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预测三 以中国疫情防治与疫苗研发背景考查历史上的医学与疫病防治-2021年高考历史热点押题训练(答案带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热点预测三 以中国疫情防治与疫苗研发背景考查历史上的医学与疫病防治-2021年高考历史热点押题训练(答案带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7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5-14 22:50: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热点预测三 以中国疫情防治与疫苗研发背景考查历史上的医学与疫病防治-2021年高考历史热点押题训练
1.春秋时期,秦医不仅在救死扶伤和医学实践上取得了显著成就,还在防疫和养生等方面形成了秦人自己的医学理论。《睡虎地秦简》中有关于“丙与里人及甲等会饮食,皆莫肯与丙共桮(杯)器”的记载。据此可知,秦国医学( )
A.产生于长期的战争环境中 B.占主导地位的是官方医学
C.注重实践与理论间的联系 D.形成完整的疫病预防体系
2.在李时珍以前,我国医学书籍上记载的药物品种繁杂,名称混乱。李时珍上山采药并阅书八百多种,对古籍本草书上的药物加以鉴别和考证,经过近三十年辛苦劳动,写成了《本草纲目》一书。该书( )
A.凝聚了中外医学工作者巨大的心血 B.旨在鉴别和考证药物名称
C.系统总结了16世纪以前医药学成果 D.由李时珍组织太医院完成
3.“种痘”给不少人留下了童年的回忆。下图描绘了中国古代旱苗法的场景。这一场景反映出( )
A.种痘法在古代得到普遍推广 B.中医十分重视探索疫病防治的方法
C.中医在疫病防治上成效显著 D.种痘方式违背了现代医学接种规律
4.明清时期,中医研究进一步发展。明代使用的人痘接种术,开创了免疫学的新纪元;清代学者王清任所著的《医林改错》,注重实证研究,提出对于脏腑解剖的新见解,纠正了古代医籍中关于解剖知识的某些错误。材料反映出明清时期的中医研究( )
A.推动了人口的持续增长 B.系统总结了中医药学成就
C.丰富了传统的医学理论 D.深受西方实证科学的影响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最早的文字殷墟甲骨文已经有了“虫”“蛊”“疟疾”的记载,《尚书》《诗经》《国语》《左传》《史记》和《汉书》等都有部分疫情记载,《五行志》里也记载了传染病的发生和防治情形。从文献记载来看,中国古代本着“国以人民为本”的思想,鼓舞民众防治疫病的信心,注重防治结合。秦律规定,凡麻风病人都要送往“疠迁所”隔离起来。西汉时碰到疾疫,也采取了及时的隔离措施,以防传染。两宋前后设有各种职能不尽相同的医疗机构,如养济院、福田坊、将理院和安济坊等,主管医学教育和药材经营;明朝涌现了大量传染病学的专家,他们总结经验,分别出版了专门研究瘟疫、痘疹、麻风病、梅毒和疟疾等传染病的医学专著,向各州县推广,宣传预防、医治疫病的知识。
——摘编自王立群《历史视角看瘟疫》
材料二 公元前430年,雅典人与斯巴达人正处于战争的胶着状态中,搅动整个希腊古典时代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到了关键时刻。一场瘟疫席卷整个雅典并导致了近1/4的居民死亡。雅典三面环山,一面傍海,淡水资源缺乏,老城区以神庙为中心,人口密度过大,新城区,遵循自然状态延伸,没有严格规划标准;民居的分布显得比较杂乱,习惯在公共场合交流、运动、参政、学习.缺乏集中社区的概念。虽然雅典人在疾病爆发初期就开展积极自救,但医护人员因缺乏防疫护具而纷纷中招。到公元前427年,肆虐雅典的瘟疫渐渐平息。希波克拉底,一面积极调查疫情,同时探寻病因及解救方法,利用烈焰产生的隔绝与净化空气效果,成功遏止疫情的扩散。这也成为今天预防瘟疫的重要手段。
——摘编自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和雅典防疫措施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国政府与雅典防疫措施产生的背景,并对防疫效果及作用进行评析。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医西传始于十六世纪,1575年,西班牙人在福建首次接触中医和草药。这一时期也是中西方历史的重要转折时期。随着郑和船队停止远航,大明帝国失去了对外开拓的机会,失去了与世界主动交往的动力。同时,西方世界正发生深刻的社会变革,资本主义产生并迅速发展,人文主义者声势浩大。