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单元复习训练及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单元复习训练及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7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5-14 21:25: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1春(部编)历史七下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训练及答案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一、选择题。
1、明朝时,农业、手工业、商业在前代基础上继续发展,对其发展的表现描述不正确的是( )
A.引进了原产于美洲的高产作物
B.丝织业中心变成了北京和南京
C.景德镇是全国制瓷中心
D.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晋商、徽商
2、如果你是明初的一个地方官员,有事到都城参见朱元璋,应去(  )
A.南京 B.北平 C.西安 D.洛阳
3、朱元璋独揽大权以后,每天要处理很多公务,忙得不可开交。这是因为他(  )
A.废除了丞相制度 B.废除了行中书省
C.废除了“三司” D.废除了锦衣卫
4、戚继光针对倭寇的作战特点和江南的地理情况,创造了“鸳鸯阵”,以12人为一作战小组,长短兵器结合,协同作战,攻防两便,战斗力大为增强。由此可见,明朝能够取得抗倭斗争胜利的原因之一是( )
A.部队纪律严明 B.百姓大力支援
C.将领善于创新 D.后勤补给充足
5、1553年,攫取在我国澳门居住权的是( )
A.葡萄牙殖民者 B.西班牙殖民者
C.荷兰殖民者 D.日本殖民者
6、1405年,郑和率领200多艘海船,从刘家港出发,出使西洋,当时的皇帝是 (  )
A.明太祖朱元璋 B.明成祖朱棣
C.元世祖忽必烈 D.宋高宗赵构
7、下图所反映的这部书是中国历史上一部重要的科学技术著作,其特点是图文并茂、注重实际、重视实践。这部书是 (  )
A.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
B.明朝一部手工业生产技术专著
C.明代中后期规模空前的药物学著作
D.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科技巨著
8、明长城与秦长城相比,相同之处有 (  )
①起止地点相同  ②都为了抵御外国侵略势力
③都在旧长城的基础上修筑  ④都是举世闻名的伟大工程
A.①②③ B.①④ C.③④ D.②③④
9、在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少数民族建立过统一全国的封建王朝,分别是( )
A.藏族、回族 B.蒙古族、女真族
C.党项族、契丹族 D.壮族、维吾尔族
10、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时期。请将下列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进行排列( )
①明成祖迁都北京 ②设立锦衣卫
③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 ④清军入关 ⑤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
A.③④⑤②① B.②①⑤③④
C.④③②①⑤ D.③④②①⑤
11、下面示意图反映了某一历史事件及其背景、历史意义,其中①处应为 (  )
A.签订《尼布楚条约》 B.平定噶尔丹叛乱
C.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D.确立金瓶掣签制度
12、台湾在我国古代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名称,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夷洲 ②琉球 ③流求 ④台湾行省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①④②③ D.③①②④
13、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影响着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发展。下面大事年表体现的中国古代民族交融的方式是(  )
时间 事件
公元前60年 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
640年 唐太宗在西域设安西都护府
1264年 元世祖设总制院,1288年更名为宣政院
1684年 康熙帝设台湾府
1727年 雍正帝设置驻藏大臣
1762年 乾隆帝设伊犁将军
A.和亲 B.人口迁徙 C.设置管理机构 D.平定少数民族叛乱
14、乾隆时出现的在全国各地开设的专门经营汇兑、放贷和存款业务,便于货币流通的机构是( )
A.“票号” B.银号 C.银行 D.钱庄
15、下列不属于人口快速增长带来的社会问题的是( )
A. 人地矛盾逐渐突出 B. 很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
C. 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 D. 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
