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预测五 中国近代报刊、书籍与近代思想-2021年高考历史热点押题训练
1.1861年,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认为中国应该“始则师而法之,继则比而较之,终则驾而上之”,提倡设翻译公所,培养翻译人才,借以扩充西学的范围。这说明冯桂芬( )
A.突破了“中体西用”的思想 B.力主通过维新变法改变中国的命运
C.关心时政追求“经世之学” D.主张全面引进“体用兼备”的西学
2.1874年,《循环日报》发表了《倡设日报小引》,着重提出了学习外人之长以治理中国的问题,接着又陆续发表了《当用泰西新法》《当仿西法造战舰》等宣扬革新自救的言论。这说明《循环日报》( )
A.为洋务自强立言发声 B.成为推进维新变法的舆论阵地
C.引导民众参与政治 D.配合了革命党人的革命斗争
3.19世纪70年代,《循环日报》发表了《倡设日报小引》,着重提出了学习外人之长以治理中国的主张,接着又发表了《当用泰西新法》《当仿西法造战舰》等宣扬革新自救的文章。这说明《循环日报》( )
A.为洋务自强立言发声 B.成为推进维新变法的舆论阵地
C.引导民众参与政治 D.配合了革命党人的革命斗争
4.对于意在醒世的《海国图志》予以最大注意的,不是中国人,而是日本人。日本社会因炮声震撼而惊醒,中国社会却在炮声沉寂后又昏昏睡去。在《海国图志》中最能引起日本人注意的是(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外国的军事科技 C.外国的历史地理 D.师夷长技以自强
5.康有为说他在读了《海国图志》后,“购地球图,渐收西学之书,为讲西学之基矣”。日本历史学家井上清在其所著的《日本现代史》中指出:“幕府末期人士经由《海国图志》,最初获得了关于国际法和立宪政治的知识。"这表明《海国图志》( )
A.有利于近代意识的觉醒 B.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思想
C.已在中外产生广泛影响 D.具备了广阔的国际视野
6.1895年,康有为创办《万国公报》;民国时期,曾任《万国公报》编辑的范玮说道:“至每月发行之《万国公报》,尤明目张胆讲平等,说自由,推美国之民主主义与立宪政体,而叹息痛恨于满洲朝廷之不进步。后来种族思想勃发而不可遏,中华民国成立于一举之间,则广学会之书报与之有劳也。”据此可知( )
A.公共传媒具有启迪民智的作用 B.舆论宣传促进戊戌变法运动
C.该报纸是近代中国报刊的先驱 D.清政府注重舆论构建与引导
7.下表是《万国公报》登载的“有奖征文广告”,它引发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征文递交后,“佳作极多”。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 )
时间 征文内容 征文要求
1881年 富国要策、风水辟谬、中西相交之益、崇事偶像之害 论、策、时文、古文均可,每篇字数约10000,务要题目贯通,意理明澈,逐段分析
1889年 问格致之学泰西与中国有无异同?问泰西算术何者较中法为精 每篇字数约2000?3000,务期畅达明晓
A.崇尚新文化已成为社会主流 B.中体西用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C.知识分子更多地与社会接触 D.维新思想借助报刊深入发展
8.直报是清末天津出版的商报,甲午战争前夕,《直报》提出废科举、设议院等多种维新主张。《直报》还抨击清廷对北京强学会的弹劾,利用读者来信为维新造势、转载中外新闻、代售进步书籍。据此可推断,《直报》( )
A.起到思想宣传和信息传播作用 B.是近代中国最早的商业报纸
C.是维新派创办的理论宣传工具 D.宣传维新思想成为社会共识
9.1902年的《中外日报》记载:在四川,时务新书原本很少见,然而“自变法谕下,坊间辑刻蒙学新书甚夥(多)”;在安徽,考棚前各书铺生意火爆,尤以四书经史策论销场为大;在湖北,各书店“销场固旺”,严译《天演论》《原富》等篇亦渐有购阅者。这些现象说明( )
A.维新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潮 B.知识分子拥护清末新政
C.政府积极营造尚文社会风气 D.时政变化影响文化市场
10.1904年,陈独秀在《安徽俗话报》刊文介绍了成汤灭夏桀,武王灭商纣,周公、召公实行十四年共和制的故事,指出周召共和“仿佛和西洋人所说的贵族共和政体相同”,并把它描绘成一个“国内太平,家家富足,人人有道”“中国空前绝后的太平世界”。陈独秀此举意在( )
A.宣传民主革命思想,反对专制 B.高举科学大旗,批判传统文化
C.提倡“文学革命”,大力推广白话文 D.强调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机
11.下图是1907年《日新画报》上刊登的《不开通》。从图中可以看到:每日放学时,很多人都围在甘石桥第一女学蒙养院门口,妨碍了交通。由图可知( )
A.清朝顽固阻挠教育变革 B.男女平等思想深入人心
C.新旧思想交锋异常激烈 D.近代转型道路困难重重
12.1915年,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热情歌颂青年,将他们比喻为初春和活力四射的太阳。他还指出青年是社会的“新鲜活泼细胞”,“新陈代谢”是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从中可以看出陈独秀( )
A.满意民国形势并寄望于青年 B.激励启发青年进行时代变革
C.认为只有青年才能挽救危机 D.鼓励青年勇于批判传统文化
13.1915年,《新青年》开设了《世界说苑》《国外大事记》专栏,对“日本三政党之合并与内阁更迭”“德意志之国民性”“法国革命时代之军人”等内容进行了介绍。这些专栏介绍在当时旨在( )
A.寻求救国的社会改造方案 B.抵制改良思想传播
