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版】热点预测一 以三星堆遗址挖掘为背景考查历史上的考古-2021年高考历史热点押题训练

文档属性

名称 【解析版】热点预测一 以三星堆遗址挖掘为背景考查历史上的考古-2021年高考历史热点押题训练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5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5-14 05:54: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热点预测一 从三星堆遗址挖掘考查历史上的考古-2021年高考历史热点押题训练
1.据考古发现,商代“人虎”这一特殊纹饰的主题器物广泛分布于安徽阜南、河南安阳、湖南宁乡、四川广汉三星堆、江西新干等地区。这可以说明当时( )
A.区域间文化得以互动 B.等级观念的强化
C.审美观念的趋同 D.冶铜技术的进步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遗址中神像、礼器、祭品的规格、数量、形态来看,当时祭祀的规模和场面都已达到非常宏大和热烈的程度,不断强化神权国家的思想理念、向心力量和统治能力。川西平原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宽松的人文环境,使祭祀的许愿和人们的愿望比较容易实现,这更加强了三星堆祭祀活动的灵验性和影响力,吸引和汇聚多方面的人员前来参与,促进了文化、艺术、经济、技术,乃至思想观念的交流与发展,形成了长江上游一个高度发展的古代文明中心,在东方文明和世界古文明中都占有特殊的地位。
——摘编自赵殿增《三星堆考古新发现与古蜀文明新认识》
材料二 三星堆文化以祭神的方式形成了一个原始宗教体系和多方朝觐的宗教圣地;人像、神像、器物的造型艺术上表现出奇特的形式和手法,并且被注入了人的灵气和情感;令人惊叹的是不仅历史上对三星堆遗址没有任何记载,而且这个高度发达的古代文明的出现和消失又是那样突然和诡秘。从总体上看,三星堆文化是以本地文化因素为主发展起来的,而外来文化的加入又大大促进了三星堆古蜀文明的发展进程。
——摘编自赵殿增《三星堆文化的重要特色——神》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星堆祭祀活动在古蜀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2)据材料二,概括三星堆文化的重要特色。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三星堆文化发现的重要意义。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如果从早期城市的“磁体”和“容器”两大功能来看,三星堆古城可以成为不同时期不同社会经济形态和文化特征的各支蜀文化的“兼容器”。三星堆文化所包含的四期文化层应是历代蜀文化最早汇集的结穴处和时代性文化积淀的结果……在三星堆祭祀坑的龙虎尊等器物内出土了海贝4600枚,其中包括环纹贝和虎斑纹贝,这应该是古代闭塞的“天府之国”同南海交通的明证,也不排除是殷商文化南进与商品交换的影响。
——摘编自谭继和《三星堆文化与古蜀文明的新探讨——黄剑华〈古蜀辉煌〉序言》
材料二 西亚地区出土的大型雕像,多发现于宗庙祭祀场所(如神庙或露天的神庙广场),这与我国三星堆遗址的情况相似。这些雕像造型特点、艺术风格及表现手法也与三星堆铜像相似,在西亚地区也有雕像上覆盖金面罩、金箔的传统,古代西亚与三星堆类似的“神树”或“神柱”也时有发现。苏美尔人的神庙总是占据着城市中主要位置,也与三星堆古城情况相近。
——摘编自敖天照《三星堆蜀都源流再探》
(1)材料一是如何认识三星堆文化的?据材料一,指出这些认识的研究视角。
(2)据材料二,指出三星堆文化与西亚文化的相似之处。综合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星堆文化的主要特点。
4.如果要考证“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最可信的史料是( )
A.良渚古城遗址出土的玉器 B.《史记》中关于农业起源的记载
C.半坡粟类粮食作物的遗存 D.陕西碾子坡遗址出土了大量牛骨