16、解读图片从中获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能力之一。通过解读以下图片你不能获得的信息是 (  )
A.失地农民变成地主的佃户 B.广大民众的生活困苦
C.政治腐败导致经济衰退 D.佃户要交纳高额地租
17、清朝时期“处处皆关,关关有税”,康熙还严令“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桅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这反映了清朝 (  )
A.设立关卡、禁绝贸易 B.抑制商业、实行海禁
C.重农抑商、打击海运 D.征收重税、限制商贸
18、马克思说:“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结合右图,下列对清朝前期“与外界隔绝”的表述,正确的是 (  )
A.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B.禁止一切对外贸易
C.使大清帝国长治久安 D.拒绝一切外国人来华
19、探寻历史事件的逻辑关系,是我们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列事件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选项 史料 结论
A 鉴真东渡、玄奘西行 国内民族交往频繁
B 北宋出现“夜市”、“交子” 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 明朝废除丞相制度 封建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D 曹雪芹著《红楼梦》 世界级伟大作家
A.A B.B C.C D.D
20、刘墉学识渊博,才气过人,精通经史,擅长考辨。体现这一品质的是(  )
A.撰著《齐民要术》 B.研究圆周率
C.编纂《四库全书》 D.编著《史记》
二、非选择题
1、17世纪中期的中国,硝烟弥漫,出现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战乱和动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启七年(1627年)三月,陕西大旱,澄城知县仍催逼赋税,榨取农民。白水饥民王二聚集了数百农民进行斗争,揭开了明末农民战争的序幕。
材料二 1640年,李自成率军进入河南,吸纳了一些失意的知识分子,如牛金星、宋献策、李岩等,他们为李自成出谋划策,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很有见识的政策,如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
材料三 “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朝求升,暮求和,近来贫汉难存活。早早开门拜闯王,管叫大小都欢悦。”
材料四 明末农民战争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时间最长、规模最大、斗争最尖锐、对后世影响也最深远的一次农民战争。……“均田免赋”这种极端平均主义、无政府主义的口号,只能进一步导致大顺军用拷掠追饷来筹集军费,以致在进军北京途中,特别是进入北京后,大肆对明朝的政要、权贵、富商、绅士等严刑拷打,勒索钱财,造成社会混乱,人心动荡。
材料五 在这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北京城里自杀了一个皇帝,逃跑了一个皇帝,又从关外杀进来一个皇帝。
(1)依据材料一,说说明末农民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和材料三,说一说“均田免赋”是什么意思。材料二和材料三有什么关系?
(3)依据材料四原文回答,此次农民起义有何不足之处?(一点即可,2分)
(4)材料五中“自杀的皇帝”是谁,他的自杀宣告了什么?“逃跑的皇帝”是谁,他的结局如何?“从关外杀进来的皇帝”属于哪一民族?
(5)通过上述材料,你有何启示?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南宋辛弃疾于1205年所作。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属于什么文学形式?作品内容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联系所学知识,指出该思想感情产生的历史背景。
材料二《四库全书》成书于乾隆年间。《四库全书》所收古籍许多经过篡改是尽人皆知的事实。如岳飞《满江红》名句“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胡虏”“匈奴”在清代是犯忌的,于是改为“壮志饥餐飞食肉,笑谈欲洒盈腔血”。还有更荒谬的,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人道寄奴曾住”,被改作“人道宋主曾住”。因为用小名称呼帝王,做惯了奴才的《四库全书》馆臣看到就感到别扭。
﹣﹣《百家讲坛》历史频道
(2)材料二中,编撰《四库全书》时对古籍的篡改反映了当时清政府在思想文化领域实行什么政策?简要分析这一政策对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
2021春(部编)历史七下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训练及答案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一、选择题。
1、明朝时,农业、手工业、商业在前代基础上继续发展,对其发展的表现描述不正确的是( )
