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先生的说与做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闻一多先生的说与做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5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3-19 22:34: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真姓?
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闻一多与《七子之歌》
诗人以拟人的手法将《澳门》、 《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和《旅顺,大连》这七处“失地”比作远离母亲怀抱的七个孩子,用小孩子的口吻哭诉他们被迫离开母亲的襁褓,受尽异族的欺凌,渴望重回母亲怀抱的强烈情感。 写作这组诗篇的时候,正值闻一多在美国纽约艺术学院留学期间。在美国已经生活了将近三年的他,多次亲身体会到种族歧视的屈辱,他所看到和听到的一切都激发起他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加上三年背井离乡的经历,使他更对祖国和家乡产生了深深的眷恋,也使他更加深了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因此,在这段时间里,他创作了大量的爱国主义诗篇,一方面怀念和赞美祖国,一方面抒发对帝国主义列强的诅咒。
《七子之歌》
闻一多,本名家骅,著名的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1899年11月24日生于湖北省浠水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五四运动时在北京清华大学读书即参加学生运动。1928年后,致力于古典文学研究,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他就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胜利就不剃去。 1937年在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7月15日参加李公朴追悼会,之后又去参加记者招待会,会后遭到特务分子的暗杀,把一腔热血洒在了为民主而战斗的前线,用生命谱写了一首最壮丽的诗篇。
闻一多
闻一多先生画像
闻一多先生雕像
诗集: 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
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

2004年2月5日晚8时35分,99岁的著名诗人、作家臧克家与世长辞,一轮明月、万家灯火伴他西行,我国文坛再失巨擘。
生于1905年的臧老,是对我国新诗作出卓越贡献的著名诗人。他从1925年发表诗作,创作生涯长达80年之久。成果之富,影响之大,被认为“几乎可以说就是一部足以现身说法的活生生的中国新诗史。”他本人也被誉为“农民诗人”。
臧克家
去年刚刚出版的《臧克家全集》,凝结着他一生的心血和汗水,洋洋12卷本,收入了臧老各个时期、各种体裁的创作作品,其中不乏跨越时空、经久传诵的名篇佳作。《烙印》《老马》《罪恶的黑手》《春风集》《欢呼集》《今昔吟》《学诗断想》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名作。
尤其是他当年为纪念鲁迅而作的《有的人》,成为在广大群众中流传甚广、深入人心的经典。今天,用来送别诗人自己仍是最好的挽歌:“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掌握字的读音:
衰微 赫然 迭起 锲而不舍 卓越
沥尽心血 潜心贯注 慷慨淋漓 小楷
气冲斗牛 迥乎不同 目不窥园 兀兀穷年
shuāi hè dié qiè zhuó
lì qián kāngk ilínlí k i
qì ji ng kuī wù
目不窥园:
诗兴不作:
一反既往:
窥,从小孔或缝隙里偷偷地看。眼睛从不暗中看一看家里的园圃,即专心致志。
“作”,起的意思。诗兴不作,不是不做诗,而是写诗的兴致不起、不发。
既,已经。既往,过去。与过去完全不一样。
词语积累:
衰微:
赫然:
潜心贯注:
慷慨淋漓:
(国家、民族等)衰落,不兴旺。
形容令人惊讶的事物突然呈现的样子。
用心专注而深刻。
形容情绪、语调十分激动,说法十分畅快。
初读课文
1.理清课文层次,把握课文内容(指出两部分之间的过渡句)
(7—8段)
结构 第一部分(1—7) 第二部分(8—18)
内容
特征
具体表现
目的
作为学者的闻一多的说和做
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的说和做
“做”了再“说”,
“做”了不“说”
“说”了就“做”,
既“说”又“做”
从唐诗入手,几年辛苦,凝结成《唐诗杂论》的硕果;十年艰辛撰写了楚词“校补”;又向“古典新义”迈进。
起草政治传单;在李公朴先生的追悼会上作《最后一次讲演》,壮烈献身。
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献身民主事业。
闻一多先生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发生了什么变化?是什么促使他的这个变化的?
作为学者、民主战士的闻一多先生恪守着怎样的“说”与“做”的原则?谈谈你的理解。
闻一多先生经历复杂,著作等身,可记述的事很多很多。作者选取了哪些材料来表现闻一多先生精神品格的?并说说这样选材的好处。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你认为闻一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应该学习他身上哪些闪光的东西?
闻一多先生废寝忘食的研究,舍生忘死的投身革命,他这样做追求的理想是什么?
深入理解
学者
革命家
———
自古至今我国有很多像闻一多先生一样的文人,用自己的言行实践着自己的理想。请你说出一两句表达他们理想追求的诗,并简要说说他们的事迹。
扩展延伸
讨论探究:
陶渊明、王维、孟浩然等这些山水田园诗人他们也曾有着自己大济苍生的志向最后却都寄情山水。而闻一多先生凭借自己的才识可以过上安逸的生活,也可以潜心研究学问,但最后他不顾自身安危走出来投入到革命中去,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两种做法你赞同哪种,为什么?
“生命的量至多不过百年,他的质却可以无限度地往高深醇美的境域发展。生命的艺化便是生命达到高深醇美的唯一方法。”
——闻一多

请用诗般感情真挚的语言表达自己那份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去讴歌那些在平凡岗位上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为祖国默默奉献的人!
