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古诗突破难点之诗鉴赏景物形象专题训练(客观题+主观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15.0分)
依韵和并州郑宣徽见寄
范仲淹①
西湖载客恣游从②,湖上参差半佛宫。
回顾隙驹曾不息,沉思樽酒可教空。
层台累榭皆清旷,万户千门尽郁葱。
向此行春无限乐,却惭何道继文翁③。
【注】①北宋皇佑二年,吴中发生饥荒。此时范仲淹任杭州知府,他发动各地整修寺院,翻修官仓,借工程雇佣大批饥民。因措施得力,两浙灾区唯有杭州安定无事,百姓平安度过灾荒。②从:同“纵”,放任。③文翁,名党,字仲翁,西汉循吏,曾任蜀郡守,政绩卓著。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句从乘船纵情游赏西湖写起,确定了全诗的立足点,下文中的所见、所感均由此生发。
B.
次句写湖周边的景象,从湖上放眼望去,到处是尚未建完的寺庙,参差不一,高低错落。
C.
颈联互文见义,数不清的亭台楼榭、房舍院落层层叠叠,使人感到清新旷远、葱郁繁盛。
D.
尾联两句一承一转,上句承接并收束前文,下句则是由“乐”到“惭”,丰富了全诗的内涵。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解答】
B“到处是尚未建完的寺庙”不正确,“半佛宫”应该是指湖边的建筑大半是佛宫。
故选B。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淡黄柳
姜夔
客居合肥①南城赤阑桥之西,巷陌凄凉,与江左②异,唯柳色夹道,依依可怜。因度此阕,以纾客怀。
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马上单衣寒恻恻。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
正岑寂,明朝又寒食。强携酒、小桥③宅。怕梨花落尽成秋色。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
(注)①宋光宗赵淳绍熙二年(1191),姜夔寄居江淮一带的合肥。金人入侵,由于南宋朝廷偏安江南一隅,江淮一带在当时已成边区。②江左:泛指江南。③小桥:后汉乔玄次女为小桥,此或借之谓姜夔在合肥的情人。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晓角”的声音因“空城”而异常突出,词的前二句与《扬州慢(淮左名都)》“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意境相近,传达的都是客中凄凉、感世伤时的意味。
B.
词的上片绘景写人,以一个“空”字,写出了荒凉寂静、萧条冷落的空城氛围,又表现了词人内心飘零无依、空落寂寥的情怀。
C.
词的结句“池塘自碧”,以景语代答“春何在”,将上文“梨花落尽”的意境化作了一幅具体的图画,更暗含指责池水无情、占尽春色之意。
D.
刘禹锡曾写“我言秋日胜春朝”,姜夔却写“怕梨花落尽成秋色”,一个“怕”字写出了词人内心由“都是江南旧相识”所引发的感时伤春之情。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考生准确把握诗歌词句含义和诗歌内容的综合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从诗歌的结构内容方面进行具体分析,重点把握诗歌的表达意蕴进行综合分析。
【解答】
A.“词的前二句与《扬州慢(淮左名都)》‘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意境相近,传达的都是客中凄凉、感时伤世的意味。”错误,《扬州慢》“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并没有表达客中凄凉的意味。
C.“更暗含指责池水无情、占尽春色之意”错误,“池塘自碧”四字以池水的无情表达人之多感多情,并无指责池水占尽春色之意。
D.“由‘都是江南旧相识’所引发”理解错误。“我言秋日胜春朝”是诗人被贬朗州后写的,表现的应该是积极向上的诗情。
???????故选B。
奉和山池
庾信①
乐宫多暇豫,望苑暂回舆。
?
鸣笳陵绝浪②,飞盖③历通渠。
桂亭花未落,桐门叶半疏。
荷风惊浴鸟,桥影聚行鱼。
日落含山气,云归带雨余。
【注】①庾信,曾任梁朝文德省学士,此诗为诗人随驾游赏山池时,应奉太子萧纲《山池》诗和作。②绝浪:极高的浪。③飞盖:疾驰的车辆。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三、四句从鸣笳声的高亢与飞盖的动势落笔,写出太子出游时仪仗簇拥的气派。
B.
