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生物必修一·达标检测试题
22 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区别和观察有丝分裂实验
1.下列哪一项叙述,表明动物细胞正在进行有丝分裂( )
A.核糖体合成活动加强
B.线粒体产生大量ATP
C.中心体周围发射出星射线
D.高尔基体数目显著增多
解析:核糖体合成活动加强和线粒体产生大量ATP只能说明细胞代谢旺盛,不一定进行有丝分裂;在动物细胞中,高尔基体的作用是与细胞分泌物的形成有关,高尔基体数目增多,说明细胞分泌活动加强,与有丝分裂无直接关系。选项中只有中心体周围发出星射线是动物细胞进行有丝分裂的特征。
答案:C
2.下列关于菠菜根尖分生组织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细胞分裂中期,染色体形态稳定、数目清晰,着丝点排列在细胞板上
B.细胞分裂间期,细胞核和叶绿体中的DNA复制
C.细胞分裂前期,核膜逐渐消失,核仁逐渐解体
D.细胞分裂末期,赤道板消失、高尔基体参与细胞板的形成
解析:菠菜根尖分生组织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而不是细胞板,中期细胞板还未形成;根尖无叶绿体,分裂间期只有细胞核DNA复制;赤道板只表示一个位置,细胞中无赤道板这一结构。
答案:C
3.下列关于染色体和DNA分子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DNA分子数目加倍时,染色体数目也加倍
B.染色体数目减半时,DNA分子数目不变
C.染色体数目加倍时,DNA分子数目也加倍
D.染色体复制时,DNA分子也复制
解析:DNA分子加倍发生在有丝分裂间期,此时染色体数目没有加倍;染色体减半发生在有丝分裂的末期,此时DNA分子的数目也随之减半;染色体数目加倍发生在有丝分裂的后期,此时DNA分子数目没有发生改变;染色体的复制实质是指DNA分子的复制。
答案:D
4.a、b、c、d分别是某些体细胞某个分裂时期的示意图,相关的描述正确的是( )
A.a图表示植物细胞有丝分裂中期
B.b图表示人成熟红细胞分裂的某个阶段
C.c图细胞由于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染色单体数目不变
D.d图细胞中含有8条染色单体
解析:题干中a图为有丝分裂末期;b图为蛙红细胞的无丝分裂;c图由于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消失。
答案:D
5.下列几种细胞在进行细胞分裂时,始终观察不到染色体的是( )
①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 ②变形虫细胞 ③大肠杆菌细胞 ④蛙的红细胞 ⑤蛙的囊胚期细胞 ⑥人的造血干细胞 ⑦发菜
A.③④⑦
B.③⑥⑦
C.①③⑤
D.②④⑥
解析:细胞分裂过程中始终观察不到染色体,说明其细胞分裂的方式可能是无丝分裂或细胞中无染色体。蛙的红细胞的分裂方式为无丝分裂。大肠杆菌和发菜属于原核生物,细胞中无染色体。
答案:A
6.在动物细胞有丝分裂中期,若从一极观察,可见到染色体的排列情况是图中的( )
解析:在有丝分裂中期,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课本中画出的是侧面图,若从一极观察,着丝点应散乱排布于“赤道板”上。
答案:D
7.若图甲、乙、丙是某同学做观察根尖分生区组织细胞有丝分裂实验时,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图像,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是在低倍镜下所观察到的植物根尖分生区细胞图像
B.将图甲转为图乙的操作步骤是移动装片→转动转换器→调节视野亮度→转动粗准焦螺旋
C.图丙是根尖经过解离、漂洗、染色、制片后,在高倍镜下所观察到的图像
D.制作装片的过程是解离→染色→漂洗→制片
解析:A项错误,图甲细胞呈长方形,应为根尖伸长区的细胞图像;B项错误,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物镜后,不能再转动粗准焦螺旋;C项正确,图丙中能看到有丝分裂的各时期,说明在制作的过程中已经过解离、漂洗、染色、制片等一系列正确的操作流程;D项错误,制作装片的过程是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答案:C
8.人体干细胞可通过增殖分化形成新细胞。在一次分裂过程中细胞内依次发生的变化是( )
①复制的两个DNA分子完全分开 ②出现放射状排列的星射线 ③中心体发生倍增 ④着丝点排列在一个平面上
A.③→②→④→①
B.②→④→③→①
C.③→②→①→④
D.②→③→④→①
解析: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复制形成的两个DNA分子完全分开;有丝分裂前期中心体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有丝分裂间期,中心体复制,数目倍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
答案:A
9.图甲表示某种生物细胞有丝分裂某一时期图,表乙表示该生物细胞有丝分裂周期中细胞内DNA分子数和染色体数的变化,据图表回答下面的问题:
细胞周期
a期
b期
c期
d期
e期
DNA分子数
4→8
8
8
8
8→4
染色体数
4
4
4
4→8
8→4
表乙
(1)该生物细胞是________(填“动物”或“植物”)细胞,简述判断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甲所表示的时期相当于表乙中细胞周期的________期(用字母表示)。
(3)由图表可知,该细胞在分裂前期有________个DNA分子,________条染色体。
(4)表乙中________期可在光学显微镜下看到姐妹染色单体(用字母表示)。
解析:(1)题图中的细胞呈椭圆形,没有细胞壁而具有中心体,所以为动物细胞。(2)着丝点分裂,染色体加倍并移向细胞的两极,处于有丝分裂的后期,相当于表乙中的d期。(3)该细胞在分裂前期(b期)的染色体数为4条,前期时的DNA分子是经过复制的,所以DNA为8个。(4)有丝分裂的前期和中期DNA分子数是染色体数的2倍,含有姐妹染色单体。
