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华东师大版科学七年级下册 4.1土壤的组成和性状 同步练习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华东师大版科学七年级下册 4.1土壤的组成和性状 同步练习 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0.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华师大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1-05-14 17:20: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外…………○……
……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内…………○…………装…………○…………订…………○…………线…………○…………
)
土壤的组成和性状
一、单选题
1.如图所示,将土壤浸出液进行过滤,收集滤液,放入蒸发皿中,用酒精灯加热蒸干水分,蒸发皿上会残留下白色固体物质。这说明土壤中含有(???
)
A.?水分?????????????????????????????????B.?有机质?????????????????????????????????C.?腐殖质?????????????????????????????????D.?无机盐
2.小刚为了探究土壤成分,先取一定质量的干燥土壤,放在如图装置的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加热,等土壤白烟冒尽后,冷却至室温,称量质量,分析质量变化,你认为小刚是在探究土壤中的(???
)
A.?有机物含量????????????????????B.?空气体积分数????????????????????C.?土壤生物数量????????????????????D.?无机盐含量
3.在“测定土壤空气体积分数”时,某同学取一块干燥的正方体土壤和一块正方体铁块,分别放入两只烧杯中,再往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水,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土壤和铁块的体积要相等????????????????????????????????????B.?两只烧杯规格要相同
C.?加入烧杯中水的体积要相同????????????????????????????????D.?土壤和铁块都要刚好浸没
4.做土壤渗水实验时,必须控制条件相同的是(
???)
①取用砂粒和黏粒的体积相同
②加入的水量一定要相同
③漏斗的形状要完全相同
④漏斗里放入的脱脂棉花要一样多
⑤锥形瓶的大小应完全相同
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C.?①②③⑤??????????????????????????D.?②③④⑤
5.下面是用来检测土壤成分及比例的实验示意图,其中用于证明土壤中含有空气的是(???

A.???????B.???????C.???????D.?
6.如图为验证“土壤中含有有机物”的实验,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实验中铁丝网的孔径要稍大一些?????????????????????????B.?选取土壤应该是湿润且富含有机物的
C.?实验时能闻到臭味,有黑色物质生成??????????????????D.?加热后不能等土壤冷却后再测质量
7.某同学喜爱养兰花,通过查阅资料得知种植兰花最好用腐殖土,这种盆栽用土富含有机物。哪个实验可以更好地证明土壤是富含有机物的腐殖土(???
)
A.??????B.??????C.??????D.?
8.根据你平时的观察,构成土壤的物质存在的状态是(??

A.?固体???????????????????????B.?固体和气体???????????????????????C.?固体和液体???????????????????????D.?固体、液体和气体
9.蚯蚓在土壤中生活,能松土,对这种现象认识有错误的是(??

A.?增加土壤中的含氧量???????????????????????????????????????????B.?有利于空气进入土壤
C.?促进植物根的呼吸作用???????????????????????????????????????D.?使植物光合作用增强
10.“落叶归根”,植物的枯叶落入泥土后,也成为土壤的一部分,它属于(??

A.?有机物???????????????????????????????B.?无机盐???????????????????????????????C.?土壤生物???????????????????????????????D.?矿物质
11.雨后天晴,有经验的农民常给农作物中耕松土,其主要作用是(??

A.?增加土壤中的水分?????????B.?增加土壤中的空气?????????C.?增加土壤中的肥力?????????D.?减少土壤中的生物
12.土壤形成的正确顺序为(??

a.岩石的风化
b.岩石进一步风化,有最低等的生物出现
c.出现森林和草原,土壤最终形成
d.形成原始土壤,有地衣、苔藓植物出现
A.?abcd???????????????????????????????????B.?bcad????????????????????????????????????C.?abdc???????????????????????????????????D.?cbad
13.王敏同学将盛满水,盖紧瓶盖的玻璃瓶放到冰箱的冷冻室内,放置一天后发现水结成了冰,而玻璃瓶已破裂。这一过程与自然界哪一现象的原理是一致的(??

