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生物七下综合练习附答案第四单元第二章
人体的营养
一、选择题
下面是给佝偻病小儿开的药方,其中最科学的一组是
A.钙片、鱼肝油
B.维生素
、蛋白粉
C.维生素
、葡萄糖
D.维生素
、生长激素
以下是利用幼小蝌蚪来探究甲状腺激素作用的实验设计的一些步骤,其中不合理的是
A.实验组饵料中添加甲状腺激素,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
B.实验组与对照组各取大小和发育程度相同的
只蝌蚪
C.实验组与对照组的饲养环境应适应蝌蚪的生长和发育
D.实验组与对照组应饲喂等量的同种饲料
淀粉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是葡萄糖
B.淀粉消化的产物主要在小肠内吸收
C.糖类是最重要的供能物质
D.淀粉是消化道中最早进行化学性消化的物质
小海这几天刷牙时发现牙龈经常出血,应当建议他多吃一些
?
A.米饭、馒头
B.鱼、肉、奶、蛋
C.新鲜蔬菜、水果
D.奶油、巧克力
将等量的唾液和清水分别滴入盛有等量馒头碎屑的试管
和试管
内,搅拌均匀,再将两支试管放在
的温水中
分钟,取出试管并滴入碘液,发现
不变蓝、
变蓝。该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唾液不能使淀粉发生变化
B.唾液可以将淀粉转变成麦芽糖
C.唾液可以将淀粉转变成葡萄糖
D.唾液可以将淀粉转变成其他物质
有关“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产生淀粉)”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把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耗尽叶片中的淀粉
B.同一叶片的遮光部分和未遮光部分可形成对照
C.将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水浴加热,使叶片变为黄白色
D.滴加碘液后,叶片的遮光部分变蓝,未遮光部分不变蓝
在学习营养物质的消化过程时,我们可以用概念图的形式进行归类比较。如图中
、
表示营养物质,
表示消化器官。下列选项可用该概念图表示的是
A.淀粉、胃、麦芽糖
B.脂肪、肝脏、脂肪微粒
C.蛋白质、胃、脂肪酸
D.淀粉、口腔、麦芽糖
下列关于科学探究说法正确的是
A.科学探究要研究的问题必须是研究者自己发现并提出的
B.科学探究的实验结果就是所要探究问题的结论
C.只有符合“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完成实验、得出结论”顺序的研究才属于科学探究
D.科学探究中,“完成实验”是指通过观察、具体实验、调查等多种途径来获得事实和证据
下面是某同学对人体消化系统的理解,其中正确的是
A.消化道各器官都能分泌消化液
B.大肠既有消化功能,又有吸收功能
C.并不是所有的消化液都含有消化酶
D.食物中的淀粉和无机盐必须经过消化后才能被人体吸收
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如果缺少含钙的无机盐容易患
A.缺铁性贫血
B.骨质疏松症
C.佝偻病
D.地方性甲状腺肿
与流入小肠壁的血液相比,从小肠壁流出的血液所含成分的特点是
A.氧增加了
B.二氧化碳减少了
C.养料增加了
D.食物残渣增多了
“民以食为天”,人的生活离不开营养物质。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胃是人体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
B.青少年应养成不挑食的习惯
C.老年人缺钙易患骨质疏松症
D.购买食品时要关注生产日期和保质期
若把一个成年人的小肠绒毛都展开,它的面积接近半个篮球场大小。如图是一段小肠、皱襞及小肠绒毛结构示意图,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小肠的蠕动能促进食物的消化,帮助营养物质的吸收
B.小肠内的消化液中,都含有消化酶
C.小肠绒毛壁和绒毛内的毛细血管壁都很薄,由一层细胞构成
D.小肠内表面有皱襞,它的表面又有很多小肠绒毛,大大增加了消化和吸收的表面积
关于人体营养物质的吸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口腔能吸收部分糖类
B.胃是吸收的主要器官
C.大肠能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
D.麦芽糖、氨基酸、脂肪酸、甘油可直接吸收
胃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下列有关胃的形态和功能表述错误的是
A.胃是消化道中最膨大的部位,利于暂时贮存食物
B.胃壁中有发达的平滑肌层,能不断蠕动促进食物与胃液的混合
C.胃壁中有胃腺,能分泌胃液,胃液具有杀菌、消化等作用
D.胃腺分泌的胃液中含有消化酶,能完全消化食物中的脂肪
人体消化道中,既有消化,又有吸收作用的是
A.口腔、胃
B.食道、小肠
C.胃、小肠
D.胃、大肠
含消化酶种类最多的消化器官是
A.胃
B.小肠
C.大肠
D.肝脏
为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某生物小组设计了图实验方案。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实验探究的是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B.两支试管应放在
的温水中保温
分钟
C.滴加碘液后,
号试管中的馒头碎屑会变成蓝色
D.