路易十四时代刻板的气氛开始退化,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方兴未艾。西方人积极探索通往东方的航道,逐步构建起遍布全球的殖民网络,随着传教士进入中国,他们便成为影响中西文化交流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摘编自张宗鑫《明后期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材料二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利玛窦中国札记》(1615)中介绍中国医学:“中国医疗技术的方法与我们所习惯的大为不同。他们按脉的方法和我们一样……他们用的药物非常简单,例如草药或根茎等诸如此类的东西。”波兰籍传教士卜弥格在中医西传史中有着开创性的贡献,他撰写了《中国植物志》《中国医药概说》《中国诊脉秘法》等著作,涉及中国动植物学、医药学等方面。法国籍传教士钱德明著有《中国药物》,介绍了中国草药。有部分传教士认为中国传统医学在诊断、治疗等方面缺乏系统性,甚至在治病过程中保留了很多迷信观点。中医西传后,针灸理疗一度成为欧洲上流社会养生调理、治病诊疗的潮流之选。英国著名医生佛洛伊尔受到中国脉学的启发,发明了脉搏诊测器。
——摘编自何娟《中医药西传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16世纪中西方社会在对外开拓方面的表现并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中医西传的内容进行举例说明,简析中医西传的影响。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由于宋代灾害与瘟疫多发,针对突发的灾情与疫情,政府需要采取相应救急措施予以应对。《寿安院记》载:“国朝置福田院,恤穷疾。与天地同一好生。常平仓专使为凶荒疾疫设,将以救民病。”考虑到疾病的传染性问题,宋朝相关机构规定:“宜以病人轻重而异室处之……军民在路遇疾,往往客店户恶其扰人,又虑传染,多是不肯安着。本府已告城内外客店户并军巡地分,遇有经过人病患,仰即时具状,经提督官,随即押下,差医人诊视,给药医治。”宋孝宗年间,战争引发疫情,朝廷“令和剂局疾速品搭修合合用药四万帖”“令医官局差医官巡门诊视,用药给散宋朝的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成效。
——摘编自杜箐《宋代医疗福利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防抗疫情的举措及其取得成效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宋朝防抗疫情的影响。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仁宗时,因京师大疫,仁宗命太医和药,内侍拿出犀角二本,析而视之,其一“通天犀”。内侍李舜举请求留下供皇帝御用,仁宗曰:“吾岂责异物而贱百姓?”竟碎之以和药。又命官办旅馆和私家旅馆一律免收10天房费,以收治染疫者,并“令太医择善察脉者,即县官授药,审处其症状予之,无使贫民为庸医所误”。
——摘编自徐仪明《论孟子“仁术”说对北宋儒医文化发展的影响》
材料二 1910年10月,中国东北鼠疫爆发。据载,“该次之疫,遍布东三省,延及华北,染疫而死者几六万人”。清政府与日本、俄国建立了防疫合作关系,并任命英国剑桥大学毕业的伍连德博士出任防疫全权总指挥官。伍连德努力推行现代医学的防疫手段,至1911年4月,疫情得到控制。在伍连德联络下,世界上第一次国际肺鼠疫会议于1911年4月在奉天(今沈阳)召开,会议对鼠疫所涉及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细致的研究,为中国乃至世界的鼠疫防治做出重大贡献。
——摘编自《奉天万国鼠疫研究会始末》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防疫工作。1949年10月,察哈尔省鼠疫爆发,毛泽东亲自电请斯大林派遣防疫队来华协助防疫。1950年2月,党和政府发动全国军民联合开展了春季防疫运动,成绩显著。1952年,为反对美国细菌战,全国军民把卫生防疫提高到移风易俗、保卫国家的高度,开展了群众性的爱国卫生运动。在应对严重疫情的过程中,逐步建立了一套卫生防疫机制:成立疾疫防控决策领导机构、建立各级卫生防疫队、实行疫区封锁和国内交通管制等。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各种急慢性传染病、寄生虫病及地方病等发生蔓延的情况逐步减少甚至绝迹,人民的身体健康得到保证,全国城乡人口也逐步上升。
