亡友与诗人志同道合;“泪满白髭须”写出哀情之重,也暗示诗人的老迈。
B.颔联运用比喻,前一句痛惜亡友生前未受到重用;后一句担忧自身也难免继亡友之后遭受迫害。
C.颈联上句用“穷泉埋宝玉”喻友人去世并赞美友人品质,下句用“落景挂桑榆”喻自身的衰老。
D.尾联用虚笔,说自己死期不远,希望能在另一个世界与友人相见;末句的疑问语气强化了情感。
16.通过写诗人自己来强化痛悼亡友之情,是本诗的突出特点。请就此作具体赏析。(6分)
【答案】
15.B[解析]“痛惜亡友生前未受到重用”“担忧自身也难免继亡友之后遭受迫害”理解都不正确。两句是将亡友与自己的关系比喻为弓箭和唇齿的关系,强调两人友情的深厚。
16.①诗中具体描绘了诗人自己痛哭亡友的情形(“今日哭君”“泪满白髭须”),突出了朋友去世给诗人带来的巨大悲伤;②诗中多角度表现了诗人与亡友关系的亲密和友情的深厚(“吾道孤”“箭折弓何用”“唇亡齿亦枯”),使哀悼亡友之情更为真挚感人;③诗中多处表现了自身的衰老将亡(“落景挂桑榆”“夜台暮齿期非远”),将痛悼亡友与感伤自身的情感交融在一起,更能激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有其他角度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河北省隆化存瑞中学2021届高三高考语文模拟卷(二)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红蕉①
柳宗元
晚英值穷节,绿润含朱光。
以兹正阳色,窈窕凌清霜。
远物世所重,旅人心独伤。
回晖②眺林际,槭槭③无遗芳④。
(注)①此诗是作者被贬至永州任司马时所作。②回晖:夕照。③槭槭:拟声词,落叶声。④遗芳:指寒冬季节百花凋谢后遗留下来的香花芳草,如菊花、梅花等。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首联描写了红蕉的外表,着重突出其冬末开放、鲜润艳丽的特点。
B.颔联状写红蕉正午太阳般的颜色、窈窕可人的身姿及凌霜开放的品性。
C.颈联对比反衬,以“远物”为世所重,突出自己被贬永州的身世之感。
D.本诗借物以抒怀,寄寓深切,语言简淡高古,读来含蓄隽永,意味深长。
16.这首诗的尾联有怎样的含意?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5.B
16.第一问:尾联写诗人将目光转向夕照下的山林,一片落叶声中,看不到一朵鲜花。第二问:①远处的萧条景象和眼前“窈窕凌清霜”的红蕉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对红蕉无畏清寒的喜爱、赞美之情;②群芳已经消失,红蕉也将凋谢,寄寓着对自己命运的深深的忧虑。(意思对即可)
【分析】
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颔联状写红蕉正午太阳般的颜色”错误。正阳,指农历四月,正阳色指红蕉至秋冬仍保持春夏时的颜色,不是状写红蕉“正午太阳般的颜色”。
故选B。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解释“尾联有怎样的含意”,即对尾联进行诗意化描绘。
尾联“眺”为动词,是作者的动作,描写诗人极目远眺。“回晖”“林”“无遗芳”是作者眺望所见,可见,在夕照下一片落叶声中,看不到一朵鲜花。
抒发的情感:整首诗重点描写了红蕉的娇艳,和它“窈窕凌清霜”的耐寒特点,尾联写林木萧条,正与红蕉形成鲜明对比,以突出红蕉的娇艳和无畏清霜的特点,以表达对红蕉的赞美。
从本诗的题材、主旨角度看,本诗属于咏物诗,作者借红蕉表达自己的情感,表现自己的品性。诗中红蕉虽在“清霜中”傲然开放,但毕竟天已冷,最终也难免凋零的命运;而此诗是作者“被贬至永州任司马时所作”,作者担忧红蕉命运的同时,也表达了对自己的境遇担忧。
河北省石家庄市2021届高三毕业班教学质量检测(二)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
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送房明府①罢长宁令湖州客舍
李嘉祐
君为万里宰,恩及五湖人。
未满先求退,归闲不厌贫。
远峰晴更近,残柳雨还新。
要②自趋丹陛,明年鸡树③亲。
【注】①明府∶
唐时对县令的通称。②要∶
应该。③鸡树∶
古代中书省的别称。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对仗,意境阔大,句中"万里"言距离之遥远,"五湖"言恩泽之广大。
B."未满"句写房明府任期未满而求退,"归闲"句写他要归家过闲居生活。
C.颈联写远峰因晴显得更近、柳树因雨显得清新,借清新之景衬托凄恻别情。
D.本诗运用叙述、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表现出作者与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16.元人范德玑说∶"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春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本诗颈联为"转",体现怎样的变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6分)
【答案】
15.C【解析】错在"衬托凄恻别情",本诗虽是送别诗,但并没有过多地写别情,而是重在表达对房明府的赞美和期望。全诗的情调较为欢快,别情并不凄恻。第三联的写景,景色优美,是对送别之地周围环境的描写,它衬托得应该是较为欢快的情绪,含有对房明府的祝福。
16.变化∶
①表达上,由上文记叙、议论结合转为写景;(2
分)
②情感上,由上文对朋友的赞美,转为表达对朋友的深情与不舍,以及对朋友的美好祝福。(2分)(共4分)
效果∶
①使全诗更富波澜变化,避免平铺直叙;②融情于景,含蓄动人,使诗意鲜活生动。((每点2
分,答对一点即可得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