5.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国家夏朝,古代文献中关于夏朝的历史记载主要集中在《尚书》《诗经》和《史记·夏本纪》中,二里头遗址虽属夏文化遗址,但至今未发现用文字来记录夏朝史实的考古资料。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传说是不可以相信的,夏朝是不存在的 B.有传说和史料相印证,夏朝历史是信史
C.有关夏的文字记载年代都比较晚,不可信 D.没有确凿的当时文字记载,夏朝历史存疑
6.舞阳贾湖遗址发现有大量工具如骨锥、角锥、骨匕等,它们是挖掘野生植物块根的适手工具。这表明舞阳贾湖遗址( )
A.属于采集经济形态 B.农业生产发达 C.属于旧石器时代 D.出现私有制
7.据《周礼》记载,天子在祭祀、宴飨、随葬时享用九鼎八簋,诸侯使用七鼎六簋,大夫使用五鼎四簋,以此类推,不能越级使用。1996年在河南省新郑市郑国祭祀遗址,出土了9件螭纹铜鼎和8件窃曲纹铜簋。九鼎八簋的出土,有力说明了( )
A.周王室的实力衰微 B.周朝已经土崩瓦解 C.诸侯国手工业发达 D.青铜器得到了普及
8.殷墟妇好(商王武丁之妻)墓中出土了六千多枚海贝(海贝产于南洋,在黄河流域十分难得,因而珍贵,故用作货币)。这些随葬品( )
A.表明了商代商业发达 B.彰显了妇好尊贵地位
C.是世界上最早的货币 D.折射了货币贮藏功能
9.据考古发现,洛阳西周冶铜遗址达10万平方米,表明西周拥有规模很大的冶铜作坊。据《考工记》载,当时在各类手工业内部,已发展不同工种的分工,特别是制铜工艺,总结了各种铜器合金的优选比例。由此可知西周时期( )
A.官营手工业发达 B.政府鼓励手工业发展
C.铜器的市场需求量大 D.冶铜工艺领先于世界
10.下图是出土于陕西宝鸡的青铜器“何尊”,尊内底部铸有铭文122字,“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大意是武王灭商后告祭于天:以此地为中心,统治民众)”。材料中的“中国”指当时( )
A.统治的地域中心 B.汉文化影响范围 C.封建政权的称谓 D.中央集权的王朝
11.20世纪70年代在云南楚雄市万家坝、昆明市晋宁石寨山、玉溪市江川李家山等地出土了大量春秋战国时期的镬、锄、镰、斧等用于砍伐、开荒、点播、挖渠、开沟、收割等锄耕农业所使用的青铜农具,这对传统史学界认为我国奴隶社会未普遍使用青铜农具是一个挑战。材料表明( )
A.云南地区的历史发展源远流长 B.青铜冶炼技术水平领先于世界
C.当地农耕经济发展水平远超过中原地区 D.考古发现助推历史研究的发展
12.战国时期的曾侯乙墓中出土的皮甲由12型25式183片组成,皮胄由11型14式18片组成。除了裙片的横排甲片基本相同外,几乎没有完全相同的甲片。据此可知,当时( )
A.皮甲生产效率低 B.铁器铸造未普及 C.各国间战争频繁 D.官营手工业发达
13.考古资料显示,河北武安市发掘的10座战国晚期窑址中,出土了许多单独刻有不同姓名印记的陶器、陶片。这说明( )
A.官营手工业注重保证质量 B.民间手工业得到一定发展
C.国家规范了民营手工业生产 D.工商业经营范围得到扩大
14.下面是西汉时期皇帝及王侯墓出土的铁农具简表。其可用于说明西汉时期( )
墓葬 出土铁农具
汉景帝阳陵 直口锸、铧冠等
汉宣帝陵 镰刀、直口镭、铲、犁铧等
永城西汉梁王陵园 凹口镭、镰刀、镰等
临淄西汉齐王陵园 竖銎镢、凹口镭、六角锄等
A.铸铁业由政府垄断经营 B.冶铁技术已走向成熟
C.小农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升 D.统治者对农业生产的重视
15.考古发掘显示,汉代随葬酒器现象十分常见且有扩大的趋势,不仅在贵族中流行,平民中也不罕见,不仅男性墓有随葬酒器,女性和儿童墓也同样有随葬酒器。这说明( )
A.社会发展冲击了等级观念 B.平民政治成为社会的主流
C.人们的宗法观念逐渐消解 D.封建礼制的约束性已消失
16.1995年10月,考古工作者在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的尼雅遗址一处古墓中发现一块汉代织锦护臂(下图),上书“五星出东方利中国”8个汉字,该文物( )
A.再现了汉代隶书风采和天文观念 B.反映了古代新疆高超的丝织水平
C.是中央政权管理西域地区的例证 D.反映丝绸之路有利区域文明交流
17.近年来,河洛地区出土了大量两汉时期的铁农具,主要包括翻耕农具、中耕农具、整地农具、播种用具、收获农具等。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河洛地区( )
A.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B.冶铁技术全国领先