C.争取列强对中国革命支持 D.否定中国传统文化
14.1919年5月18日李大钊在《每周评论》中称“这作恶的人,不仅是曹、章、陆一班人,现在的世界仍然是强盗的世界啊!”李大钊做出如此评论的主要原因是( )
A.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B.十月革命马克思主义传播
C.五四运动学生反抗政府 D.新文化运动后期发生转向
15.郑观应曾在《盛世危言》中强调:“自《大学》亡《格致》一篇,《周礼》阙《考工》一册,古人名物、象数之学,流徙而入于泰西。”这一观点在晚清十分盛行,被称为“西学中源说”。这表明( )
A.中国知识界已经全盘接受西学 B.中国知识分子仍鄙视西学
C.西学得到部分国人有条件认可 D.中学与西学存在历史联系
16.五四运动时期,报刊改革成为社会上的一大热点,这反映出知识分子已经认识到( )
报刊在五四运动时期的业务改革 (1)开展各种思想观点的自由讨论,实行百家争鸣。
(2)重视政论传统,发挥政论的战斗作用。
(3)提倡白话文,确立白话文在报刊上的主导地位。
(4)报刊文体创新,“随感录”等新体裁深受欢迎。
(5)新式标点符号开始在报刊上使用。
A.文学体裁的改革势在必行 B.马克思主义应与工农运动相结合
C.白话文得到社会广泛认可 D.利用公共传媒手段推动社会进步
17.20世纪三十年代《申报》发起的兴女学讨论,有从海外发回的各国妇女运动消息“巴黎讯法国女子参政运动”,有对国内妇女成就的报道“大夏大学置有奖学金……有二个女得者”,更有将三从四德“看作像毒药一般”,进而发出“女人是人”的呼声。这反映出( )
A.实现男女平等的现实 B.女学教育的丰富内容
C.社会剧变的深刻背景 D.西方习俗的广泛传播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始则师而法之,继则比而较之,终则驾而上之”“提倡设翻译公所,培养翻译人才,借以扩充西学的范围”可知,冯桂芬关心时政,力图“师夷长技”,以进行社会变革,故选C项;材料中冯桂芬只是主张“始则师而法之,继则比而较之,终则驾而上之”,未涉及突破了“中体西用”的思想,故排除A项,材料虽然主张“对社会进行全面的变革”,但并未涉及社会制度的革新,故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冯桂芬主张全面引进“体用兼备"的西学,且与史实不符,故排除D项。
2.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着重提出了学习外人之长以治理中国的问题”“宣扬革新自救的言论”并联系1874年这一时间点,可知这是洋务运动时期,报纸提倡学习西方,要求革新自救,符合洋务运动的实践,故选A项;维新变法是在19世纪末,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B项;从材料看不出引导民众参与政治,故排除C项;当时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尚未出现,故排除D项。
3.答案:A
解析:由材料“19世纪70年代”“着重提出了学习外人之长以治理中国的主张”“发表了……宣扬革新自救的文章”可知,当时处于洋务运动时期,此报纸提倡学习西方,要求革新自救,这与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自强”的主张相契合,说明该报是在为洋务自强立言发声,故选A项。维新变法是在19世纪末,故排除B项。由材料看不出该报引导民众参与政治,故排除C项。当时资产阶级革命派尚未登上政治舞台,故排除D项。
4.答案:A
解析:日本人从《海国图志》一书中学到的是其主张,即“师夷长技以制夷”,故A项正确。《海国图志》介绍了外国的历史地理和军事科技,但并不是引起日本人注意最大的原因,故B,C项错误;“建师夷长技以自强”是洋务运动提出的,并不是魏源提出的,故D项错误。
5.答案:A
解析:康有为认为《海国图志》启发了其学习西学,而井上清认为幕府时期的日本人士通过《海国图志》获得了关于国际法和立宪政治的最初知识,由此可知,《海国图志》有利于近代意识的觉醒,A项正确;《海国图志》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即学习西方的技术而非制度,排除B项;《海国图志》在中国产生的影响较小,而非广泛,排除C项;D项过分抬高了《海国图志》的地位,排除。
6.答案:A
解析:材料信息“至每月发行之《万国公报》,尤明目张胆讲平等,说自由”“中华民国成立于一举之间,则广学会之书报与之有劳也”说明《万国公报》宣传的民主进步思想促进了中国民众的思想觉醒,进而推动了中华民国的成立,由此可知公共传媒具有启迪民智的作用,A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戊戌变法和该报纸是近代中国报刊的先驱的信息,B、C两项排除;材料信息“1895年,康有为创办《万国公报》”,并未涉及清政府,无法得出清政府注重舆论构建与引导,D项排除。
7.答案:C
解析:
第一步:审题干 时空定位:1881-1889年,中国。
第二步:解读表格信息 由表格信息“富国要策、风水辟谬、中西相交之益、崇事偶像之害”“格致之学”“泰西算术”等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征文涉及富国、风水、中外科技及交往等社会实际问题。
第三步:选项剖析 A项 “崇尚新文化已成为社会主流”是在新文化运动后。
B项 材料反映不出“中体西用”思想。
C项 通过解读表格信息可知,这一时期《万国公报》的征文内容涉及范围广,且征文“引发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征文递交后,‘佳作极多’”这说明当时的知识分子更多地与社会接触。
D项 材料涉及的不是维新思想。
8.答案:A
