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古诗突破难点之诗鉴赏事物形象专题训练(客观题+主观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8小题,共24.0分)
寄逸人高浸士
???????????????????????????????????????
林鸿
??????????????????????????独倚城南百丈阑,粤乡秋思浩漫漫。
平台树色催残照,近郭砧声报早寒。
???????????????????????????
云物正当摇落后,关河终念别离难。
龙门别墅今宵月,谁与相同把酒看?
【注】龙门别墅:是诗人朋友高浸士在东海之滨所建的住所,与高浸士的隐逸生活紧密相连。诗人曾多次造访此处,与他同游。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纯为写景,写诗人身处粤乡之秋,独自凭栏远望,寄托漫漫秋思。
B.
頷联写诗人登高所见所闻,由远及近,景象凄寒,饱含悲凉伤怆之意。
C.
颈联由景入情,由实入虚.诗人的感情深挚动人,情景转换十分自然。
D.
尾联又推开一层,以想象和发问收尾,所表感情委婉曲折、含蓄蕴藉。
【答案】A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属于综合考查题。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解答】
A“纯为写景”有误,首联是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故A错误。故选A。
戏答元珍①
[宋]欧阳修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②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③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④。
曾是洛阳花下客⑤,野芳虽晚不须嗟。
[注]①戏答元珍:一作《戏答元珍花时久雨之什》。这是作者被贬为峡州夷陵(今湖北宜昌市)县令时酬答丁宝臣的诗。丁宝臣,字元珍,时为峡州判官。②山城:靠山的城垣,指夷陵。③冻雷:春天的雷声。④物华:泛指万物。⑤洛阳花下客:作者曾为洛阳留守推官。北宋时洛阳的花园最盛,牡丹尤其著名。作者曾写过《洛阳牡丹记》和《洛阳牡丹图》等诗。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既叙写了作诗的时间、地点和山城早春的景色,又抒发了自己的山居寂寞。“春风”一句,既指山城偏远春到晚,也暗指皇恩不到。
B.
中间两联均为写景:残雪累累、寒雷隆隆中蕴孕着勃勃生机;归雁的鸣叫唤起乡思,久病逢春,自然景物如此美好。体现了诗人在时光变迁、万物更迭中的的乐观与豁达。
C.
尾联虽然是自我安慰,但却透露出极为矛盾的心情。“不须嗟”实际上是大可嗟,故才有了这首借“未见花”的日常小事生发出人生乃至于政治感悟的诗。
D.
题目冠以“戏”字,是声明这首诗不过是游戏之作。欧阳修秉承中国古典诗歌“怨而不怒”的风雅传统,以“戏答”的方式表达他的怨刺,表现出诗人善处逆境的思想性格。
【答案】B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解答】
B.“中间两联均为写景”表达不正确。“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是写景,“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则是抒情,抒发了诗人多病之身在时光变迁、万物更迭中产生的客子之悲。“体现了诗人在时光变迁、万物更迭中的的乐观与豁达”表述错误。故B错误。ACD正确。?故选B。
夜泊水村①
(陆游)
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②。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
[注]①这首诗作于淳熙九年(1182)秋,作者时年五十八岁。
?
?
??②新亭:又名劳劳亭,在今南京市南。东晋时中原沦陷,王室南渡,有一些过江的士大夫在新亭宴饮,席间有人慨叹江河沦丧,于是众人相对涕泣。独有王导不以为然,说:“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耶?”(《晋书·王导传》)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写诗人久离疆场、功业未成的落寞怅惘,奠定了一种失意悲愁的感情基调。
B.
颔联用典,表达了对达官贵人在国家山河破碎之际束手垂泪的懦弱昏庸的不满。
C.
尾联诗人以新雁自比,借荒寒汀州上新雁找不到安栖居所抒发自己无法报国。
D.
全诗以夜泊水村所见的景象而写怀遣闷,而落笔却跳转到报国之志上,寄慨遥深。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的赏析能力。解答本类试题要在通读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从修辞、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结构技巧方面进行全面分析,并结合诗歌表达的情感赏析。
【解答】
B项,“表达了对达官贵人在国家山河破碎之际束手垂泪的懦弱昏庸的不满”说法错误,颔联末句典出《晋书·王导传》,作者借此表达了他对那些高居庙堂的衮衮诸公在国家山河破碎之际要么醉生梦死,要么束手垂泪的懦弱昏庸的精神面貌的不满。
故选B。
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支,欣然会心,为之作咏
黃庭坚
凌波仙子生尘袜,水上轻盈步微月。是谁招此断肠魂,种作寒花寄愁绝。
含香体素欲倾城,山矾①是弟梅是兄。坐对真成被花恼,出门一笑大江横。
注释:①山矾,别名郑花、芸香、七里香,春桂,花小洁白玲珑,香气袭人,人们采摘郑花不惜借用矾石把服装染黄,黄庭坚因其名太俗,改为山矾。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的首联用洛神的形象来写水仙花,化静为动,把水仙花的姿态写得非常动人。
B.