A.引进了原产于美洲的高产作物
B.丝织业中心变成了北京和南京
C.景德镇是全国制瓷中心
D.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晋商、徽商
【答案】B
2、如果你是明初的一个地方官员,有事到都城参见朱元璋,应去(  )
A.南京 B.北平 C.西安 D.洛阳
【答案】A
3、朱元璋独揽大权以后,每天要处理很多公务,忙得不可开交。这是因为他(  )
A.废除了丞相制度 B.废除了行中书省
C.废除了“三司” D.废除了锦衣卫
【答案】A
4、戚继光针对倭寇的作战特点和江南的地理情况,创造了“鸳鸯阵”,以12人为一作战小组,长短兵器结合,协同作战,攻防两便,战斗力大为增强。由此可见,明朝能够取得抗倭斗争胜利的原因之一是( )
A.部队纪律严明 B.百姓大力支援
C.将领善于创新 D.后勤补给充足
【答案】C
5、1553年,攫取在我国澳门居住权的是( )
A.葡萄牙殖民者 B.西班牙殖民者
C.荷兰殖民者 D.日本殖民者
【答案】A
6、1405年,郑和率领200多艘海船,从刘家港出发,出使西洋,当时的皇帝是 (  )
A.明太祖朱元璋 B.明成祖朱棣
C.元世祖忽必烈 D.宋高宗赵构
【答案】B
7、下图所反映的这部书是中国历史上一部重要的科学技术著作,其特点是图文并茂、注重实际、重视实践。这部书是 (  )
A.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
B.明朝一部手工业生产技术专著
C.明代中后期规模空前的药物学著作
D.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科技巨著
【答案】D 
8、明长城与秦长城相比,相同之处有 (  )
①起止地点相同  ②都为了抵御外国侵略势力
③都在旧长城的基础上修筑  ④都是举世闻名的伟大工程
A.①②③ B.①④ C.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9、在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少数民族建立过统一全国的封建王朝,分别是( )
A.藏族、回族 B.蒙古族、女真族
C.党项族、契丹族 D.壮族、维吾尔族
【答案】B
10、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时期。请将下列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进行排列( )
①明成祖迁都北京 ②设立锦衣卫
③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 ④清军入关 ⑤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
A.③④⑤②① B.②①⑤③④
C.④③②①⑤ D.③④②①⑤
【答案】B
11、下面示意图反映了某一历史事件及其背景、历史意义,其中①处应为 (  )
A.签订《尼布楚条约》 B.平定噶尔丹叛乱
C.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D.确立金瓶掣签制度
【答案】A
12、台湾在我国古代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名称,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夷洲 ②琉球 ③流求 ④台湾行省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①④②③ D.③①②④
【答案】B
13、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影响着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发展。下面大事年表体现的中国古代民族交融的方式是(  )
时间 事件
公元前60年 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
640年 唐太宗在西域设安西都护府
1264年 元世祖设总制院,1288年更名为宣政院
1684年 康熙帝设台湾府
1727年 雍正帝设置驻藏大臣
1762年 乾隆帝设伊犁将军
A.和亲 B.人口迁徙 C.设置管理机构 D.平定少数民族叛乱
【答案】C
14、乾隆时出现的在全国各地开设的专门经营汇兑、放贷和存款业务,便于货币流通的机构是( )
A.“票号” B.银号 C.银行 D.钱庄
【答案】A
15、下列不属于人口快速增长带来的社会问题的是( )
A. 人地矛盾逐渐突出 B. 很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
C. 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 D. 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
【答案】D
16、解读图片从中获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能力之一。通过解读以下图片你不能获得的信息是 (  )
A.失地农民变成地主的佃户 B.广大民众的生活困苦
C.政治腐败导致经济衰退 D.佃户要交纳高额地租
【答案】C
17、清朝时期“处处皆关,关关有税”,康熙还严令“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桅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这反映了清朝 (  )
A.设立关卡、禁绝贸易 B.抑制商业、实行海禁
C.重农抑商、打击海运 D.征收重税、限制商贸
【答案】B