A.?水流冲击岸边的岩石,岩石向内凹陷??????????????????B.?冷水浇到高温岩石表面,岩石破裂
C.?冬天,雨水结冰使岩石碎裂????????????????????????????????D.?水和二氧化碳共同作用,使岩石溶解成溶洞
14.某同学与父母去天目山旅游,游览时对青山绿树底下的“红土”很好奇,“红土”与嘉
兴的“黑土”相比,除颜色不一样外,其他性状还有什么不一样呢?于是他采样后带了一
块回家,并做了如下实验。从图中的对照实验可以看出,他在探究两种土壤中的--(??

A.?有机物含量????????????????????B.?空气体积分数????????????????????C.?土壤生物数量????????????????????D.?无机盐含量
15.构成土壤的非生命物质的状态有(??

A.?固态??????????????????????????????B.?液态??????????????????????????????C.?气态??????????????????????????????D.?固态、液态、气态
16.如图所示,在进行“土壤渗水实验”时,向漏斗放入土壤颗粒前,必须在漏斗颈部放入(??

A.?滤纸????????????????????????????????B.?脱脂棉花????????????????????????????????C.?橡皮塞????????????????????????????????D.?小石块
17.下列最适宜土壤生物生活的环境是(??

A.?阴暗、潮湿、寒冷的无氧环境?????????????????????????????B.?坚硬、干燥、温暖的无氧环境
C.?阴暗、潮湿、温暖的有氧环境?????????????????????????????D.?阴暗、干燥、寒冷的有氧环境
18.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野外发现溪流中的石块都没有棱角,你认为下列解释符合科学道理的是(??

A.?这些石块形成时就没有棱角????????????????????????????????B.?这些石块是人为处理后投入溪流中的
C.?是长期水流冲刷的结果???????????????????????????????????????D.?上述三项都有可能
二、填空题
19.为了测定土壤中不同颗粒所占的比例,小明同学在校园中采集了土壤的样品。经测定,其土壤成分的比例如下:
空气