诗的颔联进一步把花人格化,表现出花有一种“楚楚可怜”之态,使人为之愁绝。
C.
诗中用水仙花的清香洁白来自况,表达了诗人“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孤高品质。
D.
诗中前两联重在描写,后两联融描写、议论和抒情于一体:前后意境、笔调不同。
【答案】C
【解析】略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问题
燕居即事①
韦应物
萧条竹林院,风雨丛兰折。
幽鸟林上啼,青苔人迹绝。
燕居日已永,夏木纷成结。
几阁积群书,时来北窗阅。
(注)①本诗作于唐德宗贞元元年(785年)夏时诗人罢任滁州刺史,闲居于滁州西涧。燕居:闲居。②北窗:语出陶潜《与子俨等疏》,“尝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紧扣“燕居”展开描写,竹、兰既是两种客观景物,也寄寓诗人的主观感情。
B.
颔联上句以动写静,下句描写静景,突出了居处环境的清幽宁静,无人来访。
C.
颈联写太阳久久没有下山,夏木仿佛也为之郁结,感慨百无聊赖,时光漫长。
D.
全诗以写景为主,然在写景中巧妙完成了情感的转换,正可谓“妙在淡然不著痕迹”。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赏析能力。这类综合考查诗歌的题目,涉及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解答】
???????C“太阳久久没有下山,夏木仿佛也为之郁结”赏析不正确,“百无聊赖,时光漫长”赏析不正确,颈联意为闲居的日子已经很久,不知不觉已是夏天,树木已经结果。表达了作者淡泊的心境和自足自得的雅趣。
故选C。
下列对《声声慢》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开篇连用七组叠字,下笔奇特,极有层次地定出词人内心的空虚、孤寂和凄苦。
B.
上阕先写寒气袭人的晚风,再写冷暖不定的气候,最后写南飞的过雁,这些景物无一不增?添词人的愁绪。
C.
下阕继续倾诉愁情:菊花憔悴,正是词人身世变迁的写照;独守寒窗,顿生度日如年之感;??雨打梧桐,更是泪打心扉,令人难以承受。
D.
本词结构上打破了上下阕的局限,浑然一体,就眼前事,身边景,层层铺叙,反复渲染,取得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平时应该认真阅读课文,分析其中的内容,体悟所表达的情感与内涵。广泛深入阅读考试大纲中规定的重点作家作品,掌握作品的内容、手法、技巧、感情,结合语境准确分析,仔细比对选项内容。
【解答】
???????B上阕先写冷暖不定的气候,再写寒气袭人的晚风,最后写南飞的过雁。故
B错误。
故选B。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题。
萤火
?
陈与义
翩翩飞蛾掩月烛,见烹膏油罪莫赎。
嘉尔萤火不自欺,草间相照光煜煜。
?却马已录仙人方①,映书曾登君子堂。
不畏月明见陋质,但畏风雨难为光。
【注】①相传古仙人方术,取萤火,裹以羊皮,置土中,马见而鸣,却不敢行.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首诗体物写志,笔致生动,格调高远,立足生活场景,却透出不俗旨趣。
B.
飞蛾心向光亮,扑火而亡,“烹”字见其惨烈,“罪莫赎”的结局令人同情。
C.
萤火虫生活在幽深僻暗的草野之间,质性卑微,而能洁身自爱,不假外物发光。
D.
五、六句承接前文,引用典故,说明萤火入方登堂,兼有实用价值和风雅意味。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能力。这类题要在理解全诗意思的基础上,对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及意境、表现手法、语言以及作者的情感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
【解答】
B对作者态度立场的把握有误,从“嘉尔萤火不自欺”就可以看出,飞蛾是作为陪衬事物入诗的,它不能发光,自取灭亡,其行为是痴妄的。
???????故选B。
朝中措?送刘仲原甫出守维扬
欧阳修
平山阑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
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注]①庆历八年,欧阳修任扬州太守,作平山堂,壮丽为淮南第一,上据蜀冈,下临江南数百里。②《宋史-刘敞(字原甫)传》:为文尤赡敏,掌外制时,将下真,会追封王、主九人,立马却坐,顷之,九制成。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
“山色有无中”借用王维诗句,写登平山堂远望江南,可欣赏到美妙的远近山色,自然贴切。
B.