解析:材料中,《直报》宣传维新主张、抨击清廷、为维新造势、连接京津、沟通南北,可见,《直报》是进步思想宣传重镇和信息枢纽,A项正确;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是中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性报纸,排除B项;《直报》是民间商报,排除C项;“宣传的维新思想成为社会共识”说法绝对,排除D项。
9.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1902年”“自变法谕下”可知当时处于清末新政时期,再结合材料对四川、安徽以及湖北地区书业市场的描述可知,清末新政对文化市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D项正确。1898年维新变法失败,且材料强调的是清政府实行新政后,人们争购时务新书等书籍,故A项错误。仅由材料无法推知知识分子对清末新政的态度,B项错误。材料所述主体是书坊、书店等,而非政府,C项错误。
10.答案:A
解析:“仿佛和西洋人所说的贵族共和政体相同”“国内太平,家家富足,人人有道”“中国空前绝后的太平世界”表明陈独秀此举意在宣传民主革命思想,反对专制,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科学与“文学革命”,B、C两项错误;D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排除。故正确答案为A。
11.答案:D
解析:图中的女子学校反映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拖着长鞭子的男子的围观反映的是旧思想根深蒂固,导致近代社会转型艰难,D项正确;根据“1907年”“女学蒙养院”等信息可知,清政府已经进行了教育改革,A项错误;图文材料仅仅是个别现象,“男女平等思想深入人心”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与新旧思想激烈交锋无关,排除C项。故正确答案为D。
12.答案:B
解析:1915年袁世凯恢复帝制,实行独裁统治,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奋起反击,掀起新文化运动,并激励启发青年进行时代变革,挽救危机,B项正确;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激进派对当时的形势不满意,A项错误;“只有青年才能够挽救危机”的表述不正确,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D项错误。
13.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此时处于新文化运动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积极寻求救国之道,《新青年》开设《世界说苑》《国外大事记》专栏,对“德意志之国民性”等内容进行介绍,说明旨在寻求救国的社会改造方案,故本题选A项。从材料中对栏目的介绍来看,与抵制改良思想传播无关,故排除B项;材料侧重的是向西方学习,而不是争取列强对中国革命的支持,故排除C项;从材料的主旨来看,与否定中国传统文化无关,故排除D项。
14.答案:A
解析:从材料可知,李大钊发出如此评论的主要原因在于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体现出列强的秘密外交与强权政治,故选择A项。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播不是李大钊发出如此评论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李大钊发表评论主要是针对巴黎和会对中国的不公,排除C项;新文化运动后期的转向并非其发出此评论的原因,排除D项。
15.答案:C
解析:材料表明,在晚清西学进入中国的过程中,曾遭到大多数士大夫的顽固抵制,包括郑观应在内的一批“开眼看世界”的知识分子,他们虽承认西学更为先进,但并未完全抛弃中国传统文化优越感的心态,故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或历史事实,C项正确。
16.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开展各种思想观点的自由讨论”“发挥政论的战斗作用”“确立白话文在报刊上的主导地位”等并结合所学可知,报刊改革更利于思想的解放和传播,这体现了知识分子已经意识到通过公共传媒手段来推动社会进步,D项正确;材料主旨不是文学体裁改革,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B项由材料无法得出,排除;材料仅反映出改革的内容,不能体现社会民众的态度,排除C项。
17.答案:C
解析:20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男女之间并未实现男女平等,A项“实现男女平等”说法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海外发回的各国妇女运动消息”“国内妇女成就的报道”,未涉及“女学教育的丰富内容”及“西方习俗的广泛传播”,B、D两项排除;材料“巴黎讯法国女子参政运动”“更有将三从四德‘看作像毒药一般’,进而发出‘女人是人’的呼声”,反映出近代中国女权意识的觉醒,根据题干时间信息“20世纪三十年代”并结合该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发展的所学,可知该时期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平等思想的传入,民众思想得到解放,民族工业也得到了较快发展,综合上述可知这反映出社会剧变的深刻背景,C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