粉砂粒
砂粒
黏粒
有机物
25%
25%
15%
17%
16%
2%
(1)该土壤样品的类型为________。
(2)该地的土壤通气性能________(填“较好”或“较差”),透水性能________(填“较好”或“较差”),对植物生长________(填“有利”或“不利”)。
三、解答题
20.根据提供的资料回答问题:
我国的人均耕地面积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所以保护好和合理利用现有的土地资源是我国的一项重要国策。提高单位面积的粮食产量、防止水土流失等都是正在研究并且可行的方法。
(1)除草可以除去和庄稼争夺生存条件的杂草以保证粮食产量。除草的方法有多种,“锄禾日当午”中的“锄禾”和喷洒除草剂都能除草,但是“锄禾”的方式更有利于庄稼的生长,因为“锄禾”不光能除草,还能________。
(2)农民不光除草,有时还种草,例如在冬季农田闲置的时候,种上学名是“紫云英”、俗称“红花草籽”的草,到来年春天犁田毁草,把紫云英翻压在土里,这样可以增加土壤肥力,这是因为________。
(3)水土流失已经严重威胁我国的土地资源,请写出防治水土流失提出两个合理建议:________,________。
四、实验探究题
21.小科同学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来探究泥土中是否有微生物,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实验刚开始时,装置A和B之间唯一的区别是________。
(2)经过一段时间后,预计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
(3)该实验能证明泥土中含有微生物的理由是________。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
D
分析: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的物质,由各种颗粒状矿物质、有机物质、水分、空气、微生物等组成,能生长植物。土壤由岩石风化而成的矿物质、动植物、微生物残体腐解产生的有机质、土壤生物(固相物质)以及水分(液相物质)、空气(气相物质)、氧化的腐殖质等组成。
解答:土壤浸出液加热蒸干后残留白色固体是无机盐;
故答案为:D。
2.
A
分析: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源于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体。这些有机物在土壤生物的作用下,可以形成腐殖质,储存在土壤中。
解答:有机物具有可燃性。通过将干燥土壤放在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加热,土壤中的有机物燃烧会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从而使得燃烧后土壤的质量减少,所以A说法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3.
C
分析:土壤能吸收水分,固定植物体,还能为植物生长提供水分、空气和无机盐.据此解答。
解答:
A、设计一个与土块体积相同的铁块进行实验是为了保证变量唯一,A不符合题意。
??B、对照实验: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所以两只烧杯规格要相同,B不符合题意。
?C、加水的方法是“开始时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水注入,当快要浸没土块或铁块时,再换用滴管向烧杯内滴水”,故并非加入烧杯中水的体积要相同,C符合题意。?
?D、加水的方法是“开始时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水注入,当快要浸没土块或铁块时,再换用滴管向烧杯内滴水”,目的使试验数据准确,故土壤和铁块都要刚好浸没,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
4.
B
分析:1、土壤渗水实验中,对渗水有影响的因素有:土壤自身因素和一些外部因素;
2、此实验装置可以分为两部分,漏斗部分为滤水装置。锥形瓶为接水装置。漏斗部分会对渗水有影响;
3、做土壤渗水实验时,只能使土壤的种类不同,其余条件都要相同。
解答:①取用砂粒和黏粒的体积相同,不同体积会对渗水有影响,要控制相同,正确;
②加入的水量一定要相同,最后是根据渗出水的多少来比较土壤的渗水性的,所以水量要相同,正确;
③漏斗的形状要完全相同,漏斗形状的大小不同,会使土壤与漏斗壁的接触面积不同,会有影响,正确;
④漏斗里放入的脱脂棉花要一样多,棉花多少不同会影响渗水的实验,正确;
⑤锥形瓶的大小应完全相同,锥形瓶是接水的装置,对渗水无影响,错误。
所以B选项正确,A、C、D错误。
故选B
5.
A
分析:构成土壤的物质有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类。土壤的固体部分主要由矿物质颗粒和腐殖质组成,其中矿物质颗粒占固体部分的
95%
左右。
解答:A、该实验通过加入盛有土壤的烧杯和盛有铁块的烧杯加水量的差异求出土壤空气的体积分数,故可以证明土壤中含有空气,符合题意。
B、该实验用于证明土壤中含有水,不符合题意。
C、该实验用于证明土壤中含有有机物,不符合题意。
D、该实验用于证明土壤中含有无机盐,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6.
C
分析: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的物质,由各种颗粒状矿物质、有机物质、水分、空气、微生物等组成,能生长植物。土壤由岩石风化而成的矿物质、动植物、微生物残体腐解产生的有机质、土壤生物(固相物质)以及水分(液相物质)、空气(气相物质)、氧化的腐殖质等组成。
解答:A、铁丝网的孔径如果过大,土壤颗粒会掉落的;故A错误;
B、土壤如果是湿润的,加热过程中水分的散失也会导致质量的变化,有较大的误差;故B错误;
C、土壤中的有机物加热后会有气味,同时会有黑色物质残留;故C正确;
D、加热的土壤必须等到冷却后才能称量;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7.
C
分析: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的物质,由各种颗粒状矿物质、有机物质、水分、空气、微生物等组成,能生长植物。土壤由岩石风化而成的矿物质、动植物、微生物残体腐解产生的有机质、土壤生物(固相物质)以及水分(液相物质)、空气(气相物质)、氧化的腐殖质等组成。
解答:A、为了证明土壤存在空气;
