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4张PPT)
。
作者李煜 (937-978),五代时南唐国主,世称李后主。975亡国降宋,后被毒死。 《相见欢》选自《南唐二主词》,相见欢,词牌名,又作"乌夜啼"。这首词是李煌降宋以后写的,借以表达他的亡国哀思。
作者简介及题解
相 见 欢
--【南唐】李煜 --
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 理还乱, 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口头描述
画面内容
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处境孤寂,心境萧条
景
凄清冷落
情
寂寞哀愁
小结
上片写景,用寂寞清秋的夜色烘托一个皇帝变为囚徒孤寂愁苦的心态。
剪不断,
理还乱,
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比喻
丝的千头万绪
离愁的纷繁难解
新意:内心的烦乱或某事 难以处理解决
去国之愁
饱含心酸的离愁感受
沉痛哀伤的离愁心情
别有滋味
另有一番滋味
小结: 下片点破题旨,直抒离愁。这离愁,不是一般的暂离故乡,而是亡国之愁。作者由一个皇帝变成一个囚徒,屈辱的现实生活,迫使他体验到一般人所尝不到的生活滋味。这个比喻深刻地反映出作者切身感受的无可解脱的愁苦。
此词最凄惋,
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
—黄昇《后来诸贤绝妙词选
因不敢明抒己情,
而托之闺人之离思
—刘永济《唐五代两宋词简析》
愁之深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愁古。
—李白《远离别》
愁之长:“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
愁之重:只恐双溪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 写愁之多: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秦观《千秋岁》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怀旧
【注释】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 《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平韵。 ②了:了结,完结。
③砌:台阶。雕阑玉砌:指远在金陵的南唐故宫。应犹:一作“依然”。
④朱颜改:指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⑤君:作者自称。能:或作“都”、“那”、“还”、“却”。
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
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 水喻愁的名句,含 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作业
1、默写《相见欢》
2 、根据自己喜欢的一首诗或词,写一段赏析的文字。
3、积累写愁丝的诗句
附: 《相见欢》赏析
此首写别愁,凄惋已极。“无言独上西楼”一句,叙事直起,画出后主愁容。其下两句,画出后主所处之愁境。举头见新月如钩,低头见桐阴深锁,俯仰之间,万感萦怀矣。此片写景亦妙,惟其桐
阴深黑,新月乃愈显明媚也。下片,因景抒情。换头三句,深刻无匹,使有千丝万缕之离愁,亦未必不可剪、不可理,此言“剪不断,理还乱”,则离愁之纷繁可知。所谓“别是一般滋味”,是无人尝过之滋味,惟有自家领略也。后主以南朝天子,而为北地幽囚;其所受之痛苦、所尝之滋味,自与常人不同。心头所交集者,不知是悔是恨,欲说则无从说起,且亦无人可说,故但云“别是一般滋味”。究竟滋味若何,后主且不自知,何况他人 此种无言之哀,
更胜于痛哭流涕之哀。
(选自《唐宋词简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