C.农业生产力质的突变 D.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18.在广东佛山澜石出土的汉代水田模型中,田埂将水田分为六块,农夫分别在六块水田里犁田、插秧、收割和脱粒,在收割后的田块里还堆放着肥料。这正符合史籍对汉代区田法的记载。这反映出,汉代( )
A.田庄农事活动分工细密 B.农业生产追求精耕细作
C.农业生产方式发生变化 D.农事活动成为撰史主题
19.《史记·天官书》载:“五星分天之中,积于东方,中国利;积于西方,外国用(兵)者利。”下图为新疆尼雅遗址出土的汉“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膊。史籍记载与文物相印证,说明当时( )
A.丝绸之路促进了中西文明交流 B.中央政府对边疆管辖大大加强
C.人们祈盼国泰民安的治理局面 D.天文历法观念影响战争之胜负
20.据考古发现,在洛阳出土的画像砖的内容以武士、骏马、虎、鹿、飞禽及狩猎为主;在郑州、禹县一带出土的画像砖的内容以乐舞、车骑出行、狩猎、宫阙、神话传说和各种动物为主;而在成都等地出土的画像砖则以表现生产活动内容的居多。据此可知,这些画像砖( )
A.展现了政治和经济活动 B.印证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C.突出了实用性与广泛性 D.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特征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根据“广泛分布于安徽阜南、河南安阳、湖南宁乡、四川广汉三星堆、江西新干等地区”可知,“人虎”纹饰的主题器物分布范围广,说明各区域之间文化交流多,故选A项;青铜器的确是权力等级的象征,但是材料无法说明等级观念的强化,B项错误;多地都有“人虎”纹饰,说明审美观念有相似之处,但是用“趋同”,过度推论,C项错误;材料无法得出冶铜技术是否进步,故D项错误。
2.答案:(1)作用:维系国家统一;推动工艺技术进步;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促进多元文化融合发展。
(2)重要特色:神圣的信仰;神奇的艺术;神秘的历史。重要意义:丰富了人们对古蜀文明的认识;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模式的重要见证;对研究世界上古文明的发展有重大价值。
解析:本题考查三星堆遗址。
(1)作用,据材料一“不断强化神权国家的思想理念、向心力量和统治能力”得出维系国家统一;根据材料一中三星堆祭祀活动需要用到“神像、礼器、祭品”及“促进了文化、艺术、经济、技术,乃至思想观念的交流与发展”得出推动了工艺技术的进步;根据材料一“川西平原优越的自然条件”得出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根据材料一“思想观念的交流与发展”得出促进多元文化融合发展。
(2)第一小问重要特色,据材料二“一个原始宗教体系和多方朝觐的宗教圣地:人像、神像、器物的造型艺术上表现出奇特的形式和手法”“出现和消失又是那样突然和诡秘”得出神圣的信仰、神奇的艺术、神秘的历史。第二小问重要意义,从对古蜀文明、中华文明、世界上古文明等方面的意义分析归纳。
3.答案:(1)认识:三星堆文化的产生不是孤立的;三星堆文化有悠久而独立的始源;三星堆文化受中华文明内部不同地域之间文化的影响。(任答其中两点即可)视角:早期城市的功能;三星堆文化是蜀文化的“兼容器”。
(2)相似:雕像放置场所、造型特点、艺术风格;神庙的城市位置。特点:鲜明的地域特色;明显反映出中原殷商文化的影响;融汇了中原和其他区域的文明。(任答其中两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三星堆文化。
(1)第一小问认识,据材料一“各支蜀文化的‘兼容器’”得出三星堆文化的产生不是孤立的,据材料一“是历代蜀文化最早汇集的结穴处”得出三星堆文化有悠久而独立的始源,据材料一“是古代闭塞的‘天府之国’同南海交通的明证,也不排除是殷商文化南进与商品交换的影响”得出三星堆文化受中华文明内部不同地域之间文化的影响;第二小问视角,据材料一“从早期城市的‘磁体’和‘容器’两大功能来看”得出早期城市的功能,据材料一“各支蜀文化的‘兼容器’”得出三星堆文化是蜀文化的“兼容器”,结合所学,从该时期的政治、经济等几个角度回答即可。