18、马克思说:“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结合右图,下列对清朝前期“与外界隔绝”的表述,正确的是 (  )
A.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B.禁止一切对外贸易
C.使大清帝国长治久安 D.拒绝一切外国人来华
【答案】A 
19、探寻历史事件的逻辑关系,是我们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列事件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选项 史料 结论
A 鉴真东渡、玄奘西行 国内民族交往频繁
B 北宋出现“夜市”、“交子” 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 明朝废除丞相制度 封建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D 曹雪芹著《红楼梦》 世界级伟大作家
A.A B.B C.C D.D
【答案】D
20、刘墉学识渊博,才气过人,精通经史,擅长考辨。体现这一品质的是(  )
A.撰著《齐民要术》 B.研究圆周率
C.编纂《四库全书》 D.编著《史记》
【答案】C
二、非选择题
1、17世纪中期的中国,硝烟弥漫,出现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战乱和动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启七年(1627年)三月,陕西大旱,澄城知县仍催逼赋税,榨取农民。白水饥民王二聚集了数百农民进行斗争,揭开了明末农民战争的序幕。
材料二 1640年,李自成率军进入河南,吸纳了一些失意的知识分子,如牛金星、宋献策、李岩等,他们为李自成出谋划策,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很有见识的政策,如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
材料三 “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朝求升,暮求和,近来贫汉难存活。早早开门拜闯王,管叫大小都欢悦。”
材料四 明末农民战争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时间最长、规模最大、斗争最尖锐、对后世影响也最深远的一次农民战争。……“均田免赋”这种极端平均主义、无政府主义的口号,只能进一步导致大顺军用拷掠追饷来筹集军费,以致在进军北京途中,特别是进入北京后,大肆对明朝的政要、权贵、富商、绅士等严刑拷打,勒索钱财,造成社会混乱,人心动荡。
材料五 在这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北京城里自杀了一个皇帝,逃跑了一个皇帝,又从关外杀进来一个皇帝。
(1)依据材料一,说说明末农民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和材料三,说一说“均田免赋”是什么意思。材料二和材料三有什么关系?
(3)依据材料四原文回答,此次农民起义有何不足之处?(一点即可,2分)
(4)材料五中“自杀的皇帝”是谁,他的自杀宣告了什么?“逃跑的皇帝”是谁,他的结局如何?“从关外杀进来的皇帝”属于哪一民族?
(5)通过上述材料,你有何启示?
【答案】(1)陕西大旱,官府仍催逼赋税,榨取农民。
(2)“均田免赋”就是要平均分配土地,免除赋税。有了材料二提出的“均田免赋”,才有了材料三中百姓热情欢迎起义军的情况,二者是因果关系。
(3)“均田免赋”这种极端平均主义、无政府主义的口号,只能进一步导致大顺军用拷掠追饷来筹集军费,以致在进军北京途中,特别是进入北京后,大肆对明朝的政要、权贵、富商、绅士等严刑拷打,勒索钱财,造成社会混乱,人心动荡。(一点即可)
(4)“自杀的皇帝”是明朝崇祯皇帝朱由检;他的自杀宣告了明朝的灭亡。“逃跑的皇帝”是李自成;他在山海关交战失利,后转战各地,最后失败。满洲。
(5)只有为政为民,统治才能长治久安等。(符合题意即可)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南宋辛弃疾于1205年所作。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属于什么文学形式?作品内容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联系所学知识,指出该思想感情产生的历史背景。
材料二《四库全书》成书于乾隆年间。《四库全书》所收古籍许多经过篡改是尽人皆知的事实。如岳飞《满江红》名句“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胡虏”“匈奴”在清代是犯忌的,于是改为“壮志饥餐飞食肉,笑谈欲洒盈腔血”。还有更荒谬的,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人道寄奴曾住”,被改作“人道宋主曾住”。因为用小名称呼帝王,做惯了奴才的《四库全书》馆臣看到就感到别扭。
﹣﹣《百家讲坛》历史频道
(2)材料二中,编撰《四库全书》时对古籍的篡改反映了当时清政府在思想文化领域实行什么政策?简要分析这一政策对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
【答案】(1)文学形式:宋词。思想感情:体现了作者对祖国分裂的悲痛和恢复中原的壮志。历史背景:宋金对峙,南宋偏安江南。
(2)政策:文字狱(思想文化专制)。影响:破坏了文化,禁锢了思想,严重阻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