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课件(54张)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

文档属性

名称 11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课件(54张)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23.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14 10:26: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4张PPT)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一、知作者:
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先号民友,后改孑民。伟大的爱国主义教育家,中国近代学术与教育的奠基者。
学界泰斗,人世楷模——毛泽东
从排满到抗日战争,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从五四到人权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周恩来
“三不主义”——一不做官,二不纳妾,三不打麻将——蔡元培
二、积累整合【早读课】
1、字音、字形
 肄(yì)业 
提携(xié)
弭(mǐ)谤
造诣(yì) 
砥砺(dǐlì)
矫(jiǒo)正
相勖(xù)
訾詈(zǐlì)
店肆(sì)
商榷(què)
2、词义
肄业:①正在学校学习;②虽已离校,但并未学到规定毕业的年限或并未达到规定毕业的程度。
干禄:求功名利禄。
孜孜:勤勉不倦怠。
砥砺:磨炼。
冶游:同“游冶”,四处游玩。
商榷:商讨。
提携:①领着孩子走路,比喻在事业上扶植后辈或后进之人。②携手,合作。
2、词义
訾詈:指责、诋毁。
长足:形容进展迅速。
弭谤:消除诋毁。弭,消除。
敷衍:这里指学习不认真。
营营:形容辛苦劳累。
切磋:切磋琢磨,比喻共同学习,互相研究讨论。
店肆:店铺。
视事:到职开始工作。
潜修:深入钻研。
裨:有益。
3、熟语集锦
开诚布公:揭示内心的诚意,坦白无私,公正地谈出自己的看法。
规行矩步:比喻举动合乎规矩,毫不苟且。也比喻墨守成规,不知变通。
刮目相见:比喻另眼看待。
时阅数载:时间经过几年。阅,经过。
道义相勖:道义上的互相勉励。
终南捷径:唐代卢藏用曾经隐居在京城长安附近的终南山上,借此得到很大的名声而做了大官,后来用“终南捷径”比喻求官最近便的门路,也比喻达到目的的便捷途径。
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动做榜样。
无动于衷:心里一点也不受感动,一点也不动心。“衷”也作“中”。
4、文体常识——演讲辞
演讲辞是在某一特定场合(群众集合或某一会议)发表讲话的文稿。正因为演讲辞是在公共场合的讲话稿,因此,和其他文体相比,演讲辞具有以下特点:
语言口语化,多用短句。
具有针对性、思想性和鼓动性。
观点鲜明,逻辑性强。
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
由这篇演讲辞可以看出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现实?身为北大校长的蔡元培由此对青年学子提出了哪些殷切的希望?
社会现实:
(1)外人每指摘本校之腐败,以求学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思想,故毕业预科者,多入法科,入文科者甚少,入理科者尤少,盖以法科为干禄之终南捷径也。因做官心热,对于教员,则不问其学问之浅深,惟问其官阶之大小。官阶大者,特别欢迎,盖为将来毕业有人提携也。
(2)平时则放荡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试验既终,书籍束之高阁,毫不过问,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责,文凭到手,即可借此活动于社会,岂非与求学初衷大相背驰乎?
(3)方今风俗日偷,道德沦丧,北京社会,尤为恶劣,败德毁行之事,触目皆是,非根基深固,鲜不为流俗所染。
从这篇演讲辞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非常腐败,道德沦丧,即便是国家最高学府的北京大学,也难脱流俗。很多学生不以学业为重,而是把大学当成升官发财的阶梯,平时敷衍塞责,放荡游冶,考试突击讲义。
殷切的希望:
(1)抱定宗旨
(2)砥砺德行
(3)敬爱师友
蔡元培在上任之初,就郑重地提出了三点要求,希望青年学子在学业上,要抱定研究学问的宗旨,孜孜求学;在品行上,能砥砺德行,以天下为己任,以身作则,担当起匡正流俗的职责,为天下人做道德的楷模;在平时的个人修养上,要尊敬师长。
四、结构与观点:
第一部分(1段):回顾自己与北大的渊源。
第二部分(2-4段):对青年学子提出三点希望。
①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
②砥砺德行,品行不可以不谨严。
③敬爱师友。
第三部分(5段):交待了上任后要做的两件事及缘由(一曰改良讲义。二曰添购书籍。)。
抱定宗旨
①大学性质:
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
②多年弊端:
求学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思想。
毕业预科者,多入法科。
对于教员,则不问其学问之浅深,惟问其官阶之大小。
③提出要求:
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
④正反深入论证:
求学者:爱惜光阴,孜孜求学,造诣容有底止。
求官者:放荡冶游,敷衍塞责,学问毫无。
⑤事例论证:
清朝的覆灭(官吏腐败)
人们对当局的不满(道德沦丧)
⑥结论:宗旨不可以不正大。
就职演说
三个要求
两点计划
1、抱定宗旨
2、砥砺德行
3、敬爱师友
1、改良讲义
2、添购书籍
阅读第二段,思考以下问题:
1、当时北大学生的宗旨是什么?表现在行为上是怎样的?