五、六句写桂亭尚未落花,但桐叶已稀疏,于繁盛之中暗含萧条之意。
C.
末尾两句写日落时云归山谷的景象,同时也写出了山池优美的景色。
D.
前四句重在场景描写,后六句一句一景,两两相对,写出山池优美的景色。
【答案】B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鉴赏的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解答】
B.“于繁盛之中暗含萧条之意”错。桂亭尚未落花,而桐树叶子已有一半稀疏,可见正是桂花盛开的中秋时节。“桂亭”“桐门”概括了山池周围桂花繁茂、桐林清幽、亭台楼阁点缀其间的优美景色,烘托出山池的清疏雅致来。故B错误。故选B。
〔中吕〕朝天子·探梅
张可久
水西,探梅,隔岸香风细。五云仙子六铢衣①,邀我花前醉。幺凤双飞,瑶阶如水,吹箫月下归。剡溪,路迷,雪夜重相会。
〔双调〕水仙子·寻梅
乔吉
冬前冬后几村庄,溪北溪南两履霜,树头树底孤山②上。冷风来何处香?忽相逢缟袂绡裳③。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淡月昏黄。
注:①六铢衣:即天衣,衣有六铢重,形容轻盈飘逸。②孤山:位于杭州西湖之中,北宋著名诗人林逋曾隐居于此,赏梅养鹤。③缟袂:素绢的衣袖。绡裳:薄绸的下衣。
下列对两首曲子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两首小令均以寻梅为主线,抒情言志,典雅工整,其间所生发的情景之语,既有异曲同工之妙,又有自抒个性之别。
B.
《探梅》“隔岸香风细”一句,“细”指极小极微,这里诗人形容梅香幽微淡远,给人“暗香浮动”的遐想,而“隔岸”二字勾勒出画面的立体空间。
C.
《寻梅》前三句不厌其烦地铺叙了寻梅的时间、地点和经过,由远及近,从面到点,展现了一幅踏雪寻梅图。
D.
两首曲子在风格上都显现出典雅清丽的特点,清旷飘渺,格调高雅,但也雅不避俗,可雅则雅,可俗则俗,体现了散曲的本色。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常见的错误类型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解答】
D
.“两首曲子在风格上都显现出典雅清丽的特点,清旷飘渺,格调高雅,但也雅不避俗,可雅则雅,可俗则俗”理解有误。“清旷飘渺,格调高雅”说的是张可久的《探梅》的特点,“雅不避俗,可雅则雅,可俗则俗,体现了散曲的本色”说的是乔吉的《寻梅》的特点,通过“冬前冬后几村庄,溪北溪南两履霜,树头树底孤山上”等语句可看出“可俗则俗”,通过“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可看出“可雅则雅”等的特点。
故选D。
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
杜甫
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
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迹。
壮哉昆仑方壶①图,挂君高堂之素壁。
巴陵洞庭日本东,赤岸水与银河通,中有云气随飞龙。
舟人渔子入浦溆,山木尽亚②洪涛风。
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
焉得并州快剪刀③,剪取吴淞半江水④。
[注]①方壶:神话中的东海神山。②亚:通“压”,俯偃低垂。③并州:地名。唐开元中为太原府,州治在今山西太原市,以产剪刀著称,有所谓“并州剪”。④相传晋代索靖观赏顾恺之画,倾倒欲绝,不禁赞叹:“恨不带并州快剪刀来,剪淞江半幅练纹归去。”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的前四句诗人先不谈画,而是极力赞扬王宰不愿受时间的催迫而仓促作画的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创作态度。
B.
“赤岸水与银河通”写赤岸水仿佛与天上的银河相通,形容水势壮美,与上面描绘山势的雄奇相呼应,与“黄河之水天上来”有异曲同工之妙。
C.
“舟人”两句诗人着意描写在狂风激流中,渔人正急急驾舟驶向岸边躲避,极力渲染风猛、浪高、水急,使整个画面神韵飞动。
D.