杨柳本寄寓离愁别恨,“手种”“别来”二词,更深化了感情的表达,凄婉感伤,深情萦怀。
C.
“文章太守,挥毫万字”极写刘敞为文赡敏,可谓倚马之才,表达了词人对他的赞誉之情。
D.
上片追忆昔日生活,从平山堂写到堂前垂柳;下片勉人劝己,从被送者写到送者,一气呵成。
【答案】B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解答】
B“凄婉感伤”过重,词人虽然通过垂柳写深婉之情,但是婉而不柔,深而能畅。故B错误。
ACD正确。
故选B。
二、诗歌鉴赏(本大题共4小题,共40.0分)
采桑子·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
苏轼
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楼中。尊酒相逢,乐事回头一笑空。???
停杯且听琵琶语,细捻轻拢。醉脸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红。
润州甘露寺弹筝
苏轼
多景楼上弹神曲,欲断哀弦再三促。江妃出听雾雨愁,白浪翻空动浮玉【1】。???
唤取吾家双凤槽,遣作三峡孤猿号。与君合奏芳春调,啄木飞来霜树杪。
注释:【1】浮玉:喻指金山。
下列对这两首诗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采桑子》开篇从“多景楼”的“多”字获取灵感,连用三个“多”字引出“情”“感”“病”而不赘叙,令人印象深刻。
B.
“空”字写出“一笑”之后,“回头”来眼前的“乐事”便会消失而“空”无所有,只有“多情”“多感”“多病”依然。
C.
《采桑子》上阕前二句先言情后言事,后二句先言事后言情,借眼前之景,写心中之情,言事与言情结合,意蕴盎然。
D.
这两首诗词皆出自苏轼之手,均写多景楼中与友人相聚之事,都借用音乐抒情,但抒发的情感却一喜一忧,迥然不同。
筝是一种拨弦乐器,相传为秦人蒙恬所制,故又名“秦筝”。它发音凄苦,常令人“感悲音而增叹,怆憔悴而怀愁”。下面有关筝的诗所表达的情感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
弹筝北窗下,夜响清音愁。张高弦易断,心伤曲不道。(南朝梁·萧纲《弹筝》)
B.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唐·李端《听筝》)
C.
花脸云鬟坐玉楼,十三弦里一时愁。凭君向道休弹去,白尽江州司马头。(唐·白居易《听崔七妓人筝》)
D.
银甲弹冰五十弦,海门风急雁行偏。故人情怨知多少,扬子江头月满船。(元·萨都剌《赠弹筝者》)
有人评论说苏轼《采桑子》中“斜照江天一抹红”一句与白居易《琵琶行》中“唯
见江心秋月白”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请试作简要分析。
这两首诗词对于音乐演奏有很多精妙的描写,有的句子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句子,如“细捻轻拢”在《琵琶行》中的原句是“_______”,而“欲断哀弦”所表达的意境同《琵琶行》中的“冰泉冷涩弦凝绝,____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也有相似之处。
【答案】【小题1】
D
【小题2】
B
【小题3】
两句都运用了以景结情,情景交融的手法。“斜照江天一抹红”写演奏结束,四下安静下来,只看见夕阳斜照在江面,水天映着残阳的一道红光。“唯见江心秋月白”写演奏结束后,四周静悄悄的,只看见江心倒映着一轮皎洁的秋月。这两句都写了演奏结束后,演奏者和听众还沉浸在音乐的回味中,此刻出现了刹那的宁静,从侧面表现出琵琶声的妙绝入神,曲有尽而韵无穷,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了涵咏回味的广阔空间。
【小题4】轻拢慢捻抹复挑?
?
?凝绝不通声暂歇?
?