答案:(1)动物 细胞无细胞壁,由中心粒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 (2)d (3)8 4 (4)b、c
10.细胞周期的各阶段中,一个细胞中的染色体和DNA分子数量比不可能是下图中的( )
解析:在细胞分裂周期中,染色体和DNA数目比有两种情况,当染色体中无染色单体时,染色体数目和DNA分子数目比为1:1;当染色体中有染色单体时,因为每一条染色单体上有一个DNA分子,染色体数目和DNA分子数目比为1:2。
答案:A
11.如图是某生物体细胞有丝分裂的不同分裂期,对图像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甲、乙、丙细胞分别处在有丝分裂的前期、后期和中期
B.甲、乙、丙细胞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与DNA数之比均为1:2:1
C.甲细胞进行中心体复制,发出星射线,形成了纺锤体
D.该生物可能是高等植物
解析:由图可知,甲细胞中中心体、染色体清晰可见,且染色体散乱排布,中心体移向细胞两极,处于有丝分裂前期,乙细胞内姐妹染色单体已经分开,且移向细胞两极,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丙细胞中着丝点整齐地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A正确;乙细胞中无染色单体,B错误;中心体复制发生在间期,C错误;高等植物细胞中不含中心体,D错误。
答案:A
12.如图表示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中DNA含量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细胞在BC时期始终有染色单体存在
B.若是植物细胞,在BC时期会出现赤道板,由C到D会出现细胞板
C.DE时期不能表示细胞有丝分裂的后期
D.用电镜观察马蛔虫受精卵细胞,会发现中心粒倍增和移向细胞两极发生在AB段
解析:图中BC时期表示每条染色体中都含有两个DNA分子,所以包括了前期、中期,但不包括后期;若图中曲线表示植物细胞,细胞板则出现在DE段,赤道板是一个假想平面,并不是细胞的真实结构;DE段表示每条染色体中含有一个DNA分子,可以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图中AB段表示间期,动物细胞中心粒的倍增发生在间期,倍增的中心粒移向细胞两极发生在前期。
答案:A
13.如图是某同学在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时拍摄的显微照片。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细胞中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细胞板上
B.乙细胞中染色体被平均分配,移向细胞两极
C.甲和乙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相等,DNA含量相同
D.统计图中处于分裂期的细胞数可计算细胞周期的长短
解析:根据图示可知:甲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乙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甲细胞的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而不是细胞板上,A错误;乙细胞中的染色体被平均分配,移向细胞的两极,B正确;乙细胞中的染色体数是甲细胞中的2倍,DNA含量相同,C错误;细胞周期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统计图中处于分裂期的细胞数不可能计算出细胞周期的长短,只可计算分裂期所用时间在细胞周期中的比例,D错误。
答案:B
14.某科学家用含32P的培养基培养蚕豆根尖分生区细胞,测得一个细胞中放射性含量变化如右图。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CF不能表示一个细胞周期,但可用它计算一个细胞周期的时间
B.AB可表示DNA散乱分布于纺锤体中央
C.在细胞质中不可能检测到放射性
D.着丝点分裂出现在BC和EF段
解析:AD或DG表示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CF从时间上等同于一个细胞周期持续的时间,但不能表示一个细胞周期,故A项正确;AB段放射性增大至最大,表示DNA散乱分布于纺锤体中央过程,故B项正确;线粒体中含有DNA,因此在细胞质中也能检测到放射性,故C项错误;BC段和EF段中放射性不变化,说明DNA含量未变,可表示前期、中期和后期,故D项正确。
答案:C
15.如图所示,图1是细胞有丝分裂示意图,图2是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一个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图,图3表示在低倍显微镜视野中看到的洋葱根尖细胞,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的A图表示的是________细胞进行有丝分裂的________期。此时细胞中有DNA分子________个,染色单体________条。
(2)图1中的B图表示的有丝分裂过程相当于图2中曲线的哪一段?______。该生物的体细胞中有染色体______条。
(3)用胰蛋白酶处理染色体后,剩余的细丝状结构是________________。
(4)图3中属于分生区细胞的是________(填图中字母)。若换上高倍物镜,使分生区细胞移至视野中央,应将装片向________方移动。
(5)在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要将实验材料(洋葱根尖)进行染色,染色主要是让细胞内的________________染上颜色(紫色或红色),便于观察清楚。龙胆紫溶液和醋酸洋红液都是________性染料。