——摘编自李洪河《新中国国家卫生防疫机制的建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仁宗的抗疫措施所体现的治国理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北抗疫措施的特点,并说明促使清政府积极应对鼠疫的因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初期防疫工作卓有成效的主要原因及意义。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天花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的病毒性疾病,死亡率高。天花在中国防治古已有之,唐代医书中就有天花的论治。金代有了天花的发疹病专著。李时珍《本草纲目》列有预解、内托、外治三部分,详细总结痘疮的治疗。16世纪中叶,中国发明了人痘接种术,最初的种痘术还很粗糙,副作用大。到16世纪中后叶,人痘接种术已有改进并广泛推行。人痘接种术的主要方法是用天花患者的痘流研粉成痘苗,吹入健康小儿鼻中,使其感染,是谓旱苗法。此外还有痘衣法、痘浆法(较危险)、水痘法等。接种后的小儿症状比较轻微,反应过后可产生对天花的免疫力。人痘术的推广有效地预防了天花,中国的人痘术很快传遍世界。
——摘编自张箭《天花的起源、传布、危害与防治》
材料二 18世纪初,人痘接种法传到了英国,由于歧视东方国家科技,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受到英国人的冷遇。英国乡村医生琴纳研究了中国的人痘接种法,经过20年大量试验,18世纪末琴纳发现接种牛痘能够预防天花。牛痘比起人痘具有安全、副作用小,然而牛痘术受到英国部分保守派人士和著名学者的非议,他们担心接种牛痘的人会和动物处于同样的地位,这严重影响了牛痘术的推广。19世纪初,牛痘术传入中国,受到各级开明官员的鼓励,一些社会名流亦纷纷题词、味诗,广泛宣传牛痘知识,很快牛痘术取代人痘术。
——摘编自张培林《琴纳发明牛痘术的科学方法论意义》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预防天花的特点及其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牛痘术在中英两国受到不同对待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从琴纳发现牛痘术中得到的启示。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孙思邈,唐朝著名医药学家,也是养生的实践家,百岁时犹视听不衰,神采甚茂。孙氏少年多病,七岁读书,即日诵千言。七十岁时完成医学巨著《备急千金要方》,年近百岁时又完成第二部巨著《千金翼方》,这两部书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医学百科全书。
孙思邈特别重视妇幼保健,是创建妇科的先驱。他在《千金要方》中首列妇科三卷,儿科一卷,把妇儿科放在首位。作为我国历史上罕见的百岁老人之一,他把老庄学说中的“静功”与“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动功”结合起来,辅以食疗,倡导卫生,从而使我国的养生之道向前推进了一步。
孙思邈十分重视水质的洁净与健康,关于消化道传染病,强调对水源进行消毒。他终生以慈悲之心钻研医学,曰“人命至贵,有贵千金”,在行医生涯中,他始终至精至诚,身体力行。千余年来,他大医精诚的形象始终被人们深深仰慕。
——摘编自王淑玉《大医精诚孙思邈》
(1)根据材料,概括孙思邈对我国传统医学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思邈取得巨大医学贡献的原因。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材料“在救死扶伤和医学实践上取得了显著成就”“在防疫和养生等方面形成了秦人自己的医学理论”等说明春秋时期,秦国的医学重视医学实践和理论的结合,故C项正确;由材料不能得出医学产生于长期的战争环境中,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说明官方医学占据主导,故B项错误;这一时期仅仅提出有关防疫和养生等方面的医学理论,并未形成完整的疫病预防体系,故D项错误。