B、为了证明土壤中存在水分;
C、通过灼烧的现象,证明土壤中存在腐殖质;
D、通过结晶,证明土壤中存在无机盐;
故答案为:C。
8.
D
分析:土壤由岩石风化而成的矿物质、动植物,微生物残体腐解产生的有机质、土壤生物(固相物质)以及水分(液相物质)、空气(气相物质),氧化的腐殖质等组成。
解答:土壤中存在空气、水分、固体颗粒等;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
9.
D
分析:根据蚯蚓的生活对环境的影响知识解题即可。
解答:解:A.蚯蚓在土壤中运动,能够疏松土壤,有利于空气进入土壤,增加土壤中的含氧量;是正确的;
???
B.蚯蚓在土壤中运动,能够疏松土壤,有利于空气进入土壤,是正确的;
???
C.蚯蚓在土壤中运动,能够疏松土壤,有利于空气进入土壤,故可以促进植物根的呼吸作用;是正确的;
??
???
D.增强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措施有提高光照的强度、延长光照的时间、合理密植、原料充足等;和蚯蚓在土壤中生活没有关系;故D错误;
故答案为:D。
10.
A
分析:根据物质的主要成分知识解题即可。
解答:解:“落叶归根”是指土壤中的微生物能够将植物的枯叶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然后被植物体所吸收;
故答案为:A。
11.
B
分析:根据提高植物呼吸作用的方法解题即可。
解答:解:中耕松土主要目的是将土板结的土壤打碎,让空气能够进入到土壤颗粒之间;提高土壤的含氧量,从而提高根的呼吸作用;
故答案为:B。
12.
C
分析:成土过程也叫土壤形成过程,是指在各种成土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土壤发生发育的过程。它是土壤中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的总和,包括岩石的崩解,矿物质和有机质的分解、合成,以及物质的淋失、淀积、迁移和生物循环等。
解答:土壤是由岩石转化而来的,岩石通过风化导致岩石破碎后,慢慢产生低等生物,在低等生物的综合作用下形成原始土壤,当出现森林和草原,土壤最终形成;故C符合;
故答案为:C。
?
13.
C
分析:热胀冷缩是指物体受热时会膨胀,遇冷时会收缩的特性。由于物体内的粒子(原子)运动会随温度改变,当温度上升时,粒子的振动幅度加大,令物体膨胀;但当温度下降时,粒子的振动幅度便会减少,使物体收缩。
解答:王敏同学将盛满水,盖紧瓶盖的玻璃瓶放到冰箱的冷冻室内,放置一天后发现水结成了冰,而玻璃瓶已破裂,
这是由于水由液态到固态过程中水的体积增大导致玻璃瓶破裂;
A.水流冲击岸边的岩石,岩石向内凹陷,
是外力作用压缩导致岩石凹陷;故A错误;
B.冷水浇到高温岩石表面,岩石破裂,
高温岩石温度骤降导致岩石收缩,导致岩石破裂;故B错误;
C.雨水结冰使岩石碎裂,
雨水结冰后体积增大,导致岩石破碎;故C正确;
D.水和二氧化碳共同作用,
形成酸腐蚀岩石导致溶洞形成;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
14.
B
分析:土壤中空气体积分数的测量,验证和测量方法步骤如下:
1、长、宽、厚分别相同的红土和黑土各一块,另取一块相同规格的铁块,分别放入3只相同的大烧杯中。
2、分别沿烧杯壁缓慢地向3只烧杯内注水,开始时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水注入,当快要浸没土壤或铁块时,,再换用滴管向烧杯内注水,直到水把土壤和铁块刚好浸没为止。
3、记录向两个烧杯注入的水量:盛有红土的烧杯注入的水有多少毫升;盛有黑土的烧杯注入的水有多少毫升;盛有铁块的烧杯注入的水有多少毫升。
4、当向盛有土壤的烧杯内加水时,会看到土壤块表面产生了许多气泡,这是因为土壤颗粒之间有空隙。同样体积的铁块和土壤,加入的水量不同的原因是土壤中含有空气而铁块没有。
5、根据你的实验结果,计算土壤中的空气约占土壤体积的体积分数。
解答:题中所给的三幅图,1与2对比可探究红土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分数;1与3对比可探究黑土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分数。对照后可知上述实验是为探究测量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分数。
故答案为:B
?
15.
D
分析:构成土壤的物质有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类。土壤的固体部分主要由矿物质颗粒和腐殖质组成,其中矿物质颗粒占固体部分的
95%
左右。
解答:构成土壤的非生命物质的状态有固态、液态、气态。D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6.
B
分析:在土壤渗水实验中,取
2只漏斗,在漏斗口里放一些脱脂棉花。在漏斗
A
中放一些砂粒,在漏斗
B
中放一些黏粒。将漏斗分别搁在锥形瓶上,往每个漏斗中倒半烧杯水。5分钟后,观察
2只漏斗各有多少水流到下面的锥形瓶内。
解答:在进行“土壤渗水实验”时,向漏斗放入土壤颗粒前,必须在漏斗颈部放入脱脂棉花,使水可以渗透,而挡住土壤矿物质颗粒。
故答案为B.
17.
C
分析:土壤中的水分是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土壤中的空气是植物的根和微生物生命活动所需氧气的来源。
解答:生物生存离不开温度、水分、氧气等条件。所以最适宜土壤生物生活的环境是阴暗、潮湿、温暖的有氧环境。
故答案为C.
18.
C
分析:流水也是一种岩石风化常见的因素。水流动时,夹带的小块岩石与岩石摩擦,使岩石逐渐成了小石块。雨水积聚在岩石的缝隙里,如果气温降低到零度以下,水就会结冰,使它的体积增大,从而促使岩石的缝隙加宽,最终使岩石裂成小碎块。
解答:这些石块天然形成时是有棱角的,没有棱角是长期水流冲刷的结果。C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二、填空题
19.
(1)壤土类土壤
(2)较好;较好;有利
分析:壤土,指土壤颗粒组成中黏粒、粉粒、砂粒含量适中的土壤,颗粒大小在0.2mm至0.02mm之间。质地介于黏土和砂土之间,兼有黏土和砂土的优点,通气透水、保水保温性能都较好,耐旱耐涝,抗逆性强,适种性广,适耕期长,易培育成高产稳产土壤,也是较理想的农业土壤。
解答:(1)由表格数据可知,空气和水的含量都是25%,蓄水性和透气性较好,有机物只有2%,土壤中颗粒含量适中,所以该土壤属于壤土类型;故答案为:壤土类土壤;
(2)壤土类土壤处于砂土类土壤和黏土类土壤之间,同时具有黏土和砂土类土壤的优点,通气性和透水性都较好,适合植物的生长;故答案为:较好;较好;
有利