(6)观察洋葱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时,剪取2~3
mm根尖,立即放入解离液中解离,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图A中含有中心体,无细胞壁,为动物细胞有丝分裂中期;图B表示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后期;根尖分生区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
答案:
(1)动物 中 12 12
(2)a~b 6 (3)DNA (4)B 右(偏上)
(5)染色质或染色体 碱
(6)使组织细胞相互分离开来
16.[2019·东城高一期末]某研究小组探究了不同浓度K2CrO4溶液处理对某植物根尖分生组织细胞有丝分裂的影响,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K2CrO4溶液(mmol·L-1)
观察的细胞数量
进行分裂的细胞数量
产生微核的细胞数量
0
4
019
523
3
50
4
034
467
287
100
3
986
314
534
150
4
008
283
658
(1)制作根尖细胞有丝分裂装片时,剪取根尖,放入盐酸和酒精的混合液中________3~5
min;将根尖放入清水中漂洗10
min;用________溶液对根尖染色3~5
min,压片后制成装片。为更加清晰地观察计数染色体,应选取处于分裂________期的细胞进行观察。
(2)K2CrO4会使染色体发生断裂,断裂后没有着丝粒的染色体片段不能被________牵引,在有丝分裂________期核膜重建后,会被遗留在细胞核外,而成为微核。实验结果表明,K2CrO4溶液对有丝分裂和产生微核的影响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填“促进”、“抑制”或“无影响”)。
解析:根据表格分析,本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浓度K2CrO4溶液,因变量是进行有丝分裂细胞数和产生微核的细胞数;与对照组(K2CrO4溶液浓度为0)相比,随着K2CrO4溶液浓度的增加,进行分裂的细胞数量逐渐减少,产生微核的细胞数量逐渐增加,说明K2CrO4溶液对有丝分裂和产生微核的影响依次是抑制和促进。(1)制作根尖细胞有丝分裂装片的流程为解离、漂洗、染色、制片。剪取根尖,放入盐酸和酒精的混合液中解离3~5
min,目的是使组织细胞分散开来;将根尖放入清水中漂洗10
min;用醋酸洋红或龙胆紫对根尖染色3~5
min,压片后制成装片。为更加清晰地观察计数染色体,应选取处于分裂中期的细胞进行观察。(2)染色体发生断裂后,没有着丝粒的染色体片段不能被纺锤丝牵引,在有丝分裂末期核膜重建后,会被遗留在细胞核外,而成为微核。根据以上分析可知,K2CrO4溶液对有丝分裂和产生微核的影响依次是抑制和促进。
答案:
(1)解离 醋酸洋红或龙胆紫 中
(2)纺锤丝 末 抑制 促进
17.请回答下列有关生物实验的问题:
(1)在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中,观察经解离、染色后制成的洋葱根尖临时装片,在其分生区细胞中看不到被明显染成深色的染色体,其原因最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铝是自然界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但是在人和动植物体内的水平却很低。有文章报道,铝对植物生长有益,但在一定的条件下,铝对植物也有毒害作用。同学们为探究三氯化铝对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影响,设计了如下实验(提示:细胞分裂程度可用细胞分裂指数来表示,即分裂中期的细胞数与所观察的细胞总数之比)。
实验材料及器材:略。
实验步骤:①取A、B、C、D四个培养皿,在培养皿中加入适量且等量的、质量浓度分别为0.2
g/L、0.4
g/L、0.6
g/L、0.8
g/L的AlCl3溶液。
②在每个培养皿中放入一个洋葱,在室温下培养生根。
③待洋葱长出5
cm长的新根后,分别从每个洋葱上剪取一个根尖,制成临时装片。
④镜检。观察并统计每张装片100个细胞中________细胞的数目,计算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期实验结果与结论:(略)。
(3)认真阅读以上实验方案,并回答以下问题。
①以上实验方案的实验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指出以上实验方案中的两个不足之处,并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细胞经解离后一定要用清水漂洗,然后才能染色。(2)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AlCl3溶液对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程度的影响。实验的自变量为AlCl3溶液的浓度,实验的检测指标是细胞分裂程度。该实验除了利用不同浓度的AlCl3溶液处理洋葱根尖外,还需要利用清水作为对照组,便于准确判断不同浓度的AlCl3溶液对细胞有丝分裂的影响;同时,由于实验中只取一个根尖,会因各种偶然因素影响结果的准确性,所以要取多个根尖进行实验,将其平均值作为实验结果。
答案:(1)没有漂洗 (2)④处于分裂中期 分裂指数
(3)①探究不同浓度(四种浓度)的AlCl3溶液对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程度(指数)的影响 ②a.只取一个根尖,会因各种偶然因素影响结果的准确性,应取多个根尖制临时装片,统计和计算细胞分裂指数的平均值; b.未设空白对照,依据实验结果难以准确判断不同浓度的AlCl3溶液对细胞有丝分裂的影响及影响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