“尤工”二句,诗人高度评价王宰运用了古人莫比的技法,在一尺见方的画作上绘出了万里江山景象,凸显了我国山水画的美学特色。
【答案】D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解答】
D
.“咫尺”并不意味着就是“一尺见方”,这幅昆仑方壶图也不一定就是“一尺见方”的画作。故D错误。
???????故选D。
二、诗歌鉴赏(本大题共6小题,共60.0分)
绵谷回寄蔡氏昆仲①
罗隐
一年两度锦城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将别恨和心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②。
【注】①绵谷:地名,今四川广元县,在绵州东北。蔡氏昆仲:罗隐游锦江时认识的两兄弟。②绵州:在今成都东北。
《唐宋诗举要》有评:“三四写景极佳,而意极沉郁,是谓神行。”请结合诗歌三四句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三四句由近及远,极写锦城绮丽风光:游人骑着马,马蹄踢踏着茂密的青草沙沙作响,远处一带葱绿的山峦白云萦绕,参差的亭台楼阁透过云缝若隐若现。
???????(2)明为写景之笔却濡染着浓烈的感彩:①运用拟人,将人之情感赋予碧草、白云。②连绵不尽的芳草也像两位昆仲一样不愿放自己离开,总是有意绊着马蹄,让诗人再逗留一些时候;秋游锦城时,美丽的云彩总是有意把楼台层层遮掩,不让诗人望见故乡触动乡愁而在此地多停留。③借此表达诗人对锦江风物人情的赞美和留恋之情。
【解析】?此题考查分析鉴赏诗歌语言和技巧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平时学习中熟知各种技法,能加以辨析并分析其作用。诗歌手法一般分为表达方式类、表现手法类、结构方式类、语言手法类,要能予以细化,如表达方式类主要是描写和抒情的手法。同时熟知此类题的答题思路:点明手法,对其运用情况加以说明,分析其作用(一般为塑造形象、营造意境、表达情感)。诗歌写景手法一般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一,“远近高低内外形声色(嗅触),动静抑扬虚实点和面”;二,其它描写手法,如渲染、烘托,白描、细描等;三,景情关系,即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景哀情、哀景哀情、触景生情、以景结情等。颈联为写景,分析此句可知:??由近及远、拟人、借景抒情等方面,描绘了锦城绮丽风光图景。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刈稻夜归
嵇元夫?注
西庄刈稻夜半归,明月皎皎当柴扉。
橹声隔岸人语近,斗柄插江霜气微。
木叶萧萧覆林屋,芦花茫茫藏钓矶。
儿童村南酒家去,野夫独立风吹衣。
注:嵇元夫,字长卿,明朝归安(今浙江省吴兴县)人。出身世家,放荡不羁,著《白鹤园集》。
一般古诗中的“木叶”常暗示了萧瑟等特征,本诗中的“木叶”特征与一般古诗有哪些不同,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常见多萧瑟,本诗有生机;常见木叶数目少,本诗木叶数量多;常见多飄零,此诗多安稳。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中意象及其作用的能力。意象是承载诗词反映的思想感情的客观事物,它可能是现实的也可能是作者想象的。它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体。其在诗词中的作用,要从诗词内容、主旨,意境和情感几个方面去把握。《刈稻夜归》是中国的一首古诗,此诗为作者隐居故乡时所作。诗中把农村秋收时节的夜晚景色写得很优美。皓月当空,斗柄插江,指出夜半;木叶萧萧,芦花茫茫,说明秋深;霜气微,写夜不寒;藏钓矾,写芦苇深;未见船归,先闻橹声人语,写更深夜静,河阔芦茂,月色朦胧;儿童村南沽酒,写全家忙碌,喜庆丰收。一句一词,一景一物,不仅写出特定时间特定环境的声色,而且写出特定人物的喜悦。诗人正置身于这样的情境中,既不争名于朝,也不争利于市,自耕自食,乐道安贫,表现了诗人的隐逸情趣。常见多萧瑟,本诗有生机;常见木叶数目少,本诗木叶数量多;常见多飄零,此诗多安稳。
洞仙歌
北宋李元膺
一年春物,惟梅柳间意味最深。至莺花烂漫时,则春已衰迟,使人无复新意。予作《洞仙歌》,使探春者歌之,无后时之悔。
雪云散尽,放晓晴池院。杨柳于人便青眼①。更风流多处,一点梅心,相映远,约略颦轻笑浅。
一年春好处,不在浓芳,小艳疏香最娇软。到清明时候,百紫千红,花正乱,已失春风一半。早占取韶光共追游,但莫管春寒,醉红自暖。
[注]
①青眼:指初生之柳叶,细长如眼。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片先以“雪云散”“放晓晴”写冬尽春归的季候转换,然后写早春梅柳的独有风姿。
B.