(2)第一小问相似,据材料二“大型雕像,多发现于宗庙祭祀场所(如神庙或露天的神庙广场),这与我国三星堆遗址的情况相似。这些雕像造型特点、艺术风格及表现手法也与三星堆铜像相似”得出相似之处有雕像放置场所、造型特点、艺术风格,据材料二“神庙总是占据着城市中主要位置,也与三星堆古城情况相近”得出相似之处有神庙的城市位置;第二小问特点,据材料一“各支蜀文化的‘兼容器’”得出鲜明的地域特色,据材料一“殷商文化南进与商品交换的影响”得出三星堆文化受到中原殷商文化的影响,据材料二“古代西亚与三星堆类似的‘神树’或‘神柱’也时有发现”“殷商文化南进与商品交换的影响”得出融汇了中原和其他区域的文明。
4.答案:C
解析: “半坡粟类粮食作物的遗存”符合题干中“农业”的要求,且是实物遗存,属于一手考古资料,是最为可信的史料,故选C项;玉器不是“农业”方面,排除A项;《史记》属于文献资料,与考古资料相比较,其可信度会逊色一些,排除B项;“遗址出土了大量牛骨”能够证明该地存在大量的牛,但不能够证明该地的牛是否参与了农业生产,排除D项。
5.答案:D
解析:由材料“古代文献中关于夏朝的历史记载主要集中在《尚书》《诗经》和《史记·夏本纪》中”可知,夏朝的历史是后世追述的,二里头遗址虽属夏文化遗址,被学界视为夏文化的重要代表,但一直没有发现用文字来记录夏朝史实的考古资料,有的学者持怀疑的态度,因此B、C说法不正确,D项正确;对于没有文字记载的远古时代,不能确定传说是否真实,A说法太绝对,排除。
6.答案:A
解析:“挖掘野生植物块根”说明此时人们并未驯化农作物,仍采集野生植物果实。故选A项,排除B项。根据材料无法判断石器等工具的制作方法,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产品如何分配,无法得出D项,排除。
7.答案:A
解析:春秋战国是社会的转型时期,政治上分封制和宗法制遭到破坏,经济上井田制瓦解,诸侯纷纷变法,出现了纷争,诸侯国享用九鼎八簋这一违背周礼的行为,恰恰证实了周王室的实力衰微,A项正确。根据材料中的《周礼》记载可知,诸侯应当使用七鼎六簋,而在遗址中却发现九鼎八簋,说明了诸侯王的行为违背了周礼,并非诸侯国手工业发达,故排除C项;春秋战国时期周朝并未土崩瓦解,故排除B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
8.答案:B
解析:由材料信息“六千多枚海贝”“产于南洋”“十分难得”“用作货币”等可知,产于南洋并被当作货币的海贝在妇好墓中有六千多枚,这体现了妇好非同寻常的社会地位,B项正确。仅通过墓葬出土的货币无法得出商代商业发达的结论,A项错误,排除;妇好墓出土的海贝是早期货币,但无法断定其是最早的,C项错误,排除;D项与题干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9.答案:A
解析:材料的主要内容为西周的冶铜作坊规模大且技艺高超,故选A项;西周时期官府手工业产品不面向市场,市场需求量大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项;B选项和材料不符,材料并未体现政府是否鼓励手工业发展,故排除;材料并未涉及西周冶铜技术和世界冶铜技术的对比,故排除D项。
10.答案:A
解析:“何尊”尊内底部的铭文记载了周武王灭商后告祭天下,宣称从“中国”开始,治理天下万民,这里的“中国”指的是西周统治的地域中心,A项正确;西周初年汉文化尚未形成,秦汉时期才形成“汉文化”,这是典型的时空错位,B项错误;当时“封建政权的称谓”应是“周”,而非“中国”,属于概念混淆,C项错误;我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王朝是秦朝,D项错误。
11.答案:D
解析:题干中主要信息有:考古发掘地点在云南地区,出土大量和农耕经济有关的生产工具——青铜农具。而传统史学界认为我国奴隶社会未普遍使用青铜农具。材料主要表达的是考古发现和史学研究成果的关系,由此可以推知D项和材料之间有内在逻辑关系,D项正确。材料中提到云南地区的早期历史,但未说后续如何发展,排除A项。B项中青铜冶炼技术水平领先于世界的结论需要和世界其他地区比较才能得出,排除。材料未涉及云南地区与中原地区的农耕经济对比,排除C项。
12.答案:D
解析:从皮甲、皮胄的甲片构造和样式可以看出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的发达,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皮甲的构造,不涉及一件皮甲制作所需的时间,无法推知其生产效率的高低,故A项错误。“几乎没有完全相同的甲片”反映出当时制作技术比较成熟,但无法推知制作所用材质,故B项错误。虽然皮甲主要用于军事方面,但是不能用墓葬中出土的皮甲推断当时战争的情形,故C项错误。