别有幽愁暗恨生
【解析】
1.?【分析】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解答】
D项,“一喜一忧”错误,《采桑子·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中作者虽然闻乐欣喜,但是只能欢心一刻,便又陷入“多情多感仍多病”的“忧”中了;《润州甘露寺弹筝》中作者听哀乐引哀情,两首诗均表达了苏轼的“忧”。选项理解不正确。?故选D。
2.?【分析】
本题考查评价诗歌情感的能力。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作者的情感,可根据诗歌描写的环境氛围,然后抓住关键词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解答】
A项“夜响清音愁”点明了“愁”;
B项的诗句中描写了一位弹筝女子为了所爱慕的人顾盼自己,故意将弦拨错,塑造了一个可爱的弹筝女形象。与题干中“感悲音而增叹,怆憔悴而怀愁”不相符。
C项“十三弦里一时愁”直接点明了“愁”,“白尽江州司马头”间接点明了愁。
D项“故人情怨知多少”直接点明了愁。故选B。
3.?【分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分析能力。解答时,要从诗句的结构特色、艺术风格,以及诗词中景与情、事与理的关系等方面综合分析。
【解答】
???????“斜照江天一抹红”句意为:更有那一抹斜阳脉脉相辉映,江天一色晚霞红。“唯见江心秋月白”句意为:只看见江水中心倒映着一轮白白的秋月。内容上,这两句都写了演奏结束后,众人还沉浸在音乐的回味中,因而出现了刹那的宁静,从侧面表现出乐声的优美,演奏者技艺的高超,曲有尽而韵无穷。手法上,两句都采用情景交融的手法,通过江天一色的晚霞和江心中的秋月,渲染了宁静的氛围,以无声的环境展现听者情感的投入,传达当时诗人或落寞或凄寂的情绪。
4.?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名句以及对古诗句含义的理解能力。该题需要考生熟记教材中相关篇目的背诵及默写情况,并且要深刻理解诗句特别是中心诗句的含义。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注意诗句中“捻、挑、凝、歇?、幽”的写法。
次韵黄斌老所画横竹①
【宋】黄庭坚
酒浇胸次不能平,吐出苍竹岁峥嵘。
卧龙偃蹇雷不惊,公与此君俱忘形。
晴窗影落石泓处,松煤浅染饱霜兔。
中安三石使屈蟠,亦恐形全便飞去。
注:①此诗是黄庭坚贬戎州(今四川宜宾)时为黄斌老送他一幅横竹画而作。黄斌老笔下的竹子为全诗的情感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答案】①诗人以“苍竹岁峥嵘”“亦恐形飞去”等诗句,描写黄斌老所画竹子活灵活现,栩栩如生,表达了对黄斌老高超画技的赞赏之情。
②托物言志。“苍竹岁峥嵘”“卧龙偃蹇雷不惊”写竹子在凛冽的岁暮也是高昂挺拔的,借咏竹子峥嵘不屈,处变不惊的形象,表达作者对时局难以平复的不平与愤懑,政治上遭受打击后不屈不挠的坚韧气度。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意象对作者情感作用的能力。此类题答题步骤:①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②联想和想像,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③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④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酒浇胸次不能平,吐出苍竹岁峥嵘”说明这幅横竹画创作动机非凡,是把“胸次不能平”的心中块垒呕心沥血地吐出来,所以才画得如此头角峥嵘,不同凡响;“苍竹岁峥嵘”“卧龙偃蹇雷不惊”写竹子在凛冽的岁暮也是高昂挺拔的;它像卧龙一样硬朗,在风雷之下硬着腰身,不为它所惊,不为它所屈。这正象征了他们两人都能顶受住当时的政治旋风,忠于自己的理想,托物言志;?“中安三石使屈蟠,亦恐形全便飞去”写竹子在石间像龙一样夭矫盘旋,它会像张僧繇画的龙一样,有朝一日把眼点了,就会乘雷霆破壁飞去。这样便歌颂了斌老画技的高超。
朝中措?送刘仲原甫出守维扬
欧阳修
平山阑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
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注]①庆历八年,欧阳修任扬州太守,作平山堂,壮丽为淮南第一,上据蜀冈,下临江南数百里。②《宋史-刘敞(字原甫)传》:为文尤赡敏,掌外制时,将下真,会追封王、主九人,立马却坐,顷之,九制成。
本词一改作者深情婉曲的词风,开豪放之词的先路,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案】①描景境界开阔。平山堂凌空矗立,壮丽雄伟,凭阑远眺之景,气势磅礴。
②写人豪情万丈。“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运用夸张手法,刻画出一个才华横溢、气度豪迈的太守形象。
③抒情积极达观。“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写人生感慨,体现了词人积极生活、豪放旷达的心态。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豪放风格的把握能力。豪放词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本题中,本词开豪放之词的先路,结合描景、写人、抒情等方面分析即可。
第2页,共3页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