下片“一年”三句,写“小艳疏香”胜过浓芳,体现了词人对春光美景独特的审美眼光,。
C.
“到清明”四句写清明暮春时节百紫千红,虽一片烂漫,但“春已衰迟,使人无复新意”。
D.
词末三句借景抒情,表达伤春之意,赏花不怕春寒,大不了喝酒自暖,也要早占韶光。
诗人提出“探春及早”的观点,下列诗句所写的景致,不符合作者的审美情趣的两项是(?
)
A.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唐·杨巨源《城东早春》)
B.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唐·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C.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北宋·苏轼《赠刘景文》)
D.
花未全开月未圆,寻花待月思依然。(北宋·蔡襄《十三日吉祥院探花》)
E.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南宋·朱熹《春日》)
作者在序中说“一年春物,惟梅柳间意味最深”。请对上片中所写的梅柳作简要赏析。
【答案】【小题1】D
【小题2】CE
【小题3】参考示例:“杨柳于人便青眼”句,形象地描绘出初生柳叶细长如眼的特点,用拟人手法,说柳遇人便露出了喜悦媚眼,赋予柳以多情的人格。柳系新生,而梅将告退,“约略颦轻笑浅”句写出冬去春来,梅不像柳那样地喜悦,淡淡的微笑中含有一丝几乎看不见的哀愁,采用拟人手法使梅花添了无限风韵。所以,诗人认为,早春的梅柳最能体现春意。
【解析】
1.?【分析】
本题考查考生准确把握诗歌词句含义和诗歌内容的综合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从诗歌的结构内容方面进行具体分析,重点把握诗歌的表达意蕴进行综合分析。
【解答】
D“借景抒情”“伤春”错,没有“伤春”。?故选D。
2.?【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及情感的能力。把握诗歌内容,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来理解,还要结合诗歌的意象特征、诗歌的表现手法去分析;要从整体入手,要求考生分析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在体验情感时,特别要抓住“情语”“景语”来体验作者的感情。
【解答】
C这句话的意思,一年中最好的光景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E这是一首哲理诗。诗中的“泗水”暗喻孔门,“寻芳”暗喻求圣人之道,“东风”暗喻教化,“春”暗喻孔子倡导的“仁”。?故选CE。
3.?此题考查学生正确鉴赏诗歌意象和情感的基本能力。解答这类题,要求学生能够理解诗句意思,了解意象的特点,并能够结合诗句内容,做出准确的推断。把握情感时,一要关注诗中的“情语”,据此了解作者的情感倾向;二要关注诗中的“景语”,意象和意境都染上了情感色彩;三要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和诗歌的时代背景,做到知人论世。一年春光最好处,不在繁花浓艳,那梅柳初绽的清艳花朵和疏淡芳香最是娇媚温柔。上片分写梅与柳这两种典型的早春物候。“雪云散尽,放晓晴池院。杨柳于人便青眼。”首二句描写初春天气,积雪融化,天气放晴。“杨柳于人便青眼,”人们喜悦时正目而视,眼多青处,故曰:“青眼”。可见词语语意双关,既写初生的柳叶似眼,又巧用“青眼”一次,以示柳对人的好感。"
赴洛道中作???
(晋)陆机①
?远游越山川,山川修且广。振策陟崇丘,案辔②遵平莽。夕息抱影寐,朝徂衔思往。
顿辔倚嵩岩,侧听悲风响。清露坠素辉,明月一何朗。抚枕不能寐,振衣独长想。
【注】①陆机:西晋文学家。出身东吴名门,东吴灭亡后退居家乡,闭门勤学,后被迫离开家乡前往京城洛阳。②案辔:案,同“按”。按辔,手抚驭马的缰绳,任马慢步行走。
按照提示在横线上填写内容。
“振策陟崇丘”中“陟”的意思是①
。在《出师表》中,有句子写道:“宫中府中,
②
;陟罚臧否,③
。”其中“陟”意思是
④
。
下列有关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远游越山川,山川修且广”紧扣诗题,概括写自己“远游”中历经了艰辛的跋涉。
B.