五、问题探究:
“求学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思想”
  “平时放荡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试验既终,书籍束之高阁,毫不过问,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责,文凭到手,即可借此活动于社会”
为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能爱惜光阴,孜孜求学
2、这样不正的宗旨危害有哪些?蔡元培希望学生抱定什么样的宗旨?
误己误人
问题探究:
阅读第三段,思考:
  蔡元培的“砥砺德行”的要求是针对当时社会的什么状况提出的?
“方今风俗日偷,道德沦丧,北京社会,尤为恶劣,败德毁行之事,触目皆是,非根基深固,鲜不为流俗所染。”
背景:
  五四运动之前的中国社会,极端无序和混乱。辛亥革命的不彻底,致使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果实,以后又经过历次军阀割据,连年混战,北洋军阀统治了当时的北京。蔡元培上任校长之时,正是皖、直、奉三大军阀派系混战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在思想领域,人们失去了旧有的道德规范,而新的又未曾确立,北京腐败成风。
阅读第四段,思考:
为什么蔡元培先生
认为“敬爱师友”
很重要?
敬师:“教员之教授,职员之任务,皆以图诸君求学便利,”理应“以诚相待,敬礼有加”。
爱友:“同处此校,毁誉共之,同学中苟道德有亏,行有不正,为社会所訾詈,己虽规行矩步,亦莫能辩,此所以必互相劝勉也。”
六、拓展延伸:
  根据课外对北大历史的了解,说说蔡元培当任校长后,对北京大学的发展究竟造成多大的影响?
勇敢上任
1916年12月蔡元培被任命为北大校长之前,北大已换过五任校长,并未能改变北大的局面,许多人劝他不要就任,以免因改造不好而于声名有碍,但他毅然赴任,于1917-192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
锐意改革:
他首先整顿了教师队伍,就职不到十天,就聘请陈独秀为文科学长,之后又积极聘请学识渊博且思想进步的刘半农、鲁迅等加入北大行列。对不称职的教师坚决辞退,不予任用。其次蔡元培先生树立了良好校风,要求学生“以研究学术为天职”鼓励学生多方学习,形成自己富于个性的独特思想,形成了独立进行专业研究的能力。再次,他还实行了开放性办学的方式,打破“男女授受不亲的古训,接收女学生,这是男女同校的开始。
在几年的时间里,蔡元培先生以他先进的教学思想、广博的学识以及个性的人格魅力,打下了北大百年的基业,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在“兼容并包、思想自由”教育方针的指导下,北大形成了前所未有的一种新局面。
影响深远
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和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思想的发祥地。作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活动基地,北京大学为民族的振兴和解放、国家的建设和发展、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做出了不可代替的贡献,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先锋作用。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传统精神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在这里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七、文章特点:
1.富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针对当时社会的污浊和北大的现状,对现场学子提出了三点事关北大前途和命运的要求。在内容上抓住了听众的心理和兴奋,引起听众的兴趣。
2.思路清晰,逻辑严谨。围绕如何做一个优秀的北大学子而展开话题,正反论证,层次分明。
3.用浅易的文言文与口语柔和而成,简洁凝练中透出文言文特有的古朴典雅,又有口语的明快易懂。
蔡元培90多年前在北大的就职演说,不仅唤醒了当年的北大学子,也打动了我们的心灵。他不朽的声音,将穿越时空,永远回荡在我们灵魂的深处,陪伴我们不断成长,走向每一个成功。
课外延伸
探究篇章结构【抄在笔记本上】
北大的昨天
北大的今天
演讲辞
一、篇章结构:
