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各地
2020-2021年高三下学期4月语文月考试题汇编
-
语言文字运用专题I
2021届河北省唐山市高三二模(4月)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初读良渚,良渚是一部古典的线装书。我们无法确切地洞悉,五千多年前的阳光如何照耀在九州大地上。但我们知道,五千多年前的阳光曾照耀在草木葳蕤的天目山脉上,在那里,人类已经走向了有秩序的玉帛王国。建造城郭,手工琢玉;城外种植水稻,水利工程可观,让肥沃的土地随时可以得到浇灌润泽……这是低调的江南。这里的先民用黑土烧制古朴的陶器,把精美的玉石雕琢成“琮璧”。(
)当年没有农业、手工业的称谓,但基本的分工已经产生,规模化的玉器生产已经出现。成片的稻田和巨大的粮仓,诉说着日子的殷实。
良渚的记忆,重新奠定;江南的聪慧,历来如斯。再读良渚,良渚是一部现代的精装书籍。良渚成为世界遗产,那些散落在平原绿地上的村庄,全都发生了变化,处处整洁、靓丽,释放着江南特有的韵味。博物馆、遗址公园和附近的环境更加和谐共生。
18.
下列填人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他们敬天祭地,敬畏自然,他们还制作漆器、骨器。
B.
他们制作漆器、骨器,他们敬天祭地,敬畏自然。
C.
他们制作漆器、骨器,他们还敬畏自然,敬天祭地。
D.
他们敬畏自然,敬天祭地,他们制作漆器、骨器。
19.
下列各项中,和两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B.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C.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D.
将军角号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20.
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答案】18.
B
19.
C
20.
随着良渚成为世界遗产,那些散落在平原绿地上的村庄,全都发生了变化,处处整洁、靓丽,散发着江南特有的韵味。
【解析】
【分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准确和情景补写的能力。
由括号前面先民们制作陶器、玉器可知,后面接着说“制作漆器、骨器”,与之更照应、连贯,据此排除A、D;
“敬天祭地”和“敬畏自然"之间存在逻辑上的层进关系,据此排除C。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和使用修辞的能力。
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中,“诉说”使用了拟人手法。
A.“隔离天日”是夸张。
B.“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是设问。
C.“生”“入”赋予“海日”和“江春”人的意志和情思,是拟人。
D.将军、都护连角弓都很难控制,将军、都护的铁制盔甲冷的让人难以穿着。是互文、夸张。
故选C。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修改病句的能力。
“良渚成为世界遗产,那些散落在平原绿地上的村庄”中途易辙,应在句首加“随着”,让“村庄”作主语;“释放韵味”动宾搭配不当,应该为“散发韵味”。
故原句改为:随着良渚成为世界遗产,那些散落在平原绿地上的村庄,全都发生了变化,处处整洁、靓丽,散发着江南特有的韵味。
2021届河北省邯郸市高三二模(4月)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人类的情感之所以会以艺术为容器得到重铸和再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人类具有相互理解和相互感知的能力。作家的共情能力高于普通人,他会引领读者去体验其他人的复杂处境,生成较为复杂的艺术共情。但要真正做到“情之以情”是很艰难的,好在在这样的时代,我们可以借助机器加以实现。
文学的主体是人,(
),开凿出一个与现实世界不尽相同的精神世界、审美世界。智能机器显然不会主动带领我们去开拓神性的边界,但它是一种强势媒介,可以帮助我们照亮人性,解决人与人关系的困境。
科技是求真,艺术反而是追求不真。这种“不真”也不是一种“假”,而是不断翻新的“镜花水月”与“笔墨表征”,其背后的根本,依然是艺术家如何看待人的问题——人的困惑、人的苦楚、人的高尚、人的幸与不幸。如果人工智能可以帮助这个时代照亮这些关于人的解答,那么它无论是对文学还是对其他艺术门类,都算是一种有价值的批判性凝视。
18.
下列填入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
A.
文学关注的是人日常经验的内容,而从中找到真正的神性
B.
文学的内容是关注人的日常经验,并从中找到真正的神性
C.
文学的内容是关注人的日常经验,从而真正的神性被找到
D.
文学关注的是人的日常经验内容,并让真正的神性被找到
19.
下列各句中,和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中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里的稀饭烧滚,但是倒冒出来的青烟引起了她一阵猛烈的咳嗽。
B.
伽利略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他在学校念书的时候,同学们就称他为“辩论家”。
C.
所谓的“乡土”是指进行小农业生产的广大农村,农民在这里生产生活,不离乡土,安身立命。
D.
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20.
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加以修改。
【答案】18.