“振策陟崇丘,案辔遵平莽”写诗人行程的风尘仆仆,流露出漫漫行程之后的释然。
C.
“顿辔倚嵩岩,侧听悲风响”句用“悲”来修饰风,突显诗人情感中的孤寂和落寞。
D.
全诗写赴洛途中所见,借崇丘、悲风、清露、明月等来表达身在旅途的独特感受。
陆机曾说:“诗缘情而绮靡。”意思是诗歌重在抒发诗人情感,且应注重文辞华美。请从这个角度赏析诗句“夕息抱影寐,朝徂衔思往”。
诗中“清露坠素辉,明月一何朗”描写了周围幽雅清丽之景,结尾却转而抒发“不能寐”“独长想”之情,如何理解这样写的效果?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小题1】①登、上???
②俱为一体
???③不宜异同?
??④提升、提拔
【小题2】B
【小题3】前句写晚上休息时孤零零地抱影而寐,“抱”可见诗人无人与共,对景自怜的孤独;后句写早晨起来怀着悲伤再次登程,“衔”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内心充满无法排遣的浓重乡愁以及对前途未卜的担忧。
【小题4】皓月明朗、清露滴落这样幽雅清丽的景致是诗人眼前实见,“不能寐”“独长想”则是诗人思念家乡而且前途未卜时内心忧虑的反映,这样写表明美景不能抚慰诗人内心的忐忑不安,反而加重了此刻诗人的惴惴不安与伤感之情,同时也使诗意富有变化意蕴更为深远。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作答本题,首先要回到原文,找到加点词语在文中的位置,再结合上下文来分析加点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进而体会词语的含义。结合文意可知“振策陟崇丘”中“陟”的意思是登、上。在《出师表》中,有句子写道:“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其中“陟”意思是提升、提拔。
2.?【分析】
本题考查考生准确把握诗歌词句含义和诗歌内容的综合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从诗歌的结构内容方面进行具体分析,重点把握诗歌的表达意蕴进行综合分析。
【解答】
B“漫漫行程之后的释然”有误,于文无据。故选B。
3.?此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赏析诗句,我们可以从修辞、炼字、语言风格、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方面去考虑。看诗句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深刻含义;也可以分析诗句中哪些字用得比较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还可以整体分析诗句的语言特色。此题从抒发情感和语言表现两个角度赏析,“抱”可见诗人无人与共,对景自怜的孤独,“衔”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内心充满无法排遣的浓重乡愁以及对前途未卜的担忧。
4.?本题考查考生准确把握诗歌词句含义和诗歌内容的综合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从诗歌的结构内容方面进行具体分析,重点把握诗歌的表达意蕴进行综合分析。诗歌采用反衬,以乐景写哀情,使哀情更加突出。全诗通过山川、崇丘、平莽、嵩岩、悲风等一系列意象铺陈出旅途之艰,又以“抱影衔思”勾勒出抒情主人公孤独忧愁的形象,结尾的哀情,正是这一系列意象的升华。此时,月光明亮是扰人入眠的直接原因。“月”作为古诗中的常见意象,也更加突出了作者远离家乡、无心赏景、只剩愁思绵绵的孤苦心态。
赠蜀府将①
唐·温庭筠
十年分散剑关秋,万事皆随锦水流。
志气已曾明汉节,功名犹自滞吴钩。
雕边认箭寒云重,马上听笳塞草愁。
今日逢君倍惆怅,灌婴韩信尽封侯。
【注】①公元829年(大和三年)南诏国(大理国)入侵成都,蜀将抗击南诏有功。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十年前秋天诗人与蜀府将在边关分别,回想起来不禁感叹时光流逝世事变迁。
B.
诗中使用“汉节”的典故,表现了诗人已经用实际行动证明效忠国家的气节。
C.
蜀府将在被射下来的雕身上辨认出自己的箭,这一细节表现蜀将的武艺精湛。
D.