2.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了李时珍在前人的基础上,经由自己长期的阅读、考察、鉴别和考证,终于完成《本草纲目》这一巨著的历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本草纲目》系统总结了16世纪以前医药学的经验和成果,是中国古代医药学、植物学的宝贵遗产,对中国乃至世界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故C项正确;《本草纲目》并未涉及外国医学工作者的心血,故排除A项;《本草纲目》除记载大量药物名称外,还收录了很多药方,故此书不仅仅是为了鉴别和考证药物名称,更是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故排除B项;D项材料未体现,故排除。
3.答案:B
解析:根据图文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医运用“旱苗法”种痘防治天花,这说明中医十分重视探索疫病防治的方法,故B项正确;A项结论由材料无法推知;成效是否显著仅从图片信息无法推知,C项错误;古代种痘法与现代医学接种规律并不违背,D项错误。
4.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明代使用的人痘接种术,开创了免疫学的新纪元;清代学者王清任……注重实证研究,提出对于脏腑解剖的新见解,纠正了古代医籍中关于解剖知识的某些错误”可知,明清时期的中医研究丰富了传统的医学理论,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明清时期中医学的发展,与中医研究推动人口增长关联不大,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王清任纠正了古代医籍中关于解剖知识的某些错误,这属于实证医学,并非系统总结中医药学的成就,排除B项;材料并未提及明清时期的中医研究受到西方实证科学的影响,排除D项。
5.答案:(1)特点:中国古代:体现民本思想,发挥主观能动性,防治结合;采取法律手段,严格控制疫区人员流动;建设和完善国家医疗机构,加强对疫病的控制;大力普及医学知识,加强预防。雅典:积极开展自救;调查探寻,摸索施救;成功实践,防疫措施进步。
(2)背景:中国古代: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发展,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商品经济活跃,小农经济占主导;(儒学思想影响)思想观念落后、愚昧。雅典:发动伯罗奔尼撒战争;缺乏淡水资源;城市缺乏科学规划;公共活动助涨了疫情扩散;民主政治走向衰落;工商业的发展遭到重创;人文主义思想的极端发展等。评价:中国古代:在生产力和医学科学水平低下的古代,祖先们虽然不能完全认识到疫病流行的根本原因和确切的治疗方法,也不能更有效地抑制疫病的传染和流行;但是,在长期抗灾救疫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治疗传染病的科学知识和方法;古人的防控措施也为我们今天的疫病防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雅典:合理规划城市布局,促进城市发展;提高公民卫生意识;推动医疗技术进步,为后世医疗卫生体系建立奠定基础;这场瘟疫对雅典的民生经济、军事、政治与民众心理方面都产生了沉痛而不可磨灭的打击,是雅典由盛转衰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和雅典的防疫措施。第一小问中国古代防疫措施的特点,根据材料一“从文献记载来看,中国古代本着‘国以人民为本’的思想,鼓舞民众防治疫病的信心,注重防治结合”得出民本思想,发挥主观能动性,防治结合;根据材料一“秦律规定,凡麻风病人都要送往‘疠迁所’隔离起来。西汉时碰到疾疫,也采取了及时的隔离措施,以防传染”得出采取法律手段,严格控制疫区人员流动;根据材料一“两宋前后设有各种职能不尽相同的医疗机构,如养济院、福田坊、将理院和安济坊等,主管医学教育和药材经营”得出建设和完善国家医疗机构,加强对疫病的控制;根据材料一“明朝涌现了大量传染病学的专家,他们总结经验,分别出版了专门研究瘟疫、痘疹、麻风病、梅毒和疟疾等传染病的医学专著,向各州县推广,宣传预防、医治疫病的知识”得出大力普及医学知识,加强预防;第二小问雅典防疫措施的特点,根据材料二“虽然雅典人在疾病爆发初期就开展积极自救,但医护人员因缺乏防疫护具而纷纷中招”等信息得出开展积极自救;根据材料“希波克拉底,一面积极调查疫情,同时探寻病因及解救方法”等信息得出调查探寻,摸索施救;根据材料“利用烈焰产生的隔绝与净化空气效果,成功遏止疫情的扩散”得出成功实践,防疫措施进步。