号试管中的馒头被分解成葡萄糖,所以不变色
二、综合题
蝙蝠是一种分布很广的哺乳动物。为了研究“蝙蝠主要是通过什么器官来发现障碍物的”,科学家在一个大房间内竖起金属丝制成的障碍物,然后记录撞击或避开障碍物的蝙蝠数量,实验方法和结果见表。
(1)
综合分析表中的数据,蝙蝠是通过
(填器官名称)发现障碍物的。
(2)
对于蝙蝠避开障碍物,你还想研究的问题是
。
生物小组同学利用“光合作用产生淀粉”实验原理,开展了“叶片作画”实践活动。操作如下:
a.如图所示,选择彩色照片,制作为黑白照片,再处理为反相照片。打印在透明贴纸上,贴到大野芋叶面上。
b.自然光照
天后,除去贴纸,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烧杯中,隔水加热。
c.用清水漂洗叶片,再把叶片放到盘中,向叶片滴加碘液(淡棕色)。
d.
分钟后用清水漂洗,观察颜色变化。
请回答问题:
(1)
反相照片中黑色深浅不一,贴到叶片上能控制特定部位
的强弱。
(2)
光照前,应对叶片进行的操作是
,可以消耗叶片中原有储存的淀粉。
(3)
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使叶片含有的
(填“叶绿体”或“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叶片变成黄白色。
(4)
滴加碘液后,没有贴图片部分的叶片颜色变为
。贴图部分呈现出深浅不一的颜色变化形成图象,这是因为
。
某科学兴趣小组为了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进行了如下的实验。
实验步骤:
①选取健康、饱满的绿豆种子
粒,并准备好
个带盖的塑料盒、纱布等。
②分别在塑料盒上贴上标签
、
、
,每个盒子中放
层纱布,在纱布上各放上
粒绿豆种子。
③按照下表所示进行操作。
④
天后观察种子萌发情况。
实验结果:只有装置
中的种子萌发。
(1)
根据以上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2)
小明同学为了探究另一环境因素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又设置了一个实验装置
,选取
粒健康、饱满的绿豆种子放在塑料盒里,装满水并盖上盒盖,放在
恒温培养箱中
天。观察发现部分种子胚根突破种皮。小明对此现象疑惑不解。小华对小明的实验进行了改进,将绿豆种子放入塑料盒内,用煮沸并冷却的水装满塑料盒并盖上盒盖,结果依然有少部分种子的胚根微微突破种皮。
小华用煮沸并冷却的水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
(3)
从能量获得方式的角度,对小华实验中“少部分种子的胚根微微突破种皮”这一现象作出解释:
。
(4)
种子萌发需要一定的外界条件,也需要一定的内部条件,兴趣小组的同学提出了如下探究的问题:①种皮有无是否会影响种子萌发?②胚芽、胚轴或胚根的有无是否会影响种子萌发?关于绿豆种子萌发的内部条件,请你再提出一个可以探究的问题:
。
下面是人体所需的六种营养物质及它们在人体内的作用,请用直线将它们连起来。
蛋白质
①人体对它的需要量很小,却大多是人体必需从食物摄取的有机物
水
②人体主要的供能物质
无机盐
③人体如果缺少这类物质,就可能会患佝偻病,缺铁性贫血等疾病
糖类
④建造和修复身体的重要原料,也可以为人体提供能量
维生素
⑤人体内含量最多的物质
脂肪
⑥人体内的备用能源物质
答案
一、选择题
1.
【答案】A
【解析】佝偻病是由于体内缺乏维生素
,而引起钙、磷代谢障碍和骨骼的病理变化所造成的疾病,多见于
岁以下的儿童。因此给佝偻病患儿补钙必须加服维生素
,鱼肝油中维生素
含量丰富,维生素
可以促进人体对钙的吸收,故A正确;
故选A。
2.
【答案】B
3.
【答案】B
【解析】图中,
是淀粉消化的终产物——葡萄糖,A正确;
淀粉最终消化产物(葡萄糖)才是在小肠内被吸收的,初步消化产物是麦芽糖,不能被吸收,B错误;
糖类是人体最主要的供能物质,C正确;
淀粉在口腔内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初步消化成麦芽糖,可见淀粉是消化道中最早进行化学性消化的物质,D正确。
故选择B选项。
4.
【答案】C
5.
【答案】D
6.
【答案】D
7.