英雄儿女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品味诗意般的语言
有感情的朗读文中表现作者对闻一多敬仰之情的句子。
片断练习:
这篇课文在描述闻一多先生研究唐诗时抓住了“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零乱”“睡得很少”这一系列的细节来表现闻先生的刻苦精神.现在,我们也来观察一位同学在听课时的一两个细节,写一片断.
死 水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绣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死水》是闻一多的重要代表作之一。1925年诗人回国后,目睹了国内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惨状,产生了怒其不争的愤激情绪。本诗通过对“死水”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的多角度、多层面的谱写,揭露和讽刺了腐败不堪的旧社会,表达了诗人对丑恶现实的绝望、愤慨和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诗中的“一沟绝望的死水”是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的象征。诗人抓住死水之“死”,先写死寂、次写色彩,再写泡沫,突出了死水的污臭、腐败,把“绝望”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闻一多是新诗格律的倡导者和开拓者,《死水》则是他对新诗格律的“最满意的试验”。他强调要具备“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全诗5节20行,每一行都是9个字,且每节第二行和第四行押韵,节奏感强,富有音乐美。诗中运用了许多富有色彩的语词和物象,并以词藻的绚丽多彩反衬了内容之丑,使“死水”的面目越显可憎可厌。
李公朴挽一二一烈士
一九四五年十二月一日。昆明大学学生在反内战的斗争中,被国民党派出军警进行镇压,杀死爱国青年于再等四人,伤十余人,造成震惊全国的“一二一惨案”。李公朴先生对此义愤填膺,曾书写挽联,痛斥反对政府,并坚决相信人民必将获得胜利。联曰:
要独裁,残杀学生之政府,从来没有好结果; 反内战,代表人民的公意,不久一定会成功。
李公朴先生虽然在一九四六年为争取民族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但他的预言也很快实现了。
最后一次讲演
作者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上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表现闻先生“学者的方面”;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表现闻先生“革命家的方面”。在上半部分与下半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使衔接紧密,过渡自然。
作者所选材料,讲究典型性,能以少胜多。对作为“学者的方面”,作者只选取了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对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则选取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这三件事作为例证。闻先生一生经历复杂,著作等身,可以记述的事很多很多。作者只从大量材料中选取了这六件事,就已经把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现出来了。
  老马 作者:臧克家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它把头沉重的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眼里飘来一道鞭影, 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1932.4
 有的人 ——纪念鲁迅有感 作者:臧克家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骑在人民头上的, 人民把他摔垮; 给人民作牛马的, 人民永远记住他!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活的人,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1949.11.1
前期:
后期:
为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取得累累硕果。
锲而不舍,沥尽心血
投身民主运动,做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
无所畏惧,视死如归
对社会认识的变化
卓越的学者、
言行一致的志士
伟大的爱国斗士
学者
(1-7)
革命家
(8-18)
潜心学术
硕果累累
嫉恶如仇
勇于献身
做了再说
做了不说
说了就做
说(言)做(行)一致
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19-20)
前期
后期
三本书
(学者)
三件事
(革命家)
《唐诗杂论》
《楚辞校补》
《古典新义》
起稿政治传单
群众大会演说
参加示威游行
讲究典型性,以少胜多。
文章标题为什么取“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与众不同。作为卓越学者的他是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表现他谦虚美德和实干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作为革命家的他是说了就做,言行一致,表现他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文章从说和做两个方面,高度赞扬了闻一多先生的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
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本文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略,表现他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革命家的崇高品格,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
比如一个“说”字,很普通,作者却赋予多种含义。开头引用的闻一多自述中的“说”,是向人家宣告自己要干什么或告白自己干了什么的意思;与第5段“他并没有‘说’,但他‘做’了”中的“说”和第6段中的“说”,则有吹嘘、自诩的意思,这里的“没有‘说’”,主要是赞扬闻一多先生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作为革命家”,闻一多的“说”,是对于革命的宣传和动员,是对反动派的揭露和斥责,实际上也就不但是“言”,也是“行”了。一个“说”字,竟然表达这么多的意思!这种结合一定语言环境灵活地赋予同一个词以不同含义的表现手法,是耐人寻味的。
返回
不仅描写的语言是形象的,叙述和议论的语言也是形象的。例如“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一句,本来是叙述语言,无非是讲闻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词,而精心地选用了“钻探”,这就包含了比喻,既形象,含义也更丰富了。并且句式也变成“向……钻探”,叙述由静态变成动态,给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观的介绍,而且是热情的称赞了。此外,如“吃尽”“消化尽”“炯炯目光……远射……”,“赫然而出”“向……迈进了”“起先,小声说”“向……呼喊”“警报迭起”,等等,都是明显的例子,叙述语言和议论语言的形象化,使文章生动,富于感染力。
返回
这篇文章的叙述、描写抒情化,令人无法分清哪些是记叙,哪些是抒情。例如,“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说它是记叙未尝不可,但洋溢着赞美之情。又如,“昂首挺胸,长须飘飘”,显然是描写,但颂扬、景仰之情也呼之欲出。又如,“饭,几乎忘了吃”,本来是极平常的一句赞语,但紧接着跟上一句“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形成了对比,意蕴就丰富多了。同样,“夜间睡得很少”,“惜寸阴”,这种句子原也并不怎么精妙,但跟着一个情犹未尽的“分阴”,给人的感觉就不一般了。由于作者带着强烈的感情,能把平常的语句变得不平常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