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次品》教学设计
《找次品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找次品》是冀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内容,这节课的学习中要找的次品是外观与合格品完全相同,只是质量有所差异,且事先已经知道次品比合格品轻(或重),另外在所有待测物品中只有唯一的一个次品。
“找次品”的教学,旨在通过“找次品”渗透优化思想。优化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运用它可迅速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本节课以“找次品”这一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的基础上,再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二、学情分析
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学生已经不是第一次接触,此前学习过的“沏茶”,“田忌赛马”,“打电话”等都属于这一范畴,在这几节课的学习中,对简单的优化思想方法,通过画图的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等都有所渗透,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习目标
(1)经历通过观察、猜想、试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2)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经历观察、猜想、试验、推理的思维过程,归纳出解决问题的最优策略。
四、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 归纳总结 直观演示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上课之前老师想考考你们的眼力,请同学们看大屏幕。(PPT 4张)(学生口答)
师:这3瓶口香糖有什么不同呢?(学生自由答)
师:我知道在这3瓶中有1瓶里面少了两粒口香糖,你能想办法帮我找出来吗?(学生自由答)(引出用天平称的办法,介绍天平原理。)(PPT 1张)
师:我们怎样利用天平找到这瓶少了两粒的口香糖呢?谁能说说你的想法。(学生可边演示边说。)
师:在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情况,在一些看似完全相同的物品中混着一个质量不同的,轻一点或是重一点的物品,需要想办法把它找出来,像这一类问题我们把它叫做“找次品”,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如何“找次品”。(师板书课题:找次品)
【设计意图:为下面探究如何找次品作好铺垫,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增加课前准备题3瓶中找次品,利于学生进入研究状态,也考虑照顾到中下层次学生。】
(二)探究新知,寻找方法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从某公司招聘员工的一道题目开始,假如你就是应聘者,想不想接受一下智慧的挑战?问题:有81个玻璃球,其中有1个比其他球轻一些,用天平来判断哪一个球轻,请问至少称几次才能保证找到较轻的那个球?
初步尝试:给每位同学10秒钟独立思考时间。
汇报交流。
师:对于从81个球中找次品的问题,比较复杂,那我们可以怎样研究呢?
生:可以从最少的试一试。
师:如果从最简单的的入手研究,2个小球至少称几次?(1次)
师:如果是3个呢?让生猜测(1或2次),如果称你认为至少称几次?找生叙述称的过程。然后师带领学生进一步感受推理过程:虽然有3个小球,而天平只有两个托盘,但只需要把其中的2瓶放在天平的两侧,可能平衡,也可能不平衡,只需要称1次就能找出那个次品。
教师总结:看来2个和3个虽然数量不同,但只需要称1次就可以将次品找到。
探索最优策略
1、同学们次品带来的危害是远远超出我们想象的,教师边出示边说解说:(PPT 3张)
1986年1月28日,美国第二架航天飞机“挑战者”号在发射过程中发生爆炸,价值12亿美元的航天飞机瞬间化作碎片坠入大西洋,七名宇航员英勇殉职,造成世界航天史上最大的悲剧。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吗?据调查,这次灾难的主要原因是一个不合格的零件引起的。
师:看了这则消息,同学们有什么想法?
师:“挑战者号”事件,给了我们深刻地启示,每一个零件的质量都决定着产品的好坏。七名宇航员就是因为“次品零件”而丧命,看来“次品”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2、出示问题:在8个零件中有一个次品(次品重一些),用天平称,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到这个次品呢?
(1)小组分工合作:用学具摆一摆并尝试画图表示摆的过程,完成下表。
待测物体个数 分成的份数 每份的个数 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出次品来
8 2 4 4 3
(2)指名汇报,根据学生的回答填表并板书:
8(4,4,)
不平衡4(2,2) 不平衡2(1,1) 3次
平衡2(1,1) 2次
8(3,3,2)
不平衡3(1,1,1) 2次
平衡 3次
8(2,2,2,2)
不平衡2(1,1) 2次
平衡 4次
8(1,1,1,1,1,1,1,1)
不平衡 1次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必须进行小组活动,发挥集体的智慧才能突破这个难点。为了保证小组活动的有效性,活动前先在小组内进行分工,使每个成员都明确自己的任务。让学生摆学具而不再使用天平,并尝试用图示法记录操作过程,是完成由具体到抽象过渡中的重要一步。】
(四)优化方法,得出规律
师:不同的分法可能导致最后称的次数不一样,要保证一定能找到次品,最少几次?为什么它只要2次,而其他的却要3次、4次?如果是你,你会选择哪种方法。为什么?。
1、引导观察:用哪一种方法保证能找出次品需要称的次数最少?
2、小结:平均分成3份去称,保证能找出次品所需的次数最少。
3、不能平均分成3份的应该怎样分呢?
4、全班合作:用图示法从11个零件中找出一个次品。
引导观察,感知规律:一是把待测物品分成三份;二是要分得尽量平均,能够均分的就平均分成3份,不能平均分的,(就要分成两组一样的,剩下的一组个数为1或2)也应该使多的一份与少的一份只相差1。这样能保证找出次品而且称的次数一定最少。
【设计意图:给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通过对比,自悟出找次品的最优方案,使求知成为学生自觉的追求,促使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强烈的需求,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培养了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拓展提高
有( )瓶水,除1瓶是盐水略重一些外,其他几瓶质量相同。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出这瓶盐水?
请你选择一个合适的数来解这道题,独立用图示法分析,验证你的猜测是否正确。
【设计意图:本节课中提供的归纳方法在本质上是一种不完全归纳法,对数量更大时的情形是否适用,还需要通过试验来检验。先让学生进行猜测,引发学生进一步进行归纳、推理等数学思考活动,再将“做一做”进行适当的改编,设计成较为开放的问题,既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又可以用更多的数据对总结的规律进行验证。如果课堂时间不允许,这一环节也可以作为课堂的延伸让学生课后完成。】
(六)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主要是学了如何找次品,那找次品的最好方法是什么?(出示顺口溜)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希望同学们多观察、多思考,从而发现更多的数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
“找次品”是_????????§_数学上册的_??????_内容,属于一节思维_è?????_课,主要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和逻辑推理能力,同时掌握找次品的最优_??????_,这节课我在认真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并根据学生的_è?¤è??_规律和思维方式进行了设计,_??????_整节课,我认为有以下几点优点与不足。
一、 优点
(1)导入激发学生_??????_热情,发挥学生对新课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主体意识。
(2)本节课就让学生经历了“_???é??_探究——猜想——验证——归纳”的过程。提高了主动探索,获取知识的能力,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不足
(1)本节是思维训练课,但最终是不是所有的_??????_的思维都得到了不同的发展呢?现在反思一下,确实课堂上还有一部分同学一直很“安静”,那就是他们的思维根本就没有调动起来。
(2)另外所用的图示的办法,应该多做讲解,要让每一位同学能熟练的运用它。
本节课还有很多不足,但我深信,只要我们想方设法摸清学生的学情,找到他们的现有知识起点,不断改变教学方式,使他们乐学、_??±_学、好学,定会为学生和自身_???é??_辅垫出一条坚实之路。