高考现代文阅读常常从内容、结构、感情、语言等方面设置问题,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下面就谋篇布局(行文结构或者行文思路)进行相关探究和归纳。
(一)积累谋篇布局相关术语:
题目作用:吸引读者;文章线索;文章主题;
照应正文;修辞;句式。
1、文首:开篇点题,开门见山;
照应题目;
总领全文,提挈全篇,提纲挈领;
渲染气氛;
埋下伏笔;
设置悬念,制造波澜;
为下文作铺垫。
2、文中:
承上启下;
总领下文;
总结上文;
前后呼应;
前后勾连,环环相扣;
衔接自然连贯;
过渡照应。
3、文末:
点明中心;
升华感情,深化主题;
照应开头,结构严谨;
画龙点睛;
言有尽而意无穷;
首尾呼应;
卒章显志,深化主旨。
4、线索,起到组织材料、贯穿全文的作用。
5、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6、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先抑后扬,先扬后抑。
7、总分得当;
层层深入;
以小见大,以点带面。
(二)注意提问方式:
(三)掌握答题模式:
1、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相关术语+具体文章的内容+作者感情、文章主旨
2、指出文章的结构方式,并作简要分析。
文章是(??)结构方式。第一层写了(??),第二层写了(??)…
3、请具体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
文章以(?)为线索。开头写(),中间写(),结尾写了(??)。
4、简析文章的结构特征或者文章在谋篇布局上有什么特点。
先答出结构的特征,然后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四)举例:
例1:2008四川卷《我爱水》17题(8分)
文章主要写什刹海,却又从“我爱水”写起,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请简要分析。
一开始写“我爱水”,照应了标题,并与文章的结尾相呼应。
一开始写“我爱水”,可由眼前之水过渡到故都之水,使行文自然巧妙;文章的主旨是表达作者对什刹海的喜爱和思念之情,因而写什刹海的篇幅比较多。
例2:全国卷一《阳关古道苍凉美》17题文章末尾引用郭小川的诗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表现了作者的豪情壮志和对今天美丽富饶的阳关的赞美。
回应了开头的提问,使文章前后呼应,并强化了作者的观点和感情。
例3:北京卷《碧云寺的秋色》18题仔细体会第三段结尾画线的句子“它来的是那么神速,将我的那模糊的季节感惊醒了”。回答问题。这句话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3分)使用“惊醒了”一词,好在哪里?(2分)
这句话直接触发了作者对秋色的集中描写,起到了承上启下的结构作用。
“惊醒了”彰显了秋色的突如其来,表达了作者对秋色之美的惊叹。
百年北大
校徽突出一个办学理念,即大学要“以人为本”。大学,因大师而大,更因大学生而大。也有人说,上面的是学生,下面的是老师,教师就是要甘为人梯;学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是要青出于蓝胜于蓝。北大的许智宏校长说,真正的“大”学,学术之大,责任之大,精神之大,尽在其中。许多毕业了多年的北大学生回想起来,都不约而同地提到,北大给学子们最宝贵的是“自由独立,兼容并蓄”的精神。
百年北大
北京大学创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也是当时中国的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辛亥革命后,于1912年改为现名.第一任校长严复。
百年北大之北大精神
北大精神“的定义,应从蔡元培先生的办学宗旨中去找源头.他说:”循‘自由思想’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还说:”夫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细品蔡元培的这些话,再联想北大当时将陈独秀与辜鸿铭一并囊括之事实,不难得出结论,原来这个”兼容并包“,才是北大精神最本原的东西。
北大的今天

北大办公楼
北大图书馆
北大图书馆
北大的未名湖和博雅塔
它能以“未名”而扬名下,是因为那些曾在湖边散步、凝神的大师们,是他们自由、深邃而悠远的思想熏陶,让这湖水、这园林生出了一种独特的灵气。有一首诗曾一度在北大流行:
未名湖是个海洋,
诗人都藏在水底,
灵魂们若是一条鱼,
也会从水面跃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