B
19.
B
20.
改为:人类的情感之所以会以艺术为容器得到重铸和再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类具有相互感知和相互理解的能力。或改为:人类的情感会以艺术为容器得到重铸和再现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类具有相互感知和相互理解的能力。
【解析】
【分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连贯的能力。
根据括号前的句子“文学的主体是人”,与之“结构一致”的句子是“文学的内容是关注人的日常经验”,排除A和D;根据陈述对象一致性原则,应该用主动句,不用被动句,排除C。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画波浪线语句中的“镜花水月”与“笔墨表征”,引号的作用表特殊含义;
A.“芦柴棒”引号表特殊称谓;
B.“辩论家”引号表特殊含义;
C.“乡土”引号表强调;
D.“大师”“发扬国光”引号表反语讽刺。
故选B。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因就是因为……”结构混乱,“原因是……”与“是因为……”两种句式杂糅在一起,应改为:人类的情感之所以会以艺术为容器得到重铸和再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类具有相互感知和相互理解的能力。或改为:人类的情感会以艺术为容器得到重铸和再现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类具有相互感知和相互理解的能力。
河北省2020-2021学年高三4月鸿浩超级联考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爱国者必然尊重和维护国家的根本制度和特别行政区的宪制秩序。这里有条红线,就是绝不能允许做损害国家的根本制度,也就是损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事情。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者,是“一国两制”方针的创立者,也是“一国两制”事业的领导者,(
),无疑有违“爱国者治港”原则。
爱国者必然全力维护香港的繁荣稳定。不做损害香港市民繁荣稳定和福祉的事,这看起来是一个很高的标准,但这个标准只有爱国者这样的人可以达到。反中乱港分子是达不到的。“揽炒派”是香港繁荣稳定的破坏者,绝不可能在爱国者之列。香港特别行政区不是别的什么特别行政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特别行政区。效忠香港特别行政区,就理应先要效忠中华人民共和国。爱港与爱国不能割裂,更不能对立。自称只爱香港、不爱中国者,当然也算不上是爱国者。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治港者如果声称拥护“一国两制”,却反对“一国两制”的创立者和领导者
B.
如果治港者声称拥护“一国两制”,却反对“一国两制”的创立者和领导者
C.
如果治港者反对“一国两制”的创立者和领导者,声称只拥护“一国两制”
D.
治港者如果反对“一国两制”的创立者和领导者,声称只拥护“一国两制”
19.
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B.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C.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D.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20.
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答案】18.
A
19.
C
20.
不做损害香港繁荣稳定和市民福祉的事,这看起来是一个不太高的标准,但这个标准只有爱国者可以达到,反中乱港分子是达不到的。
【解析】
分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声称拥护”和“反对”都是“治港者”的行为,所以“治港者”应该放在句首,排除BC;“反对‘一国两制’的创立者和领导者”是本句强调的内容,应放在“却”后面,排除D。
故选A。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选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中“红线”一词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比喻不可逾越的界限;
A.夸张。“千山”“万径”是夸张手法。
B.拟人。“护”“送”赋予人情感。
C.比喻。“玉盘”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比喻月亮。
D.对比。“朱门酒肉臭”与“路有冻死骨”作对比。
故选C。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横线的语句有三处语病:“香港市民繁荣稳定和福祉”搭配不当;“很高的标准”与后文“但这个标准只有爱国者可以达到”前后矛盾;“爱国者这样的人”语意重复。故原句可改为“不做损害香港繁荣稳定和市民福祉的事,这看起来是一个不太高的标准,但这个标准只有爱国者可以达到,反中乱港分子是达不到的”。
2021届河北省“五个一名校联盟”高三第二次诊断(二模)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每年三月,草长莺飞桃花开,四面八方的上海人云集而来,到书院看桃花。灿烂的桃花,含笑怒放,一大片一大片的桃树,形成一个(
)的世界,一张张笑脸沉浸其中。
家家户户的小花园、小果园里,白玉兰、粉玉兰谢了樱花开,
①
,杜鹃谢了月季、玫瑰、扶桑、牡丹热热闹闹地次第开放。小河边、道路旁、瓜田地角、庭院前后,目力所及之处,都是(
)的花朵,处处惹人的眼,各种花儿开得太茂盛了,以至人们分辨不清,空气里(
)着的好闻的味道,究竟是哪种花儿的馨香。
带着海腥味的风吹来,暖洋洋的,有一股独特的清新气息。海鸥的鸣叫声透着喜气;跳跳鱼在浅海滩欢呼雀跃,迎接着书院的春天;蛏子张开嘴巴,在春水中吐着泡泡;螃蜞在海滩上爬来爬去,也出来感受春日的阳光。海滩边,一片绿色的芦苇一天一个样地使劲拔节,
②
,很多书院人来采摘鲜嫩的叶子回家包粽子。
18.