(2)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雅典的防疫背景及分析。第一小问中国古代防疫措施产生的背景,根据所学知识,从政治的角度可得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发展,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从经济的角度可得商品经济活跃,小农经济占主导;从思想的角度可得(儒家思想影响)思想观念落后、愚昧。第二小问雅典防疫措施产生的背景,根据材料“雅典人与斯巴达人正处于战争的胶着状态中,搅动整个希腊古典时代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到了关键时刻”“雅典三面环山,一面傍海,淡水资源缺乏”“老城区以神庙为中心,人口密度过大,新城区,遵循自然状态延伸,没有严格规划标准;民居的分布显得比较杂乱,习惯在公共场合交流、运动、参政、学习,缺乏集中社区的概念”等信息得出发动伯罗奔尼撒战争;雅典缺乏淡水资源;城市缺乏科学规划;公共活动助涨了疫情扩散。根据所学知识,从政治的角度可得公元前5世纪雅典民主政治走向衰落;经济的角度可得从公元前5世纪雅典工商业的发展遭到重创;从思想的角度可得公元前5世纪雅典人文主义思想的极端发展等,第三小问评析,根据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措施,从局限性角度;分析可得出,不能完全认识到疫病流行的根本原因和确切的治疗方法,也不能更有效地抑制疫病的传染和流行,从积极性角度分析可得出,在长期的抗灾救疫过程中他们积累了丰富的治疗传染病的科学知识和方法;从对后世的影响的角度分析可得出,古人的防控措施也为我们今天的疫病防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对雅典防疫措施的评析,积极方面从雅典城市建设的角度分析可得在雅典疫病后,合理规划布局,促进城市发展;从科技的角度分析可得出,推动医疗技术进步,为后世医疗卫生体系建立奠定基础;从思想的角度分析可得出,提高公民卫生意识,消极方面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场瘟疫在雅典的民生经济、军事、政治与民众心理方面都产生了沉痛而不可磨灭的打击,是雅典由盛转衰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6.答案:(1)表现:中国实行“海禁”,失去与外界联系交往的动力;西方对外扩张,积极探索通往东方的航道。原因:政治上,中国封建专制进一步强化,西方封建制度衰落,资产阶级革命兴起;经济上,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发展,西方商品经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思想上,中国思想专制统治,西方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推动思想解放。
(2)内容说明:中医脉学;中药学;中医针灸学。积极影响:丰富了近代中医西传的内容,为现代中医的对外交流奠定了基础;中国针灸治疗、中国脉学传播到西方,对西方近代科学和医学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推动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扩大中医在世界的影响。消极影响:由于传教士自身专业局限,在传播中存在对中医的片面理解;满足了西方国家对中国自然资源的探索,为后期掠夺中国的自然资源埋下了伏笔。
解析:本题考查十六世纪中西方的比较、中医西传。
(1)第一小问表现,由材料一“随着郑和船队停止远航,大明帝国失去了对外开拓的机会,失去了与世界主动交往的动力”得出中国实行“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失去与外界联系交往的动力;由材料一“西方人积极探索通往东方的航道,逐步构建起遍布全球的殖民网络”得出西方对外扩张,积极探索通往东方的航道。第二小问原因,由材料一“十六世纪”“郑和船队”“大明帝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中国封建专制进一步强化,自然经济进一步发展,思想专制统治;由材料一“资本主义产生并迅速发展,人文主义者声势浩大。路易十四时代刻板的气氛开始退化,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方兴未艾”得出西方封建制度衰落,资产阶级兴起,西方商品经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推动思想解放。
