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课件(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课件(2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5-14 16:29: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1536万km?
280万
km?
16世纪
1995万km?
1855年
2220万km?
20世纪初
16世纪~20世纪初的俄罗斯版图
1725年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统编版
高一
课程标准:了解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意义。了解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过程认识其历史影响。
目录
一、列宁主义的形成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理论)
(革命)
(实践)
材料一
 进入20世纪的俄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一个资本主义类型的国家,在某些指标上甚至进入了当时世界的前列。然而,总体上,俄国的发展仍然处于相当落后的状态,“这个国家的最新资本帝国主义,可以说被资本主义前的关系的层层密网缠绕着”。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材料二
 1898年3月,彼得堡、莫斯科、基辅等地的斗争协会代表在明斯克召开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列宁因被流放没能出席这次大会。会议宣告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成立。但是,大会没有制定出党纲党章,也没有建立统一的中央领导机构。大会之后,地方的马克思主义小组仍各自分散活动。统一集中的无产阶级政党实际没有建立起来。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上册)》
一、列宁主义的形成
(理论)
1、列宁主义的背景
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沙皇专制统治却持续强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②1898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宣告成立,展开了有组织的工人运动。
“(社会主义)应该首先在欧洲发达的国家实现。”
——马克思
 共产主义革命将不仅是一个国家的革命,而将在一切文明国家里,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
——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成立
1898
1900
列宁创办《火星报》
1903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二大上,布尔什维克党建立,列宁主义成为指导思想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的前夜”
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
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列宁主义的提出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一、列宁主义的形成
(理论)
2、列宁主义的内容
3、列宁主义的意义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革命)
推翻沙皇统治,形成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握实权)和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举行游行示威,要求“全部政权归苏维埃”,退出一战。临时政府镇压示威群众,公开反对革命;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结束
“立即实现和平、将土地分给农民和全部政权归苏维埃”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的战略和策略;以和平方式夺取政权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占领冬宫,推翻临时政府,十月革命取得胜利
二月革命
七月流血
四月提纲
十月革命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无产阶级革命
1917年3月
(俄历2月)
1917年4月
1917年7月
1917年11月
(俄历10月)
四月提纲
指方向
七月流血
抛幻想
十月革命
现曙光
二月革命
倒沙皇
1、十月革命的过程
2、十月革命的结果:
推翻了临时政府,成立了苏维埃政权
(标志: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的召开)
1917年11月8日通过,废除土地私有制,确定土地、矿藏、森林、水流等为国家所有,将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
《土地法令》
1917年11月8日颁布,退出战争,立即实现“不割地、不赔款的和平”。
《和平法令》
在全国各地建立苏维埃政权,1918年颁布宪法,确立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定国名为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
普建苏维埃
想一想,为什么苏维埃政权会得到广大工农的支持?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革命)
  材料一  1937年,苏联工业产量超过德、英、法,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苏联仅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上百年才能走完的工业化过程,开创了一种不同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模式,开辟出一条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大国崛起》
  材料二  十月革命有着巨大的国际意义。它在统一的无所不包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打开了第一个缺口,开拓了一个社会主义基地,形成了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并存、共处和竞争的世界新格局。这种格局不仅使不同制度的国家共处和斗争,也提供了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相互吸取经验,促进各自的繁荣。十月革命的胜利也给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提供了一个榜样,可以不通过发达的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走上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周尚文
等《苏联兴亡史》
根据材料一、二结合课本归纳十月革命的意义
(1)打破了……实现了……开辟了……
(2)打击了……鼓舞了……改变了……
(3)……两种社会制度并存与竞争
(4)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革命)
3、十月革命的意义:
俄十月革命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影响
1.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影响
(1)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2)马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产生了中国共产党;
(3)有了中共的领导和马义指导,中国革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转为新民主主义革命;
(4)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属于世界无级革命的一部分,不再是旧式的资级革命。
2.俄国是通过一条什么道路取得了革命的胜利?中国的革命道路?启示?
俄国:
“城市中心论”——胜利首先是在城市取得的,再由城市扩展广大农村到乃至全国。
中国:“农村包围城市”。
启示:符合本国的国情
不能照搬别国经验。