依次填入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
迷离
花团锦簇
洋溢
B.
朦胧
花团锦簇
弥漫
C.
迷离
姹紫嫣红
弥漫
D.
朦胧
姹紫嫣红
洋溢
19.
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B.
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
C.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D.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0.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答案】18.
C
19.
D
20.
①樱花谢了杜鹃开;②日渐茂盛起来。
【解析】
【分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
迷离: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迷糊。朦胧:指物体的样子模糊,看不清楚或者人所表达的感情思想不太清晰,多含蓄。语境是大片桃树让景色变成难以辨认的世界,应选“迷离”;
花团锦簇:形容五彩缤纷,十分鲜艳多彩的景象。也形容文章辞藻华丽。姹紫嫣红:形容各种花朵娇艳美丽。语境是修饰花朵的,应选“姹紫嫣红”;
洋溢:指情绪、气氛等饱满而充分流露。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语境形容味道,应选“弥漫”。
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用“欢呼雀跃”和“迎接”来修饰跳鱼,是拟人手法。
A.复关,运用借代手法,用男子住的地方代指男子本人;
B.建筑上的钉子头,比粮仓里的米拉还要多,是夸张;
C.主人和客人一起下了马,一起上了船,是互文;
D.花溅泪,鸟惊心,运用拟人的手法。
故选D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第一空,联系前句“白玉兰、粉玉兰谢了樱花开”和后句“杜鹃谢了月季、玫瑰、扶桑、牡丹热热闹闹地次第开放”,可知中间应写到樱花和杜鹃,句式“……谢了……开”,因此可以写“樱花谢了杜鹃开”;
第二空,前面写芦苇拔节,后面写人们采叶子包粽子,可见中间是写苇叶逐渐长大,茂盛,因此可以写“日渐茂盛起来”。
2021届河北省衡水市衡水中学全国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早晨出门的时候,我看见炊烟次第从家家户户的屋顶上破土而出,一路向着白云长上去。一根、两根、三根……紧接着全都长出来了。它们一会儿争先恐后地倒向东边,一会儿不约而同地弯向西边,一会儿直直地向上方飘去,袅袅娜娜,水草一样荡漾在天空的海底。这是村庄最生动的时刻。
炊烟是村庄的呼吸。只要炊烟在,房屋这棵庄稼就永远不会枯萎。(
)屋里的粮食、蔬菜、种子、锅碗瓢盆、镰刀锄头、枷担犁铧,屋外的猪圈牛舍、柴垛草蓬、猪牛羊、鸡鸭鹅……再穷再苦,都会守着炊烟,把烟熏火燎的日子过下去,过出一幅六畜兴旺、五谷丰登的景象来。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人间烟火的呵护,使得房屋在雨打风吹中要管几十年几百年。
B.人间烟火的呵护,使得雨打风吹中的房屋要管几十年几百年。
C.雨打风吹中的房屋在人间烟火的呵护下,要管几十年几百年。
D.在人间烟火的呵护下,房屋在雨打风吹中要管几十年几百年。
19.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B.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C.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D.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20.从“乡路”“胡同”“小河”中任选一个作为表现对象,仿照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另写一句话,要求主旨明确,语意完整,句式与原句基本一致。(3分)
【答案】
18.D[解析]根据前后语境,此处应以“房屋”作为陈述主体,由此可排除A.B两项;C、D两项相比,D项更能突出“房屋”的主体地位,表达也更为自然顺畅。
19.B[解析]B项和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都使用了比拟手法。
20.示例1:再苦再难,都要不忘初心,把坎坷不平的乡路走下去,走出一片山清水秀、人乐年丰的前景来。
示例2:再累再烦,都要走进胡同,把光滑曲折的石板路走下来,走进一个远离喧嚣、幽静平和的境界里。
示例3:再远再久,都会想起小河,把长存心底的思念铺开来,铺出一片挥之不去、刻骨铭心的乡愁来。(3分。意思对即可)
河北省隆化存瑞中学2021届高三高考语文模拟卷(二)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植绿、爱绿、护绿的全民行动,不断折射出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的升华。从种树时不断摸索适宜树种,到养树时防范恶劣天气,再到改变人们传统的开发观念、呵护树苗生长空间……一代代建设者把青春播撒在祖国大地上,孕育出点染江山的葱茏绿意,换来了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累累硕果,更凸显出生态文明理念的可贵。享受着绿荫和美景,我们
深刻地认识到,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才能更好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