诗中极具边塞特色的意象,营造出压抑悲凉的氛围,也暗示蜀将被闲置冷落。
本诗第四句“功名犹自滞吴钩”,与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都使用了“吴钩”这一意象,请结合诗意比较二者异同。
【答案】【小题1】B
【小题2】?(1)吴钩泛指利剑,二者都是比喻从军立功之志。(2)辛弃疾借“吴钩”表达自己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和悲愤。(3)温庭筠表达的是对蜀将虽战功赫赫但却不得封赏滞居下位的不公境遇的感慨和同情。
【解析】
1.?【分析】
此题考查分析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包括词句含义的理解、诗句内容的把握和诗歌语言、手法的分析等。此类题要求学生全面理解诗歌,即多方提取信息把握诗歌的情感,理解诗歌中的重点词句和主要手法。同时要清楚各选项的设题角度及常见的设错点。仔细比对,确定正误。
【解答】
B“表现了诗人已经用实际行动证明效忠国家的气节”错误。不是“诗人”,而是“蜀将”。“汉节”,指蜀将效忠国家的气节。故B错误。
故选B。
2.?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主题思想、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本题为比较阅读,需要分别分析“吴钩”的意思,然后比较异同。“吴钩”,古代吴地制造的一种宝刀。“功名犹自滞吴钩”,“吴钩”,泛指利剑,喻指从军立功之志。“滞吴钩”指未能封侯显贵。谓其十年前在南诏入侵时已用“颇着功劳”的实际行动表明了忠于朝廷的志气节概,十年后功名不立“犹自”滞居下位。“已曾”“犹自”分指十年前与十年后。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三句,是直抒胸臆,此时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动。但作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把吴钩看了”,本应在战场上杀敌,但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
后游①
杜甫
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
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
注:①杜甫于上元二年春(安史之乱期间)曾一度到新津,写了《游修觉寺》一诗,再游此地即写了这首《后游》诗。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诗人将“寺”和“桥”放到句首,突出了两次游览的主要处所,表达了诗人对景物的喜爱之情。
B.
颔联诗人通过想象,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游览之处自然景物的美好与无私,意味隽永,令人回味。
C.
颈联诗人细致地描绘了晨景和晚景两幅画面,既表明了时间的推移,又表明了诗人在此流连之久。
D.
全诗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了诗人此次游览的独特感受,语言平实自然,但也不乏生动形象。
下列诗句中的“烟”与“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中“烟”的含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
《黄鹤楼》)
B.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李白《望庐山瀑布》)
C.
满面灰尘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白居易《卖炭翁》)
D.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下列对联所写的内容与杜甫有关的一项是()
A.
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
B.
可怜荒垄穷泉骨,曾有惊天动地文。
C.
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D.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结合全诗,简析尾联“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D
【小题4】诗人在外作客的愁闷完全减消了,除了这儿还要往哪儿去呢?这两句表面看来好像是赞美此处风景绝佳,写畅游的喜悦。其实,这正是诗人以乐景写哀情,强作豁达之语,表明诗人满腔愁闷无处排解,只好徜徉山水的无奈之情。
【解析】
1.?【分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解答】
D“全诗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错,应该是借景抒情。故选D。
2.?【分析】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诗中形象(意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包孕着诗人的情感,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解答】
C中“烟”指“烟熏火燎的颜色”。例句中“烟”指云霭雾气。?故选C。
3.?【分析】
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答题时,应根据平时课内对文化常识的知识积累与不断复习,结合着具体语境分析,然后做出判断。
【解答】
A出自唐代白居易的《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
B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李白墓》
C这是一幅纪念范仲淹的对联,其含义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D这是郭沫若写给杜甫的一副对联。?故选D。
4.?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表面看来好像这仍是赞美此处风景绝佳,其实,这正是诗人心中有愁难解,强作豁达之语.杜甫流落西南山水间,中原未定,干戈不止,山河破碎,民生多艰,满腔愁愤,无由排解,只好终日徜徉于山水之间,所以减愁两字是以喜写悲,益增其哀。这首诗写得表面豁达,实则沉郁,只是以顿挫委曲之态来表现这样的情感。正因为如此,才产生更为感人的效果。此诗采用散文句式,而极为平顺自然。这一种创新,对后世尤其是宋代诗人的影响颇大。
第2页,共3页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