家国情怀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革命)
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苏俄内战形势图(1918-1922)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实践)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背景
内容
影响
1918—1921国内战争
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
工业:中小企业国有化
商业:取消自由贸易
分配:国家集中分配生活必须品和食品
农业: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工业: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以租让形式引入外国资本
商业: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实行自由贸易
分配: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缓解了城市饥荒,但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内战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符合俄国当时的国情
稳定了恢复了国民经济,
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1、列宁的实践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实践)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CCCP,是一个由15个苏联加盟共和国组成的国家,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于1922年12月30日成立,1991年12月25日解体。
沙俄
(1547年—1917年)
苏俄
(1917年—1922年)
苏联
(1922年—1991年)
俄罗斯
(1991年以后)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实践)
“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于50或100年。我们必须在十年内赶上这个差距。我们必须要做到这一点,否则我们会被摧毁。”
——1931年
斯大林
虽然新经济政策使苏联经济得到复苏,但直到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靠畜力、人力完成。
——《大国崛起》
①内部:苏联工业基础落后
②外部: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受到帝国主义的威胁与包围
(1)苏联模式建立背景
2、斯大林的实践:
苏联模式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实践)
高度集中的
计划经济体制
农业集体化
社会主义工业化,优先发展重工业
生产资料单一公有制
政治权力高度集中
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体制
苏联
模式
没有重工业,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我们。
个体农民不能生产出更多的粮食,新经济政策时期产生了富农囤积粮食、投机倒把的问题,因此,必须实行农业集体化,改变农村所有制形式。
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社会主义所有制越公就越优越。
(2)苏联模式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实践)
1928-1932年
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
1932-1937年
完成第二个五年计划
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家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实践)
 材料一 不可否认,斯大林模式是落后国家赶超西方发达国家的一种普遍有效的“后发先进”的现代化模式。苏联实行这一模式后,以10多年时间就初步实现了经济上的现代化,……凭借这一成就,苏联模式在当时对全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很长时期内,斯大林模式被很多落后国家的人民当做振兴国家和民族的样板。——陈怡《斯大林模式与执政党的现代化》
 材料二 1941年,希特勒发动袭击后,苏联只用了8天时间就征集了530万人入伍,仅用4个月就建立了强大的军事工业基地。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在列宁格勒生产一粒纽扣售价1卢布,那么700公里外莫斯科的价格也是1卢布,而万里之外的海参崴仍然是1卢布。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请客观评价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实践)
①在较短时间里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实现了工业化,奠定强大国家的基础,与西方国家的经济大危机形成鲜明对比;
②为后来的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为苏联赢得巨大的国际声誉。
积极:
消极:
①排斥市场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②牺牲农业发展重工业,消费水平相对较低
(3)对苏联模评价
苏联
模式
《片面的经济》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实践)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邓小平《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苏联的粮食产量长期达不到革命最高水平……他们片面地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苏联的探索之路对我们今天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哪些启示呢?
学以致用
①应从实际国情出发,走自己特色道路;
②经济政策的制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③建设社会主义要保证农、轻、重协调发展;
④建设社会主义要注重改善民生;
⑤社会主义建设要与时俱进,不断深化改革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实践)
1.
[2018·海南卷]在俄国十月革命期间,布尔什维克党最初主张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一切土地国有化,后随着形势的发展,又调整为全部土地归国家所有并交给农民使用。这一调整
A.促成了苏维埃的成立
B.
争取了农民对革命的支持
C.
推动了民主革命的深入
D.
瓦解了临时政府的阶级基础
2.(2020·江苏高考·19)1921至1922年苏俄农民要上缴的实物税有18种。1921年苏俄约有79个省级行政单位,完税后能实现自由交换和买卖粮食、饲料的省份,约占总数的一半多,而能够自由交换和买卖马铃薯、干草的省份各只有16个。这反映出,新经济政策实施初期
A.余粮收集效果良好
B.数省保持经济独立地位
C.农民税收负担较重
D.农民无权支配税后粮食

随堂巩固


随堂巩固
3.(2020·山东高考·13)下表为1928年和1932年苏联在农业春播中使用不同播种方式的情况。这反映出苏联
A.新经济政策对农业影响有限
B.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
C.农业集体化基础相对薄弱
D.工业化发展阻力较大
方式
时间
手播
(%)
马拉播种机
(%)
拖拉机牵引播种机
(%)
1928年
74.4
25.4
0.2
1932年
51.7
28.3
20.0
4.[2015·全国Ⅱ卷]
1930
年苏联粮食产量为
835.4
亿千克,1931
年降至
694.8
亿千克;1930
年苏联粮食出口
483
亿千克,1931
年增至
518
亿千克。这表明苏联
(  )
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贡献
B.
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
C.
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
D.
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

随堂巩固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