融合、良性互动。植树造林,收获的不仅是绿色树苗,还有民生福祉的不断改善。在绿色国土串珠成链、连点成片的同时,许多林业工人和农牧民通过产业扶贫、生态扶贫获得了稳定收入,幸福感
提升。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植绿、爱绿、护绿的全民行动,折射出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不断升华。
B.植绿、护绿、爱绿的全民行动,不断折射出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的升华。
C.爱绿、植绿、护绿的全民行动,折射出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不断升华。
D.爱绿、护绿、植绿的全民行动,不断折射出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的升华。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不但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之路,而且因噎废食放松经济发展
B.既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之路,也不能因噎废食放松经济发展
C.不能因噎废食放松经济发展,而要走“先污染后治理”之路
D.虽然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之路,但是也不能因噎废食放松经济发展
20.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更加
切实
有机
显著
B.更加
确切
巧妙
明显
C.尤其
确切
有机
显著
D.尤其
切实
巧妙
明显
【答案】
18.C
19.B
20.A
【分析】
18.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有两处语病,一是“植绿、爱绿、护绿”语序不当,“爱绿、植绿、护绿”应是递进关系;二是状语语序不当,“不断”不是“折射”的状语,而是“升华”的状语,应该修饰“升华”。
故正确的句子是:爱绿、植绿、护绿的全民行动,折射出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不断升华。
故选C。
19.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衔接的能力。
“走‘先污染后治理’之路”“因噎废食放松经济发展”是两种不能走的道路,故应用并列关系的关联词,并且要否定这两条道路。根据语意分析,排除ACD。
故选B。
20.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运用近义词的能力。
更加:副词,表示程度上又深了一层或比数量上进一步增加或减少。尤其:副词,表示更进一步。根据语境,应该是程度上更加深一层,故应用“更加”。
切实:指切合实际,实实在在。确切:恰当的意思。根据后文“推动”相搭配,应用“切实”。
有机:事物的各部分互相关连协调而不可分,就像一个生物体那样。巧妙:灵巧高明,超乎寻常的。根据后文“融合”,相搭配的是“有机”。
显著:引人注目。明显:清楚地显露出来,容易让人看出或感觉到。根据语境,两个词都能使用。
根据以上分析,排除BCD三项。故选A。
河北省石家庄市2021届高三毕业班教学质量检测(二)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
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首先进入视野的景色我称它"阳春白雪",款款而过的河水两岸是蓬勃的火棘丛。仲春时节,春风煦暖,白色的米粒一样的白花绽开,蓬松的大雪覆盖,使火棘丛膨胀开来,成垛成堆。这火棘的青春之花虽细微,绚烂起来,也是压枝袭人,疯狂了一般。
火棘谷向前,泉水已然成川,宁谧平稳,君子般温文尔雅。然而,一跌一抛,便有了激越的脾气,再一路而下,瀑布就相继现出声威了。不过,(
)。声与静、远古与现代、人生与四季。都融汇在美妙和谐的山与水之中。爱静的人可尽享其宁谧。
好动的人可尽情地嬉戏。原来。那一涧幽蓝如一道长弦。所流动的都是和谐的乐音,
高亢也罢。纤弱也罢。对感应它的人都是一种抚慰。这就是天
籁么?这就是天籁!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
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笼罩你的是风清月明般的宁静,
感觉到的却是那奔腾的瀑声
B.虽然奔腾的瀑声笼罩着你,
你却感觉到了风清月明般的宁静
C.笼罩你的奔腾的瀑声并未让你感觉不到那风清月明般的宁静
D.笼罩你的是奔腾的瀑声,
你感觉到的却是风清月明般的宁静
19.下列对文段中词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阳春白雪"四字用了引号,
表示它不再是原意,而有了新的内涵。
B."君子般温文尔雅"运用比喻手法,表现了泉水成川后宁谧的特点。
C."声与静……人生与四季"形成排比,读来有一种浩然阔大的气势。
D."这就是天籁么?
这就是天籁!"设问的手法,起到了强调的作用。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3分)
【答案】
18.D
19.C【解析】错在"浩然阔大的气势",虽有气势,但并不浩然阔大。
20.改句∶仲春时节,春风煦暖,米粒一样的白花绽开,恰如蓬松的大雪覆盖,使火棘丛膨
胀开来,成垛成堆。
【解析】原句有两种语病∶
①重复赘余,删掉"白色的"。②不合逻辑,在"蓬松的大雪"前加"恰如"。改对一处
1分,改对两处3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