【答案】D
【解析】A选项,D选项:淀粉消化从口腔开始,口腔的唾液淀粉酶将淀粉转化成麦芽糖;当淀粉和麦芽糖进入小肠后,在胰液和肠液的作用下,淀粉等糖类物质在小肠内被彻底消化为葡萄糖,故A错误;故D正确;
B选项:脂肪的消化开始于小肠,脂肪在肠液、胰液、胆汁的作用下被彻底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而肝脏属于消化腺,不是消化器官,不符合题意,故B错误;
C选项:蛋白质的消化是从胃开始的,首先在胃液的作用下初步分解为多肽,再进入小肠,再在小肠里的胰液和肠液作用下,蛋白质被彻底消化为氮基酸,不符合题意,故C错误;
故选D。
8.
【答案】C
【解析】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一般包括提岀问题、做岀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岀结论、表达和交流。
A选项: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岀问题开始的;问题可以是研究者自己发现并提岀的,也可以是别人或前人提出的,故A错误;
B选项: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岀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因此科学探究的实验结果不一定是所要探究问题的结论,故B错误;
C选项:科学探究的方法步骤是否合理,是否有前后颠倒都会影响科学探究的正确性,因此只有符合“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完成实验、得出结论”顺序的研究才属于科学探究,故C正确;
D选项:科学探究中,“完成实验”是指通过具体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现象)归纳等来获得事实和证据,故D错误;
故选C。
9.
【答案】C
10.
【答案】C
11.
【答案】C
【解析】A选项,B选项,C选项:小肠是食物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血液流经小肠壁时血液中的氧气扩散进入小旸组织细胞,小肠组织细胞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血液,小肠吸收的营养物质进入血液,这样通过小肠处的物质交换,血液中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加,营养物质增加,故A错误;故B错误;故C正确;
D选项:食物残渣通过消化排出体外不会进入血液,故D错误;
故选C。
12.
【答案】A
13.
【答案】B
【解析】小肠是消化道中最长的段,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
A、小肠的蠕动有利于消化液和食物的充分混合,能促进消化,帮助营养物质的吸收,A正确;
B、小肠内的消化液中的胆汁,里面不含消化酶,B错误;
C、小肠绒毛壁和绒毛内的毛细血管壁都很薄,由一层细胞构成,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C正确;
D、小肠内表面有皱襞,它的表面又有很多小肠绒毛,大大增加了消化和吸收的表面积,D正确。
14.
【答案】C
15.
【答案】D
16.
【答案】C
17.
【答案】B
18.
【答案】D
【解析】A.
号试管与
号试管唯一不同的变量是有无唾液,因此该实验探究的是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A正确;
B.
将两支试管都放入
的温水中保温
分钟的目的是模拟口腔温度,在该温度下唾液淀粉酶分解淀粉的能力最强,B正确;
C.
号试管中清水对淀粉没有分解作用,因此滴加碘液变蓝,C正确;
D.
号试管中颜色不变蓝,原因是淀粉被唾液淀粉酶分解成了麦芽糖,D错误。
二、综合题
19.
【答案】
(1)
耳
(2)
蝙蝠是怎样避开障碍物的
【解析】
(1)
从题目提供的数据可以看出,蒙住蝙蝠的双眼与不作任何处理,相同数量的蝙蝠中避开障碍物的比例基本是相同的,而蒙住双耳后,相同数量的蝙蝠中避开障碍物的比例明显下降,所以,能充分说明蝙蝠避开障碍物不是靠眼睛而是靠耳。
(2)
对于蝙蝠避开障碍物,还想研究的问题是蝙蝠是怎样避开障碍物的?
20.
【答案】
(1)
光线(光照)
(2)
暗处理(放在暗处)
(3)
叶绿素
(4)
蓝色;不同部位黑色深浅不同,导致透光程度不同;颜色深透光少,产生的淀粉少,染色后蓝色浅;颜色浅透光多,产生的淀粉多,染色后蓝色深(能够将透光程度和产生淀粉多少建立联系正确,表达通顺即可。)
21.
【答案】
(1)
种子的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水分
(2)
除去水中的溶解氧
(3)
种子在无氧条件下也能进行无氧呼吸获得能量促进胚的萌发
(4)
子叶会影响种子的萌发吗
22.
【答案】
【解析】蛋白质也能为生命活动提供一部分能量,但蛋白质主要是构成组织细胞的基本物质,是人体生长发育、组织更新的重要原料,也是生命活动的调节等的物质基础。
水既是人体重要的构成成分,含量最多,也是人体各项生命活动进行的载体。
无机盐参与人体组织的构成,含量较少,但对人体的生命活动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如果缺乏会得佝偻病等。
糖类是最主要的供能物质,人体进行各项生命活动所消耗的能量主要来自于糖类的氧化分解,约占人体能量供应量的
。
维生素属于有机物,但它既不能为人体提供能量,也不参与人体组织的构成,但它对人体的生命活动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脂肪也是重要的供能物质,但是人体内的大部分脂肪作为备用能源贮存在皮下等处,属于贮备能源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