螃蟹歌
教学目标:
1、能用方言及明亮的声音生动、有趣地演唱西南地区童谣《螃蟹歌》。
2、用动作参与歌曲表现,模拟螃蟹或者小朋友,在边歌边演的活动中感受旋律。
3、培养学生的自主创编能力。
教学重、难点:
通过多种形式的体验,感受歌曲的旋律,在体验活动中学会演唱歌曲。
教学准备:
电子琴、多媒体课件、螃蟹头饰、生字卡
学情分析:
《螃蟹歌》歌曲内容富有情节性和戏剧性,词曲结合的自然统一,符合本学段儿童的语言特点。学生唱起来朗朗上口,兴趣盎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师生问好及课前练声。
2、课前律动:《王老先生有块地》。
和老师一起跟着音乐,模仿各种小动物好吗?
二、找找新朋友
1、师:今天我们来到一个农场里面,有好多小动物出来欢迎我们是不是?有小兔子,小花猫,小狗……还有一只十分神秘的小动物也来欢迎我们啦!它是谁呢?老师来给你们出一个谜语,我们来猜猜看。
(出示谜语)(生答:螃蟹)
师:没错,但他不是一般的螃蟹,是一只威风凛凛的螃蟹,大家都叫他“螃蟹哥”。 螃蟹是什么样子的呢?谁能来描述一下?
(学生描述,教师总结。)
3、接下来老师就根据你们的描述,来画一只螃蟹。
(边读歌词边画)
谁愿意上来画一画?
(请几位同学上台画螃蟹,画的同时让学生模仿所画部位所相应的动作。)
5、随着琴声模仿螃蟹走路。
6、师:同学们表演的真棒!那今天老师也为大家表演一首歌,歌名就叫《螃蟹歌》。大家听听看和我们平常的语言有什么不同。(师表演唱)
老师唱的歌语言上和咱们平常的话有什么不同呢?(四川方言)
8、复习反复记号。
9、这首歌讲的是一只螃蟹和一个小朋友之间发生的事情,接下来我们也来唱一唱。
三、歌曲学唱
1、学方言,学生听歌,找出不同的字音。
螃蟹(hái) 哥(guō) 脚(juò) 我(nuǒ)的(dī)
哟嗬嗬(huō) 硬(èng)壳壳(kuò) 横(hǘn)
2、按节奏读歌词。
3、教师逐句教唱。
4、播放音乐,学生跟唱。
5、表现出螃蟹活泼可爱的样子,再次跟唱。
6、全体同学随伴奏唱。
6、分三组分别比赛唱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
7、男女生比赛,师唱第一段,女生唱第二段,男生唱第三段。
8、全体同学随伴奏表演唱。
表演全曲
1、歌曲中的故事是怎样发展的呢?
2、谁能表现一下小朋友求饶的样子?
3、带上小朋友可怜巴巴求饶的表情演唱第三段。
4、两人一组,自主编创第三段歌曲动作(播放音乐,师巡视指导)。
5、小组表演,其他同学伴唱。
6、全班集体表演。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朋友“螃蟹哥”。回家讲它的故事给爸爸妈妈听好不好?让我们在欢乐地表演中结束今天的课吧!(边表演边走出音乐教室)
教学反思
《螃蟹歌》一课,选自小学二年级湘艺版音乐教科书第九课。它包括聆听、歌曲和创编与活动几部分内容。它们之间互相关联,贴近学生的生活,童趣盎然。
这一课我拟订的目标是聆听歌曲《螃蟹歌》,感受乐曲所表现的内容,并能理解音乐;学会用幽默、风趣的感情演唱歌曲《螃蟹歌》并能创编动作,从中体验到学习音乐的快乐。我整体的教学思路是以“动物”作为本课的主题情境和主线,设计环环相扣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看、听、想、说、做的过程中感受音乐,表现音乐,体验音乐活动带来的愉悦感受。
《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课应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的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这种理念,在课的一开始,我就说“今天啊,老师要带同学们去王老伯德小农场里参观一下。”这样导入,既促进了师生关系,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整堂课的愉快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模仿各种小动物,模仿他人活动,他们十分乐意。本节课以动物表演为主线,小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展开学习,以谜语的形式让学生了解螃蟹的形式,横着走的特点,再让学生通过模仿其动作,为下面律动表演做好准备。
新的教学理念告诉我们,一切的学习方式都应该用符合儿童情趣的方式进行。教学时应注重学生的自主探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注重交流合作,体验共同学习的乐趣。在歌曲教学这一部分,我先让学生充分而完整的聆听歌曲,然后根据歌曲的节奏特点,按节奏读歌词,并注重四川方言加入。这样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解决了歌曲的难点。
学唱中先由老师带唱,再由学生自主听唱的方法学习,不仅让学生掌握准确,在自学时更训练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对表现突出的学生及时给予奖励,更促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主动学习的行列中。大大提高的学习效果。
《螃蟹歌》有它的光彩之处,但也存在不少遗憾。比如,课件的调试有些不完善。学生的律动表演动作不够准确与优美。
总之,“感受音乐,体验快乐”是本课的宗旨。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和表现力。当然,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尽快转变观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