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春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武陵春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3-19 20:01:38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李清照
唐诗宋词元曲
词是唐五代兴起的一种配合音乐歌唱的新体诗。盛行于宋代。它在隋唐之际已经产生,最初称为“曲子词”,后来才称为“词”,又称“诗余”“长短句”等。一般分上下两阕。
词大致可分为三类:⑴小令;⑵中调;⑶长调。有人认为: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
见面礼:
上课前,给同学们带来一份见面礼,这份见面礼是一幅对联:
上联是“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
下联是“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
同学们一定已经猜出这支女儿花的芳名------李清照
李清照简介:
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济南人,南宋著名的女词人,婉约词派的代表作家。其作品后人辑有《漱玉词》,今人辑有《李清照集》。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
少女时期
快乐生活
武陵春 【宋】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 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
事休, 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 也拟
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许多愁。
了解背景
金军挥兵南侵,李清照为避兵乱,只身流亡寓居浙江金华所作。
时年53岁,经历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
这首词所反映的正是她真实的生活片断和思想情感。
武陵春 【宋】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 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
事休, 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 也拟
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许多愁。
你还能记起哪些表现“愁”的诗句呢?
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2、“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登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3、离恨恰似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李煜《清平乐》
4、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李煜《相见欢》
5、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
6、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辛弃疾《摸鱼儿》
7、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辛弃疾 《丑奴儿》
武陵春 【宋】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 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
事休, 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 也拟
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许多愁。
重点字音:
倦 juàn 拟nǐ 舴艋zézěng
载zài
风住尘香花已尽,
交待季节特征——
日晚倦梳头。
说明已是暮春时节。
暗指:
自己年老株黄,寓寄词人漂泊零落,红颜迟暮的身世之恸。
此句是什么描写?
典型的生活细节描写
通过具体的外在行为展现人物的什么心理?表达什么情感?
心灰意懒
浓重的哀愁
由景到人
由此,这两句是通过景色、典型细节来抒情。(采用含蓄手法进行间接抒情。)
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语泪先流。
其抒情方式是——直接抒情
这两句紧承上句叙述了什么内容?
叙述了哀伤的原因、程度。
“人非”具体指词人的什么遭遇?
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
因此,这两句是词人直抒胸臆,再次借助神态和外在行为表达出自己浓重的哀愁。
“闻说”、“也拟” “只恐”欲抑先扬,曲折尽情的表达作者沉重、无奈的心理变化,道出哀愁之重。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闻说”、“也拟”表达词人 一种什么心理?
不是贪恋美景游赏心切而是想要寻求一个消除愁苦的去处。
“只恐”否定自己的计划。两句中词人运用什么修辞仍然表达自己内心不解的哀愁?
比喻
词人创意出奇,将心中抽象的、难以捉摸的“愁”转为具体可触的立体感,说“舟轻愁重”使“愁”有了形体、重量、动态。这种写法是——
化虚为实
上阙:风停了,尘土里传来花香,花已落尽了。日上三竿,我懒得梳头。景物依旧,人事已变,万事皆休,想要说话泪水早已先流。
下阙:我听说双溪春色还不错,也曾打算到那里划着小船赏春。只担心双溪上蚱蜢般的小船,难以承载我内心的无限愁绪。
大意
问题讨论:1、词的上阙和下阙有什么共同特点?
都是在叙述中先写到人物外在行为和内心活动,后道出事情的原因。上片先讲自己日上三竿懒于梳头,下面紧跟着交代是什么原因导致自己懒于梳头。下片先交代虚拟泛舟赏春计划没去,紧跟着交代没去的原因。
2、那么在学习课文过程中,哪句话最直接最强烈地抒发了这种愁情?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直接抒情
我们知道人在最激动的时刻,常常借眼泪来宣泄内心的痛苦。苏轼因梦见亡妻而“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柳永因和爱人分别而“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而李清照呢?她欲语泪先流又是为何呢?从文中找出原因?
人非(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逝)
课外讨论:
1、“闻说”“也拟”“只恐”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感情变化过程?
2、你认为作者把“愁”比做载不动的物体好不好?你还知道哪些写“愁”的诗句?
《武陵春》小结:
这首词采用借景抒情、化虚为实的手法,表达女词人内心中,因种种不幸遭遇而万念俱灰的无限惆怅与悲伤之情。
板书设计:
上阙:风住花尽倦梳头
物是人非泪先流 实写-------惆怅
武陵春〈
下阙: 双溪春好拟泛舟
只恐舟载不动愁 虚写---悲伤
再 见
温庭筠简介:
公元812——870,唐代诗人、词人。本名歧,字飞卿。他是唐初宰相温彦博的后裔。温庭筠诗和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 他的词多写妇女生活 闺情,较少政治内容,极尽“艳丽”,故尊他为“花间词派” 的鼻祖。(花间词派是指五代西蜀时写闺情,写别离相思,风格绮丽的一种词派)
这首小令27字,但内容丰富:
从时间看:
写一日即从早晨到黄昏
就景物而言:
从楼头、千帆、写道斜晖、江水、又写到白蘋洲
就人物 而言:
刻画了一位准备迎接久别爱人归来的思妇
就人物的内心情感变化而言:
从希望——失望——肠断
梳洗罢,
表明她精心打扮,是时刻准备心上人的归来,所谓“女为悦己者容” 心情是喜悦和激动的 ,也写出盼归的殷切心情 ,以及心中充满希望。 动态描写
独倚望江楼。
一个“独”字说明她在等候远行爱人的归来,并且一直过着孤单寂寞的生活。写尽了她的孤独落寞和期盼。
静态描写
过尽千帆皆不是
使全词情感上大转折,与起句
的欢快情绪构成比照,鲜明而强烈.。
又和“独倚望江楼”空寂焦急相接,
起承上启下作用的句子是:
写出思妇怎样的心理变化?
一次次从希望到失望的变化
斜晖脉脉水悠悠
望眼欲穿,船尽江空,人影不见,希望落空,幻想破灭,落日流水本无情,但在思妇眼里,成了多愁善感的有情者:斜阳欲落未落,不尽江水似乎也懂得她的心情,悠悠无语流去.
运用联想类比、拟人,预示她还要不停地等下去,其孤独生活也将不断持续下去。
肠断白蘋洲
千帆过尽,斜晖脉脉,江水悠悠,当初同爱人分手的江洲依旧,却不见人影,怎能不使她愁肠寸断呢?
小结:
本词写一独处深闺的女子登楼远眺、盼望归人的情景,表现了她失望和怅惘的情怀。
题材上:
风格上:语言含蓄而圆润、精丽而清新;音律都比较婉约、柔美;结构深细缜密。
课堂总结(两首词的异同)
写生活中个人情趣、恋情、愁思。
抒发的思想感情:
个人的荣辱悲喜,离愁别绪。
相同点
婉约派
李清照、秦观为代表
不同点
1.《望江南》对夫的思念。《武陵春》还包括故国之思,情感较为深广。
2.《望江南》反映由希望到失望到肠断的心理变化。《武陵春》从愁思满怀写起,经历片刻轻松,终究愁重难遣。
3. 《望江南》清新明快,《武陵春》直率凄婉。
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2、“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登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3、离恨恰似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李煜《清平乐》
4、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李煜《相见欢》
5、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
6、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 辛弃疾《摸鱼儿》
7、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辛弃疾 《丑奴儿》
你还能记起哪些表现“愁”的诗句呢?
知识拓展
知识拓展
你还知道李清照的其他名作吗?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醉花阴 重阳》: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绝唱》: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少女时期
快乐生活
如梦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