故答案为:(1)壤土类土壤;(2)较好;较好;
有利

三、解答题
20.
(1)使土壤变得疏松,增加土壤透气性。
(2)紫云英分解后能增加土壤的有机质
(3)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等
分析:1、位于土壤下面的根需要进行呼吸,疏松的土壤有利于根的呼吸;
2、有机质含量的多少是衡量土壤肥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
3、水土流失原因很多,其中人为因素中不断破坏植被开垦荒地,过度利用自然资源,导致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耕地比例过大,农业经营粗放,生产水平很低,天然草场超载放牧,退化严重,不能发挥生态防护效益造成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恶化;
解答:(1)
“锄禾”
是把草锄掉,锄草同时还进行了松土。所以
“锄禾”不光能除草,还能
使土壤变得疏松,增加土壤透气性

(2)
农民不光除草,有时还种草,例如在冬季农田闲置的时候,种上学名是“紫云英”、俗称“红花草籽”的草,到来年春天犁田毁草,把紫云英翻压在土里,这样可以增加土壤肥力,这是因为
紫云英分解后能增加土壤的有机质

(3)由分析可知水土流失的人为因素,据此可以提出的防治水土流失的措施有: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等。
故答案为:(1)
使土壤变得疏松,增加土壤透气性
?
(2)
紫云英分解后能增加土壤的有机质
?
(3)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等
四、实验探究题
21.
(1)纱布袋内的泥土是否经过强热处理
(2)B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微生物的呼吸作用会产生CO2
分析:本题为实验探究题,通过分析题中信息,可以初步得出答案。生活在土壤中的微生物、动物和植物等称为土壤生物。土壤中的动物有蚯蚓、蜈蚣、蟋蟀等等,土壤中还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如细菌、真菌、放线菌等。
解答:(1)
通过题图可知,实验刚开始时,装置A和B之间唯一的区别是纱布袋内的泥土是否经过强热处理。(2)
未经加热的泥土中含有土壤生物,经过一段时间后,土壤生物可以通过呼吸作用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所以预计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B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3)
该实验能证明泥土中含有微生物的理由是微生物的呼吸作用会产生CO2。
故答案为:(1)纱布袋内的泥土是否经过强热处理;(2)B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3)微生物的呼吸作用会产生C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