(2)第一小问内容,由材料二“他们按脉的方法和我们一样”“英国著名医生佛洛伊尔受到中国脉学的启发”得出中医脉学;由材料二“《中国医药概说》”“《中国药物》”得出中药学;由材料二“针灸理疗一度成为欧洲上流社会养生调理、治病诊疗的潮流之选”得出中医针灸学。第二小问影响,由材料二“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利玛窦中国札记》(1615)中介绍中国医学”“波兰籍传教士卜弥格在中医西传史中有着开创性的贡献,他撰写了《中国植物志》《中国医药概说》《中国诊脉秘法》等著作,涉及中国动植物学、医药学等方面。法国籍传教士钱德明著有《中国药物》,介绍了中国草药”得出丰富了近代中医西传的内容,为现代中医的对外交流奠定了基础;由材料二“中医西传后,针灸理疗一度成为欧洲上流社会养生调理、治病诊疗的潮流之选。英国著名医生佛洛伊尔受到中国脉学的启发,发明了脉搏诊测器”得出中国针灸治疗、中国脉学传播到西方,对西方近代科学和医学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由材料一“成为影响中西文化交流中不可忽视的因素”得出推动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由材料二“有部分传教士认为中国传统医学在诊断、治疗等方面缺乏系统性,甚至在治病过程中保留了很多迷信观点”得出由于传教士自身专业局限,在传播中存在对中医的片面理解;由材料一“西方人积极探索通往东方的航道,逐步构建起遍布全球的殖民网络”,材料二“《中国植物志》《中国医药概说》《中国诊脉秘法》等著作,涉及中国动植物学、医药学等方面。法国籍传教士钱德明著有《中国药物》,介绍了中国草药”得出满足了西方国家对中国自然资源的探索,为后期帝国主义国家掠夺中国的自然资源埋下了伏笔,由材料二外国传教士对中医学的介绍得出扩大中医在世界的影响。
7.答案:(1)举措:设置福田院等救助机构;建立病人隔离制度;统一布控发放药品。原因:专制集权制度的加强;封建经济的发展;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医药事业的进步;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
(2)有利于减少疫情灾害;有利于维系民众健康和生活水平;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为后世防抗疫情提供经验教训;不可能根绝疫情。
解析:(1)根据材料“国朝置福田院,恤穷疾”“宜以病人轻重而异室处之”“令和剂局疾速品搭修合合用药四万帖”等信息可概括措施;根据材料“由于宋代灾害与瘟疫多发”“政府需要采取相应救急措施予以应对”“与天地同一好生将以救民病”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原因。
(2)根据材料“遇有经过人病患,仰即时具状,经提督官,随即押下,差医人诊视,给药医治”“针对突发的灾情与疫情”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影响。
8.答案:(1)以仁治国,以民为本。
(2)特点:政府注重实效;国际合作共同应对;采用现代医学手段进行防疫。因素:俄、日有利用疫情加紧向东北渗透的野心;当时国内社会矛盾尖锐,革命运动发展;“新政”措施(近代时期的变革)促进了政府观念和社会观念的开放;有西学、西医背景的学者专家的推动。
(3)原因: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有效的卫生防疫机制的建立;坚持人民当家作主,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形成群防群治局面;苏联的帮助。意义:改变了近代以来中国人的卫生和文明形象;大大提升了中国人的身体及精神素质;党和政府赢得人民的信赖与拥护;为新中国政权巩固和经济建设创造有利条件。
解析:(1)根据材料中“仁术”“儒医文化”“贫民”等关键词,联想所学“儒家思想”“民本”“仁政”等知识,就可以归纳出宋仁宗以仁治国,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
(2)围绕清末东北防疫措施来设计问题。特点要根据材料中“与日本、俄国建立了防疫合作关系”“对鼠疫……全面细致的研究”,以及任命伍连德为抗疫总指挥官等信息进行概括。清政府积极应对鼠疫的因素要联系时代背景,材料中时间段定在1910年前后,日俄战争、清末“新政”、辛亥革命等都发生在这一时期,疫情与历史巨变交织,影响着历史发展的方向,也昭示着民族的命运。解题时能联系历史事件,把握时代特征,从国际、国内因素及专家学者的作用等分析说明。