13.答案:B
解析:材料中“不同姓名印记”表明这些陶器、陶片属于个人独立生产的,这说明独立经营的小手工业者产生,民间手工业得到一定发展,B项正确;官营手工业为保证质量也在器物上刻工匠的名字,但是是以工种加工匠的名字来记录,而不是以单独的姓名作印记,A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说明刻印姓名属于国家规定,C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说明工商业种类的多少,因而也无法说明经营范围的扩大,D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B。
14.答案:D
解析:根据表格中的内容可知,西汉皇帝及王侯墓中出土了许多铁农具。用铁农具随葬,体现出当时统治者对农业生产的重视,故选D项。仅由材料无法得出铸铁业由政府垄断经营的结论,排除A项;魏晋南北朝时期冶铁技术走向成熟,这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只是皇帝及王侯墓出土的铁农具,没有对比,因此无法得出小农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升的结论,排除C项。
15.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随葬酒器现象十分常见且有扩大的趋势”“平民中也不罕见”可知,汉代普通百姓的墓中出现了原本只有贵族才能使用的器物,这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等级观念受到冲击,A项正确;平民政治成为社会主流与史实不符,B项错误;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D项“已消失”说法错误,排除。故正确答案为A。
16.答案:D
解析:新疆地区出土了汉代织锦护臂(下图),上书“五星出东方利中国”8个汉字,这说明当时新疆地区和中原王朝之间存在经济文化交流,D项正确。“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八个字不是隶书,而是篆书,排除A项;织锦来自中原而非新疆,排除B项;通过织锦上的文字无法得出当时中央对西域进行管理,排除C项。
17.答案:A
解析:材料中铁农具的种类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故选A项。B项错在“全国领先”,C项错在“质的突变”,排除B、C项;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18.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汉代水田模型反映的是汉代的区田法。汉代区田法将整块土地化整为零,从各块土地的生产环节看,实行精细化农事操作和管理,体现了精耕细作的特征,B项正确。田庄经济建立在豪强地主土地所有制基础上,实行集体化协作劳动,水田模型无法体现田庄农业经营的特点,A项错误;在汉代,铁犁牛耕的个体耕作方式未发生变化,C项错误;农事活动是汉代撰史内容之一,出土文物只是印证了史籍的记载,无法说明农事活动成为撰史主题,D项错误。
19.答案:C
解析:护膊是征战或戍守时将士们所戴之物,新疆尼雅遗址中出土的护膊,说明当时中央政府派兵在此地作战或驻守。史籍中记载五星“积于东方,中国利”与出土护膊上文字相印证,这反映出当时人们希望边疆战事早日平息,战争的发展有利于中国,以求国泰民安,社会稳定,故C项正确。无论是史籍记载还是出土文物,都表明当时人们希望战事利于中国,不涉及中西间的文明交流,故A项错误;题干中出土文物只能表明当时中央政府派兵在此地作战或驻守,无法体现中央政府是否加强了对边疆的管辖,故B项错误;从史籍记载看,古人是通过观察天象来预测战事的吉凶,而非影响战争胜负,故D项错误。
20.答案:D
解析:结合题干中所列举的一些地区出土的画像砖的内容可知,南北方画像砖的主要内容差别较大,这说明画像砖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特征,故选D项;材料主旨是不同地域画像砖的内容的不同,不是在强调画像砖内容与政治经济活动的关系,也非强调传统文化的魅力,排除A、B项;材料没有体现画像砖的实用性,排除C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