(3)围绕新中国成立初期防疫工作的开展,来凸显人民政府为人民的施政理念。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防疫工作卓有成效的原因要结合材料与时代背景来阐释。根据材料中“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防疫工作”,可得出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根据“在应对严重疫情的过程中,逐步建立了一套卫生防疫机制”,可得出有效的卫生防疫机制的建立;根据“全国军民把卫生防疫提高到移风易俗、保卫国家的高度,开展了群众性的爱国卫生运动”,可得出坚持人民当家作主,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形成群防群治局面;根据“毛泽东亲自电请斯大林派遣防疫队来华协助防疫”,可得出苏联的帮助。回答意义时,要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形势,从防疫工作对国家形象的影响,对人民身体健康的作用,对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及政权巩固的意义等角度分析作答。
9.答案:(1)特点:技术世界领先;长期经验积累的结晶;重视接种预防。(言之成理即可)
意义:为预防天花找到了行之有效的方法;降低了天花的得病率;为世界医学进步做出了贡献。(任答2点,言之成理即可)
(2)原因:英国,宗教观念浓厚;保守派和学者的非议。(言之成理即可)中国,牛痘的毒性弱,更为安全可靠;种痘历史悠久,人们更易于接受;官员和名流的提倡。(言之成理即可)
(3)启示;科学研究要相互交流,彼此促进、共同提高;要善于吸收和借鉴前人的科学成就;要注重推陈出新;要认真观察,勤于思考,大胆实验。(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1)“特点”可根据材料中“中国的人痘术很快传遍世界”“副作用大”“较危险”和从唐代开始到16世纪的探索历程来归纳;“意义”可以从材料中“有效地预防了天花”“中国的人痘术很快传递世界”来回答。
(2)英国的“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中“歧视东方国家科技”“担心接种牛痘的人会和动物处于同样的地位”和所学知识“宗教观念浓厚”来概括回答。中国的“原因”可根据材料“具有安全、副作用小”和材料一中国种痘历史悠久,人们更易于接受等角度来回答。
(3)“启示”可根据琴纳借整人痘术发明牛痘术得出要相互交流,彼此促进、共同提高和要善于吸收和借鉴前人的科学成就,以及要注重推陈出新;根据材料中“经过20年大量试验”可得出要认真观察,勤于思考,大胆实验。
10.答案:(1)贡献:医学著作丰厚;推动了妇幼保健的发展;完善传统养生之道;提倡预防消化道传染病;促进人们关注水质健康。
(2)原因:天资聪慧、潜心钻研的科学精神;关注民生、身体力行;农耕经济较为发达;政治较为开明;儒释道三教并行;传统医学的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唐代医学家孙思邈。
(1)要求根据材料概括孙思邈的医学贡献,根据材料“七十岁时完成医学巨著《备急千金要方》,年近百岁时又完成第二部巨著《千金翼方》,这两部书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医学百科全书”得出医学著作丰厚;根据材料“孙思邈特别重视妇幼保健”得出推动了妇幼保健的发展;根据材料“使我国的养生之道向前推进了一步”得出完善传统养生之道;根据材料“孙思邈十分重视水质的洁净与健康,关于消化道传染病,强调对水源进行消毒”得出预防消化道传染病和促进人们关注水质健康。
(2)分析孙思邈取得巨大医学贡献的原因。根据材料中“七岁读书,即日诵千言”“他终生以慈悲之心钻研医学”得出天资聪慧、潜心钻研的科学精神;根据材料中描述的孙思邈的作为,可得出关注民生、身体力行;结合孙思邈所处的时代,可分别从经济、政治、思想三个角度的阶段特征进行概括,经济方面,农耕经济较为发达;政治方面,政治较为开明;思想文化方面根据材料中“把老庄学说中的‘静功’与‘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动功’结合起来”可得出儒释道三教并行;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传统医学的影响。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